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唐朝的一個偉大詩人,一生寫實,因此他的詩歌,基本上都能當作史書來讀,所以後人們會稱他的詩為「詩史」。
他一生顛沛流離,憂國憂民,自己是一介小官,卻非要操著皇帝大臣一樣的心,所以後人們會稱他為「詩聖」。
讀杜甫的詩歌,尤其是晚年詩歌的時候,縈繞在我心頭的,始終是杜甫拿眉頭緊鎖,愁緒滿懷的樣子。拿他和青年時期的杜甫相比,簡直判若兩人。
說起杜甫,就不能不說對他影響巨大的一個歷史事件——安史之亂。
公元756年的6月,安祿山、史思明率領的叛軍攻破了長安城,聽聞唐肅宗在大唐南方的靈武繼位,鼓起勇氣前往投拜,希望憑著自己一身的正氣,為國效力,復大唐盛氣。他安撫好了自己的妻子、兒女,孤身一人要去建功立業。然而他只看到了開頭,卻沒有猜中結尾,剛離開長安不久,就被叛軍俘虜押回長安禁足。
一晃,春天又至,滿眼的草木花鳥是那樣的生機勃勃,以至於將「人氣」都給淹沒了。何以如此呢?因為叛軍所佔,長安城早已人去屋空,昔日的繁華,如今看來只如同那過眼雲煙。不禁悲從心來,悲戚戚,吟出了這首唐詩名篇《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國都破敗、山河破碎,皇城春日意正濃,只見草木不見人。昔日的繁華勝地,如今只有雜草遍地。
花兒開得正豔,鳥兒唱得正歡。可我離家數月,不曾收到半點音信;又想到肅宗繼位之期,正是用人之際,而我卻被困於此不得效忠;還有,國難當頭,壯志難酬,一大把的年紀,還是否有機會看到叛軍被滅……感時傷事,念家悲己,哪裡還有閒情去賞花聽曲呢?——快樂是它們的,悲傷只有我自己懂!至此,悲情更濃,淚漸、心驚,情緒已然不能自已。
抬頭望去,烽火又起了,戰事肯定又起來了。這場仗打得時間太長太長了,我的妻兒你們可還安好?當日為了完成我的抱負,與你們匆匆而別,誰曾想,如今的我被俘於此,奉君不得,見親不能,我的滿懷愁苦向誰訴呢!
再看鏡中的自己,連日來,愁白了的頭髮越騷越少,就連一根簪子都插不住了。如此年老殘弱之人,還談什麼壯志,盼什麼效力,恐怕連親人之面都不得見了。
最早從所望之景產生的愁,一直到後面思家的愁,再到最後悲己的愁,整首詩都由一個「愁」字牽動著情感。而這份「愁」的來源正是他「詩聖」的思想本質——憂國憂民的仁愛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