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修忍辱就是忍氣吞聲嗎?

2021-01-09 手機鳳凰網

佛教修忍辱就是忍氣吞聲嗎?(圖片來源:資料圖)

忍辱是六度中的第三度,「度」是度過煩惱苦海之意,而「忍辱度」的確也有忍氣吞聲的意思。比如《遺教經》說:「能行忍者,乃可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在《優婆塞戒經》卷七也另示如下:忍有兩種:第一是世間忍,就是能忍飢、渴、寒、熱、苦、樂;第二是出世間忍,即能忍信、戒、施、聞、智慧、正見無謬,忍佛、法、僧,忍罵詈、撾打、惡口、惡事、貪、嗔、疑等,能忍難忍,能施難施。

從以上所引經論內容看來,忍辱二字的涵義甚廣,有拒受諸樂而接受諸苦之意。無理的侮辱不是一般人所能忍受;拒絕美女的投懷送抱,也不是普通人能夠做得到的;而信受佛法中的種種法門,更不是一般人所能夠辦得到的。一般而言,若與自己無關的事,大致能夠忍受;若與切身的名利、眷屬、男女等相關諸事,那就不容易忍了。

佛法不僅為個人忍,也要為眾生忍。到達無諍的程度時,就成了八風吹不動,即對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的八種現象,無一不能忍的境界。所以,解脫的菩薩稱為已得無生法忍。對於內六情的眼、耳、鼻、舌、身、意等不著,於外六塵的色、聲、香、味、觸、法能不受,即稱為法忍。如能遇迫害而不嗔,受供養而不喜,既無能受的我,也無使我接受的他,能達如此,則稱生忍。此不僅是聖位菩薩的境界,也是修行佛法的目的。能忍就能安己安人、和眾共濟,所以忍辱是建立和樂人間的最佳準則。

根據這樣的標準,好像忍辱就是忍氣吞聲,一切的冤枉、侮辱、毀謗、打擊,都應該全部接受,沒有反抗的餘地似的。然事實並非如此,我們必須注意,如果不是出於智慧的忍辱,很可能造成更大的災難,因此透過智慧的觀照,應當是十分重要的。比如說,風雨水火的襲擊,是無法控制的;但是仍可以未雨綢繆,設法避免,來減少傷害、損失。業報是要正面接受它,但也可以經過努力,來改變業報的程度和方式。

所以,若對雙方無損並且有益的事物,那是必須接受的;如果對他有益,於己無益,也應考慮接受的;若對雙方都是有害而無益,那就需要設法避免或轉變它了。例如:明明知道對方是醉漢、瘋狗、狂人,見人就咬、逢人就殺,那當然要設法制止。因對方已經不幸,切莫讓他再製造更多的不幸。但也不可存「以牙還牙」的報復心態,應是基於慈悲的原則,自己時時加以反省和慚愧懺悔。對於喪失理性的人,應該通過制約、教化等方式和方法,使他們得以恢復正常。這對他們自己本身,以及整個社會,乃至所有的眾生,都是有大功德的。

相關焦點

  • 忍辱的內核是慈悲,而不是忍氣吞聲
    忍辱波羅蜜是佛教的六妙法門之一,有些對佛法一知半解的人,一聽到「忍」字立馬便認為是忍氣吞聲,認為是在一碰到事情時立馬便只能低下頭來任由他人擺布汙辱,有些人的理解稍微近了一點,卻也認為只不過是如俗語中所說的那樣「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可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 南懷瑾的告誡:忍辱,不是忍氣吞聲,答案截然不同
    那為什麼說忍辱是六度的中心點呢?對此南師也給出了自己的解釋。南師認為,學佛要先從布施學起,布施就等同於捨棄,捨棄什麼?簡單來講就是捨棄外緣俗物,如財富、不必要的情執等等。從高層面來理解,那就是要捨棄一切在世俗中修來的習氣陋習,要改變自身,轉化自身,放下財富施捨給別人就是外布施。而萬緣放下,清空內心,成全自己,那就是內布施,受惠的人也就是自己。
  • 佛教的忍辱波羅蜜
    在佛教的六度萬行波羅蜜中,忍辱波羅蜜是得成於法的波羅蜜。這是行菩薩道的一個過程,行菩薩道就是為了證得般若。佛所說的「忍辱波羅蜜」是要具備般若智慧,能忍辱了,就是不執著於我。佛在娑婆世界,就是以忍辱波羅蜜悟道,因為在我們這個五濁惡世,諸惡充滿,必須要忍辱修行才行。忍是指心,讓自己不起嗔心,這樣煩惱就不會生,無妄想、無煩惱。
  • 宣化上人:我是如何修忍辱的
    從那時候我便發願效法,一心去修這個忍辱法門。我知道自己生來性情那麼辣,這麼剛強,最宜修忍辱法門。一旦下了決心,考驗就從四面八方蜂擁而來。本來不罵我的人也罵我,本來不打我的人都打我。本來對我最好的朋友,結果專門來攻擊我。於是乃自忖:「我為別人講金剛經,說忍辱仙人被割斷身體而不生嗔恨。現在這些人僅是罵罵我、攻擊我,尚不致割斷我的四肢—我若不能忍辱,還講個什麼金剛經?」
  • 四十四招教你修忍辱---佚名
    飯沒有讓我們會飽的意思,但吃飯會飽;意思是怨敵沒有讓你修忍辱的意思,但是你緣敵人還是可以修忍辱的,這功過要想一想。12.對方是愚痴所自在,因瞋心而作瞋行,若我還瞋這個人的話,我即是愚痴。你罵對方,而他生氣是愚痴,你自己也生氣,那不是你也更愚痴嗎?你讓別人生氣已經對不起了,你對別人的生氣又生氣就更對不起了,不管對方是不是無釐頭生氣,如果觀眾生過失的話,佛陀也不會成佛的。
  • 學佛人怎樣修忍辱
    學佛人怎樣修忍辱有人說,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老實人總是會吃虧,現實中也的確經常會有這種情況發生,那麼作為一名學佛人,如何看待這種現象,怎樣妥善處理,這種情況下又該如何修行呢?「佛教講忍辱,忍辱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方法,但忍辱不是硬忍,不是不辨是非的糊塗,也不是要做膽小怕事的老好人。而是以智慧轉化,把煩惱排解了、心結打開了,真的想通了。
  • 忍字心頭一把刀,修行人為什麼要修忍辱?
    六度布施 持戒 忍辱精進 禪定 般若忍 辱 ◎ 忍辱 rěn rǔ佛教中的「忍辱」,來源於梵語Ksanti,巴利語為Khanti,不只是字面上忍受屈辱或不公的意思,還包含了忍耐、忍許、忍可、安忍等多層含義。釋迦牟尼佛修忍辱講到修忍辱,釋迦牟尼佛就是最好的例子。
  • 佛讓我們修忍辱,是讓我們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嗎?
    佛教中的忍辱,是不是就是說,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呢?其實大部人都理解錯了!忍辱不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忍辱是一種智慧、力量、承擔,真正懂得忍辱的人,在大眾利益之前,任何犧牲都在所不惜。忍辱,是修行「如何克制自我認識、自我見解的執著」的一種方法,不是忍世間的事,而是忍「自我」對世間事物的局限的,不全面的,不真實的看法認識。也就是說,是忍自我意識的妄想執著。佛讓我們修忍辱,不是讓我們打不還手,罵不還口。而對具體事物行為的判斷和行動,還是需要有的。
  • 如何通過修煉忍辱 改善緊張的夫妻關係
    敬請關注 以智見佛,每天收閱通俗佛法解讀忍辱,是漢傳佛教六度修行中的第三個階段的修行。是禪修者經布施、持戒後,要進行的禪修。忍辱,是要忍住因修忍辱給自己的壓力,不要破壞了自己的忍辱修行,不要破壞了自己修忍辱發下的決心。佛法上的忍辱,不是指忍氣吞聲,與世無爭。
  • 明證法師開示:碰到境界如何修忍辱?沉不住氣時怎麼辦
    請問師父,碰到境界如何修忍辱,沉不住氣的時候怎麼辦?  師父開示:碰到境界如何修呢?——把自己看作是死屍,沒反應,隨便罵,隨便打,這是虛雲老和尚的方法,叫活死屍。  你把自己當死屍,叫死屍法,非常有用,非常好,死人還會起反應嗎?不會的。你看大地,挖個坑它也這樣,蓋個樓房它也不叫,壓死我了,太重了!它都不管,你隨便吧!願意怎麼著就怎麼著。
  • 正確認識修忍辱波羅蜜
    就是乘坐大行的船,從生死苦惱的此岸,度到涅槃安樂的彼岸。從此岸度到彼岸的方法很多,佛為菩薩說了六種行持的方法,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叫作六波羅蜜,中文意思叫六度。既能自度,又能度一切眾生。忍辱就是其中一種。忍辱是對治嗔恚的。每個人都有嗔恨心,嗔恨心是產生煩惱的重要根源。如果不加以控制,就會生起無盡的煩惱。
  • 修行忍辱的六個層次,你修到第幾層了呢?
    忍辱是六度中的第三度,「度」是度過煩惱苦海之意,而「忍辱度」的確也有忍氣吞聲的意思。忍辱,這是一種高貴人的大氣,尊貴相。忍辱的人不是忍氣吞聲,而是大義凜然不計較,要知道,這樣的境界不長久,很快就會過去,如果我們還和他計較,就會一直糾纏下去,只有放鬆才能解脫。
  • 忍辱修行,分五個層次,看你修到哪一層?
    在宗教文化中,有講到忍辱。那忍辱有什麼好處呢?聖嚴法師曾說:「能忍就能安己安人、和衷共濟,所以忍辱是建立和樂人間的最佳準則。」能讓自己心平,不動氣,不動心,自己也能得以安樂。那麼在佛教文化中,就有說到忍辱,並且佛家把忍辱修行分為五個層次,看你修到哪一層次了?
  • 勤修忍辱波羅蜜,是成就八正道的善因
    宗喀巴大師,曾勤修忍辱波羅蜜修學佛法,需要有慈悲濟世的寬容,思惟空性的智慧,精進有為的進取,也要有安忍的修為。說起安忍,在漢文佛經中還有另一種說法,叫做「忍辱」,許多人在開始接觸佛法的時候,一聽說學佛要忍辱,就會特別的排斥,因為生活之中本來就有許多難過的事情,為了尋求內心的清淨才來到佛門,怎料想進了佛門就要去忍辱?其實佛門的忍辱,是有智慧的修持,而不是一昧地煎熬忍受。
  • 洛桑陀美上師開示:怨敵是修忍辱的對境,是修福德的因
    意思是,如果沒有怨敵的損害,就無法修忍辱,也就不能產生忍辱的福德;只有在怨敵作損害的時候,才能夠修忍辱,從而產生忍辱的福德。這句話說得非常有道理。我們想一想:如果沒有人損害你,那麼怎麼修忍辱呢?必須得有一個修忍辱的對境才行,所以有怨敵才能夠修忍辱、修福德。我們的福報從哪裡來?是修忍辱而產生的。那麼忍辱是從哪裡來?是怨敵給的。由此可見,怨敵就是修福德的因。
  • 法華經心得|修忍辱波羅蜜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度中,除了「布施」是外修,其餘的全是內修。換句話說,布施是個人透過行為,對外禪修「施與舍」的窗口,同時也是面對際遇魔考的道場。「佛」教弟子,藉助這樣的五濁世,在現實世界中,學習忍耐,修忍辱波羅蜜。所以下段的偈言,「未甞睡眠,經行林中」,是講述「精進」到不分晝夜的禪行於林間,思索經義。
  • 修行要忍辱,這個太重要了!
    《金剛經》上六波羅蜜,它是教誡初學先修兩樣,一個布施、一個忍辱。2 布施是放下,絕對不是說我有錢趕快拿去布施做好事情,那你可把佛的意思全搞錯了,這個不是布施的真正意義。 「布施是度貪心,忍辱是度嗔恚」,一定要學忍辱,何況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世出世間一切法,你要想成就,怎麼才能成就?忍就能成就。
  • 修忍辱波羅蜜,沒了嗔恚心,得大自在
    修忍辱波羅蜜是第一大功夫,目的是放下「我執」,得到智慧。何為我執?舉個簡單的例子,凡人都是利己的,看重自身的名譽,地位,利益,都有自尊心,好面子,腦子裡存在的這些觀念就是對自我的執著,而對我執深的人,煩惱必然就多。殊不知我執其實就是虛妄幻想,是幻化出來的,不是真相。那麼修忍辱波羅蜜有何意義呢?
  • 廣欽老和尚:忍辱是修行之本 16個方法教你如何修
    忍辱是修行之本,16個方法教你如何修。(圖片來源:資料圖片)1、人家侮辱我、欺負我、佔我便宜,如果我們能忍下來,不去斤斤計較別人佔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掛礙它,這樣,不但宿世業緣消除,且當下便能平靜無事,又能增長福慧,延長我們的壽命。
  • 法清法師:修忍辱可不是叫人憋著
    修忍辱可不是叫人憋著(圖片來源:資料圖片)請問:俗話說,士可殺不可辱!可佛家卻叫人修「忍辱」,為什麼要這樣?菩薩修行有六個法門,分別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裡所說的忍辱,可不是要人使勁憋著。因為憋著,就好像是築了一道堤壩,非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是在蓄積能量,一旦爆發,可不得了,會出大事。佛說的忍,實際是化解之意,先無條件地接受,然後將其化於無形。那麼,怎麼化呢?化當然是需要條件的,那就是智慧。而智慧,就是明了事物的本質。首先,別人找你麻煩、對你發脾氣、暴跳如雷,是別人自己的思維和情緒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