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唐山7月24日電 題:「國保級」的唐山地震遺址: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
作者 魯達 李茜
唐山人記憶中的「老十中」地震遺址,地表被「撕開」、「錯動」的痕跡被保留了40年。因其地處小巷深處,如今鮮有人到此,只有附近地震臺的幾名工作人員守候。但40年前那場大地震仍為這個城市刻下抹不去的記憶。
1976年7月28日凌晨,整個華北大地在震動。持續時間約12秒的芮氏7.8級地震,讓唐山這個百年工業重鎮瞬間變成廢墟,24.2萬人遇難,97%的地面建築毀壞。
「母子驟然而別,夫妻遽然而散,白髮訣英年之子,幼孤失雙慈之怙,兄弟陰陽兩隔,摯愛音信杳絕。」唐山地震遺址公園內刻有24萬罹難者姓名的紀念牆記錄了當時的情形。
地震過去後,唐山用十年復建,用十年振興,用十年快速發展,如今成為一個現代化的資源型城市。但是,這座城市將曾經的幾處地震遺址保留了下來。
2006年,華北理工大學原圖書館樓、原唐山機車車輛廠鑄鋼車間、原唐山十中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也是全國僅有的幾處地震遺址「國保」單位。因這三處「國保級」地震遺址在唐山大地震遺址中具有典型意義,為建築學、土木工程學、材料力學、地震地質學等學科教學、科研、考察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資料,曾經吸引了世界各國的專家學者來此參觀考察。
七月下旬的唐山,天氣悶熱難耐。剛剛經歷過大雨的原唐山機車車輛廠鑄鋼車間周邊,不時有遊客仰望著這片廢墟。地處唐山大地震宏觀震中的老車間經過40年的洗禮,鏽跡斑斑的鐵架子和傾斜的廠房被周邊叢生的雜草包圍。如今,這已是世界上首個以「紀念」為主題的地震遺址公園的一部分。
站在唐山地震遺址公園外,園內刻有24萬罹難者姓名的黑色紀念牆格外醒目。黑色牆上密密匝匝刻著金色的名字。牆下擺著的簇簇鮮花,不知是誰放下,也不知到底送給誰。不時有人在這些名字前佇立,風吹過時,高牆後的樹林發出沙沙聲,仿佛有人在嗚咽。
在大地震中失去父母的「50後」張曉榮十幾年前已移民加拿大,每隔幾年才會在冬天回來一次的她,此次專程在酷夏返鄉。張曉榮永遠忘不了地震發生後,走在廢墟上的她,幾次隨手掀開廢墟,就能看到兒時的玩伴。一個院裡住了兩個大家庭,只有她和表妹兩個「地震孤兒」活了下來。
40年過去了,張曉榮還是會反覆夢到小時候的院子。「無論身在何處,平常不會想起,只有每年7.28那一天,心情總是不一樣的。」
此次,張曉榮和表妹一起來紀念牆看家人。幾次將要離開時,表妹卻又突然返回。最後,只見表妹用手將牆上的「親人」用力撫摸一遍,轉身後淚水再次流了下來。「雖然人找不到了,但是,最起碼還能來這裡找找名字。」張曉榮說話的聲音突然嗚咽起來。
唐山,這座曾經的百年工業城,用這種方式尊重死者;唐山,這座新型的現代城,一直沒有忘掉當年的那場地震。
華北理工大學內,一群白髮蒼蒼的老者在「原圖書館樓地震遺址」前舉著長杆打門球,不時傳來笑聲和吶喊聲。頭髮已然蒼白的73歲退休教師鄭鐵民,在那場大地震發生後30個小時被解放軍從廢墟中扒出來,失去母親和女兒的鄭鐵民顧不上難過,立即參與到營救其他人的隊伍中。
「逝者已去,當時餘震不斷,活著的人必須向前看。」鄭鐵民說,很多失去家人的唐山人,在那個年代,並未過多流淚,這其實就是「唐山精神」。
當日,記者在唐山地震遺址公園內,看到一棵經歷過當年大自然暴怒洗禮的老泡桐樹,安靜地屹立在遇難者紀念牆前,用它的年輪記錄著這個城市的過去、現在,乃至將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