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情感關係中「備胎」的「討好型人格」如何治癒

2020-11-30 騰訊網

曾幾何時,感情的關係裡有種關於「備胎」的角色開始盛行,就是類似那種「明明不愛,還要霸佔著」,通常這般關係裡的主角會把人和人之間「若即若離」的模式演繹的非常精準到位,讓人嘆為觀止。

最近大熱的電視劇《安家》裡,王子健在他追的女孩珊珊哪裡就是典型的被當做了「備胎」。

劇中交代,王子健和珊珊是同學,女方是他喜歡了十年的女人。只是,反觀珊珊對他卻明顯更多的時候只是敷衍,一種「吊著」的狀態。

反正,女方從始至終都是一副「吃著碗裡瞧著鍋裡」的樣子:你不是我中意的人,但是我喜歡的人又對我愛答不理的,可是你又對我這麼好,那就在我還沒找到更好的以前,你就先做備用的人選吧

▲劇照

之前大火的電視劇《無心法師》裡有段臺詞:

「喂!你幹嘛對我那麼好?」

「因為我愛你。」

「不是說兩情相悅才叫愛嗎?」

「兩情相悅是叫愛,可惜,這個世界上沒有那麼多兩情相悅的人,大多都是像我這樣的。」

「可是我不愛你。」

「沒關係,對於我來說,愛就愛了,誰還在乎有沒有回報呢?

網友說這是對備胎寫照的最佳經典語錄之一。

其實,這種愛的卑微,近乎討好的姿態,才女張愛玲也有過一句曠世語錄:「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

不管是電視劇,還是小說,還是身邊生活裡真實發生的類似這種某一方「心甘情願」不計較得失的付出,究其根本,是因為我們身體裡住著一個「討好型人格」的自己。

▲劇照

美國首位家庭治療專家維琴尼亞·薩提亞女士認為不同的人溝通的模式也不同,在她提出的稱薩提亞溝通模式中,將人們常見的溝通模式分為了5種類型:討好型、指責型、超理智型、打岔型和一致型。

其中具有討好型人格特質的人通常內在價值感比較低,言語上會經常流露「都是我的錯」、「我不值得」、「你想怎麼樣」、「沒事、沒事」等,在行為舉止上表現出過分的和善、讓步、乞憐等特點,而他們在內心中會經常生出「我一無是處」、「我覺得自己毫無價值」這種自我否定的態度,在情感上他們又會表現出「我很無助」、「我很渺小」等一系列的類似祈求的聲音,透露出一種軟弱,懇求別人的身體語言。

▲劇照

在不對等的情愛關係中,所謂的「備胎」們經常表現出來的就是一種討好型人格特徵。在他們認為獲得愛情的觀念中總是把對方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有種「再冷的冰都給焐熱」的執念,而這種想法表現出來的行為近乎失去自我,在追求喜歡的人時,他們慣用的是乞憐的討好姿態。

就如劇中的王子追求珊珊時的表現,女方一句車沒檔次,他可以馬上按揭一輛新車。不管再忙,只要對方一句話,他可以隨時滿足她的要求。

▲劇照

有時候人們表現出某些樣子,是為了掩飾真實的自己。」,在感情中尤其如此,當我們面對自己喜歡的人時都會不自知的掩蓋自己的缺點,努力表現出自認為完美的樣子。就像對對方有求必應的回應,也不過是為了能給別人留下美好的印象,讓自己在她哪裡的印象分值能高一下。殊不知,長期戴著面具不過是在演戲,而「戲」終究還是要面對現實。與其在別人哪兒表現的是不真實的自己,不妨正視內心那個真實的自己。

▲劇照

作家蔣方舟曾在一期《吐槽大會》上分享了她如何戰勝自己「討好型人格」的一面。她說曾經在和男友戀愛的時候,即使對方在電話裡一直罵她,可她因為害怕起衝突,害怕和對方爭吵,反而一直給對方道歉了兩個小時,想以此平復對方的怒氣,然後對方卻並不罷休。

生活中的她也是從不對身邊的同事或者朋友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即使對對方表現的某一行為或言論心存不滿,持否定的想法,但她也從不會表達出自己的不滿情緒,或者是憤怒的一面。

後來有一天當「討好型人格「的字眼映入她眼瞼後,她才意識到這樣的自己在與人交往時是一個沒有原則和底線的人。

當終於正視自己」討好型「的一面人格後,她為此花了一整年的時間在異國他鄉,切斷一切社交關係,把自己放逐到一個語言不通的陌生的國度和城市。這段時間她隨心所欲的做著自己想做的事,可以不理會別人的目光和評價,遵從真實的自己的真實想法。

當然生活中我們大多數的普通人並不能效仿遠走異國他鄉的條件,只是在和人交往時,若發現自己總是一味的迎合謙讓別人,卻從不會拒絕,總是窮其所有的滿足別人對你提出的條件要求時,就該清楚的認識到自己具有「討好型」的人格,而如果在兩性親密關係中,自己的這種討好尤甚時,甚至成為了別人的「備胎」人選後,更要學會如何走出這種人格帶給你的不健康的人際關係中。

首先,要學會直面內心真實的想法,並勇於表達出來。這世上沒有完美的人,你也不會是一個無所不能的人,在面對自己不能也不願意做的事時,要能真實的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其次,正視你所經歷的那段感情,一段健康的兩性關係,必是兩個人一起努力付出的結果,而若其中一人只是一味的索取,另一個人只是無原則無底線的付出,都不會是一段良緣。

就如劇中的王子健對待珊珊,即使自己也能明顯的感覺到兩個人不對等的情感關係,但是還是選擇習慣性的付出,只是這樣單方明的付出,卻一直得不到回應,就像一杯熱開水,隨著時間的流失,終有冷卻的一天。

▲劇照

肯定自身的價值存在,提高自尊認知。

蔣方舟說:「每個人都有個他很獨特的價值,那在這個價值,她實現這個價值的過程中,她有可能是張牙舞爪的,他有可能顯得很笨拙,但是如果你放棄了去追求個人的獨特價值,去建造一個被人喜歡的人設的話,那是冒著極大的風險,因為你吸引來的人也不是你真正欣賞的人,真正能夠欣賞你的人永遠喜歡的是你驕傲的樣子,不會是你故作謙卑討好的樣子。」

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就像你用指紋鎖頻,這個密碼也只有你能打開。而好的愛情一定是兩個人彼此努力靠近對方的結果。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凪的新生活》:討好型人格的孩子,終究變成討好型人格的大人
    她得知身邊周圍的朋友是在利用他雖然很是傷心,但是她還有心靈的慰藉,那就是她的男朋友慎二,她和她的男朋友一直都是私密交往,並沒有讓其他人知道他們之間男女朋友關係。但是在某一天,她突然得知她的男朋友慎二,也是在利用她,她頓時崩潰,暈倒,而在醒來的時候已經在醫院了。
  • 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討好型人格?
    當有人找你幫忙的時候,你不敢拒絕別人,感覺自己好像犯了錯一樣;幫其他人做事的時候,總是小心謹慎,如果這件事沒辦好總會責備自己;借給別人錢,不敢和他們要回來,就算說了這件事也感覺自己做錯了一樣……如果你在生活中出現了這幾種情況,那麼,你可能是討好型人格。什麼是討好型人格?討好型人格是指一味的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
  • 討好型人格是這樣的,你中招了嗎?
    生活中,你們遇到過討好型人格的人嗎?不斷迎合和取悅他人,把給別人帶來愉快當做自己最大的幸福,這很有可能是我們身邊一些人的真實心理現狀。電視劇中賀子秋就是討好型人格,甚是讓人心疼。
  • 警惕討好型人格?更重要的是這個
    原創 奕斐 奕斐有話說 收錄於話題#家庭教育12個近幾年,網際網路上關於討好型人格的討論突然多了起來,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深受其害。蔣方舟在《奇葩大會》中說自己就是討好型人格這個詞,常常指的是一味地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感受。
  • 李玫瑾教授說吳謝宇是討好型人格,委屈自己,討好別人很累
    李玫瑾教授還提到,吳謝宇是一個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在庭審過程中,吳謝宇也說自己是討好型人格。他覺得自己努力讀書是為了滿足父母,而不是為自己。他努力討好身邊的每一個人,和他接觸過的人全都說他是一個好人。什麼是討好型人格?討好型人格是指一味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真實感受的人格,也就是委屈自己,成全別人,是一種不健康的人格。
  • 世界上哪有那麼多討好型人格,不過是得了「取悅症」而已
    有一個流行詞叫做「討好型人格」,這個詞,自從幾年前被青年作家蔣方舟在《奇葩大會》上公然說出來,熱度就一直沒有降過。蔣方舟給「討好型人格」的定義是,特別想要討好別人,哪怕你不喜歡這個人,也希望他能喜歡你。這種感受也許很多人都有過——包括我自己。同時,也有很多女生找我做諮詢的時候,上來第一句話就是,「我這個人談戀愛有點討好型人格」。
  • 心理學:如何告別「討好型人格」,你最應該學會做這三件事
    表妹生氣的回家後想了很久,跟我說覺得這件事是她自己的錯,她不應該生洋洋的氣,畢竟她們是好朋友不能因為一本書而讓關係變得不好。聽了這話我不禁有點心疼,這何嘗不是另一個小心翼翼的我?本來就不是表妹的錯,為什麼要往自己身上攬呢?有些事情並不是一本書或者一些錢才引起「戰爭」的,這是本質問題,該是誰的錯就是誰的錯,你不能因為你們關係如何如何就替她開脫,更不能認為是自己的錯。
  • 討好型人格的愛情:討好別人真能收穫幸福嗎?答案出乎你的意料!
    討好型人格表面上很隨和你是討好型人格嗎?這件事看到了我這位朋友的性格,是一個典型的討好型人格。討好型人格,它並不是一種人格障礙,是一種亞健康的心理表現。討好型人格的人並不真的快樂如何讓自己脫討好型人格的標籤想要擺脫討好型人格的標籤,你要從自我的認知開始做起。1、討好別人反而招致別人的看不起。
  • 佔星測試:你是討好型人格嗎?
    其實,這在心理學上屬於一種自我壓抑,而在我的大量的來訪者中,我注意到,討好型人格的客戶更容易出現自我壓抑。 第三,討好型人格善於息事寧人。 討好型人格對人際衝突非常恐懼,假如你是討好型人格,那麼一旦有風吹草動,你都會第一時間去息事寧人。所採用的方式則主動去道歉,藉此換取對方的諒解。但很多情況下,你並不覺得你自己有錯,只是為了息事寧人而已。所以事後你會更加難過。 第四,討好型人格容易不斷讓步。
  • 導致「討好型人格」的3大根源和表現,孩子若有徵兆,家長要重視
    其實孩子習慣性的迎合他人忽視自己,從上面的特徵就能看出來,孩子的思維、行為和情感上都出現了問題。而這三點,正是導致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的三大根源。導致「討好型人格」的三大根源在「紐約時報暢銷書」《取悅症,不懂拒絕的老好人》一書中,作者提到,導致「討好型人格」的根源有三個:一是思維上的,想讓所有的人都喜歡自己;二是行為上的,做好人已成為一種習慣,甚至已經成癮;第三個是情感上的,害怕衝突,想用取悅他人的方法來逃避衝突。
  • 你是討好型人格嗎#引發全民熱議 小夥吐槽:我的女友是典型討好型人格
    國內首部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之《完美女孩》剛一播放完,熱搜就出現了相關話題#你是討好型人格嗎#,網友們表示,在楊冪飾演的機器人小愛身上,看到了很多討好型人格的人群的影子。蔣佑傑說,自己和女友戀愛了近一年,隨著彼此越了解,他越是被女友的「討好型人格」所困擾。 蔣佑傑說,婧婧的「討好型人格」往往不對自己最親近的人,比如自己和家人,而是對朋友、同事、同學等。 蔣佑傑說,婧婧在江北一家新媒體公司從事網絡編輯工作,有時候同事為了早下班,說幾句好話,就把多餘的工作丟給婧婧,而婧婧會欣然接受並完成。
  • 心理學:四個方式告別討好型人格,喚醒內心強大自己
    討好型人格君是我見過很漂亮一個女孩,按理說她戀愛會很順利,但是在她的愛情中沒有一次順遂過,而這其中的原因就是君的取悅症,她不敢表現真實的自己,總是根據男朋友的需求來調整自己的需求。討好型人格2、取悅症並不是最佳人際關係很多人以為取悅型人格會很受歡迎,但是心理學發現有取悅型人格,在人際關係上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受到尊重。人際關係最受歡迎的反而都是我行我素,堅持做自己的人。
  • 委屈自己討好別人,有社交障礙的「討好型人格」都有這4個特點
    而在社交恐懼症中,「討好型人格」往往更存在於大多數人中;什麼是討好型人格?換句話說,也可以理解為「老好人」。委屈了自己,卻並不一定能夠討好別人。這些討好型人格,在人際交往中,往往都會有下面這4個特點,看一看你「中槍」了沒?一、內心十分敏感,說話猶豫吞吞吐吐,害怕得罪別人。
  • 討好型人格的人,適合什麼樣的工作?
    2020-11-24 19:46:41 來源: 秦桑低綠 舉報   討好型人格
  • 討好型人格什麼都好,就是對自己不好
    討好型人格什麼都好,就是對自己不好 2020-10-11 08: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孩子挨批後的兩種表現,多是討好型人格,根源出在教育方式
    如果面對父母的責罵,孩子不哭不鬧、悶不吭聲,可能是心裡受了傷,他們不去爭辯,只是想封閉自己的真實想法,如果父母置之不理,任由其發展下去,他們會性格自卑、冷漠,長大後很難與他人建立親密的情感關係,嚴重影響到人際和婚姻。
  • 討好型人格怎麼學會拒絕別人?從用這個句式開始,親測有效
    這些在我過去的人生中都很常見。 無論遇到什麼問題,我都覺得要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內心的矛始終指向自己。 這在心理學上叫討好型人格,就是常說的老好人。有一句話對我影響深遠:在照顧他人的情緒之前,先照顧自己的情緒,你不是在蓄意傷害他人,你只是在保護自己。你都不知道如何愛自己,別人又如何來愛你。
  • |付出型人格如何挽救親密關係?
    付出型人格的形成大多和原生家庭有關,幼年時父母沒有給予他們足夠的愛和關注,為了能得到肯定,他們努力表現甚至賣力討好。情感需求的缺失延續到成年,他們更加渴望擁有一段完美的親密關係,希望在伴侶身上獲得情感上的滿足和認可,而獲得的方法就是持續付出,無條件滿足對方的要求,甚至主動包攬責任,對方需求以外,他們也會用自己認定的方式做到妥帖,甚至犧牲自己的感受,降低自己的標準。
  • 孩子討好型人格的形成 多與父母這種行為有關
    孩子討好型人格的形成,多與父母經常吼孩子、吵罵孩子有關,孩子年紀小,對來自父母的指責和批評很多時候他們是害怕的,如果父母總是吼孩子、無端責罵孩子,孩子因為缺乏安全感,就會逼迫自己形成一種「討好型人格」去討父母歡心。在孩子看來,只有自己「懂事」了父母才會喜歡自己,也才不會吵罵自己。
  • 討好型人格 總是在想方設法討好他人的星座
    討好他人其實不一定就是怕馬屁,只是有的人會忍不住討好他人,迎合他人,即使是被人虧待了也還強顏歡笑,不懂得正確表達自己的需求,凡事把對方的感受放在第一位,而忽略自己的感受。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白羊座一般都會很注重他人的情緒,會不由自主地去討好他人,迎合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