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的嬰兒需要練習抬頭,而以前的人不需要鍛鍊嬰兒抬頭,嬰兒的發育一樣好好的。的確如此,今天的育兒和以前的育兒有很多觀念都不同,只能說明今天的育兒觀念越來越科學,而以前的育兒觀念很多時候都是摸索的。要說以前的育兒觀念和今天的育兒觀念最大的不同就是:今天的育兒觀念家長可以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以前的育兒觀念完全是任由孩子自由發展,家長不幫一點忙。
為什麼以前的人不鍛鍊嬰兒抬頭呢?
首先,就是育兒觀念不同
今天的育兒知識其實有很多都是來自於西方,因為我們知道西方的科學發展早於我們,肯定有人會說西方的就是好的嗎?不能簡單的用是否西方的來評價,相反今天的很多育兒知識是經歷過很長時間的論爭而留下來的,比如親密育兒法。尤其是很多嬰兒的養育方法,今天的育兒方法更加系統化,比如多趴的孩子確實大運動發展的好,這是有科學依據的,並非只是說說。
第二,嬰兒發育不同
經常聽我媽媽說,以前的孩子因為缺乏營養,很多孩子都是在過了百天之後才開始慢慢抬頭,才能逐漸開始豎抱。也就是說以前嬰兒的發育和現在的孩子相比,落後很多。除了家長不知如何鍛鍊,孩子先天不足也是一部分。很多孩子前3個月都是軟塌塌,豎抱都看著很危險,趴更是不可能的。
為什麼嬰兒需要多趴呢
為什麼嬰兒需要多去練習趴呢?在兒童《兒童心理學》中有這樣一句話:
成長是一個過程,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系列在不同年齡,按特定順序出現的發展任務,兒童需要看護人的幫助下完成這些任務。這些任務的出現主要取決於遺傳的影響,但是他們的順序在很大程度上受兒童看護者的影響,無論遺傳動力是什麼樣的,如果沒有看護者的支持、維護和促進,發展趨勢就不可能變成現實。
也就是說孩子的發展速度並非完全取決於自身,孩子發展速度的快慢還和照料人關係緊密。
那麼多趴對於嬰兒自身的發展有哪些作用呢?
愛趴的孩子大運動發展的更好
嬰兒的第一個大運動就是趴,趴的早,趴的多,嬰兒的脖頸、背部肌肉都能得到有效鍛鍊,對於嬰兒來說,大運動發展是從上到下的(從頭到腳),上面的大運動發展的越好,接下來的大運動就會發展的越早。
所以經常練習趴的孩子,翻身會更早,翻身早的孩子獨坐會更早,這樣的大運動發展是環環相扣的。
經常趴的孩子早期智力發展更佔有優勢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說過,0-2歲的兒童屬於感知運動階段,孩子對世界的認識主要來自身體各器官的感知,嬰兒是主動獲取信息的。
也就是說嬰兒早期的智力發育主要來自於嬰兒主動的對世界進行探索,而嬰兒最早的探索來自於視覺、聽覺以及感覺。那麼多趴的孩子又有哪方面優勢呢?
趴,讓孩子的視覺範圍更寬廣。趴著的孩子看到的風景比躺著的孩子更多,嬰兒天生喜歡立體且對稱的圖案,躺著只能看到天花板,趴著可以看到更多,眼睛接收到的信息更多。
趴,讓嬰兒接收到更多的感覺刺激。趴的過程中需要成人的看護、成人會主動和嬰兒交流,嬰兒的皮膚會因為接觸到不同材質的物品而產生不同的刺激,這一切都是嬰兒早期主動探索世界的過程。
經常趴的孩子身體會更好
趴,對於嬰兒來說是一個全身運動,孩子會用盡全身的力氣,對於嬰兒來說,別看只有幾十秒或者一兩分鐘,嬰兒血液循環加速,全身肌肉都得到了鍛鍊,不斷使孩子身體得到了鍛鍊,還促進了嬰兒消化。當然,趴需要變成一種習慣,長期的堅持下來,才能更有用。
關於趴的這些問題要早知道
嬰兒從什麼時候開始趴?
月子裡的嬰兒就可以開始鍛鍊趴了,通常在寶寶出生2周後就可以逐漸鍛鍊嬰兒趴,這個時候嬰兒只能趴上幾秒鐘。
如何鍛鍊嬰兒趴?
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從幾秒鐘到十幾秒,到半分鐘,一分鐘,時間一點一點增加。
挑選孩子精神足的時間,最好是睡醒後,或者吃奶半小時後,狀態好,嬰兒更願意配合。
挑選比較合適的環境,選擇比較堅硬的地面或者床,讓孩子來練習趴,可以給寶寶一個更好的支撐。注意趴的時候,周圍不能有容易遮擋寶寶的物品,比如毯子、毛絨玩具等。
趴的過程中如何做引導?
和嬰兒說話,用聲音吸引寶寶去抬頭;
用玩具逗引寶寶,讓寶寶逐漸抬頭向上;
用彩色的手帕逗引,小月齡寶寶更喜歡顏色鮮豔的色塊;
通常胖寶寶不喜歡趴,因為趴著更加費力氣。但是不喜歡趴並不代表孩子有問題,要認識到嬰兒個體之間是有差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