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幾個修行層次

2021-01-09 清月讀書國學研讀

《列子仲尼篇》續:道家的修行

每一種文化的形成,都少不了兩個方面,一是時間的積累,二是實踐和磨礪,有的文化會變得越來越圓滿,有的文化猶如流星划過天際,只留給後人一些想像。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是那個時代自成一家的人之總稱,包括: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列子,關尹子,鄧折,公孫龍,墨子,鬼谷子,孫子,惠子,韓非子等。

後人根據他們的學說和師承進行分類,道家,儒家,墨家,兵家,名家,縱橫家,法家,陰陽家,雜家,農家。佛家是舶來品,在中國肥沃的文化土壤裡生了根。學的多了,慢慢會發現列子思考的規律,理解起來也會慢慢清晰起來。

原文:

陳大夫聘魯,私見叔孫氏。叔孫氏曰:「吾國有聖人。」曰:「非孔丘邪?」曰:「是也。」何以知其聖乎?」叔孫氏曰:「吾常聞之顏回曰:『孔丘能廢心而用形。』」陳大夫曰:「吾國亦有聖人,子弗知乎?」曰:「聖人孰謂?」曰:「老聃之弟子有亢倉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視而目聽。」魯侯聞之大驚,使上卿厚禮而致之。亢倉子應聘而至。魯侯卑辭請問之。亢倉子曰:「傳子者妄。我能視聽不用耳目,不能易耳目之用。」魯侯曰:「此增異矣。其道奈何?寡人終願聞之。」亢倉子曰:「我體合於心,心合於氣,氣合於神,神合於無。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雖遠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內,來幹我者,我必知之。乃不知是我七孔四支之所覺,心腹六藏之所知,其自知而已矣。」魯侯大悅。他日以告仲尼,仲尼笑而不答。

【文章分解】

「陳大夫聘魯,私見叔孫氏。」古代國與國之間的遺使訪問叫做「聘」,大夫是古代的官品,世襲,有封地。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級,陳國的大夫到魯國訪問,私下去拜會了叔孫氏,叔孫氏是魯國的三桓之一,古代的外交官也是多有私交的。

叔孫曰:「吾國有聖人。」曰:「非孔丘邪?」曰:「是也。」「何以知其聖乎?」叔孫氏曰:「吾常聞之顏回曰,孔丘能廢心而用形。」叔孫氏說,你有沒有聽說過,我們魯國有位得道的聖人。陳國大夫說,你是說孔丘嗎?叔孫氏說:是的。陳大夫說:你怎麼知道孔子是聖人啊?通過對話,我們可以感受到人和人之間交流的氛圍,說的背後,帶著人和自我認可,自我炫耀,自我意識。

比如在生活中,我也會偶爾說一下自己的歷史,認識某個名人,中間無非是在自我肯定中增加了一些炫耀的成分,就好像叔孫氏。我們國家有個名人,有個聖人,你知道嗎?陳國大夫就問,說話要講根據,你怎麼判定的,你又不是聖人,聖人有什麼能力,有什麼標準,你檢驗過嗎?所以我們說話要講根據。我們班的感覺還都是比較客氣的,一對照,就能感受到各種心態。接下來叔孫氏說:我聽孔子的大弟子顏回告訴我,孔子能廢心而用形。今天要討論感受一個境界——廢心用形。

廢心,一個人不用心,什麼事都做不了。這裡的廢心是沒有雜念,能夠清清淨淨,沒有妄想、煩惱,無樂無悲,古人說無心是道,佛家叫做空。

關於心,可以談的很深入,很廣泛,所有的起心動念都在心上。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是非觀,都在這裡面,「有的人」「所有人」「沒有人」評判嫉妒,抱怨,迷戀等種種心態都在提示我們每個人的高度。

聖人的起點也是心,不是完整的心,居然是一顆「廢」了的心。

第二個是「用形」心廢了,但事情,身體,外在的行為都不影響。其實一個人的修養,也就是內在的定力和外在的表現,聖人也是如此看。

陳大夫曰:「吾國亦有聖人,子弗知乎?」 陳大夫說,我國也有一個得道的人,你知不知道?

曰:「聖人孰謂?」曰:「老之弟子有亢倉子者,得之道,能以耳視而目聽。」叔孫氏說,貴國的聖人叫什麼名字?陳大夫回答,老子有一個弟子叫亢倉子,得了老子的真傳,他能夠耳朵當眼睛用,眼睛當耳朵用。聽說上海有一個機構,開發孩子的特異功能,比如說,在紙上寫好字,用手一摸,不用看就知道,或者用耳朵一聽,就能感知到紙上的內容,按照陳大夫的意思,我們國家的聖人比孔子強多了,還有特異功能。

「魯侯聞之大驚,使上卿厚禮而致之。」後來叔孫氏和魯國的諸侯說了,魯侯知道了大吃一驚,這麼神奇,馬上派特使用上卿的待遇把亢倉子請過來。

「亢倉子應聘而至。」亢倉子來到了魯國,讓我們感受一下真實的世界。

「魯侯卑辭請問之。」魯候很謙虛,好像學生一樣向亢倉子請教,怎麼做到耳朵看眼睛聽呢?

亢倉子曰:「傳之者妄。我能視聽不用耳目,不能易耳目之用。」亢倉子說:那是別人亂說的,我沒這個本領,我能夠看,能夠聽,不用耳朵和眼睛,但眼睛還是眼睛,耳朵還是耳朵,不能夠調換來用,這兩個感官的技能我不用,也能看能聽。對於自己不明白的東西,往往是傳言和流言的聚集地。

魯侯曰:「此增異矣。其道奈何?寡人終願聞之。」魯候說:這更厲害了,比我剛才知道的還高明,你能做到不用耳目就有耳目的功能,其道奈何,這道術是怎麼一回事,寡人實在想聽聽。

亢倉子曰:「我體合於心,心合於氣,氣合於神,神合於無。」亢倉子開始講道家的修煉原理。 第一步「體合於心」字體很簡單,內容不簡單,我們都有自己經驗,這個伴我們生長的身體和心並不是那個配合的。思想,動作,做事情,寫東西,說話,經常會有錯誤,因為心和身體的感覺不能合一,有人身不由己,有人心不由己,這四個字研究起來,有經驗心理學,行為心理學,醫學,科學等各方面。

我們感受一下亢倉子的修煉:

1.亢倉子說第一步修養到身體與心相合,也就是感覺和知覺合一,每根毛髮都很靈敏,在中國的道家和佛家,內功打坐工夫,初步就是達到知覺與感覺合二為一,專一到每一點都清楚,坐在這裡,對身體以外的都能感受到。

2.第二步是「心合於氣」我們這本書的作者列子做到了,列子可以御風而行,就是在空中飛行,因為這個我們都沒修煉過,所以就借用一些看過的《混元一氣功》裡的一些說法,古人學內功,靜坐,止觀,感受自己的呼吸,呼吸是有聲音的,叫風,慢慢修煉到沒有呼吸。整個身體空靈,只有輕微的毛孔呼吸,這個時候就認識氣了。

3.第三步「氣合於神」不用氣了,只用精神,這個精神就是我們內心觀想而成就的境界,不用身體,不用氣,物質世界,可以用精神來變化。

4.第四步「神合於無」最後達到「空」,達到真空妙有的境界。後來道家歸納,「體合於心,心合於氣」就是煉精化氣,然後鍊氣化神,最後煉神化虛,粉碎虛空」,丹道派道家把人的「精氣神」稱為「上藥三寶」。

「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雖遠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內,來幹我者,我必知之。」上面神合於無,這個無不是什麼都沒有,還有一個「介然之有」這個「介然之有」是什麼樣的「有」呢?唯然之音,輕輕一打,有一點聲音,雖遠在八荒之外,東西南北加上四個角,遠在天邊,近在眉睫之內,近在眼前,一點聲音動靜,都可以知道,定慧的境界,據說達摩面壁十年,達到禪定的境界,「聞蟻鬥如雷鳴」有一段時間,我一打坐就睡著了,還以為得道了,一睡就定住了,其實一睡啥都不知道了,人家修道,修的最後是什麼都知道。

「來幹我者,我必知之。」只需要衝著我來的,必定能夠察覺。

「乃不知是我七孔四支之所覺,心腹六髒之知,其自知而已矣。」到底是什麼讓他察覺到的呢,不是眼睛,也不是耳朵,不知道是頭部的七竅,還是四肢的感覺,是心腹神經系統,還是內臟的自然功能,可能每個人的生命都具有這樣的功能,只有自己不知道方法,沒修煉出來。

以前看過很多書,說什麼靈力,異能,神通,我們的精神有很多神奇的地方,和這個世界的溝通方法有些是我們自己也不知道的。但在這裡,亢倉子修煉的讓自己自然而然的具備了這個功能。

「魯侯大悅。他日以告仲尼,仲尼笑而不答。」亢倉子把修養的方法和魯候,魯候高興極了,他日和孔子見面時,和孔子說了,孔子笑了笑,也沒答話。

讀書時也曾聊到「置答」有些問題,沒法說,很難說,或者本沒有答案,解釋不清,找不到意義等;不管是因為什麼,一個人說話總是原因的,無緣無故的說,只會得罪人,或是顯得無聊。

孔子為什麼笑了笑呢,因為亢倉子做為聖人,離孔子的標準還有一定距離以前的羅漢道就和亢倉子的自我修煉差不多,這是一種理解。(不著相)

儒家是用心的文化,剛健。道家是隨心的文化,自然。佛家是無心的文化,空靈。

心 ,有心性 小時候修性;有心情,長大了要煉情;有心氣 ,慢慢形成一個人的氣質; 甚至精神上的浩然正氣 。

相關焦點

  • [開示]修行的三個層次
    進入到佛門裡,我們要學習佛法,一般說來,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經驗的層次,第二個層次是體驗的層次,第三個層次是證驗的層次。經驗的層次。比如你在家裡,做飯怎麼做,炒菜怎麼炒,飯怎麼做比較可口,饅頭怎麼做,油餅怎麼炸……慢慢做多了、做久了,做熟練了,擁有這方面專業的知識,你就會有一定的經驗。這些經驗都是大同小異的,因為都是屬於知識技巧的範疇,屬於外在形式方面的。
  • 人為什麼要修行?人生的三個層次,如何活出自己的人生
    生分為三個層次這是一場自我升華的過程人生分為三個層次,這是一場自我升華的過程,每一個人所經歷的具體過程都不一樣,這樣才造就了不同的人生,不用羨慕他人的精彩,也不必嘆息他人的悲哀,用心發現自己的成長,你就不會在過程中停留太久
  • 「正法眼藏」這4個字,如何理解?弄懂之後,有利於修行
    因為「正法眼藏」只有修行到佛那樣的境界才有,否則是不可能有的,因此,「正法眼藏」對於學佛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也是所有學佛之人修行的最高目標。道家裡有一個概念非常相似,叫真人,只有得道之人才可稱為真人,沒有得道的統稱為假人。在佛家裡也一樣,只有覺悟成佛的人才具有「正法眼藏」,也只有到這個境界,看到的世界才是完整的,否則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完整的,也就是是虛幻的。要理解「正法眼藏」這4個字,首先要理解什麼是「正法」?所謂的「正法」,在佛教裡是指是釋迦牟尼佛所講所傳的佛法,而不是外道的其它法,更不是旁門左道。
  • 修行的層次與內容
    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為佛家的「三主要道」,從這裡著手就抓住了修行的根本和核心。■ 樹立正知正見人天道、解脫道、菩薩道是為三乘次第,後後以前前為基礎。三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為修習佛法入門乃至成佛的捷徑。依次第修學,注重聞、思、修的層次。注重教授菩提心的內涵及認識修持菩提心的重要性。
  • 修行人解讀:深度懺悔的意識層次,真正的懺悔和明心見性有關
    修行並不是一件迷信的事情,在這個時代,要以親身探索的精神去揭開修行神秘的面紗。佛也好,道也好,應該相互印證,而不是相互批判。通過實修,探索修行原理,步步為營,修行可期。今天我們來講04句。03: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這句子,有很多個版本,流行的版本後面還有一句話: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
  • 修行忍辱的六個層次,你修到第幾層了呢?
    但是修行不到一定層次,不能放鬆警惕,防止嗔心東山再起,因此稱作力忍。三、忘忍凡是事我就把他忘了,這就高了一步。度量很大,宰相肚裡能撐船,別人對於我如何,我從不計較,於是就把這個事給忘了。四、緣忍「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 修忍辱有五個層次,這是在逆境中修行,見性成佛
    忍辱有五個層次:第一是「伏忍」,勉強調伏,把心當中的煩惱降伏下去。我們這個心就像野牛一樣,有牛脾氣;修行要調伏這個心,就像是牧牛,初開始,先要拿一根鞭子,只要這條牛不聽話,就是一鞭打下去,這就是伏忍。舉例來說,被人家罵了一句,自己準備要罵回去,剛起了這個念頭,馬上想到:「我現在要修忍辱波羅蜜,不能罵人家。」就把這口氣咽下去了。如果是念佛的人,發現脾氣來了,馬上念一句:「阿彌陀佛!」
  • 十六個修行障礙的深度解析和破除,提升你的意識頻率
    那些攻擊氣功修煉或道家修煉是外道的人,一是根本不了解現代氣功的內涵,縱觀現今社會上的氣功門派,絕大多數都是性命雙修,最終目標同樣是成佛得道,絕非歷史上專鍊氣功的門派同比;二是自己對佛法尚未真正悟道,會讀幾本經典就自以為悟道,執著本位而排斥他門,以我執偏見來偏解「不二法門」,是自己尚在二法的分別之中。只要你還不能以平等心看待一切法門,就是分別心,就尚未真正地契入佛法,不知萬法歸一,平等不二。
  • 逆水寒ol:新身份曝光,開啟神算子卜卦的道家修行之路
    嘗試過儒家之後,又繼續來嘗試道家了。俗話說,沒有最坑,只有更坑。真是誠不欺我。玩了道家之後,我才知道儒家有多麼的好。具體有多坑,看完就知道了。一、取名道家取名比儒家要好很多了,直接輸入自己喜歡的兩個字即可,不用像儒家一樣,隨機翻到逼死強迫症。
  • 三災八難與修行的關係
    #修行#這個世界有成、住、壞、空,災難也就隨之而來,水災、火災、風災,也叫三重劫。火災來的時候,欲界和初禪天都燒得乾乾淨淨;火災來的時候,欲界、初禪天和二禪天都給水淹了;風災來的時候,三禪天以下全部被風破壞掉了。
  • 道家「三災九難十劫」之「九難」
    由此可見,天地齊壽顯然在層次上是高於長生不老的。如果「三災」是對凡人想要長生不老的考驗,那「九難」便是對仙神渴望天地齊壽的磨礪了。那我便同大家具體說一說這「九難」。大藥未成,而難當寒暑,於一年之內,四季要衣。真氣未生,而尚有饑渴,於一日之內,三餐要食。奉道之士所患者,衣食逼迫,一難也。
  • 簡說道家正統符咒步驟禁忌
    畫符,是道家修行獨特的智慧,很多人感覺就是寫個字而已,其實真的不是這樣,畫符的講究太多了。首先得有傳承,也就是祖師爺承認你了,常見形式就是拜師、過法、封身等!知道要畫符,就先要齋戒、沐浴、要心存正念、要禮敬神靈。在畫符時,要先調身、調心、調息,還要通過咒語、手訣,進行淨心、淨身、淨口。
  • 道家的四大改運法事
    道家四大改運事法有哪些四大運改法事一、還陰債陰債也,叫壽生債通,常是指人世前所欠未的還清的。錢通過出生月年日時來出查欠陰間前世數錢多少,所欠官庫姓名,及欠庫號名,並查所出欠債歸何人屬所,如此便可通過事法來化解還錢於主債,解脫生人之苦,不再受債主債索之累而,影響今世運氣。
  • 道家風水學 《塵緣》揭秘上古相術秘訣
    仙妖志怪代表了中國數千年神話傳說的源遠流長,更是與傳統道家文化密不可分。國風古韻手遊《塵緣》正式依託於古籍記載,將神、鬼、仙、妖、獸、巫、祭這些充滿幻想的俗信與修道尋仙完美融合,創造了一個充滿古韻奇譚的異聞世界。今天,我們就根據這些神怪異談,去探尋傳說中道家文化的那些風水驅邪相術!
  • 魯迅發現的秘密:為何道家大講西遊記,而佛家卻隻字不提
    《西遊記》記錄了道家和佛家的一些故事,這是婦孺皆知的。而作為中國的文學大家魯迅卻發現了一個秘密:道家人講《西遊記》非常普遍,而佛家卻很少講《西遊記》,這又是為何呢?《西遊記》原本講的就是去西天拜見佛祖取經的故事,那為何佛教中人不講《西遊記》呢?
  • 容易混餚的問題,唐僧是金蟬子的第幾世修行人?
    唐僧幾人乘坐此裝備,度過了流沙河。對與沙僧的項鍊,書中沙僧對觀音說過,「菩薩,我在此間吃人無數,向來有幾次取經人來,都被我吃了。凡吃的人頭,拋落流沙,竟沉水底。這個水,鵝毛也不能浮。惟有九個取經人的骷髏,浮在水面,再不能沉。我以為異物,將索兒穿在一處,閒時拿來頑。「也就是說,沙僧脖子中的項鍊,是由九個骷髏頭組成。而這骷髏頭,在鵝毛浮不起的流沙河,居然浮起來了。
  • 道家不講因果與來世,因果與來世來自佛家,道家只道承負和今世
    好比如一則佛教故事從前有個書生,和未婚妻約好在某年某月的某一日結婚。到那一天,未婚妻卻嫁了別人。書生受此打擊,一病不起。這時,一遊方僧人路過,從懷裡摸出一面鏡子給書生看。書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絲不掛的躺在海灘上。路過一人,看一眼,搖搖頭,走了。又路過一人,看一眼,給女子蓋上了自己的外套,走了。
  • 從周易的大畜卦看道家的福地洞天,也許仙境不在遠方,就在你自身
    福地洞天道家的神仙修行體系裡有十大洞天和三十六小洞天,太上曰:十大洞天者,處天地名山之間,是上天遣群仙統治之所。其次三十六小洞天,在諸名山之中,亦上仙所統治之處也。其實一般都是指指神道居住的名山勝地。花果山水簾洞其實,為什麼要看到山天大畜要想到這些道家的詞彙呢?實際這裡面有很大的關聯性,我們都知道,道家的思想根源是道德經,而在道德經之前唯一一部流傳至今的經典哲學也只有易經。
  • 南懷瑾老師:想要修行有成,這幾種外在條件也是缺一不可
    以道家來講,修道有四個重點:法、財、侶、地。修道的人要閉關了,道家叫做「入闤辦道」,完全進入關房。道家的進入關房難了,要得「法財侶地」。法就是方法,要有明師指點。財是要道糧,就是錢財,生活需要錢啊。你要閉關三年、十年不定,雖然可以好幾天不吃飯,但是總要吃的。
  • 童身修行有什麼好處?
    1、中國醫學道家的,女人十四第一次來月經,就是破了身了,不是完整的童身,在女性月經期沒有來以前,在男孩子對性的觀念還沒有開始以前,男女兩個同等都算童身,童身修行就非常快,這是佛、道兩家所認為。2、童體修行非常快,因為不是身體關係,心的關係,此心的染汙就不多嘛,那麼道家強調是身體關係,所以一般搞哲學的認為道家偏重唯物修法,佛家是偏重心理的修法啊!唯心的修法。都有它的理由。道家修法認為破了身的女人,所謂七,七年一個變化,十四歲來月經,七七四十九歲,就月經沒有了,老了,那麼現在醫學叫更年期,上次都講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