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通:被韓信死前之言連累的謀士,幾句話化解被劉邦烹殺的危險!

2021-01-10 農夫聊歷史

前言:韓信在劉邦手下當統帥之時個人感覺過於良好,導致其做事說話比較張狂。如在領兵人數上他自認為多多益善,再有在攻佔齊地之後公然要權等等,最後在劉邦平叛外出之時被呂雉所擒殺,死之前還不忘感嘆一句:恨不用蒯通計。也正因為此,蒯通的名字進入到了劉邦耳朵之中,在蒯通被抓之後,劉邦與其有一番對話後揚言要烹殺了他,最後卻得以安然脫身,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劉邦想烹殺他,真是因為他為韓信出過自立為王的計劃?

影視作品中的韓信

蒯通對韓信的未來出過什麼建議?

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問:「信死亦何言?」呂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計。」

這是劉邦從平定叛亂回來後,呂雉反饋給劉邦處決韓信時的情形。韓信一個「恨」字已經道明了他心中遺憾,意思是聽從蒯通之計謀,相信會有不一樣的結局。那麼事實上真能如蒯通所言嗎?看看蒯通給他的分析原因: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意思很明確,就是你韓信不論是接受項羽的拉攏,還是繼續為劉邦服務,其境況都比較尷尬,歸楚的話人家不相信你,待在劉邦這邊的話,其功勳威望太高,有功高震主之嫌。

影視作品中的蒯通

在楚漢相持之時,蒯通的建議是獨立為第三方,韓信當時的反應是劉邦對自己不錯,況且自己功勞大,應該不會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對於韓信未來的處境,蒯通不止一次建議他獨立。蒯通對韓信而言是謀士,也是「毒士」,這話怎麼說?

影視作品中的韓信

在酈食其遊說齊國成功之時,是蒯通建議他繼續攻打齊地,最後導致酈食其被齊王烹殺,韓信雖然攻下齊地諸城,卻也為韓信埋下了隱患,韓信以一己私利枉送同僚性命,攻城消耗比遊說要大得多,在齊地被攻下後更是公然要權,如此種種,韓信的未來就只能以「找死」來概括。

影視作品中的韓信

蒯通是怎麼逃脫被烹殺的命運?

蹠之狗吠堯,堯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當是時,臣唯獨知韓信,非知陛下也。

這是蒯通被抓後,面對劉邦要烹殺他之時所講的話,意思是秦帝國崩塌,天下群雄逐鹿,蹠的狗對著堯狂叫,堯並不是不仁德,只因為他不是狗的主人,而自己就是這樣的情況,當時只知道韓信,為他籌謀有什麼不對?劉邦聽完很受用,就放掉了蒯通。那麼就這些話能說蒯通是偷奸耍滑之人嗎?能。

影視作品中的蒯通

蒯通是什麼人?齊國的說客。能在亂世當說客的其嘴皮子功夫必然了得,而且韓信在臨死之前說悔不聽信蒯通之言,看似是在後悔當初沒採取中立的態度,其實已經是把蒯通給賣了,要知道在多次勸說韓信無果的情況下,蒯通選擇了裝瘋扮巫師逃遁而去,其目的不就是為了受到牽連嗎?既然今日被抓,那就借誇讚劉邦之際,自求脫身的方法又有什麼不對呢?

影視作品中的劉邦

結語:蒯通在被劉邦抓住之時的言論,讓他從鬼門關脫險靠得不僅僅是賣弄才能,而是說話貼近實際,再加上巧妙的話鋒轉變,蒯通之能巧在一張嘴。

相關史料:《史記》《漢書》

相關焦點

  • 秦末說客酈食其落得被烹殺的下場?有三個原因,其三才是根本原因
    酈食其之死到底有三個原因呢?兩個頂級說客之爭,促使酈食其被烹殺話說韓信自從出關中後一路高歌猛進,先是俘虜魏王豹,攻破趙、代,使燕國降服,接連平定三國,然後奉劉邦之命率兵向東將要攻打齊國。軍隊還沒有過平原縣,聽說漢王劉邦已派酈食其勸降了齊國,韓信想停止進軍。
  • 蒯通不過是個辯士,為什麼也會相面?還相出韓信日後的血光之災?
    漢十一年,淮陰侯韓信被丞相蕭何誆騙至長樂宮。韓信前腳剛踏入長樂宮,後腳就被呂后所派的大力士所綁縛,韓信縱然高大威猛,但當時手無寸鐵且毫無防備又怎敵得過一幫摩拳擦掌蓄勢待發的武士呢?就這樣,韓信被綁縛到長樂宮鍾室,呂后在那裡下令斬殺了韓信。
  • 酈食其靠口才為劉邦拿下70座城池,結果被煮成肉湯!是韓信害的?
    史書上記載,隨後酈食其不停地為劉邦獻計獻策,甚至有些不讓張良的風採,其實這是酈食其想擺脫困境的一種努力,而不是劉邦把他當成了張良式的核心智囊。雖說酈食其有謀士之才,也曾為劉邦提出攻佔敖倉的良策,但在大戰略的謀劃上,他終究還是缺了一些火候,不如張良。
  • 進擊的泗水亭長:控股人劉邦
    劉邦心裡也沒底,每一個提刀的人,都很可疑。但距離狡兔死、走狗烹還要走很長的一段路。此刻的天下,搶奪已不再是主潮,阻止新的搶奪爆發才是首要工作。隨著漢王奪權集團的解散,大漢合資公司應運而生。要走下去,核心資源是什麼?保障大漢王朝順行下去的最主要資產,以當時情境來看,還是兄弟。順應形勢,劉邦採取了分封與郡縣制相結合的權力分配方式,這更像是一個合資公司。
  • 韓信身上有四大致命弱點,就算他不造反也必死無疑
    沒過多久,項羽就包圍了劉邦所在的滎陽,劉邦嘗試突圍,但是,幾次都未能如願。此時,在另一路戰線上,韓信旗開得勝,擊敗了魏王,並將魏地規劃為河東郡;隨後,韓信又斬殺了趙國大將陣餘,活捉了趙王歇。當時,劉邦派遣酈食其遊說齊王,齊王已決定依附於漢。誰知,韓信出於其它目的,竟對齊王宣戰,在數月內打下齊國五十座城池。齊王覺得酈食其欺騙了自己,將其投入大鍋中煮死。
  • 韓信做了階下囚,劉邦低聲下氣來問話,但答案讓劉邦很沒面子
    但劉邦這個人畢竟帶著地痞習氣,心裡還是講義氣的,從高祖六年擒獲韓信,但高祖十年韓信死,這中間有四年的時間,都是劉邦的猶豫期,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呂雉,劉邦還真下不去這個手。(01)韓信的死因韓信被殺,這個是事實,但一定要搞清楚,韓信是誰殺死的,《史記》上寫的很明確,韓信是被呂后殺死的,因為當時劉邦不在長安。
  • 韓信:堪稱歷史上成語最多的人,你知道的有幾個?
    獨當一面這個成語出自張良之口,張良作為劉邦帳下首席謀士,劉邦的很多決策都是出自張良。彭城大敗後,劉邦非常惱火,張良便給劉邦建議可以聯合各方力量來對抗項羽。九江王英布與項羽有隙可以拉攏,彭越貪得無厭,只要給足好處便可收買,韓信可獨當一面,讓他攻略北方。
  • 劉邦從秦時的亭長到大漢的皇帝,他的成功到底是必然還是偶然?
    影視作品中的劉邦項羽如果真心要殺他劉邦,你即使再有張良與項伯的維護也是於是無補,因為你即使逃脫了,以項羽睚眥必報的性格,會放他前往巴蜀之地就藩?這是劉邦的隊伍到達南鄭之時出現的狀況,軍隊中的士兵或懼怕未來渺茫,或想家怕日後難回,陸陸續續出現叛逃。韓信也出現在出逃的隊伍中,只不過他的出走是認為在劉邦這邊,依舊不會有出頭之日。蕭何跟韓信接觸過,知道韓信有大才,於是就自行追回韓信,而且直接舉薦給劉邦,目的很明確:要想離開這巴蜀之地,成就自己的千秋霸業,那麼韓信這樣的人才絕對不能在棄之不用。
  • 劉邦的成功,女性的作用功不可沒
    劉邦的成功,女性的作用功不可沒。難道是在為劉邦的嫂子或呂后翻案嗎?非也,其實要說的就是王陵之母、陳嬰之母和漂母飯信,以及陳平的恩人。這幾個男人可都是西漢開國功臣,舉足輕重的人物。劉邦沒有這幾個男人相助,可能不知道要被項羽幹翻過多少次了。而這幾個男人都得益於女性的幫助,才有了日後的發展和成功。
  • 韓信賣友求榮,劉邦卻不領情,為何?專家:韓信這是小人之心
    司馬遷在《史記》中用焦達篇幅論述了韓信的一生,前半生,韓信瀟灑自如,後半生卻落個身敗名裂。後半生的失敗,大多是因為韓信的小人之心,使得他一步錯步步錯,而小人之心,就不能不說韓信出賣好朋友鍾昧離了。《史記》記載劉邦做了皇帝之後,極其不放心韓信,於是有一次便借著」天子巡狩「來到韓信楚國的封地。韓信自然知道,這次劉邦是衝著他來的,一時間不知道怎麼辦才好。這時旁邊就有一個人給韓信出了一個餿主意:把鍾離昧砍了,送到劉邦面前,以表忠心。聰明一生的韓信這個時候卻犯起糊塗來。這個鐘離昧可是韓信的鐵哥們呀!項羽死後,鍾離昧無處可去,韓信念及情誼,就收留了他。
  • 劉邦死前終於明白,當年項羽放棄回江東的原因,明白了什麼是英雄
    這樣的結果是劉邦想要的,但是也是劉邦所疑惑的,他不知道為什麼項羽為什麼就那麼輕易的放棄了乘船逃跑的機會?他不知道項為什麼會在生和死之間選擇了死。這件事情知道劉邦臨死之前他才弄明白,明白了當時項羽的所思所想,明白了真正的項羽。
  • 劉邦為何要殺樊噲?真實原因讓人驚訝,老謀深算的他在算計誰?
    這似乎是劉邦稱帝以來唯一的一次下決定要殺嫡系功臣,此前的蕭何也僅僅只是囚禁,稍許警告後也就一切如常。而且,樊噲的地位也不一般,不但是劉邦在沛縣起家時就跟隨的嫡系元老功臣,還和劉邦是連襟,樊噲的老婆是呂后的親妹妹。劉邦和樊噲兩人之間這麼親密的關係,難道真就是因為旁人的幾言勸說,就下定決心殺掉?
  • 與韓信有關的10大成語典故,你知道幾個?
    韓信,淮陰人,西漢開國功臣,功績很大:「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引兵下井陘,誅成安君,徇趙,脅燕,定齊,南摧楚人之兵二十萬,東殺龍且,西鄉以報。」,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下面我們一起盤點與韓信有關的十大成語典故!
  • (第一篇:劉項之爭)
    此時,劉邦把目光投向了韓信,因為此時韓信和張耳已經攻下趙代之地,手上積累了二十餘萬人,而且就駐紮在距離劉邦不遠的修武,據《史記·高祖本紀》劉邦與夏侯嬰「北渡河,馳宿修武。自稱使者,晨馳入張耳、韓信壁,而奪之軍」,就這樣劉邦冒充漢王的使者馳入修武大營,直撲韓信、張耳寢室,奪其兵權。
  • 劉邦正在吃飯,接到韓信的來信,他當場破口大罵
    一天,劉邦正在軍帳裡吃飯,突然有一名使者跑進來跪在地上,手裡舉著一封書信。因為前幾天就聽說韓信已經兵臨齊國,劉邦認為這應該是從前方發來的軍報,趕快打開信封查看。剛開始,劉邦還比較開心,但是看著看著,他的眉頭逐漸皺了起來,臉色也開始變得很不好看。
  • 史上五大賣友求榮之人——韓信、酈寄、宋之問、沈括、袁世凱
    韓信鍾離眛是霸王項羽帳下五大將之一,素與韓信交情不錯。漢高祖四年(前203年)被漢軍圍困於滎陽東,項羽往救,漢軍退走。項羽乘勝追擊,漢軍被困求和,項王不許,陳平向漢王獻計離間亞父、鍾離眛、龍且、周殷幾個人的關係。項王果然中計,致使忠臣紛紛離去,只有鍾離眛還追隨項王。項王敗死後,鍾離眛投奔韓信。漢王詔令韓信把鍾離眛逮捕,韓信不從。
  • 韓信的英年早逝跟他做了四件惡事有關,難道因為幹壞事折壽?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韓信,我們都知道。他早年生活很苦,曾在項羽手下當差,但不受重用;後來,經蕭何的關係,在劉邦手下幹了不久後,終於當上了將軍,打了勝戰的他,讓自己的軍事才能得以嶄露,甚至有幾場戰成為了歷史有名的戰役。但是,就是這麼一位漢初戰神,在三十而立的年紀裡死在了女人——呂后的手裡。但他的死因眾說紛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