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韓信在劉邦手下當統帥之時個人感覺過於良好,導致其做事說話比較張狂。如在領兵人數上他自認為多多益善,再有在攻佔齊地之後公然要權等等,最後在劉邦平叛外出之時被呂雉所擒殺,死之前還不忘感嘆一句:恨不用蒯通計。也正因為此,蒯通的名字進入到了劉邦耳朵之中,在蒯通被抓之後,劉邦與其有一番對話後揚言要烹殺了他,最後卻得以安然脫身,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劉邦想烹殺他,真是因為他為韓信出過自立為王的計劃?
蒯通對韓信的未來出過什麼建議?
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問:「信死亦何言?」呂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計。」
這是劉邦從平定叛亂回來後,呂雉反饋給劉邦處決韓信時的情形。韓信一個「恨」字已經道明了他心中遺憾,意思是聽從蒯通之計謀,相信會有不一樣的結局。那麼事實上真能如蒯通所言嗎?看看蒯通給他的分析原因: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意思很明確,就是你韓信不論是接受項羽的拉攏,還是繼續為劉邦服務,其境況都比較尷尬,歸楚的話人家不相信你,待在劉邦這邊的話,其功勳威望太高,有功高震主之嫌。
在楚漢相持之時,蒯通的建議是獨立為第三方,韓信當時的反應是劉邦對自己不錯,況且自己功勞大,應該不會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對於韓信未來的處境,蒯通不止一次建議他獨立。蒯通對韓信而言是謀士,也是「毒士」,這話怎麼說?
在酈食其遊說齊國成功之時,是蒯通建議他繼續攻打齊地,最後導致酈食其被齊王烹殺,韓信雖然攻下齊地諸城,卻也為韓信埋下了隱患,韓信以一己私利枉送同僚性命,攻城消耗比遊說要大得多,在齊地被攻下後更是公然要權,如此種種,韓信的未來就只能以「找死」來概括。
蒯通是怎麼逃脫被烹殺的命運?
蹠之狗吠堯,堯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當是時,臣唯獨知韓信,非知陛下也。
這是蒯通被抓後,面對劉邦要烹殺他之時所講的話,意思是秦帝國崩塌,天下群雄逐鹿,蹠的狗對著堯狂叫,堯並不是不仁德,只因為他不是狗的主人,而自己就是這樣的情況,當時只知道韓信,為他籌謀有什麼不對?劉邦聽完很受用,就放掉了蒯通。那麼就這些話能說蒯通是偷奸耍滑之人嗎?能。
蒯通是什麼人?齊國的說客。能在亂世當說客的其嘴皮子功夫必然了得,而且韓信在臨死之前說悔不聽信蒯通之言,看似是在後悔當初沒採取中立的態度,其實已經是把蒯通給賣了,要知道在多次勸說韓信無果的情況下,蒯通選擇了裝瘋扮巫師逃遁而去,其目的不就是為了受到牽連嗎?既然今日被抓,那就借誇讚劉邦之際,自求脫身的方法又有什麼不對呢?
結語:蒯通在被劉邦抓住之時的言論,讓他從鬼門關脫險靠得不僅僅是賣弄才能,而是說話貼近實際,再加上巧妙的話鋒轉變,蒯通之能巧在一張嘴。
相關史料:《史記》《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