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包括《易經》和《易傳》兩部分。《易經》是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辭和爻辭;《易傳》是對《易經》的解釋。《易傳》包括彖辭,象辭,繫辭,文言,序卦,說卦,雜卦等,其中彖辭,象辭,繫辭,又各分為上下篇,因此共十篇,舊日稱《十翼》,總稱為《易傳》。
一,易經
古代記載的「術數」包括天文,歷譜,五行,蓍龜,雜佔,形法等術。蓍龜就是古人最早使用的佔卜方法。蓍是一種草,用這種草佔,這種方法叫「蓍」,龜指龜甲,用龜甲佔,這個方法叫「卜」。蓍佔,通常連續六次,結果不是以數字表示,而是以圖符表示,這些圖符代表的數字,要麼是六,七,要麼是八,九。但是,他們關心的不是這些數字,而關心的是奇,偶,奇數代表陽,由一條長橫線表示;偶數代表陰,由兩條短橫線表示,六次蓍佔結果,也就是六個圖符相疊,組成一個圖形,就是我們所說的卦象。在卦象中長橫線,稱為陽爻,兩條短橫線,稱為陰爻。
《易經》最初是由一組八卦符號組成的系統,分別是:乾,坤,離,震,坎,艮,巽,兌卦。每個卦都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離代表火,震代表雷,艮代表山,巽代表風,兌代表澤。這八卦互相搭配就得到了六十四個卦象,每個卦象都是由兩個八卦疊加而成,稱為上卦和下卦。這些卦象符號所表達的意思,非常深奧,如果不加說明,很難明白卦象所潛藏的意思,因此後人就對這些符號系統,加以解釋,這就是卦辭,和爻辭。對整個卦象的解釋,就是卦辭,對每個陽爻或陰爻的解釋,就是爻辭。
古人就是以這樣一些符號和卦爻辭來預測吉兇禍福,並指導人們的行動。在古人的哲學觀念中,卦爻是代表整個宇宙的,因此,也就是根據宇宙的變化,以人道取法天道的信念,去觀察和預測人事的活動。因此,用這些卦象便能告訴佔卜者,人或事情的吉兇禍福。
二,易傳
《易傳》據說是孔子撰寫,用於解讀《易經》。共有十篇,包括:1,彖上傳,2,彖下傳,3,象上傳(大象),4,象下傳(小象),5,繫辭上傳,6,繫辭下傳,7,文言傳,8,序卦傳,9,說卦傳,10,雜卦傳。《彖》是對《易經》卦名和卦辭的注釋,《文言》對乾,坤二卦作了更深入的詮釋,而《繫辭》是《易經》的思想綱領,內容博大精深,第一次對《易經》的產生,原理,意義及佔卜的方法等,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說明。此外,還加入了許多獨到新穎的創見,闡發了許多《易經》原文沒有的思想。《說卦》對八卦的卦象作了具體的闡釋,術數學的理論根基就在於此。《序卦傳》研究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雜卦》將六十四卦排成兩兩相對的綜卦和錯卦,從卦形的變化中,來研究卦與卦之間的內在聯繫。
《易經》以一整套卦象和爻辭來佔斷吉兇,並由此來引導人們的活動,因而沒有擺脫原始巫術宗教的陰影。而《易傳》則完全不同,它從人文的立場出發,將人道當做問題的中心,使包羅萬象的《易經》義理和現實的社會政治緊密關聯,確立了一條貫通人天之路,向上體達天道,向下惠濟萬物生靈。提出了天地人三才的概念,並構成一個生生不息的思想體系。
歡迎大眾點評,關注,便於以後共同探討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