三公、三師和丞相,都是什麼樣官職?

2020-12-12 騰訊網

董卓廢少帝劉辯,立獻帝劉協,自己把持朝政。但其生性殘暴、殘害百姓。

關東州郡紛紛起兵徵討董卓,並推舉袁紹為盟主。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相信對這段歷史十分了解,那麼為什麼在英雄輩出的三國,袁紹可以做盟主呢?

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的出身:四世三公,門多故吏。

那麼,到底什麼是四世三公?

根據《三國志·魏志·袁紹傳》描述:袁安在漢章帝劉烜時為司徒,兒子袁敞為司空,孫子袁湯為太尉,曾孫袁逢為司空,袁隗為太傅,四世居三公位,人稱「四世三公」。

而袁紹的父親,正是袁逢。由此可見三公是地位較高的官職,那和丞相相比,哪個權利更大?

秦漢時期相國和丞相併存,但丞相只是相國的副手。直到後來,相國逐漸淡化被丞相取代。不過,後世把擔任宰相級別的官員,也敬稱為相國。

周朝時就有三公這個職位,而這時的三公指:太師、太傅、太保。

《尚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官不必備,惟其人。」東漢應邵雲:「師,天子所師法;傅,傅相天子;保,保安天子於德義。」

但周朝之後,三公的官職發生了變化。比如秦朝時,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到了漢代,三公變成了——丞相、司馬、御史大夫。由此可知,秦漢時期,丞相一直都是三公之一。

而根據《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太師、太保,皆古官,平帝元始元年皆初置,金印紫綬。太師位在太傅上,太保次太傅。」

也就是說,太師是三公之首。

再往後,東漢時期沒有丞相這個職位,三公指:太尉、司徒、司空。之後一直到北宋(去掉北周),三公一直都是太尉、司徒、司空。

但北魏之後,出現了新的稱呼:三師——太師、太傅、太保。

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被稱為東宮三師,名義上是輔導皇太子的官員,也經常被簡稱為三師。

後來,宋徽宗時,三公和三師又進行了合併,三公變回了太師、太傅、太保,仍以太師為首。著名的奸臣秦檜,就曾做過太師。

三公、三師,雖然職位多有變換,但是歷朝歷代,都地位顯赫。

明史記載:「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正一品。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從一品。掌佐天子,理陰陽,經邦弘化,其職至重。無定員,無專授。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從一品,掌以道德輔導太子,而謹護翼之。」

和三公、三孤等職位相比,丞相的地位略遜一籌,但確是真正掌權之人。他們負責協助皇帝管理一切軍國大事,即所謂的「掌丞天子,助理萬機。」

因為受到皇權的忌憚,丞相的權力逐漸縮小。直到明朝朱元璋,丞相這一制度徹底推出歷史舞臺。

相關焦點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11|中央官職:三公九卿和三省六部
    古代官職是學習文常繞不開的部分,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今天小編分享的是中央官職的三公九卿和三省六部,儘量涵蓋歷朝歷代每一官職的職掌情況,大家記得收藏喔。
  • 宋朝的太師,王爺,丞相誰的權力大?開封府尹和六部尚書誰大?
    太師太師屬於商朝時期就有的官職,它是三公之一(太師、太傅、太保),到了周代時,三公的職權主要是負責在周天子尚還年幼的時候,輔佐天子一起處理朝政,即所謂:師,天子所師法;傅,傅相天子;保,保安天子於德義。
  • 古今官職等級對比,現有官職對應的古代官職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下面根據有關材料和自己掌握的情況,列舉20個官職,根據不同的歷史時期和當今的官職進行一下對照,這種對照只是一種參考。古代官職宰相:我國封建社會主管政事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意為君主的最高幕僚、百官的首長。丞相:官名。長期以來丞相常用作宰相的通稱,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太尉:官名。秦時的太尉為全國最高的軍事長官。
  • 一篇文章讓你看懂三國演義的官職,漢末官職詳解
    原創|忐忑五千年 圖片|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我們看三國演義或者三國類小說的時候經常被裡邊亂七八糟的官職搞得頭昏腦漲,那麼東漢的官職是怎麼設置的呢?官職的大小和從屬又是怎麼定義的?今天小編就和大家掰一掰東漢和三國時期的官職。
  • 《水滸傳》中,高俅的太尉,蔡京的太師,哪個官職更高?
    在官職上,高俅擔任了北宋太尉一職,蔡京則是擔任了北宋太師一職,可謂位高權重,權勢滔天。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太尉和太師,都是地位非常高的官職。比如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就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三公九卿中的三公,而到了東漢末年,篡權的董卓則加封為太師。那麼,問題來了,《水滸傳》中,高俅的太尉,蔡京的太師,哪個官職更高?
  • 現在的北京市長,按古代官職分類,相當於什麼官?
    根據各種文獻和古書來看,我國古代有很多很多的官職,比如秦朝就有御史大夫、太尉、丞相……等職位,而且每朝每代都設有不同的職位。再比如我們所看過的電視劇——《甄嬛傳》裡,各個小主、貴人等嬪妃都出生官家,有大理寺少卿、縣丞、知府……等官職。
  • 明朝大約有多少個「正一品」官職?真的屈指可數!
    由此,對於左、右宗正,左、右宗人來說,雖然官職品級為正一品,但是,其權限範圍比較小,也即和大部分人都沒有關係。因此,在歷史上,左、右宗正,左、右宗人的存在感,自然也相對較弱了。 第二類:三公(太師,太傅,太保)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三公基本上都是正一品的官職。
  • 宋朝太師、王爺、丞相誰的官銜高?開封府尹和六部尚書又是誰大?
    在「冗官」「冗兵」和「冗費」等問題的長期困擾下,宋朝開國之初的那點亮色逐步變得黯淡起來。以官員體制為例,宋朝設置的職位非常繁多,讓人眼花繚亂。我們今天來說說宋代的太師、王爺、丞相和開封府尹、六部尚書等官職的職能和權利吧。
  • 古代的科舉與官職
    1.中央官職 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和秘書工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務,後世又演變為三省六部制。 此外,中央還設有專門機構和官員,負責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曆法等工作。
  • 科普:古代的「中央官職」有哪些?和地方官職有什麼區別?
    中央官職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和秘書工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務,至隋代演變並確立為三省六部制。三省為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宋代中書省職權擴大,同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門下,尚書省遂廢。
  • 袁紹家「四世三公」,在東漢歷史上什麼水平?為何說這是徒有虛名
    「三公」一詞早在周代就已出現,經過秦漢兩朝的發展,它們的意義逐漸固定化,在東漢時期,「三公」就是指的「司徒」、「司馬」與「司空」這三個官職,其中:1、司徒,負責掌管全國行政工作,類似於今天的總理;2、司馬,
  • 唐朝的三品官,已屬於絕頂級大佬,那麼一品、二品都是什麼官職?
    借用《康熙王朝》中孝莊太后給欲晉升吳六一為二品九門提督的康熙時所說的一句話:「三品官,多如牛毛,在這個京城你扔塊石頭,都能砸中個紅頂子」,在清代,三品官在京城都不算是高官,試想連順天府尹這一知府之職都是正三品官,三品算高嗎?
  • 這對三公制度有何啟發?加強皇權
    外鈔屬於政府機構,是正兒八經的朝廷官職,看似地位崇高,可是卻碰不到核心權力。諸如丞相、御史大夫這些人,全部都是外朝官員。這幫人在朝中是以高官自居,過去也是大權在握,可是有了內朝以後,這幫人的權力則大打折扣。
  • 水滸中,高俅的太尉,童貫的樞密使和蔡京的太師,哪個官職更高
    高俅等人之所以能為非作歹,魚肉百姓,翻手是雲覆手是雨,這與他們的官職和具體負責的事務密不可分。我們來看看,水滸中的高俅、童貫和蔡京,他們都是什麼職務,具體做什麼的,哪個的官職最高?水滸中,高俅的職務是太尉,這一官職屬於正一品。太尉是封建王朝很早就設有的一個官職,在秦漢時期,它就與丞相、御史大夫並稱三公,屬於朝廷的高級官職。
  • 宋朝的官職是什麼樣的?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簡稱同平章事、平章事,是北宋元豐官制改革前宰相的低級職銜,具有三省六部「丞、郎以上至三師」官稱的官員才能擔任宰相同平章事「差遣」職銜。初任宰相都是此銜,只有很少數的同平章事宰相升為侍中官銜的宰相。宋初參知政事雖作為副相,但其職權、地位都比較低,不在政事堂辦公,實際上只是宰相的助理。
  • 清朝的正一品和超品官員有哪些?其實裡面有很多官職都是虛職
    熟悉歷史的人應該對太師、太傅和太保有點印象,因為這三個官職並不是在清朝誕生的,而在眾多古裝劇中,幾乎很少提到過這三個官職,這是為何?圖片:朝堂上的內閣大學士劇照實際上,早在周朝,太師、太保以及太傅就出現了,簡稱為「三公」。簡單來說,他們都是天子的老師,因此地位非常高貴,同樣受到了天子以及天下百姓的尊敬,沒有什麼高低之分。不過,如果要往細了劃分,從榮譽方面來看,太師要大於太傅,而太傅也要略勝於太保。
  • 科普:古代的太師、太保和少師、少保究竟是什麼職務和級別?
    太師,太傅,太保,都是東宮官職。太師教文,太傅教武,太保保護其安全。少師,少傅,少保均是他們的副職。在歷代史書官職志中,早見於《舊唐書》:「東宮置三師、三少。」到了明清兩朝,《明史》和《 清史稿》官職志載:「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正一品。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從一品。
  • 袁紹「四世三公」是多大的官?看似牛的飛起,其實沒有實權
    再給你們說說三公啥?你們還很懵逼,不知道啥是三公?三公,就是公務接待、公務用車、公費出國!哈哈,跟你們開個玩笑。這個「三公」是你們當代的,俺們古代不是這個意思。三公,是古代三個地位最高的官職的合稱,但不同朝代三公的意思不一樣。比如俺之前的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三公。比如俺大漢,以丞相、大司馬、御史大夫為三公,後來又以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為三公。
  • 清朝有3種官職,品級為正一品,名頭很響亮,卻沒啥實權
    其實,在很久以前,太師、太傅、太保是屬於地位最尊、身份很貴、權力很大的三個官職,合稱為「三公」。《尚書·周官》記載:「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竟邦,燮理陰陽,官不必備,惟其人。」為了天地和諧、陰陽平衡,周朝才在天子之下,設置了太師、太傅、太保。由此可見,「三公」的重要性。
  • 中國古代官職淺說,中央官制篇
    三公九卿丞相被稱為相國,官位最高,是No.1。到漢朝漢武帝以後,丞相地位雖然尊貴,但實質權利在慢慢縮水了,比如說,大司馬大將軍霍光受命於危難之際,輔佐幼主、治理國政,其權勢遠在丞相之上。西漢末年丞相改稱為 大司徒,太尉改成 大司馬,御史大夫稱為 大司空,被稱為三公或三司,都是宰相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