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區別「強迫症」和「強迫行為」?

2021-01-09 騰訊網

圖片: Dribbble | 設計: Meg

-導言-

前段時間同事小能愁眉苦臉地和我說:「我覺得我有強迫症,家裡孩子每次玩玩具鋪得滿地都是,我看見了都很難受,必須給規整好。但是孩子還沒玩完,我就收拾了,導致孩子總哭……可我也沒辦法啊,我控制不住我自己……」

之前有位早孕媽媽也和老六說,因為之前流產過兩次,現在每天她都要看自己的內褲二十多次,檢查有沒有出血。不看就會擔心是不是又出血了,看了才會放心一點,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強迫症。

還有一位女性朋友也是,每次畫眉毛都恨不得拿尺子一點點量,有一點點不對稱都得重新畫,然而越著急越畫不好,越畫不好越忍不了……有時候恨不得砸了鏡子,可最終還是得畫到對稱為止。

上面的例子裡表現出來的症狀有輕有重,有的可能只是「強迫傾向」,有的則可能確實是「強迫症」。

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僅常常聽到別人說「強迫症」,有時也會懷疑自己是不是也有「強迫症」。實際上,到底只是「強迫傾向」還是「強迫症」,這需要我們進行分辨。

今天咱們就來好好聊聊,究竟什麼才是「強迫症」。

1、什麼是強迫症和強迫傾向?

簡單來說,強迫症和強迫傾向的表現形式都是強迫思維(反覆出現的、侵入性的、不必要的想法和衝動)和強迫行為(重複的行為或精神活動),二者的區別主要是症狀程度及是否可以被控制。

下面我們來列舉一下常見的強迫行為和強迫思維都有哪些。

(1)常見的強迫行為

反覆洗手;

把東西收拾得整整齊齊,所有東西按順序擺放;

來來回回檢查門窗是否鎖好;

格外偏愛某個固定數字;

愛囤積;

……

(2)常見的強迫思維

「XX好髒啊,我碰到了,我得洗乾淨,不然我會生病,家裡人都會被我傳染……」

「家裡的門鎖了嗎?鎖了吧?不行,我得回去看看,不然進小偷了怎麼辦……」

「紅綠燈得等三次才能過,不然會受到懲罰的……」

……

需要注意的是,強迫思維往往會伴隨著反強迫思維,比如洗手時會不斷地想「真髒,差點被傳染細菌!我得好好洗洗」「應該可以了,沒事了吧?不用洗了」「不行,還得洗!」……根本停不下來。

(當然,具體的強迫行為和強迫思維表現還是視個人情況而定。)

相信大家也看出來了,強迫行為(洗手)是為了應對或者抵消強迫思維(髒)而被迫發生的

明白了什麼是強迫行為和強迫思維之後,我們就可以根據這兩個症狀的表現程度來區分強迫傾向和強迫症了。

2、如何診斷?

說了這麼多,到底有沒有個診斷標準呢?還真有。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編著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強迫症的診斷標準為:

A. 具有強迫思維、強迫行為,或兩者皆有。

B. 強迫思維或強迫行為是耗時的(例如每天消耗1小時以上)或這些症狀引起具有臨床意義的痛苦,或導致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損害。

C. 此強迫症狀不能歸因於某種物質(例如毒品、濫用的藥物)的生理效應或其他軀體疾病。

D. 該障礙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礙的症狀來更好地解釋。

達到上述診斷標準的,基本可以診斷為強迫症。而沒有達到這幾條標準的,最多只能說是強迫傾向。

當然,在實際診斷中,醫生或諮詢師除了通過患者口述及表現出的實際情況對應DSM-5的診斷標準,一般也會藉助相應的測量量表來輔助判斷。

從診斷標準中可以看出,強迫症會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痛苦,並且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而強迫傾向則遠遠沒有那麼嚴重。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數人所說的「強迫症」,通常都只是「強迫傾向」

可能大家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些屬於強迫行為範疇的「小癖好」,比如我自己就喜歡把錢捋直,按照同一面、同一個方向整理好,但是著急付錢或者有急事的時候也會接過錢一把塞進兜裡。

這些都是可以接受,因為它們不僅沒有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困擾,有時候還會讓人從中得到滿足和享受。我們甚至可以通過互相分享各自的小癖好來增進人際交往……

但是,不管我們是給自己打上「強迫症」的標籤,或者是在語言上「戲謔」強迫症(比如常見的「如何逼死強迫症」、「這個動圖治好了我的強迫症」等說法),也別忘了身邊那些真實存在的強迫症患者。

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即OCD)是一種臨床上常見且難以治癒的慢性精神障礙之一。

並且有多項研究表明,強迫症在兒童和成年人中越來越普遍,患病率高達2%~3%,不同國家的平均患病率為1%,終生患病率為2%~2.5%。

他們的痛苦是我們難以理解的。我們可能是帶點小苦惱,甚至是小驕傲地說出「我有強迫症」這句話,但事實上,這可能會導致真正患有強迫症的患者更傾向於將自己隱藏起來,而不是尋求幫助

3、強迫症能治療嗎?

因為強迫症的症狀特殊性,開始發生的時候並不會引起注意,並且大多患者也會羞於就醫,所以很多患者往往是在症狀出現多年之後才去醫院。這給強迫症的治癒增添了不小的難度。

不過它也並非無法治癒。目前針對強迫症的治療主要採用藥物+認知行為療法(CBT)的手段,療效還不錯,但治療的周期比較長,可不能半途而廢哦。

而對於有強迫傾向的,如果已經自我察覺到且帶來了困擾,影響到工作或生活,建議先就醫,排除軀體疾病,再去精神科(大部分醫院現在也設有「心理門診」)確診,按照醫生的建議進行藥物治療或者心理諮詢

-完-

一種病症能走到臺前被大眾看到,這值得欣慰,但它不該被我們濫用,以至於被輕視,甚至被厭煩……

記住,有問題就去看醫生,不要擔心,也不要急著給自己打上標籤,這並不可恥,也不值得炫耀,更不應該被戲謔。

我是六層樓,我愛這個世界。

相關焦點

  • 強迫行為是強迫症嗎?怎樣自測有沒有強迫症?如何自測強迫症?
    強迫行為是強迫症嗎 怎樣自測有沒有強迫症 如何自測強迫症東西不放回固定的位置,總覺得不舒服;地板明明很乾淨,卻仍一遍又一遍地擦;明明手不髒,卻忍不住反覆洗手;明知道門窗都關好了,硬是放心不下檢查好幾遍……躺槍了嗎?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許多人以為精神疾病離自己很遠。
  • 強迫行為≠強迫症,專家教你區別兩者
    生活中很多人都說自己是強迫症患者,手機app的右上角一定不能有小紅點,家裡地面上一定不能留一根頭髮,所有物品必須分類擺擺好……最近,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接診了多例這樣的患者,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主治醫師侯正華博士提醒,強迫行為不等於強迫症,科學區分是關鍵。 什麼是強迫症?
  • 強迫症患者出現強迫行為該如何應對?
    隨著物質水平的不斷提高,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內容的同時,也誕生了許多「文明病」,如常見的焦慮、強迫、抑鬱等神經症,本專欄將從強迫性神經症的各個典型案例中,分析並解釋強迫症形成的原因,以及針對不同類型的強迫症患者提供有效可行的治療方法和建議。
  • 如何區分「強迫傾向」和「強迫症」
    如果你有的話,可能一定懷疑過自己是強迫症,當然如果你是一個處女座,估計你會心安理得一些。其實,這是對強迫症很深的誤解。1、什麼是強迫傾向和強迫症?簡單來說,強迫傾向和強迫症的表現形式都是強迫思維(反覆出現的、侵入性的、不必要的想法和衝動)和強迫行為(重複的行為或精神活動),二者的區別主要是症狀程度及是否可以被控制。下面我們來列舉一下常見的強迫行為和強迫思維都有哪些。
  • 強迫症和焦慮症如何區別好
    核心提示:強迫症焦慮症很多的人都不太熟悉,人們對於這兩種疾病不太了解,所以更是不知道該如何做出區分,可能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會將兩種疾病相混淆,耽誤了治療錯過了治療的時機,那麼我們就一起來關注一下強迫症焦慮症的區別是什麼?
  • 強迫症的假象與真相
    一洗乾淨,心裡就會覺得舒服和放鬆,這都僅僅只屬於強迫傾向。強迫症的臨床表現主要分為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強迫觀念中比較常見的強迫性懷疑,如總是懷疑醫生開藥的劑量是否恰當。而強迫洗滌就屬於強迫行為,因為擔心不清潔而患上疾病,接觸了某物後反覆洗手。洗乾淨後心裡還是不舒服,依然覺得手很髒,於是不停地洗手(完全聽不進其他人的勸阻,甚至用強消毒劑把手洗破皮)以減輕焦慮,直到心裡的焦慮程度降低才會停止這類行為。
  • 心理學家:別再說自己有強迫症了,原來強迫症還分等級?學習下
    Obsessive的翻譯為強迫思維Compulsive翻譯為強迫行為Disorder翻譯為障礙將這三個詞語連接起來形容強迫症,就是「以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為主要特徵的障礙。」用我們通俗的話語去解釋,假如一個人有了強迫症,那麼,他不但強迫自己或別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想,還要強迫自己或別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實施出來。
  • 強迫狀態≠強迫症,千萬不要隨便對號入座!
    鮑抱6歲生日時,想要父母的一個擁抱,結果造成了父親的死亡和母親的精神崩潰,導致他開始了自己重度潔癖和強迫症人生,在遇到女主之前,他甚至計劃了自己的身後事。」當然也會因為孩子年齡小不懂事,家長在孩子面前就毫不注意自己的行為和情緒,卻不知在孩子的心裡,從這時已悄悄埋下了「強迫」性格的種子。 01、強迫症源於「強迫」個性 對於強迫症的病因還是更需要從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角度考慮。
  • 「強迫症」的背後是什麼?
    「強迫症」在百度百科中的釋義為,屬於焦慮障礙的一種類型,是一組以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精神疾病。醫學上對「強迫症」的發病原因以及對症治療,已有系統化的解釋與解決方案,在此我們只是從認知的角度淺談一下。
  • 強迫症的表現有哪些?別混淆了,強迫症是心理疾病
    「強迫症」這個詞是近幾年來突然走紅的,很多人開始逐漸將強迫症掛在嘴邊,將完美主義和強迫症掛鈎,也有一部分人將患有強迫症認為是時髦的表現。但就醫學來講,強迫症是一種精神疾病,常常會使人處於焦慮的狀態,時間久了會對人造成很大的危害。那麼,強迫症具體有哪些表現呢?
  • 強迫症是什麼 出現這些現象要謹防強迫症
    強迫症是什麼?很多的人在做事情的事情都會有強迫症但是不影響生活,但是有些人的強迫症已經是非常的嚴重。強迫症已經成為了越來越多人的困擾。到底什麼是強迫症呢?強迫症的表現是什麼?一起來了解一下強迫症吧。  強迫症是什麼強迫症(OCD)屬於焦慮障礙的一種類型,是一組以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精神疾病,其特點為有意識的強迫和反強迫並存,一些毫無意義、甚至違背自己意願的想法或衝動反反覆覆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患者雖體驗到這些想法或衝動是來源於自身,極力抵抗,但始終無法控制,二者強烈的衝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慮和痛苦,影響學習工作、人際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 強迫症是「矯情」還是病?自測方法在這裡
    強迫症,全名強迫性精神官能症(OCD),是一種焦慮障礙。 症狀主要分為兩大類——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 強迫思維,指沒有現實意義或沒必要的想法,如一聽見打雷就忍不住會想打雷要下雨、下雨要打傘等。
  • 強迫症有哪些症狀?
    例如強迫症,它就是困擾大家的一些心理疾病之一。那麼,究竟強迫症有哪些症狀?我們一起看看專家們的詳細講解。   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以及心靈是每一個人都希望的,可是總是會因為種種原因,這種美好的願望難以實現。例如強迫症,它就是困擾大家的一些心理疾病之一。
  • 強迫症患者:為何適可而止那麼難?
    強迫症是一種精神性疾病,焦慮、抑鬱、恐懼、狂躁等強迫觀念和行為伴隨其左右,重度患者受病症的困擾,不受控制地重複同一動作,嚴重威脅了正常生活。 在國際疾病分類中,對強迫症的描述為:此症候群的基本特徵是頻發的強迫想法或強迫行為,強迫想法令有這種想法的人產生厭惡,而強迫行為是人們為了擺脫這種討厭的想法而做出的舉動。
  • 《溫暖的抱抱》搞笑的背後揭露了——強迫症的痛苦
    房間和衣服都是黑白灰為主,整個房間一塵不染;睡覺都要戴睡帽,防止頭髮掉落床單;睡覺、起床、上班,甚至連紅綠燈都掐點分秒不差;放屁都有固定的時間集中排放;最後就連自殺都要按照計劃的時間來......強迫症的背後「劊子手」強迫症屬於焦慮障礙的一種類型,是一組以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精神疾病。
  • 強迫症與焦慮症的區別是什麼的
    核心提示:強迫症、焦慮症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都是比較常見的精神疾病的現象了,他們的出現給廣大的患者朋友們的健康身體及正常生活都帶來了一定的危害性,為此我們一定要重視起來,那麼強迫症與焦慮症的區別是什麼樣的呢?
  • 走近強迫障礙——強迫症﹝八﹞神經行為療法
    文/心之愛 新雨流泉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授權壹法國強迫症專家發展出的神經行為療法和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發展出的行為認知﹝教育﹞自我療法是新近兩種效果很好的關於強迫症的療法。這兩種療法的最大特點是,治療師繞開認知-行為療法中針對強迫思維的蘇格拉底式辯論和認知重塑技術,以關於強迫症的神經生物學原理和大腦功能成像的心理教育取而代之,並逐漸將「強迫症狀是一種大腦功能和化學物質失常的表現」等信念內化到病人心中。
  • 我得了強迫症,通過「四種臨床經驗」的施行,我的強迫症康復了
    他覺得自己得了強迫症。想要改變目前的這種狀態。強迫症一般來說有兩大表現,其一是有強迫行為,其二是有強迫觀念。強迫行為和強迫觀念對一個人產生內心感受的是痛苦。想要改變目前的這種行為特徵,但又改變不了。於是就在糾結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而自己的強迫症狀也會越來越嚴重。面對強迫症,從行為心理學角度來進行治療,諮詢師通過臨床的幾個經驗幫助來訪者合理改變目前的強迫症狀。
  • 強迫症|孟剛自我療法
    諮詢師的作用在於幫助患者了解和理解強迫,並以正確的態度和方法對待和處理強迫。自我療法認為強迫症患者本質上是自救,根本的康復是真實我的成長強大。----你所有的人生痛苦,在這裡都有解脫方法!——人生的意義網(純公益)。這裡是人生的意義網的百家號。
  • 別再輕易說自己有強迫症了,真正的它是個可怕的死循環
    管窺強迫症《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DSM-5)指出,強迫症的特徵是存在強迫思維和/或強迫行為,而絕大多數有強迫症的個體既有強迫思維又有強迫行為。強迫思維是反覆和持續的想法、衝動(例如刺傷他人)、表象(例如有關暴力或恐怖的場景),它被感受為侵入性的和不需要的;而強迫行為是重複的行為或精神活動,個體感到受驅使而對強迫思維作出反應,或必須非常機械地遵守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