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症」在百度百科中的釋義為,屬於焦慮障礙的一種類型,是一組以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精神疾病。醫學上對「強迫症」的發病原因以及對症治療,已有系統化的解釋與解決方案,在此我們只是從認知的角度淺談一下。
在「強迫症」演變成為疾病之前,許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強迫行為」,但都在自我意識的可控範圍之中。這個階段,心裡對某種事情或東西不放心,總是試圖通過重複、強制性的機械性操作,達到心理的安定。
那麼,在「強迫行為」之前,人處於什麼狀態,有沒有強迫性的潛在因素存在呢?答案毋庸置疑,就是我們內在的邏輯、思維與觀念。其實我們內化最深的是觀念,人之動念,其氣自動隨之而起,這幾乎跟條件反射一樣根深蒂固。其次,人的思維。人的主觀世界,就是人心通過自己的思維方式運行而建造的,人有什麼思維,便會演繹出什麼樣的情境,心思就暢遊其間。最後,人的邏輯。邏輯是人的自我意識運作的方式,直接演化出人的行為方式,與外物他人打交道,搞關係。所以,強迫的潛在因素,就是定向化的邏輯、定勢化的思維,以及固定化觀念。
世界時刻在變化,時空時時在演化,如果我們的邏輯、思維與觀念被自我定型,刻板化,便會與客觀世界出現不合諧,滋生各種矛盾,甚至爆發衝突。試想一下,其心時時都處在不安的狀態,刻刻都在尋求穩定,「強迫」就會出現。只不過,我們沒有向內反省自我、尋求自心的調整,而是歸因於外,向外訴求安寧,如此便出現「強迫行為」,並日積月累為「強迫症」,把自己整天困在焦慮之中,煩躁不安,越是如此,越會加強「強迫」的力度與範圍,進入惡性循環狀態。
所以,通過解析「強迫症」的背後原因,提高對強迫行為的認知,在尋求醫學救助的同時,也要捫心自問,反省自我,尋求自心的調整,讓我們的內心世界變得柔順而富有彈性,拿得起放得下,不要過度的執著,與世界和解,同自我握手,就不會有那麼多的衝突與矛盾。其心自安,強迫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