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行為是強迫症嗎?怎樣自測有沒有強迫症?如何自測強迫症?

2020-11-25 騰訊網

強迫行為是強迫症嗎 怎樣自測有沒有強迫症 如何自測強迫症

東西不放回固定的位置,總覺得不舒服;地板明明很乾淨,卻仍一遍又一遍地擦;明明手不髒,卻忍不住反覆洗手;明知道門窗都關好了,硬是放心不下檢查好幾遍……

躺槍了嗎?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許多人以為精神疾病離自己很遠。其實,上述這些強迫行為不少人都有,甚至部分已經發展為嚴重強迫症。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神醫學科主任潘集陽教授提醒,強迫行為、強迫思維十分常見,但並不是所有的強迫行為都是強迫症,一旦發現最好及時就診鑑別。

強迫行為≠強迫症

22歲的小郭無緣無故出現言行異常,經常反覆重複一些動作,如反覆開關燈、反覆刷牙、反覆盛飯,像在完成儀式一樣,有時等公交會一直站在車站兩小時不上車。小郭也知道自己反覆思考那些事情沒必要,但他就是無法控制自己,甚至無法完成其他日常生活中的事情,目前只能休學在家。

今年5月,鍾阿姨的鄰居老人去世了,碰巧左側前臂被開水燙傷,鍾阿姨就開始擔心之前與老人接觸,會有不好的東西感染自己,時刻擔心自己的安全甚至不敢出門。日常生活中,一旦認為碰到自己覺得髒的東西就會不停地去洗手,即便手洗脫皮也控制不住,直到達到自己所認為的「乾淨」的標準才停止。

上述的小郭、鍾阿姨都是典型的強迫症行為。潘集陽指出,強迫症包括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有時兩者同時存在,患者會有反覆出現的插入性想法、衝動或表象或者重複的「儀式性」行為。

但是,強迫行為並不等於強迫症。在美國,27%~30%的人有強迫表現,但這些人並不全是強迫症患者。潘集陽指出,兩者最大的區別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強迫症患者往往知道強迫行為或想法是沒有意義的,但仍然無法停止,「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強烈衝突導致病人焦慮和痛苦,甚至影響了正常生活。

自測強迫症

像小郭、鍾阿姨這樣的患者,早期已經有強迫思維、行為的表現,但是容易被忽略,導致病情發展嚴重才就診,治療難度也很大。如何了解自己有沒有強迫症狀?潘集陽給出了下面幾條題目,必要時可以自測一下,幫助別強迫症。

1.你是否有很難擺脫的不愉快想法?

2.你是否擔心自己會衝動地傷害他人?

3.你是否需要一遍遍地數數、洗手或檢查物品?

4.你是否擔心自己的某些關於宗教的想法是不正確或是不道德的?

5.你是否在一些關於性的想法方面有困擾?

6.你是否需要做事情強調對稱或嚴格的次序?

7.你的房間是否很凌亂?

8.這些憂慮和行為是否已經幹擾到工作、家庭或社會活動?

衡水安定醫院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強迫症是「矯情」還是病?自測方法在這裡
    其實,強迫症是一種高度致殘的心理疾病,被稱為「心理癌症」,比想像的可怕多了。 強迫症都有哪些特徵?你到底是不是強迫症?快來自測。 01 什麼是強迫症?
  • 強迫行為≠強迫症,專家教你區別兩者
    生活中很多人都說自己是強迫症患者,手機app的右上角一定不能有小紅點,家裡地面上一定不能留一根頭髮,所有物品必須分類擺擺好……最近,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接診了多例這樣的患者,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主治醫師侯正華博士提醒,強迫行為不等於強迫症,科學區分是關鍵。 什麼是強迫症?
  • 如何區別「強迫症」和「強迫行為」?
    但是孩子還沒玩完,我就收拾了,導致孩子總哭……可我也沒辦法啊,我控制不住我自己……」 之前有位早孕媽媽也和老六說,因為之前流產過兩次,現在每天她都要看自己的內褲二十多次,檢查有沒有出血。不看就會擔心是不是又出血了,看了才會放心一點,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強迫症。
  • 《溫暖的抱抱》搞笑的背後揭露了——強迫症的痛苦
    房間和衣服都是黑白灰為主,整個房間一塵不染;睡覺都要戴睡帽,防止頭髮掉落床單;睡覺、起床、上班,甚至連紅綠燈都掐點分秒不差;放屁都有固定的時間集中排放;最後就連自殺都要按照計劃的時間來......強迫症的背後「劊子手」強迫症屬於焦慮障礙的一種類型,是一組以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精神疾病。
  • 強迫症患者出現強迫行為該如何應對?
    隨著物質水平的不斷提高,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內容的同時,也誕生了許多「文明病」,如常見的焦慮、強迫、抑鬱等神經症,本專欄將從強迫性神經症的各個典型案例中,分析並解釋強迫症形成的原因,以及針對不同類型的強迫症患者提供有效可行的治療方法和建議。
  • 強迫症的假象與真相
    作為心理學出身的格蕾斯小姐姐,真的非常想問一下這些樂於給自己貼「強迫症」標籤的人:你們真的了解強迫症嗎?強迫症的臨床表現主要分為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強迫觀念中比較常見的強迫性懷疑,如總是懷疑醫生開藥的劑量是否恰當。而強迫洗滌就屬於強迫行為,因為擔心不清潔而患上疾病,接觸了某物後反覆洗手。洗乾淨後心裡還是不舒服,依然覺得手很髒,於是不停地洗手(完全聽不進其他人的勸阻,甚至用強消毒劑把手洗破皮)以減輕焦慮,直到心裡的焦慮程度降低才會停止這類行為。
  • 如何區分「強迫傾向」和「強迫症」
    簡單來說,強迫傾向和強迫症的表現形式都是強迫思維(反覆出現的、侵入性的、不必要的想法和衝動)和強迫行為(重複的行為或精神活動),二者的區別主要是症狀程度及是否可以被控制。下面我們來列舉一下常見的強迫行為和強迫思維都有哪些。
  • 強迫症的表現有哪些?別混淆了,強迫症是心理疾病
    「強迫症」這個詞是近幾年來突然走紅的,很多人開始逐漸將強迫症掛在嘴邊,將完美主義和強迫症掛鈎,也有一部分人將患有強迫症認為是時髦的表現。但就醫學來講,強迫症是一種精神疾病,常常會使人處於焦慮的狀態,時間久了會對人造成很大的危害。那麼,強迫症具體有哪些表現呢?
  • 強迫症是什麼 出現這些現象要謹防強迫症
    強迫症是什麼?很多的人在做事情的事情都會有強迫症但是不影響生活,但是有些人的強迫症已經是非常的嚴重。強迫症已經成為了越來越多人的困擾。到底什麼是強迫症呢?強迫症的表現是什麼?一起來了解一下強迫症吧。  強迫症是什麼強迫症(OCD)屬於焦慮障礙的一種類型,是一組以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精神疾病,其特點為有意識的強迫和反強迫並存,一些毫無意義、甚至違背自己意願的想法或衝動反反覆覆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患者雖體驗到這些想法或衝動是來源於自身,極力抵抗,但始終無法控制,二者強烈的衝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慮和痛苦,影響學習工作、人際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 強迫症傾向自測
    你有強迫症的傾向嗎?
  • 心理學家:別再說自己有強迫症了,原來強迫症還分等級?學習下
    強迫思維問題:有的朋友會問:「我只有強迫思維,而沒有強迫行為,算不算有強迫症呢?」剛才提到了強迫症是由強迫思維與強迫行為組合而成的,那麼先來了解一下強迫思維是什麼。其實,對於這種強迫的思維來講,完全是沒有必要的,反而處於這種狀態的人們,會因為這種思維而加重了我們的生活負擔,甚至浪費了很多時間。所以,如果只有強迫思維,還沒有付諸於行動的話,只能講有強迫症的傾向,所以,凡事換個思維方式,慢慢就會得以緩解。
  • 2020年快結束了,我們對強迫症的理解依然太少!
    不同的強迫症會有不同的臨床表現方式:「強迫想法」和「強迫行為」。   強迫想法:突如其來的、沒有邏輯性的想法,或者是邏輯性很少的想法。比如:我碰觸了門把手,可能被傳染上了細菌/病毒,自己或家人會大病一場。   強迫行為:為了避免自己擔心的壞事件發生,我們會重複的去做一個行為,儘管這個行為並沒有什麼實際用處。
  • 強迫症的表現 強迫症是如何產生的
    在我們身邊是否有這樣的一種人,患有強迫症的人。大家對強迫症應該不是很了解吧。那麼強迫症有哪些表現呢?強迫症產生的原因有哪些呢?如何治療強迫症呢?感興趣的朋友請看以下內容吧。強迫症的表現1、經常對病菌和各種疾病敏感,並毫無必要的擔心。
  • 「強迫症」的背後是什麼?
    「強迫症」在百度百科中的釋義為,屬於焦慮障礙的一種類型,是一組以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精神疾病。醫學上對「強迫症」的發病原因以及對症治療,已有系統化的解釋與解決方案,在此我們只是從認知的角度淺談一下。
  • 強迫症有哪些症狀?
    例如強迫症,它就是困擾大家的一些心理疾病之一。那麼,究竟強迫症有哪些症狀?我們一起看看專家們的詳細講解。   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以及心靈是每一個人都希望的,可是總是會因為種種原因,這種美好的願望難以實現。例如強迫症,它就是困擾大家的一些心理疾病之一。
  • 走近強迫障礙——強迫症﹝八﹞神經行為療法
    如果大腦沒有那麼激動,它就不會有那麼多精力集中在儀式行為上,故而儀式行為會變得更短,結束得更快。「15分鐘法則」:在延遲﹝停頓﹞期間,病人可以通過至少15分鐘有益健康、有樂趣的事情來繞過他們的症狀。15分鐘後,記錄他們的症狀有怎樣的改變,並試著再重新聚焦﹝上述事情﹞15分鐘。「重新確認」後「放任自流」。
  • 強迫狀態≠強迫症,千萬不要隨便對號入座!
    新電影《溫暖的抱抱》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看? 看到影片後半段,我是真的感觸頗深: 「主人公鮑抱的父母是重度的強迫症患者,嚴重到連擁抱都無法接受,連孩子都是做的試管嬰兒。孩子出生後,他倆的病情並沒有得到緩解,所以他們從來沒有抱過鮑抱。
  • 我得了強迫症,通過「四種臨床經驗」的施行,我的強迫症康復了
    有時候,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總是強迫自己去做某件事。如果不去做某件事,內心就會比較掙扎,比較難受。然後去把這件事做了,內心就舒坦了,但是隨後又會出現一種後悔的心理狀態。一位來訪者說他總是去檢查窗戶有沒有關上。
  • 有強迫症的星座
    強迫症(OCD)屬於焦慮障礙的一種類型,是一組以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精神疾病,其特點為有意識的強迫和反強迫並存,一些毫無意義、甚至違背自己意願的想法或衝動反反覆覆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研究顯示普通人群中強迫症的終身患病率為1%~2%,約2/3的患者在25歲前發病。
  • 疫情下的你是否有了「強迫症」?
    強迫症通常又有什麼樣的表現呢?為此,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了北京大學第六醫院主任醫師閆俊。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閆俊說,強迫分為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強迫觀念是指反覆進入患者意識領域的思想、表象、情緒或意向。這些思想、表象、情緒或意向對患者來說,是沒有現實意義的,是多餘的。但是強迫觀念是突然湧現的,患者不能自主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