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保級」的唐山地震遺址: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

2020-11-23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唐山7月24日電 題:「國保級」的唐山地震遺址: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

  作者 魯達 李茜

  唐山人記憶中的「老十中」地震遺址,地表被「撕開」、「錯動」的痕跡被保留了40年。因其地處小巷深處,如今鮮有人到此,只有附近地震臺的幾名工作人員守候。但40年前那場大地震仍為這個城市刻下抹不去的記憶。

  1976年7月28日凌晨,整個華北大地在震動。持續時間約12秒的芮氏7.8級地震,讓唐山這個百年工業重鎮瞬間變成廢墟,24.2萬人遇難,97%的地面建築毀壞。

  「母子驟然而別,夫妻遽然而散,白髮訣英年之子,幼孤失雙慈之怙,兄弟陰陽兩隔,摯愛音信杳絕。」唐山地震遺址公園內刻有24萬罹難者姓名的紀念牆記錄了當時的情形。

  地震過去後,唐山用十年復建,用十年振興,用十年快速發展,如今成為一個現代化的資源型城市。但是,這座城市將曾經的幾處地震遺址保留了下來。

  2006年,華北理工大學原圖書館樓、原唐山機車車輛廠鑄鋼車間、原唐山十中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也是全國僅有的幾處地震遺址「國保」單位。因這三處「國保級」地震遺址在唐山大地震遺址中具有典型意義,為建築學、土木工程學、材料力學、地震地質學等學科教學、科研、考察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資料,曾經吸引了世界各國的專家學者來此參觀考察。

  七月下旬的唐山,天氣悶熱難耐。剛剛經歷過大雨的原唐山機車車輛廠鑄鋼車間周邊,不時有遊客仰望著這片廢墟。地處唐山大地震宏觀震中的老車間經過40年的洗禮,鏽跡斑斑的鐵架子和傾斜的廠房被周邊叢生的雜草包圍。如今,這已是世界上首個以「紀念」為主題的地震遺址公園的一部分。

  站在唐山地震遺址公園外,園內刻有24萬罹難者姓名的黑色紀念牆格外醒目。黑色牆上密密匝匝刻著金色的名字。牆下擺著的簇簇鮮花,不知是誰放下,也不知到底送給誰。不時有人在這些名字前佇立,風吹過時,高牆後的樹林發出沙沙聲,仿佛有人在嗚咽。

  在大地震中失去父母的「50後」張曉榮十幾年前已移民加拿大,每隔幾年才會在冬天回來一次的她,此次專程在酷夏返鄉。張曉榮永遠忘不了地震發生後,走在廢墟上的她,幾次隨手掀開廢墟,就能看到兒時的玩伴。一個院裡住了兩個大家庭,只有她和表妹兩個「地震孤兒」活了下來。

  40年過去了,張曉榮還是會反覆夢到小時候的院子。「無論身在何處,平常不會想起,只有每年7.28那一天,心情總是不一樣的。」

  此次,張曉榮和表妹一起來紀念牆看家人。幾次將要離開時,表妹卻又突然返回。最後,只見表妹用手將牆上的「親人」用力撫摸一遍,轉身後淚水再次流了下來。「雖然人找不到了,但是,最起碼還能來這裡找找名字。」張曉榮說話的聲音突然嗚咽起來。

  唐山,這座曾經的百年工業城,用這種方式尊重死者;唐山,這座新型的現代城,一直沒有忘掉當年的那場地震。

  華北理工大學內,一群白髮蒼蒼的老者在「原圖書館樓地震遺址」前舉著長杆打門球,不時傳來笑聲和吶喊聲。頭髮已然蒼白的73歲退休教師鄭鐵民,在那場大地震發生後30個小時被解放軍從廢墟中扒出來,失去母親和女兒的鄭鐵民顧不上難過,立即參與到營救其他人的隊伍中。

  「逝者已去,當時餘震不斷,活著的人必須向前看。」鄭鐵民說,很多失去家人的唐山人,在那個年代,並未過多流淚,這其實就是「唐山精神」。

  當日,記者在唐山地震遺址公園內,看到一棵經歷過當年大自然暴怒洗禮的老泡桐樹,安靜地屹立在遇難者紀念牆前,用它的年輪記錄著這個城市的過去、現在,乃至將來。(完)

相關焦點

  • 唐山地震博物館工作者:查不到遇難親屬只能哭
    這是7月27日下午的唐山地震遺址公園。距離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41周年還差半天。  公開數據顯示,唐山大地震罹難者人數官方公布數字為242419人,現紀念牆登記數字為246465人,比官方數字多4046人。  從2016年7月28日至今,一年間,地震紀念牆上補刻了610人,216個人名得到修改。
  • 唐山大地震42周年紀念日:祭奠遇難的親人
    唐山大地震42周年紀念日:祭奠遇難的親人 7月27日,市民在紀念牆前整理花籃。唐山大地震42周年紀念日前夕,市民來到唐山大地震紀念牆前,祭奠在大地震中遇難的親人。
  • 唐山大地震通報是毛主席批閱的最後一份文件
    在唐山大地震40周年紀念日前夕,本報記者走進唐山,尋訪這座劫後再生的城市重建、圖強、崛起的風雨歷程,感悟這座城市人民鑄就的「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那些大地震中不堪回首的生離死別,人民子弟兵星夜馳援的急促腳步,倖存者團結互愛的守望相助,四面八方伸出的溫暖之手……給予這座城市堅強的前行動力!
  • 唐山大地震:為了不該忘卻的紀念-搜狐新聞
    * 30年前我們幸運,30年後我們幸福  寄語:祝願唐山越來越美,唐山人永遠安康!  ——唐山市民 關乃聆,61歲 * 唐山又站起來了  寄語:唐山的經濟文化發展如此之快,得益於唐山的抗震精神。希望唐山人民的生活越來越美好。
  • 唐山大地震"漏報"真相:一段不該被忘卻的歷史
    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唐山大地震只是一場不可抗拒的天災。然而,2005年一位叫張慶洲的唐山人發表了一篇報告文學《唐山警世錄》。在書中人們第一次知道,原來在唐山大地震這場劫難之前,中國的部分地震專家和民間監測點都曾經上報過地震預報,但卻由於沒有引起當時有關部門的重視,才使得唐山人民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遭受了一場滅頂之災。
  • 為了紀念的"忘卻"--獻給汶川地震失蹤者及其親人
    為了紀念的「忘卻」——獻給汶川地震17923位失蹤者和他們的親人    新華社四川北川5月10日電(「新華視點」記者鄭曉奕、李柯勇)    (一)    5月10日,母親節。窗玻璃嘎嘎響,人坐著也搖晃,她才意識到地震了。衝到外面空地上,第一個電話是打給縣委辦公室的,她要證實地震情況,手機怎麼也撥不通。讓同事打給丈夫張仁瑜,想得到佐證,也不通。    她不知道,此時,8級地震移動了北川老城西面的王家巖,200多萬立方米的土石從300多米高空崩塌,撲向老城,撲向了正穿過老十字街口去上班的丈夫,撲向了正坐在曲山小學二年級( 4 )班教室裡上課的兒子。
  • 誰的唐山大地震?——災害記憶圖示與社會變遷
    華盈集團和香港企業合資,開始以建造地震科技園為名,建設唐山地震紀念牆,2004年3月22日,香港《文匯報》刊出特刊,登載了一整版的《唐山打造地震科普紀念園》 的廣告。  首先,廣告用黑體字說明,在唐山市政府及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河北華盈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與外資方,於2001年5月18日在河北省第十屆經貿洽談會外資項目籤約儀式上簽約,合資在唐山修建唐山市[七二八]地震紀念園區。
  • 天眼帶你看唐山:這座獲評「人居榮譽獎」的城市長啥樣?丨觀天測地
    1990年11月,唐山因其在人類遇到強地震損失慘重之後,重建唐山市,解決了百萬人居住問題,獲聯合國「人居榮譽獎」。這是我國首個榮獲聯合國「人居榮譽獎」的城市。「人居榮譽獎」是聯合國為嘉獎在人類住區發展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集體、個人和項目而設定的全球最高獎。今天,小編帶你走近這座城市。
  • 178幅唐山大地震照片首次公開
    唐山大地震已經過去了43年,唐山作為我國第一條自建標準規矩鐵路——唐胥鐵路的誕生地,經歷了從時速三、四十公裡蒸汽機車、內燃機車、電力機車、到時速350公裡的高鐵列車的歷史巨變!這些老照片再現了當年百裡鐵道線毀壞的一個個真實場景,也喚起人們在那個年代刻骨銘心的難忘記憶。
  • 河北省唐山歷史上發生過的地震
    唐山是河北省的地級市,毗鄰京津,地處華北與東北通道的咽喉要地。唐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率軍東徵朝鮮半島。回途中經由此地時,愛妃曹妃不幸病逝。李世民為了紀念她,山賜唐姓,「唐山」由此得名。唐山自古素有「北方瓷都」之稱。它也是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
  • 1976年唐山大地震到今天的唐山地震,我們應該明白什麼
    今天得知唐山再次發生地震,這次地震不由得讓我想到三十八年前唐山發生的大地震,唐山地震的爆發是我新中國建國以來遭受的最大的災害,這種災害像饑荒一樣可怕。一座工業城市盡在23秒內變為廢墟,至今會想起來都十分不適,今天的地震再次發生在唐山,唐山這座英雄的城市不要害怕,祖國和人民是你們堅強的後盾,一起抗震一起加油。
  • 唐山大地震40周年祭:二十三秒 一座城 死與生
    23秒內,百年唐山被夷為平地,242769人喪生,164851人傷殘……回溯40年前的震慟,為追索災難引燃的人性之光,為刻寫我們的家國記憶,為夯實全民族的責任與擔當,為不負每一個太陽升起的日子。她,曾如此奪目她,歷史悠久,早在4萬年前就有人類勞作生息,灤河流域是我國古代文明的發源地之一。1300多年前,唐太宗李世民東徵高麗,選擇在此駐蹕,由此得名唐山。
  • 唐山大地震紀念日——唐山1976年至今發生的幾次地震
    1976年7月28日唐山豐南一帶發生7.8級地震。 2010年3月6日市區和灤縣交界先後發生3.1級和4.2級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2010年4月9日豐南區發生4.1級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2012年5月28日市區與灤縣交界處發生4.8級地震。
  • 唐山地震死亡人數是如何披露的?
    30年前的唐山大地震中有24萬人死亡,但這一數字的「解密」卻在三年之後。作為這篇「遲到新聞」的記者,新華社原副總編輯徐學江近日披露了當初發出這條消息的來龍去脈。1979年11月,作為新華社記者的徐學江應邀參加在大連召開的全國地震會商會議暨中國地震學會成立大會。最後一天的會議向與會的地震專家們通報了唐山大地震情況,其中包括死亡人數。
  • 44年前的唐山大地震,我睡在一個三角空間,躲過了一劫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唐山人,意識深處一直迴避著1976年7月28日那次大地震,把那慘痛的記憶塵封在心底,不願意觸碰。隨著時光的流逝,那場浩劫在內心形成的餘震漸漸地消失,現在才敢拿出來晾一晾。地震遺址我家住在西廂房,和大爺大媽家一家一半。爸爸媽媽、七歲的弟弟和八歲的我擠在北屋,大爺大媽家住在南屋。
  • >> 「唐山大地震」系列之二:一夜驚魂
    我不得不承認,在大多數人的記憶中,唐山大地震已成為一段冰冷的歷史。我想大喊,可嘴被動地啃著地面,不能說話,只能發出「啊…啊…」的掙扎聲。地上很靜,沒有一點聲響,一片死寂。在紀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的日子裡,我們鄭重推出這組民間記憶的文章。他們都是些普通百姓,走在人群裡,再難尋覓。他們的記憶,即便是災難,也沒有多少驚天動地的壯舉,只是生活河流中平常的人和事;他們的話語,因為年代日久,甚至還會有一些話音重疊和記憶模糊。但所有這些,並不能影響其記憶的純粹狀態和敘述的原汁原味。
  • 唐山大地震41周年 | 西方一些人士說:唐山從地球上被抹掉了!結果...
    而唐山地震所釋放的能量,約等於四百多個這樣的原子彈。 唐山地震發生後,西方國家一些人士說:「唐山從地球上被抹掉了!」地震是自然災害,不能怨天,也不能恨地,讓我們把個人悲傷埋在心底,戰勝自然災害吧!」 …… 法國《震旦報》七月三十一日和八月一日一期合刊, 以《一國人民為最壞的情況作好準備》為題,發表菲·貝爾內的文章: 「(中國人民在地震期間的表現)是為全世界樹立的一個榜樣。在當地,所有的驚訝不己的觀察家都可以衡量出中國人的有效率。
  • 一場突如其來巨大災難——唐山大地震
    一場突如其來巨大災難——唐山大地震「地震」,我對這個詞語的理解是災難,是毀滅,是痛苦和悲哀。因為每一次只要有地震發生,就會有很多人受傷或者死亡,就意味著很多家庭要承受妻離子散的痛苦。今天,我要給大家說的是發生在我國建國史上的一次著名的大地震——唐山大地震。
  • 神秘人「公有」向唐山大地震截癱人員匯款20年
    新華網石家莊7月29日電(記者張濤)對於居住在河北唐山截癱療養院的80餘名地震截癱人員而言,「公有」是他們最為熟悉的陌生人。在過去的20年時間裡,唐山一位愛心人士以「公有」為化名,每年堅持向這裡匯款三次。
  • 1976年大地震前夕的唐山:老鼠黃鼠狼倉皇逃竄,圖9令人心酸落淚
    【父親騎車帶著孩子外出】唐山,河北東部的一個地級市,因市區中部的大城山(原名唐山)而得名。唐山有著悠久的歷史,商周時期,唐山是孤竹國與山戎國所在地,戰國為燕地,漢代屬幽州。唐朝時屬平州、薊州,遼金屬南京道、中都路、北京路,元為中書省、大都路、永平路,明、清屬順天府、永平府、遵化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