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聖杜甫的仁愛之心,全部寫進這首詩裡,不愧是千古名詩

2021-01-15 小堇愛詩詞

杜甫是唐朝的一個偉大詩人,一生寫實,因此他的詩歌,基本上都能當作史書來讀,所以後人們會稱他的詩為「詩史」。

他一生顛沛流離,憂國憂民,自己是一介小官,卻非要操著皇帝大臣一樣的心,所以後人們會稱他為「詩聖」。

讀杜甫的詩歌,尤其是晚年詩歌的時候,縈繞在我心頭的,始終是杜甫拿眉頭緊鎖,愁緒滿懷的樣子。拿他和青年時期的杜甫相比,簡直判若兩人。

說起杜甫,就不能不說對他影響巨大的一個歷史事件——安史之亂。

公元756年的6月,安祿山、史思明率領的叛軍攻破了長安城,聽聞唐肅宗在大唐南方的靈武繼位,鼓起勇氣前往投拜,希望憑著自己一身的正氣,為國效力,復大唐盛氣。他安撫好了自己的妻子、兒女,孤身一人要去建功立業。然而他只看到了開頭,卻沒有猜中結尾,剛離開長安不久,就被叛軍俘虜押回長安禁足。

一晃,春天又至,滿眼的草木花鳥是那樣的生機勃勃,以至於將「人氣」都給淹沒了。何以如此呢?因為叛軍所佔,長安城早已人去屋空,昔日的繁華,如今看來只如同那過眼雲煙。不禁悲從心來,悲戚戚,吟出了這首唐詩名篇《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國都破敗、山河破碎,皇城春日意正濃,只見草木不見人。昔日的繁華勝地,如今只有雜草遍地。

花兒開得正豔,鳥兒唱得正歡。可我離家數月,不曾收到半點音信;又想到肅宗繼位之期,正是用人之際,而我卻被困於此不得效忠;還有,國難當頭,壯志難酬,一大把的年紀,還是否有機會看到叛軍被滅……感時傷事,念家悲己,哪裡還有閒情去賞花聽曲呢?——快樂是它們的,悲傷只有我自己懂!至此,悲情更濃,淚漸、心驚,情緒已然不能自已。

抬頭望去,烽火又起了,戰事肯定又起來了。這場仗打得時間太長太長了,我的妻兒你們可還安好?當日為了完成我的抱負,與你們匆匆而別,誰曾想,如今的我被俘於此,奉君不得,見親不能,我的滿懷愁苦向誰訴呢!

再看鏡中的自己,連日來,愁白了的頭髮越騷越少,就連一根簪子都插不住了。如此年老殘弱之人,還談什麼壯志,盼什麼效力,恐怕連親人之面都不得見了。

最早從所望之景產生的愁,一直到後面思家的愁,再到最後悲己的愁,整首詩都由一個「愁」字牽動著情感。而這份「愁」的來源正是他「詩聖」的思想本質——憂國憂民的仁愛之心。

相關焦點

  • 不以成敗論英雄,但失敗的英雄終究可悲,這被杜甫寫進了一首詩裡
    由此,歷代詩人寫了很多關於諸葛孔明的詩篇,用以歌頌他,懷念他。盛唐詩人杜甫的《蜀相》就是一首非常有名的憑弔諸葛孔明的七律。這首詩寫於杜甫初到成都時。杜甫本來就欽慕諸葛亮並寫下了「諸葛大名垂宇宙」的詩句。年輕時在長安求官時的坎坷經歷,後來又在安史之亂中冒險去鳳翔縣投靠唐肅宗,希望得以重用。然而官場黑暗,唐肅宗寵信宦官。作為左拾遺的杜甫敢於直言相諫,對唐肅宗和和其他朝中權貴多有觸怒。
  • 杜甫的兩首解悶之作,信手拈來,詩聖果然宅心仁厚
    杜甫是盛唐時期偉大的詩人,他的作品繼往開來,也千古流傳,可謂唐代詩歌集大成者。後世的李商隱和黃庭堅都非常尊崇杜甫的詩風,但是他本人卻經常一方面嘲諷自己是「天地一腐儒」,另一方面還不斷地讚美李白,敬佩他「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 歌詠美女王昭君的詩那麼多,還是杜甫的這首寫得最好
    據說當時的漢元帝還不知道自己後宮裡有王昭君這樣一個漂亮的女子,匈奴的呼韓邪來到漢朝,提出來願臣服漢室,雙方聯姻,以結永久之好,共享太平。聽說王昭君是得知消息後自願報名的,結果在出發的時候,漢元帝看到她這麼漂亮就無比後悔,一氣之下就把畫師毛延壽給殺死了。歷來關於歌詠王昭君的詩詞太多了,據說有七百多首。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卻寫得有他的獨特之處。
  • 杜甫的這首詩雖然表達的是好心,但若發生在今天必然會有很多爭議
    不過對於杜甫來說,他的神話恐怕僅限於唐詩之中。他在唐詩中名氣甚高,被譽為「詩聖」,但是在生活之中,卻是一個失敗者,一個失意者,一個幾乎養不起家的男人。一個讓兒女挨餓的男人,即便是有再高的文學成就,都不免會讓人對他的印象打了低分。而且,杜甫有時候又單純的可愛。比如他的這首詩雖然表達的是好心,但若發生在今天必然會有很多爭議。
  • 杜甫最著名的7首七律詩,尤其是最後一首,被譽為唐人七律之冠
    本文節選了杜甫最著名的7首七律詩,我們可以感受到其中老杜的詩歌風格,尤其是最後一首,被譽為「唐人七律之冠」,非虛言也。1、 秋興八首(其一)《秋興八首》一共有八首,都是七律。成詩的年代是杜甫的晚年,當時安史之亂仍在繼續,杜甫為了避難來到了夔州。期間,杜甫處於生命的末期,再加上悲秋,再加上國家的戰亂,杜甫興之所至,寫下了這一組組詩。
  • 一首詩寫盡舊友久別重逢的喜悅,杜甫《贈衛八處士》翻譯賞析
    【賞析一】近日,看了杜甫《贈衛八處士》一詩,筆者甚為作者的寫作風格和特點,感到由衷佩服。故寫以下拙文,在和眾人共賞一番詩聖的大作。首先,我認為杜甫的詩是由心而發,它絕對不是無病呻吟,為寫詩而寫詩。此詩雖120字,但它卻以極其簡練的語言,給我們刻畫了一幅朋友相聚時的動人圖畫,流露出作者珍惜友誼的真實情感,和對今後再次相聚的渴望。
  • 杜甫愛向李白獻媚?這首詩是最好的反證,言語裡情真意切
    朋友是一個人人生旅途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倘若心中有煩心事,叫上一兩好友,扎進一個不知名的小館,點幾個菜,在燈下來來往往的影子中陰鬱也逐漸消失,這時的朋友是糖,化解著心中的苦水;當我們有快樂的事與他們分享,朋友就是味精,他們提煉著生活裡的樂事。
  • 2019年「人日」祭拜詩聖杜甫 著名作家李敬澤將擔任主祭人
    封面新聞記者隨後也專訪到李敬澤本人,他確認了該消息,並表示自己「很高興,能在』人日』做祭祀杜甫的主祭人。杜甫是我們所深愛的詩人,杜甫的偉大,正在於他愛著人間,他屬於人間。在一年的歲首能夠在杜甫草堂,與杜甫的詩在一起,這是美好和幸福的。」公元759年冬天,杜甫為避 「安史之亂」,攜家帶口由隴右 (今甘肅省南部)入蜀輾轉來到成都。
  • 都說文無第一,可這首詩卻被稱為古今七律第一
    這首詩是杜甫五十六歲而作,當時的杜甫年老又多病纏身,有一天登上白帝城外的高臺,眼見蕭瑟之景,便揮手寫下了這篇「七律第一」。到底寫了什麼呢?它的藝術性又在哪裡呢?畫前兩句「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開篇就是一副壯大的畫卷。「急」和「高」字直接寫出秋天的特點。用猿和鳥作了鮮明的對比。
  • 王和尚品杜詩:杜甫以詩吐槽上班的苦惱,率真可愛,真是千古同慨
    杜甫也是個普通人,走下神壇的「詩聖」更多了幾分率真與可愛。《舊唐書》記載杜甫性格褊躁,無器度,恃恩放恣;而在《新唐書》中,記載杜甫放曠不自檢,好論天下事。這與我們印象中「詩聖」敦厚熱忱的形象不大相符。其實,這正是詩人的氣質,所謂放達瀟灑,縱橫捭闔,不以俗事為念,專注內心世界,這樣杜甫才能寫出氣象萬千的作品。
  • 杜甫在春日寫給李白的詩,極盡讚美之詞,還隱藏著一個絕美成語
    李白和杜甫,生活在同一個時代,有人說他們的會面,是歷史上兩位文學巨匠的偉大會晤。的卻如此,一個是永遠抬頭看天自信而浪漫的詩仙李白,一個是永遠俯視大地憂國憂民的詩聖杜甫,儘管他們的年齡相差11歲,性格和詩風也頗為不同,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成為一生的知己。
  • 僅一首詩便封神,杜甫這首詩寫出了戰爭的悲苦,成就詩史美名
    一生的顛沛使得杜甫見慣了人間疾苦,因此他筆下的詩歌格外真實,清晰地反映出戰亂下百姓流離失所、生靈塗炭的生活狀態,甚至可以佐證歷史、彌補歷史,因此他也被後世稱為「詩聖」,他的詩也被後人稱為「詩史」。《兵車行》一詩便能充分地展現杜甫現實主義的創作理念,他那近乎歷史的創作方法。
  • 唐詩三百首中最體現杜甫理想的一首詩,你學過的課文還會背嗎
    在唐詩300首當中,有一首七言律詩是最能體現杜甫的政治理想的,這首古詩也是我們曾經學過的課文。這首詩的全篇我們不見得能夠背誦,但是對於其中的名句我們都耳熟能詳。且看: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頻煩 一作:頻繁)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杜甫在《登高》中寫「無邊落木蕭蕭下」,為何是落木,而非落葉?
    杜甫,千古詩聖,心系蒼生,胸懷天下。他在世時,經歷了盛唐轉衰的過程,所以他的詩中反映了不少當時的社會矛盾和民生疾苦,常懷憂國憂民,沉鬱頓挫之感。因此,他的作品因筆底波瀾,世上瘡痍,被稱為詩史。《登高》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秋,當時安史之亂雖然已結束了四年,但是地方軍閥又趁勢而起,杜甫離開草堂到達夔門。
  • 杜甫同一年的兩首經典之作,千年之後,依然像金子一樣在閃光
    他一生經歷了各種磨難,科考落第、受人排擠,歷經戰亂、顛沛流離,幼子夭折、親人離去,但這些不僅沒能擊倒詩聖,反而讓他更強烈地體驗到生命的寶貴和人生的無常,也加深了他憂國憂民的沉痛之感。下面這兩首詩,就集中地反映了詩人博大的情懷。登高唐代: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 杜甫這首詩前人貶為「律中最下乘」,詩詞大會點評嘉賓高度評價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作千古流傳,尤其在今天得到人們的高度評價。但是,在歷史上,並不是他的所有作品都有這樣的殊榮,他曾經給他的一個遠方親戚寫過一首詩,歷代詩評家貶多褒少,甚至有人直言「不成詩」。但是到了今天,卻是人們公認的好作品。這首詩就是詩人在四川期間寫的七言律詩:《又呈吳郎》。
  • 25歲小魔仙女主離世:意外從來不聽安排,3首詩將傷痛寫得至深
    關於意外特別是年輕生命的意外離開,這是一個人生必須面對的痛苦,也是許多大詩人、大詞人都曾面臨的人生苦痛。我是專注讀宋詞的@最愛宋詞,今天就和大家分享3首寫在年輕親人意外離開時所寫下的詩詞。意外是親情裡最痛的自責《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節選)唐*杜甫老妻寄異 縣,十口隔風雪。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饑渴。入門聞號啕,幼子餓已卒。
  • 杜甫為諸葛亮寫的一首詩,最後14字成千古名句,年年入選中學課本
    歷史上為諸葛亮頌功名的不少,但卻有一人如唐朝詩人杜甫一般敬仰丞相大義。杜甫一生中為諸葛亮寫下二十首多詩歌,一言一句中皆是透露出對丞相深厚的懷念和崇拜之情。被譽為「詩聖」的杜甫在詩歌上成就自然不凡,而他為諸葛亮寫下的一首詩歌更是留下了14字的千古名句,至今為中學生所字字朗讀、品味。這一千古名句又表達著杜甫的何種情思呢?
  • 此人滿腹文採卻用來溜須拍馬,一詩寫盡帝都之雄偉,與人性的卑微
    譬如詩仙放蕩不羈,不願摧眉折腰事權貴,詩佛中年隱居,靜享中南山水間,而這位詩人則與他們截然相反,此人滿腹文採卻用來溜須拍馬,一詩寫盡帝都之雄偉,與人性的卑微。說起這位詩人,其實也是唐朝文壇中舉足輕重的存在。論起資歷,他可以說是李白的前輩,而要論輩分,那麼詩聖杜甫則要稱他為祖父。此人便是曾與李嶠、崔融、蘇味道齊名,並且被人稱為「文章四友」之一的杜審言。
  • 劉重喜:平淡而山高水深——讀《杜甫詩選》
    儒學的精髓就是倡導仁愛之心,正如孟子所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是一種由己及人、由近及遠的情感流動,杜甫對之心領神會。這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是杜甫在儒學精神指導下寫出的典範之作。詩人在床頭屋漏、長夜難眠的窘迫境遇中仍能推己及人,仍能想到遭受同樣痛苦的天下寒士,並抒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宏願,甚至表示「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是何等崇高的精神,何等博大的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