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忍辱的六個層次,你修到第幾層了呢?

2021-01-09 素佛堂

忍辱是六度中的第三度,「度」是度過煩惱苦海之意,而「忍辱度」的確也有忍氣吞聲的意思。忍辱,這是一種高貴人的大氣,尊貴相。忍辱的人不是忍氣吞聲,而是大義凜然不計較,要知道,這樣的境界不長久,很快就會過去,如果我們還和他計較,就會一直糾纏下去,只有放鬆才能解脫。

一、生忍

初以為所謂「忍辱」,就是憋住情緒,忍氣吞聲,總之這不是一個褒義詞,這個詞間接表達了「無奈」兩個字。這是最下等的忍,但這種生忍至少能夠把握當下,不至於發生更大的衝突,釀成不必要的惡果。

二、力忍

惡緣逆境出現時,不跟它正面發生衝突,而是藉助各種方便法門,用最大的力量,退一步,讓三分,把它壓一下;例如:逆境加身時,可一心稱念佛號,借佛號的力量把嗔恚心壓下去。但是修行不到一定層次,不能放鬆警惕,防止嗔心東山再起,因此稱作力忍。

三、忘忍

凡是事我就把他忘了,這就高了一步。度量很大,宰相肚裡能撐船,別人對於我如何,我從不計較,於是就把這個事給忘了。

四、緣忍

「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不是頹喪、懼怕、怯懦的表現,而是保持胸襟開暢,樂觀愉快,防止過度的情緒波動,精神內守的表現,再大的逆境也不生嗔恨心,而心甘情願去面對,因此叫緣忍。

五、觀忍

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樣一觀,也就沒有什麼可計較的了,總之是肥皂泡。觀忍就是用空性智慧來觀照覺察。

六、慈忍

師父常常告誡你們,要想定下來,必須持戒。持戒要配上一貼藥,就是「慈忍」。一個人要想戒,戒掉自己身上的習氣,一定要慈忍,即慈悲的忍耐。

相關焦點

  • 忍辱修行,分五個層次,看你修到哪一層?
    在宗教文化中,有講到忍辱。那忍辱有什麼好處呢?聖嚴法師曾說:「能忍就能安己安人、和衷共濟,所以忍辱是建立和樂人間的最佳準則。」能讓自己心平,不動氣,不動心,自己也能得以安樂。那麼在佛教文化中,就有說到忍辱,並且佛家把忍辱修行分為五個層次,看你修到哪一層次了?
  • 修忍辱有五個層次,這是在逆境中修行,見性成佛
    不但佛法講忍辱,以世間法來說,想要成就一番大事業,也必須要忍耐。能夠忍心不動,我們的定力、智慧就會產生出來,就能以靜制動;六波羅蜜當中的忍辱波羅蜜,目的就是度瞋恚,所以忍辱有很深的道理。忍辱有五個層次:第一是「伏忍」,勉強調伏,把心當中的煩惱降伏下去。我們這個心就像野牛一樣,有牛脾氣;修行要調伏這個心,就像是牧牛,初開始,先要拿一根鞭子,只要這條牛不聽話,就是一鞭打下去,這就是伏忍。
  • 廣欽老和尚:忍辱是修行之本 16個方法教你如何修
    忍辱是修行之本,16個方法教你如何修。(圖片來源:資料圖片)1、人家侮辱我、欺負我、佔我便宜,如果我們能忍下來,不去斤斤計較別人佔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掛礙它,這樣,不但宿世業緣消除,且當下便能平靜無事,又能增長福慧,延長我們的壽命。
  • 鐵腳僧開示:修行得念佛、修忍辱、下苦功、放下才能成就
    這個九月間可能要回來了吧?  般舟七就是念阿彌陀佛,不管能傻念都念阿彌陀佛,念少念多都是自己的收穫啊,自己想了脫生死必須下功夫。咱這個生死苦海沒邊啊,光這生老病死、這八苦,咱都受不住。這業身想證個佛身,很得堅持、很得受千般萬苦才能得個佛身。你明心見性了脫生死還得到娑婆世界度父母兄弟。惡的、善的都是在一堆裡纏繞著的。
  • 忍字心頭一把刀,修行人為什麼要修忍辱?
    六度布施 持戒 忍辱精進 禪定 般若忍 辱 ◎ 忍辱 rěn rǔ佛教中的「忍辱」,來源於梵語Ksanti,巴利語為Khanti,不只是字面上忍受屈辱或不公的意思,還包含了忍耐、忍許、忍可、安忍等多層含義。釋迦牟尼佛修忍辱講到修忍辱,釋迦牟尼佛就是最好的例子。
  • 修行要忍辱,這個太重要了!
    《金剛經》上六波羅蜜,它是教誡初學先修兩樣,一個布施、一個忍辱。2 布施是放下,絕對不是說我有錢趕快拿去布施做好事情,那你可把佛的意思全搞錯了,這個不是布施的真正意義。 「布施是度貪心,忍辱是度嗔恚」,一定要學忍辱,何況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世出世間一切法,你要想成就,怎麼才能成就?忍就能成就。
  • 四十四招教你修忍辱---佚名
    福報會不會減少,是靠自己去累積的,不是因為別人的關係,別人的譭謗是增加你的福報,不是減少你的福報,理由是:敵人是讓你修忍辱的最好機會,忍辱的修行是最好的積福。所以敵人是讓你積福的,不是損福的。27.任何事物都可以生果或有利益性的,因為因是生果的條件;因如果是生果的主因的話,表示因有其利益性,如乞丐是讓你生布施的順緣。
  • 忍辱的內核是慈悲,而不是忍氣吞聲
    下面我們就簡單的去帶大家了解一下忍辱的真正內涵,看看和我們心目中所想像的有什麼不同之處。按照佛教的理解,忍辱有大約5個層次,由淺至深分別為生忍、力忍、緣忍、觀忍、慈忍。既是也不是,是的地方在於它們也是忍辱的內容,但是,它們是最基礎的修行內容,是入門階段,說不是,在這一個階段,世俗中的許多人不經過修煉也能夠達到,佛門的忍辱與世俗不同的還在於後面的內容,咱們接著往下看。緣忍,當自己毫無緣由的受到辱境時,不是心不甘情不願的不生嗔恨之心,而是以智慧之光反觀內省,回想自己所受到的一切到底是什麼原因,是惡業所致還是魔障所致,想清楚了,自然也就清楚了。
  • 法清法師:修忍辱可不是叫人憋著
    修忍辱可不是叫人憋著(圖片來源:資料圖片)請問:俗話說,士可殺不可辱!可佛家卻叫人修「忍辱」,為什麼要這樣?菩薩修行有六個法門,分別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裡所說的忍辱,可不是要人使勁憋著。因為憋著,就好像是築了一道堤壩,非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是在蓄積能量,一旦爆發,可不得了,會出大事。佛說的忍,實際是化解之意,先無條件地接受,然後將其化於無形。那麼,怎麼化呢?化當然是需要條件的,那就是智慧。而智慧,就是明了事物的本質。首先,別人找你麻煩、對你發脾氣、暴跳如雷,是別人自己的思維和情緒使然。
  • 修忍辱波羅蜜,沒了嗔恚心,得大自在
    真正的修行在於觀照發心和行為表現上。如果沒有這些只是具足念經持咒的功德罷了,毫無精進可言。修忍辱波羅蜜是第一大功夫,目的是放下「我執」,得到智慧。何為我執?舉個簡單的例子,凡人都是利己的,看重自身的名譽,地位,利益,都有自尊心,好面子,腦子裡存在的這些觀念就是對自我的執著,而對我執深的人,煩惱必然就多。殊不知我執其實就是虛妄幻想,是幻化出來的,不是真相。
  • 洛桑陀美上師開示:怨敵是修忍辱的對境,是修福德的因
    意思是,如果沒有怨敵的損害,就無法修忍辱,也就不能產生忍辱的福德;只有在怨敵作損害的時候,才能夠修忍辱,從而產生忍辱的福德。這句話說得非常有道理。我們想一想:如果沒有人損害你,那麼怎麼修忍辱呢?必須得有一個修忍辱的對境才行,所以有怨敵才能夠修忍辱、修福德。我們的福報從哪裡來?是修忍辱而產生的。那麼忍辱是從哪裡來?是怨敵給的。由此可見,怨敵就是修福德的因。
  • 淨空法師,講到將自我心態,哪幾種情況下修忍辱
    如果講福報--一般人對你更加讚嘆,某人真有修養!如果不是這些人來侮辱、誹謗,你的忍辱功夫就不能現前。他是來成就你修功的,何必不收?是送好禮來給我們的。現在,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忍辱」?究竟能夠給我們帶來什麼呢?忍辱能夠保持,如果只有修施福,而沒有忍辱,修積的福德保不住。《金剛經》上說「一切法得成於忍」。這一切法是指世間法、出世間法,要想保全,忍辱波羅密就不能不修。
  • 學佛人怎樣修忍辱
    學佛人怎樣修忍辱有人說,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老實人總是會吃虧,現實中也的確經常會有這種情況發生,那麼作為一名學佛人,如何看待這種現象,怎樣妥善處理,這種情況下又該如何修行呢?「佛教講忍辱,忍辱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方法,但忍辱不是硬忍,不是不辨是非的糊塗,也不是要做膽小怕事的老好人。而是以智慧轉化,把煩惱排解了、心結打開了,真的想通了。
  • 正確認識修忍辱波羅蜜
    波羅蜜,是梵語音譯詞,翻譯成中文意思是到彼岸。就是乘坐大行的船,從生死苦惱的此岸,度到涅槃安樂的彼岸。從此岸度到彼岸的方法很多,佛為菩薩說了六種行持的方法,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叫作六波羅蜜,中文意思叫六度。既能自度,又能度一切眾生。忍辱就是其中一種。
  • 談修「忍辱波羅蜜多」及「六忍」、「五十一心所」
    正好迦利王率領宮女們到林中遊戲,吃喝一頓以後,國王小睡片刻。宮女們遊玩花叢林間,見到仙人,恭敬禮拜,仙人為她們解說慈心和忍辱,她們很歡喜,久久不散。迦利王醒來,沒見著宮女們,於是拔劍追蹤,看見她們圍繞著仙人站立,驕慢與妒意大發,憤怒地質問仙人說:「你在做什麼?」仙人回答:「我在這裡修習忍辱和慈心。」國王說:「那我要檢驗你,用利劍割下你的耳鼻,斬斷你的手腳,如果不起瞋心,就證明你修忍辱!」
  • 佛教修忍辱就是忍氣吞聲嗎?
    佛教修忍辱就是忍氣吞聲嗎?(圖片來源:資料圖)忍辱是六度中的第三度,「度」是度過煩惱苦海之意,而「忍辱度」的確也有忍氣吞聲的意思。比如《遺教經》說:「能行忍者,乃可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 阿旺上師:我們一般的人修行,忍辱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一般的人修行,忍辱是非常重要的。家裡老公打你要修忍辱,當作冤親債主來的,前世你欠了老公,今世還給你了。你要忍辱,不要生氣,你開心地忍下去,業障消掉了他會好起來。什麼時候業障消了就好起來了。要想讓自己遠離嗔恨,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學會忍辱。 管好自己的情緒,讓嗔恨心減少,是我們一生的必修課。
  • 勇於對治打坐中自己身體的疼痛 正是禪修者勤於修行忍辱的機緣
    如果你曾經認真盤腿打過坐,就一定知道腿部和身體會很疼痛。如果你已開始練習打坐,就一定會感受到腿部的疼痛。如果你正計劃進行打坐禪修,就一定要知道打坐時腿部會很疼痛。正在進行盤腿打坐的禪修者,即將開始打坐的禪修者,在自己的內心都要明確的知道,打坐之初自己的身體肯定會很疼痛。
  • [開示]修行的三個層次
    大家到寺廟裡來,親近三寶、修學佛法,在不同的時期,修學不同的時間,都會有不同的感受。來到寺廟,每個寺裡面都有三門——三個門,三個門代表「空門」、「無相門」、「無願門」,三解脫門。 空門,首先要空掉「我」跟「我所」。就是要放下「我」與「我所」,這很不容易理解。我們在世間上面的成就,都是從小我到大我。什麼叫從「小我」到「大我」呢?
  • 人為什麼要修行?人生的三個層次,如何活出自己的人生
    生分為三個層次這是一場自我升華的過程人生分為三個層次,這是一場自我升華的過程,每一個人所經歷的具體過程都不一樣,這樣才造就了不同的人生,不用羨慕他人的精彩,也不必嘆息他人的悲哀,用心發現自己的成長,你就不會在過程中停留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