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觀測到形成中的「幼年行星」

2020-11-15 cnBeta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現在的太陽系是一個穩定的系統:較小的巖質行星處於內部,氣態巨行星處於外圍,而邊緣是冰質行星。但是,行星系統究竟如何從處於混亂狀態、由氣體和塵埃構成並緩慢旋轉著的圓盤狀雲,演化為循規蹈矩的天體,目前仍然不是很清楚。現在,從遙遠年輕恆星捕獲的最新圖像讓人感到震驚,顯示這些恆星的原始行星盤(Protoplanetary Disc)正在形成一些處於幼年時期的行星。研究人員稱,這可以加深我們有關行星如何形成的知識。

(圖註:天文學家捕獲了來自幼年恆星的圖像,顯示其周圍由塵埃和氣體構成的圓盤狀雲如何形成少年時期的行星。在距地球600光年的天蠍星座(Scorpio),天文學家發現恆星RX J1615被巨大的土星環所環繞。)

類似於恆星的形成,原始行星盤中的氣體和塵埃形成了許多團塊——它們相互間發生碰撞、增大和冷凝,直到它們形成行星。

這些原始行星盤的巨大無法想像,可能跨越了數十億公裡。

通過跟蹤三顆年輕的恆星,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天文學家獲得了處於不同演化階段的原始行星盤的最新圖像。

(圖註:HD 135344B被一個多臂原始行星盤所包圍。這個原始行星盤中央存在巨大空隙——像一條黑色的鴻溝,其伸展的長度是地球到太陽距離的25倍——並擁有兩條巨大的旋轉臂。)

Sphere設備是設在智利境內阿塔卡馬沙漠的歐洲南方天文臺「甚大望遠鏡(VLT)」的一部分,利用Sphere設備獲得的觀測數據,一支研究團隊得以分析這些原始行星盤的細節,進而顯示新興行星如何導致它們改變形狀。

其中一顆恆星位於天蠍星座(Scorpio),距離地球約600光年。

在荷蘭萊頓天文臺的Jos de Boer的領導下,天文學家在恆星RX J1615周圍發現了一系列巨大的土星環。

此外,按行星標準,該恆星系統正處於幼兒期,誕生的時間只有180萬年,而正在形成的行星反過來影響著該原始行星盤的形狀。

在解釋最外面的環在行星形成過程中如何被剪斷時,研究人員解釋稱:「該原始行星盤除了可能被一顆巨大的行星截斷之外……多個低質量的行星同樣也可能將其截斷。」

第二顆恆星HD 97048在距離地球500光年的?蜓星座(Chamaeleontis)中被發現,具有多個類似的同心環,使得具有這些常規對稱環的年輕恆星系統比以前所認為的更常見。

在描述HD 97048的環狀結構時,荷蘭萊頓大學的克裡斯蒂安·金斯基(Christian Ginski)寫道:「我們發現這顆新生行星為我們正在觀察的結構提供了一個可能的解釋。」

此前,這些年輕恆星系統的圖像顯示其原始行星盤正在形成螺旋臂、渦流或空隙。

(圖註:第二顆恆星HD 97048在距離地球500光年的?蜓星座(Chamaeleontis)中被發現,具有多個類似的同心環,使得具有這些常規對稱環的年輕恆星系統比以前所認為的更常見。)

來自荷蘭的第二支研究團隊發現了具有螺旋臂原始行星盤的驚人的實例,距離地球約450光年。

這顆恆星被稱為HD 135344B,由一個多臂原始行星盤所包圍。這個原始行星盤中央存在巨大空隙——一條黑色的鴻溝,其伸展的長度是地球到太陽距離的25倍——並擁有兩條巨大的旋轉臂。

科學家相信是這是巨大原始行星(protoplanet)正在形成所造成的,它們在軌道上運行時對原始行星盤形成拖曳作用並吸積物質。

來自荷蘭安東·潘涅庫克天文學研究所(Anton Pannekoek Institute for Astronomy)的天文學家託馬斯·斯託克爾(Tomas Stolker)領導的團隊發現了HD 135344B,他寫道:「兩顆原始行星運行在螺旋臂的外圍,這是對螺旋臂最好的解釋。」

令人驚嘆的是,天文學家觀測到一顆年輕恆星的原始行星盤在幾個月內發生變化,這是觀察到行星正在「實時」形成的一個實例。

HD 135344B周圍存在四條黑色條紋,其中一條在兩次觀測之間出現變化,表明其由處於自由狀態物質構成的原始行星盤正在形成幼年行星且後者正在成長。

(圖註:這些圖像幫助天文學家解釋,當幼年行星從大量旋轉的物質中誕生時,它們如何改變原始行星盤的形狀。圖中依次為HD 97048、HD 135344B和RX J1615)

相關焦點

  • 科學家觀測到形成中的「幼年行星」
    類似於恆星的形成,原始行星盤中的氣體和塵埃形成了許多團塊——它們相互間發生碰撞、增大和冷凝,直到它們形成行星。這些原始行星盤的巨大無法想像,可能跨越了數十億公裡。通過跟蹤三顆年輕的恆星,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天文學家獲得了處於不同演化階段的原始行星盤的最新圖像。
  • 科學家在宇宙中觀測到行星的誕生,發生在520光年外的御夫座!
    科學家希望通過觀測新生恆星了解我們的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目前位於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臺首次發現了行星誕生的過程,這個宇宙事件發生在距離地球有520光年的御夫座AB的恆星系統中,在御夫座AB恆星的周圍聚集了一大團密集的氣體和塵埃,這種情況與太陽系形成之初的狀況非常相似
  • 一張遙遠恆星系統中行星形成盤的實際圖像,蘊藏了行星形成的秘密
    科學家認為,這些結是年輕行星形成的精確點。一項新的研究使用了超大型望遠鏡(VLT)上的球體(光譜偏振高對比度系外行星研究)儀器來仔細觀察御夫座AB星及其盤內發展的行星。這篇論文發表在《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雜誌上。到目前為止,天文學家已經確認了數千顆系外行星,但對它們的形成方式知之甚少。觀察年輕的、仍在形成中的行星現在在天文學中是一件大事,但這很困難。
  • 行星也可以這麼大?科學家發現比地球大30萬倍的行星!
    太陽和地球就地球而言,屬於偏小的行星,而宇宙中的行星大部分都是地球這樣大小的行星。事實上,如果將宇宙中三大天體從質量上做一個比較,那麼恆星質量不可能超過黑洞,而行星質量則不可能超過恆星!氣態巨行星雖然木星在行星中算是很大的了,但是宇宙中還有很多行星比木星要大得多。而科學家們就發現了一顆非常巨大的行星,甚至很多科學家認為這顆行星是宇宙最大的行星!
  • 新發現「軌道逆行」行星 或顛覆行星形成理論
    每個分圖中圖中體積大的是主恆星,以箭頭表明了旋轉方向。這裡所有的系外行星都處於「凌日」狀態中。其中左下角為首次觀測到的沿反向軌道公轉的系外行星WASP-17b,右下角行星作為比較之用,其擁有一個「正常」的軌道方向。
  • 太陽系是否存在第九大行星?如果存在,它是如何形成的?
    在人類走出地球之後,首先看到的就是廣闊的太陽系,過去科學家對太陽系行星的認知是九大行星,可是後來隨著觀測技術的進步,科學家發現冥王星太小了,如果它也能稱之為行星的話,太陽系還會存在第十顆行星,第十一顆行星。於是,後來科學家通過研究將冥王星降級為矮行星,踢出了行星之列,從此太陽系由原來的九大行星變為八大行星。
  • 科學家觀測到最古老天文現象(組圖)
    新華社供本報專電 美國和英國天文學家4月28日宣布,他們觀測到一次發生於大約131億年前的恆星死亡現象。這是人類有史以來觀測到的最古老天文現象。  這一恆星死亡現象發生於宇宙的幼年時期,當時宇宙「年僅」6.3億歲左右。
  • 歐洲南方天文臺首次直接觀測到行星誕生:塵埃和氣體呈螺旋狀旋轉
    天文學家們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甚大望遠鏡(VLT)觀測到一個恆星系統誕生的跡象。在年輕的AB Aurigae星的周圍,存在著一個由塵埃和氣體組成的緻密圓盤,天文學家在其中發現了一個突出的螺旋結構,它的「扭曲」標誌著一顆行星可能正在形成的位置。這一觀測到的特徵可能是第一個「嬰兒」行星存在的直接證據。
  • 科學家發現與地球大小相似的「流浪行星」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4000多顆系外行星。儘管許多已知的系外行星與我們太陽系的行星並不相似,但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圍繞著一顆恆星運行。 但茫茫宇宙間,還可能充滿了神秘的「流浪行星」,它們的引力不受任何恆星的束縛。
  • 科學家猜測,太陽系第九行星可能是一個小東西,它比行星可怕多了
    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曾經的太陽系有九大行星,而如今的太陽系卻少了一個行星,變成了八大行星。之所以如何,那是因為冥王星被科學家放出了行星之列。冥王星首次在1930年的時候被科學家所觀測到,它是太陽系邊緣柯伊伯帶的一顆天體,由於它太小了,完全匹配不了行星的身份。如果冥王星也能夠稱之為行星,那太陽系的行星遠不止九顆,因為在柯伊伯帶仍然有跟冥王星差不多的天體存在。
  • 「小小」身體大大的能量 科學家發現一顆正在誕生的行星
    該行星是圍繞空間中心點的旋轉物質,被認為是科學家發現的第一個誕生中的行星。 隨著望遠鏡技術的發展,我們研究和了解其他恆星系統的能力將會增強。行星一般不是突然出現的,它們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形成。
  • 距地260光年,在海王星的「沙漠地帶」中,科學家發現特別行星
    「超熱海王星」現身在太陽系中,海王星是一顆非常美麗的星球,由於大氣層中含有微量的甲烷,所以它整體呈藍色。此外,由於海王星遠離太陽,它的表面溫度也是很低的,不過,在最新的研究中,科學家們卻認為,海王星的內部極可能是非常炙熱的,甚至在近期的研究中,還有科學家判斷海王星的內部存在著液態的鑽石海洋。
  • 科學家觀測到蛇夫座黑洞大噴發,這是銀河系在打噴嚏?
    人類自通過望遠鏡觀測宇宙以來,看到了許多此前從未見過的廣闊世界,也看到了在銀河系中有數千億顆像太陽這樣的恆星,然而人類觀測到的宇宙依然非常有限,宇宙中許多事件依然還只是理論中存在,直到去年科學家首次拍攝到了黑洞的照片,首次證明了這個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真實存在,近日天文學家觀測到距離地球3.9億光年的銀河系中心的蛇夫座發生了一起罕見的宇宙事件——黑洞大爆炸,根據NASA的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和歐洲
  • 科學家首次計算出太陽系形成所需時間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撰文稱,他們對隕石上鉬元素的同位素進行研...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撰文稱,他們對隕石上鉬元素的同位素進行研究後得出結論稱:大約45億年前,我們身處的太陽和太陽系在短短20萬年內形成,這是科學家首次計算出太陽系形成所需時間。
  • 宇宙中的「天堂」和「地獄」,科學家發現2顆最特別的行星!
    不知道大家是否看到過一則關於NASA拍攝到「上帝之城」的消息,據說是NASA的望遠鏡在觀測宇宙的時候,意外的在黑暗中發現了一座漂浮在宇宙中的城市,當時很多人都認為,那裡就是傳說中的「天堂」,相信上面存在著宇宙中的超級文明。
  • 太陽系中可能存在第九大行星,科學家:不排除是行星級別的黑洞!
    而原來的冥王星(直徑2370公裡)現在被當作矮行星,冥王星是在1930年才被發現的,太陽系中的矮行星還有很多,比如穀神星(直徑952公裡)、鳥神星(直徑1700公裡)、塞德娜(直徑1000公裡)、鬩神星(直徑2326公裡)等等,但這些都只能算是矮行星,或者叫類冥行星。
  • 宇宙中的例外,為什麼有的行星會逆行?
    詹森和麻省理工學院的喬什溫,熱衷於在新發現的系外行星中尋找例外——那些傾向於逆行的行星。他們採用的方法是測量行星的公轉軌道與其「太陽」的赤道之間形成了多大的角度,如果角度很小,則可認為是順行的;如果角度很大,則表明有些特別;如果角度超過了90°,則表明這顆行星已傾向於逆行了。
  • 美科學家發現超級「鑽石」行星 重達三個地球
    中新社紐約10月12日電(記者 阮煜琳)由美國耶魯大學的科學家領導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在距離地球大約40光年的銀河系,發現了一顆可能主要由鑽石組成的超級行星。這個名為「巨蟹座55E」(55 Cancri e)的行星,其三分之一可能由純粹的鑽石組成,鑽石質量相當於三個地球。
  • 宇宙中最恐怖的行星
    當這顆行星系外行星HD 209458b近距離盤旋接近其恆星時,強大的恆星風撕碎其大氣層,形成彗星狀的尾部。最黑暗行星TrES-2b系外行星科學家發現一顆叫做TrES-2b的系外行星,它被稱為迄今觀測到的最黑暗行星,其表面一片漆黑,幾乎不反射任何光線,甚至比煤炭還要黑。這顆行星的表面被恆星烘烤著,溫度可達到980攝氏度。
  • 一顆特殊的系外行星挑戰行星形成理論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的NOIRLab設施進行的新的詳細觀測顯示,一顆年輕的系外行星繞著畢(宿)星團中的一顆年輕恆星運行,其大小和年齡都異常密集。這個系外行星的重約25個地球質量,略小於海王星,與主要行星形成理論的預測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