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示]修行的三個層次

2021-01-09 喜足天

來源:龍泉之聲 作者:學誠法師 ——2014年中秋節開示

我們在佛門裡頭,所有的一切的境界,所有的一切事情,所承擔的一切的工作,都是為了要磨練我們的心,檢驗我們的心,鍛鍊我們的心,讓我們的心能夠有力量去面對問題,有力量去面對困難,有力量去面對矛盾,有力量去面對挫折。

大家到寺廟裡來,親近三寶、修學佛法,在不同的時期,修學不同的時間,都會有不同的感受。

來到寺廟,每個寺裡面都有三門——三個門,三個門代表「空門」、「無相門」、「無願門」,三解脫門。 空門,首先要空掉「我」跟「我所」。就是要放下「我」與「我所」,這很不容易理解。我們在世間上面的成就,都是從小我到大我。什麼叫從「小我」到「大我」呢?人從小慢慢長大,最後老了,我們在嬰兒的時候,在家裡,認識的人沒有幾個;慢慢長大了,學校畢業了,進入社會了,創功立業,慢慢知道的人就越來越多了,影響也就越來越大了,人可能越來越出名,功成名就。這都是世間上面追求的「我」的特點。佛教講的是「無我」,這個層次就比大我更高、境界更高。我們到廟裡面來,我們要學習無我,「一切法無我」,但實際上我們還都是在從小我到大我的階段。什麼叫做從小我到大我的階段呢?比如我們在寺廟裡面承擔,你做的事情做得好,你的上位、部門,或者班級裡的班導,就會表揚、讚嘆,我們就會非常高興,力量就會越來越強,可能明天、後天,就越做越大,但是你的上位,法師也好,部長也好、組長也好,他可能不會表揚,甚至會批評,還會說哪裡做得不夠好,那我們可能就不容易接受。也就是說我們大部分人做事情,做一做都需要別人給我們的鼓勵、表揚、讚嘆、肯定,就怕我們做的事不容易得到別人的肯定、讚嘆和承許,這就是從小我到大我的狀態。

我們多做事,多發心,多用功,肯定值得隨喜、讚嘆、表揚,但是反過來,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我們在寺廟裡面承擔發心做事,難道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表揚、肯定和讚嘆嗎?顯然不是,不是我們要發心承擔的目的。如果我們做事情、承擔是為了這些目的的話,這種發心承擔整個的目標、方向都是錯的,發心就錯,從「初一」開始錯,一直錯到「十五」,錯到「三十」,這是肯定的。為什麼我們很多人,當義工也好、出家也好,剛開始大家都很客氣,做事情都互相幫忙,時間長了,反而不怎麼理了?實際上佛門裡面,大我、小我都要慢慢放下,我們要完成的是一個「無我」。無我,這就是空門。人無我、法無我,這是第一步,非常重要。

那麼第二步呢,就是無相門。無相門,什麼意思呢?相,取相,色、受、想、行、識,想就是取相。取相,就是內心中有種種概念、符號、形象,這些都是我們無始劫來分別、比較、執著的原因、根源。到無相門,不僅外在的我相、我所,小我、大我要放掉,把我們內心的概念都要清除掉,這就更不容易,非常難。人一下子如果沒有「自己」的概念,沒有「別人」的概念,沒有人的概念,沒有物的概念,沒有法的概念,一般人都很難接受。到佛門裡面來,總是要分別一個道理,什麼是世間法,什麼是佛法,什麼是「人」,什麼是「我」,什麼是「是」,什麼是「非」……還會一直分別這些概念,那麼這些都是最基本的層次,還不是進入到無相門。

第三個門叫做無願門。願,本來我們學佛法要發大願,要發菩提大願,為什麼三門有一個門叫做「無願門」呢?進入佛門之後,跨入山門,進入道場裡面,道場裡面的一切都是佛菩薩大願的展現。釋迦牟尼佛說了佛法,歷代祖師一代一代傳承、發展,這裡面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是能夠體現佛菩薩、祖師大德的大願。因為佛菩薩、祖師大德已經成就了無我,因為無我,「我」都沒有了,所以他才真正成就了大願,大到什麼程度呢?到看不到、聽不到、感覺不出來,也就是佛菩薩的功德無處不在。

我們怎樣知道佛菩薩的功德無處不在呢?進入到佛門裡,我們要學習佛法,一般說來,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經驗的層次,第二個層次是體驗的層次,第三個層次是證驗的層次。

經驗的層次。比如你在家裡,做飯怎麼做,炒菜怎麼炒,飯怎麼做比較可口,饅頭怎麼做,油餅怎麼炸……慢慢做多了、做久了,做熟練了,擁有這方面專業的知識,你就會有一定的經驗。這些經驗都是大同小異的,因為都是屬於知識技巧的範疇,屬於外在形式方面的。我們到廟裡來做事、學佛,剛開始時,也是屬於經驗的範疇,比如打坐怎麼打比較容易寂靜;看經文怎麼看比較容易記得住;與人溝通時需要怎麼表達;與人互動的時候應該以什麼方式;我們要做一件事情怎麼樣把它做成功,前行、正行、結行……這些都屬於經驗的世界,在佛門裡面也是有經驗的。

第二個層次是體驗的層次。所謂體驗,就差別很大,每一個人身心、生命的感受。這些身心、生命的感受是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之上的,體驗是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之上,也就是你先擁有了一般的佛弟子所具有的佛學、佛法、信心,之外就是體驗。最簡單來說,喝水,人口渴時喝一杯水一杯茶,可能一口就把它喝完了,但我們如果慢慢一小口一小口喝、品嘗,可能就會感到水的味道、溫度、口感,就會有很多體驗。呼吸也是一樣,如果我們慢慢去注意,呼吸進入我們的鼻孔、喉嚨、丹田、身體……慢慢慢慢,非常細微的東西都會感受到。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時間段,不同的人群裡頭,空氣、氛圍都是不一樣的。那麼,這些需要靠我們的六根去感受,六根需要用我們的心——我們的心通過六根去感受。我們的心是一種什麼心?六根都是我們的心運用的工具,如果我們內心躁動,那我們顯然就體驗不出來。所以,為什麼我們要禪修?禪修就是強迫我們的身體不要去躁動,就坐在那裡,安安靜靜坐在那裡,眼睛不亂看,耳朵不亂聽……把外緣全部切斷,然後用我們的心去感受。這個屬於體驗的部分。

這種體驗,在我們特別用功的時候,我們打坐或者專注聞法的時候,攝耳住心的時候,會有一點點的體驗。而我們一天到頭,一年到頭,沒有真正用心去體驗。沒有真正用心去體驗的話,我們對佛法的感受、領納,都是在表層的層次。在表層的層次就非常容易疲倦,非常容易厭煩,非常容易覺得佛法離自己很遠。學得越久,離佛法越遠;學得越久,看到道場裡面的人、事、物,會越來越陌生。原因就是我們沒有真正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依然還是活在第一個層次,經驗的世界中。宗教是注重體驗的,有真正意義上的體驗,信心才不會動搖。

第三個層次是證驗。我們講「解悟」與「證悟」,前面的經驗、體驗,都是屬於解悟的範疇,通過知識、經驗、技巧、方法,然後我們身語意去用功,有這些感受。但是到證驗的境界,情況就不同了。證驗的層次,就是通過我們長時間的用功,證明我們走的路是正確的,我們修行的方法是對路的,是對頭的,這樣的話,我們才能夠堅定不移。也就是我們所學過的佛法的教理、教義,以及我們學佛以來這麼長時間的用功,這個方法、這個路子是對的。這種對的、正確的(證驗),是建立在經驗世界和體驗世界這兩個層次的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對佛法沒有真正的體驗的話,證驗是很難的,很成問題的,可能是人的妄想,坐在那裡胡思亂想出來的。所以,可能有的人念佛,有的人念經,有的人持咒,乃至有的人在廟裡面專門做一件事情,他會有很深的體驗,因為他忘我,很用心去做,慢慢慢慢他所體驗到的精神領域的功德、感悟,一般人就體驗不到。反過來說,如果我們以一般人的感受,一般人的經驗世界的範疇來看待體驗的這些語言、表達、敘述,這些話就不太一樣。這三個層次,在不同的時候,或者不同的人,境界是完全不一樣的。

我們過去說「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我們學佛法也是如此。

經驗的世界,看山是山。這個山有多美,山有多高,山上有什麼石頭,山上有哪些樹木,花草,有幾條路,這些路通到哪裡去,山上有沒有水源,山有多險峻、多高大,山上有什麼景觀……可能多跑幾次,對山上的情況就會很了解。

第二個「看山不是山」,我們就住在山裡,這個山就是我們的依報環境。我們沒有特地去作意的時候,我們就不會感覺到我們在山上,我們住在山裡頭,覺得這些都是很自然的,這些都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都是我們的依報環境,它不是一座普通的山。也就是說,它已經超越了我們經驗世界、現實世界中「山」的概念和含義,這個山與我們的生命、身心、精神境界已經是很大程度的吻合、相應,所以看到的就跟常人看到的不一樣。猶如我們看到一棵樹一樣,不同的人看到一棵樹感覺不一樣;看到佛菩薩的聖像也是如此,不同的人——信仰虔誠的人跟信仰一般的人,沒有信仰的人,甚至信仰其它宗教的人——內心的感受完全不一樣。信仰虔誠的人看到佛像,就像看到佛一樣,有些人就不這麼作意的。這些就是我們的一種體驗的範疇,就是「看山不是山,看到佛像不是佛像」。看到佛像不是佛像,有的人看到佛像是佛;有的人看到佛像就是佛像;有些人看到佛像可能是其他很不好的作意。

另外一個層次,看到佛像還是佛像。第三個層次的「看到佛像還是佛像」跟第一個層次「看到佛像還是佛像」的意義是不一樣的,因為他已經把佛像證驗、證悟、確認他是佛了,所以他看到佛的形象已經代表了佛,已經包含了這個意思。第一個層次看到佛像,僅僅還是在佛像的層次。

我說這些話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到寺廟裡面來學習佛法,大部分的人都是在第一個層次,在語言文字,感官世界(的層次)。可能第二個層次,少數人、個別人懂一點,到第三個層次就會更難。我們只要一步一步來,一步一步學,一步一步慢慢去用功,就會越來越好。所以我們先不要著急,一著急的話會相反,欲速則不達,因為我們很多條件還不具足,如果去訓練的話,可能就會適得其反。

我們在這個道場裡,這麼多人一起學佛法,出家眾也好,在家眾也好,能夠有這麼多的人正信正行,非常精進、用功,都發好心,都說明佛法非常濃厚,是佛法非常深厚的一個表現。可能在另外一個區域,另外一個空間,就很難有這麼多人同時來實踐佛法,就很難做到,至少能夠說明這一點。

那我們怎樣能夠把我們對佛法的信念落實到實踐中去,以見導行?(把佛法)落實到實踐中去的目的,除了我們自己有體驗、對佛法有真正的確認之外,(是否)能夠在更長遠、更廣大的時空裡利益更多的眾生,這是不一樣的。猶如一個小孩一樣,他可能從小只是想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缺乏廣大的宏願,他的知識、能力、成就,就非常有局限;如果一個小孩從小就有一種非常廣大的志向,通過人的努力、發心,慢慢慢慢,就能夠有很大的成就、成功。(發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必要的一個條件。一個道場也是如此,我們要發心去利益更加廣大的眾生,有這種考慮問題、處理問題的角度、出發點,這種方法,就是非常不一樣的。我們在道場中,需要不斷去學習、培養、薰習這種能力,發心發願的能力,這種能力如果養成了,增長了,我們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

我們在佛門裡頭,所有的一切的境界,所有的一切事情,所承擔的一切的工作,都是為了要磨練我們的心,檢驗我們的心,鍛鍊我們的心,讓我們的心能夠有力量去面對問題,有力量去面對困難,有力量去面對矛盾,有力量去面對挫折。人不可能每一件事情都做得成功,可能有時五分六分做不到,有時也可能做七分八分,但是不斷去鍛鍊,我們就能夠有這種能力來面對挫折和失敗。一個人一生當中,不可能永遠都會成功,可能一次、兩次、三次失敗,一個人意志力就沒有了。我們學佛法的目的,就是要培養非常強大的內心力量,來超越外在的一切問題和困難,最後讓我們能夠成就,一步一步越來越強大。所有的這些都需要靠佛教的智慧,靠佛教的慈悲,靠佛教的發心發願,然後不斷從小我到大我,進入無我。

相關焦點

  • 修行的層次與內容
    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為佛家的「三主要道」,從這裡著手就抓住了修行的根本和核心。■ 樹立正知正見人天道、解脫道、菩薩道是為三乘次第,後後以前前為基礎。三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為修習佛法入門乃至成佛的捷徑。依次第修學,注重聞、思、修的層次。注重教授菩提心的內涵及認識修持菩提心的重要性。
  • 人為什麼要修行?人生的三個層次,如何活出自己的人生
    生分為三個層次這是一場自我升華的過程人生分為三個層次,這是一場自我升華的過程,每一個人所經歷的具體過程都不一樣,這樣才造就了不同的人生,不用羨慕他人的精彩,也不必嘆息他人的悲哀,用心發現自己的成長,你就不會在過程中停留太久
  • 鐵腳僧開示:修行得念佛、修忍辱、下苦功、放下才能成就
    這個九月間可能要回來了吧?  般舟七就是念阿彌陀佛,不管能傻念都念阿彌陀佛,念少念多都是自己的收穫啊,自己想了脫生死必須下功夫。咱這個生死苦海沒邊啊,光這生老病死、這八苦,咱都受不住。這業身想證個佛身,很得堅持、很得受千般萬苦才能得個佛身。你明心見性了脫生死還得到娑婆世界度父母兄弟。惡的、善的都是在一堆裡纏繞著的。
  • 六祖開示如何在家修行
    學佛修行的在家佛弟子越來越多,因為條件所限,不可能都去寺院修行。因此在家如何修行就成為學佛人的一個大問題,好多人糾結如此,就會形成新的煩惱,把本來學佛修行的快樂有趨於了煩惱無明之中。印光大師說過:「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其實這也是對在家學佛的一種開示。修行,其實是很簡單的事,就是該吃飯的時候吃飯,該睡覺的時候睡覺,只不過把心念轉一下就行了,怎麼轉呢?
  • 萬行開示:你是在修法還是在修道
    過去形容修行人,一個個都是氣宇軒昂,吼一聲,地動山搖!為什麼過去的修行人說法被喻為「獅子吼」,斷妄念如同香象過河?為什麼常人沒有力量,更沒有這種氣魄呢?就是因為太散亂了。你有一百個念頭,力量就分成了一百份,也就是流向一百個方向了,怎麼會有力量、有氣魄呢?如果你開始修煉,妄念由一百個減少到十個。再繼續修煉,妄念由十個減少到一個。
  • 萬行開示:人類與宇宙萬物命運共同體的真相
    萬行開示:眾生平等 同體大悲的真相東華禪寺方丈┃ 萬行大和尚觀音洞開示【東華禪】以人為本,借事煉心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為什麼你的生死關乎我的興衰大家是否觀察過世間上有這樣一種現象:在一個家庭裡,如果有一個運氣好,整個家庭成員的運氣都會好;如果有一個運氣不好,整個家庭成員的運氣也都會不好
  • 修行忍辱的六個層次,你修到第幾層了呢?
    但是修行不到一定層次,不能放鬆警惕,防止嗔心東山再起,因此稱作力忍。三、忘忍凡是事我就把他忘了,這就高了一步。度量很大,宰相肚裡能撐船,別人對於我如何,我從不計較,於是就把這個事給忘了。四、緣忍「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 修行人必讀《黃帝內經》!自古以來修行都是:一加法、一減法
    《黃帝內經》涵蓋人體氣血運行規律,何謂「內經」,你可明白此「內」即是內視,人體經絡運行不是解剖所能找到的,而是古人在修行禪定中找出來的。其中十二正經是臟腑和肢體之間相互關聯,相互影響。奇經八脈裡的任督二脈是很重要的轉小周天的路徑,衝脈就是中脈。理解任督二脈對上師開示我們靜坐為什麼要屁股墊高,包括動功裡的「河住江翻」都非常有意義。
  • 萬行開示:每個人生死攸關的中脈(下)——三個方法打通它
    三個方法打通它東華禪寺方丈┃ 萬行大和尚養正堂開示【東華禪】以人為本,借事煉心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續前文(上))怎樣才能氣住中脈 節慾禁慾為什麼有些宗教都要求節慾呢?節慾到極端就是禁慾。這就是我們修行人要禁慾,不能有夫妻生活的道理。這個蓮花苞就相當於我們的頭,我們之所以能開頂、開脈、開悟,就是因為體內積蓄的能量通過我們的中脈這個中樞通道,不斷地往頭部輸送。如果能量凝聚不來,就從下面漏掉了,也就不可能往上輸送了。「漏」,一是從夫妻之間的性生活漏掉;二是從種種欲望妄想中漏掉;三是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用多了,也是一種漏。
  • 佛教:散亂心念南無阿彌陀佛,能往生西方淨土嗎,大安法師開示
    大師說,我想在這一生當中決定求生淨土,沒有第二個念頭,所以我決心求往生,那就執持名號,名號只有四個字。為什麼教你念六個字?因為你往生的心不切,往生的心不懇切,加兩個字好,皈依阿彌陀佛、恭敬阿彌陀佛,加個客氣話、尊敬的話,跟阿彌陀佛結個緣,這個意思。這些都是蓮池大師無盡的慈悲,給我們表演的,我們聽到了、看到這段文字,要有感受、要有體會。
  • 拜佛的真正意義究竟是什麼,這是一定要懂得的,看法師開示
    拜佛的真正意義究竟是什麼,這是一定要懂得的,看法師開示。我記得過去,我曾兩度拜佛。一次是我們這的普照寺,那時只知道按照法師的方法怎麼拜,並沒有發下什麼願。那時去寺廟裡,主要是想找經書,尤其是《金剛經》這本書。
  • 修忍辱有五個層次,這是在逆境中修行,見性成佛
    忍辱有五個層次:第一是「伏忍」,勉強調伏,把心當中的煩惱降伏下去。我們這個心就像野牛一樣,有牛脾氣;修行要調伏這個心,就像是牧牛,初開始,先要拿一根鞭子,只要這條牛不聽話,就是一鞭打下去,這就是伏忍。舉例來說,被人家罵了一句,自己準備要罵回去,剛起了這個念頭,馬上想到:「我現在要修忍辱波羅蜜,不能罵人家。」就把這口氣咽下去了。如果是念佛的人,發現脾氣來了,馬上念一句:「阿彌陀佛!」
  • 上師原音講法 | 三士道11-念恩生敬/弟子的條件/聽法的條件(香港開示)
    三士道——阿旺嘉措金剛上師開示於香港
  • 南懷瑾:關於一門深入與先修準提法門消業障的開示
    關於一門深入與先修準提法門消業障的問題(南公懷瑾上師開示)摘自《花雨滿天維摩說法》入不二法門品第九這裡有同學提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問,修行要一門深入,或持咒或念佛或觀想,那密宗三密瑜伽怎麼說?第二個問,修淨土法門,可以為了消業障先修準提法門,再回頭念佛嗎?  第一個問題,對,修行要一門深入沒有錯。這是佛法鼓勵你的話,而且不止修行,讀書作學問也要如此。這個道理有個比方,譬如挖井,第一天挖五尺深,挑出來二十擔泥,第二天又挖了五尺,可是只挑出來十五擔泥,因為深了比較難把泥挑出來。你挖到十丈深的時候,可能一天只挑一擔泥上來。一口井挖到見了水,就成功了。
  • 無極老母開示《修煉〇〇弟子書》(20190807)
    ,凡夫有我又有私我字不除怎成佛,私貪不除修啥佛我執不破不成佛,永遠都是六道陀破除我執修成佛,不破我執永迷陀練功能破我執嗎,打坐能除我貪嗎我執我見是心魔,不除心魔怎成佛心上用功才得道,身上用功得啥道糊裡糊塗瞎胡鬧,不明修心是真道心念轉變才證道,心念不變白修道心念不轉練打坐,靜坐萬年也白坐
  • 【大德開示】宣化上人開示:法身的衣食睡 人人皆能開悟,有小悟...
    不迷即開悟,頓悟其理,但在事相上仍要修行,這就是所謂「理則頓悟,事須漸修」,時刻要迴光返照。照,就像日月之光一照,黑暗頓除。自性光明,被無明慾念遮障,如須彌山壓住智光不能顯露。光散到外面,眼睛看東西不清楚,所謂「散光」。修行,就是現在要回光,把散光收拾回來,照照心裡有多少垃圾要排除?有多少寶貴東西要保留?人若能迴光返照,煩惱就能日減,無明就能日清,本有的智慧就很快會現前。
  • 道家的幾個修行層次
    《列子仲尼篇》續:道家的修行每一種文化的形成,都少不了兩個方面,一是時間的積累,二是實踐和磨礪,有的文化會變得越來越圓滿,有的文化猶如流星划過天際,只留給後人一些想像。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是那個時代自成一家的人之總稱,包括: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列子,關尹子,鄧折,公孫龍,墨子,鬼谷子,孫子,惠子,韓非子等。
  • 今生緣分仙和因果慧根緣分仙的結合才是末法年的修行
    末法是歸元和萬修之理的大元之法,也是萬法歸一的大道無極,來開示眾生的修行和因果因緣的修行,以及命運和人生之道的修行,都應該在修行的道路上去找到善良的真諦和慈悲的胸懷,來給人的生存和未來的生存留下善道善根,這才是我們的修行之理和修行的境界。
  • 萬行開示:活在宿命中的我們怎麼改變天命
    萬行開示:活在宿命中的我們怎麼改變天命東華禪寺方丈┃ 萬行大和尚文殊堂開示【東華禪】以人為本,借事煉心覺悟人生,奉獻人生什麼是天命?在下一個時空還沒有到來之前,你在這個時空做了下一個時空的規劃,就下一個時空來講,這就是天命。明天還沒有來,我們在今天做了明天的規劃就是天命。
  • 佛陀釋迦牟尼佛的四句話,看了你會受用一生,大安法師開示
    佛陀釋迦牟尼佛的四句話,看了你會受用一生,大安法師開示。佛陀釋迦牟尼佛放棄王子的地位,拋棄人間的榮華富貴。跟隨很多人學道修行,都沒有找到宇宙人生的真理,最後修到非想非非想處,認為不是究竟,也放棄了。大安法師開示應無所住,就是一切不住。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實相境界。既悟實相無相,一無所得,還有什麼我執、煩惱、生死、無明可住?若執著無住,又落於偏空。何以故?當知真空不空。云何不空?空寂靈知,起用自見。用云何起?依般若智而生其心,即是起用。無所住就是不要在這六塵上面有所執著。這六塵所對應的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要斷除六根的執著這就不容易了,無住生心生的是清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