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路有三不走,老祖宗說的句句在理!

2021-01-08 騰訊網

古話說得好: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

我們的老祖宗通過多年經驗,總結出了很多俗語,以此來告訴我們哪些事是不能做的,比如我們常聽到的: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路有三不走。

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下老祖宗留下的這些俗語~

01

錢有三不借

借錢這個事情,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都遇到過,這也是一個很頭疼的問題,我們來看看都有那三不借。

1、不守信用的人

把錢借給這種人,那就等於石沉大海了,再要回來那就難了。

這種人大都臉皮厚,說借幾天就還,可是到時候不還,一拖再拖,找各種藉口不還錢,到時候弄得要錢的都不好意思了,追債追得頭疼。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這種人借錢,寧願提前得罪他們,不借給他,誰的錢都不是大風颳來了,這時候要學會拒絕。

2、幹壞事的人

這種人就是一個炸藥包,隨時都有可能爆炸,我們還是遠離為好。

因為這種人借錢幹一些違法的事情,早晚會東窗事發,被抓起來,因為你借錢給他,有可能會把你牽連進去,所以千萬不要和這種人打交道。

3、借錢不還還說閒話的人

這種人最可惡,找你借錢的時候好話說盡,恨不得跪下來磕頭。可是一旦錢借到手以後,根本就不提還錢的事情,好像就沒有發生過一樣。

你找他還錢,他就是懶著不還不說,還滿嘴跑火車,說就借你這麼點錢,至於天天追著還錢,真是小氣。

你說這種人可氣不,最後弄得借錢的到沒有理了,所以這種人千萬不能借錢給他們,不但錢要不回來,還惹得一身騷。

02

禮有三不隨

隨禮是我們的一個習俗,現在社會上不管什麼事情,都盛行隨禮了,弄得到最後一個月的工資還不夠隨禮的呢。所以隨禮要慎重,不能盲目的隨禮。

1、目的不純的禮不隨

現在社會上流行隨禮,不管什麼事情都要大擺筵席,目的就是為了收禮金。

比如孩子考了好成績、自己買了輛新車、甚至連離婚現在也要擺宴席收禮金,這種不正之風我們堅決抵制,不去隨禮。

2、沒有接受邀請的禮不隨

沒有邀請你,說明你在人家的眼裡不夠格,沒有資格參加他們宴會,所以也不要自找沒趣,這種份子錢也就不要隨了。

3、不回禮的人不隨

禮尚往來就是這麼個道理,當初你曾經給他隨過禮,但是到你辦事的時候他卻不隨禮,這就收不過去了,那麼以後他在又什麼事情,我們也就沒有必要再隨禮了。

03

路有三不走

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總要有做幾次選擇,在人生的岔路上,那三條路不能走呢?

1、歪路不能走

也就是違法亂紀的路,這是一天不歸路,現在很多人經不住誘惑,就會走上歪路,殊不知這條路就是條死路,它的盡頭就是受到法律的制裁。

2、沒有十足把握的路不能走

人生在世,還是謹慎的好一點,不要幹一些沒有把握的事情,做事一定要考慮周全為好。

3、不熟悉的路或者沒有走過的路

因為不熟悉,沒有走過的路,很容易會走錯,到時候折返回來,那不是浪費時間嗎?

老祖宗的7句話:讓人舒服,讓人明白

1. 多下及時雨,少放馬後炮

在事情發生的時候給別人提供幫助,勝過時過境遷之後說閒話。

在這個世界上,願意給人提供幫助的永遠是少數,而那些「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永遠是多數,他們什麼也不做,卻喜歡在背後指手畫腳。

人交朋友,一定要看清楚,肯落在行動上的才是真朋友。

2. 苗好一半谷,妻好一半福

插秧的時候,苗如果優良,能提高穀子一半的產量,娶妻如果娶好了,是你後半生的福氣。

俗話說「妻賢夫禍少」,在一個家庭裡,妻子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娶妻娶德不娶色」,娶媳婦擇偶的標準是心靈美不是外表美。

3. 鐵匠沒樣,邊打邊像

鐵匠打鐵和裁衣服、蓋房子不一樣,沒有精確的規劃。

鐵匠下錘的時候,有的時候下手輕,有的時候下手重,擊打的位置也不是什麼標準模式,不過是隨心而動。

但是打著打著,一件精美的器物就打出來了。

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不需要「三思而後行」。

王陽明常說「知行合一」,知道一定要落在行動上才算知道,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才能不斷的修正自己的認識,才能漸漸地把事情做對。

就像打鐵一樣,邊打邊修正,打著打著,一件精美的器物就出來了。

4. 學好三年,學壞三天

俗話說,「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學習好的就像攀登高山一樣困難,學習壞的就像山崩一樣迅速。

好習慣的養成需要很久的積累,但是壞習慣的養成卻是幾次就夠了。

所以一定要防微杜漸,不要因為一時的懶惰和懈怠而誤入歧途,不然後果將不堪設想。

5. 黃連救人無功,人參殺人無過

黃連和人參都是藥材,一個清熱去火,一個補中益氣,都能治病救人。

但是人們卻喜歡人參,厭惡黃連。

原因是,他們雖然都能治病救人,黃連卻很苦,所以人們厭惡他。

是藥就有三分毒,人參用錯了也能害人,但是人們對人參的態度卻比黃連好得多。

生活中的有很多人就像黃連,明明是好心,也經常做好事,但是嘴巴卻經常不留情面,諷刺挖苦別人。

不留口德的人,哪怕是做了好事,也不會被人感謝。

6. 能大能小是條龍,只大不小是條蟲

在《三國演義》裡,曹操煮酒論英雄,就曾經說過,「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

大的時候能吞雨吐霧,小的時候能隱介藏形,升的時候能夠飛騰在在宇宙之間,隱逸的時候,能夠潛藏在波濤之內,龍乘時變化,可比世間英雄。」

人要像龍一樣,要懂得趁勢,不要一味逞強。

懂得順時而動,這並不是讓人拋棄原則,而是讓人根據不同的情況,調整自己對待人或事的態度和方法,以此掌握主動,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的大道。

7. 冬長三月,遲早打春

冬天再長,春天也會到來。

人人都厭惡壞事,喜歡好事,但是誰也不可能一生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生只走黴運。

運氣不好的時候,請相信否極泰來,做好自己份內的事情,不要怨天尤人,好好提高自己,靜靜等待,轉機一定會出現。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路有三不走」是什麼意思?
    小編就向大家介紹一則農村俗語,「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路有三不走」,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分開來理解。第一,錢有三不借。一不借不熟之人,平時沒有任何往來或者萍水相逢的人,不要把錢借給他們,要麼錢要不回來,要麼就是單純的騙子,希望大家不要上當。二不借債臺高築之人,已經負債纍纍還要不斷的向別人借錢來填補自己的經濟窟窿,還錢之日遙遙無期。
  • 俗語:錢不借三,地不走三,酒不喝三,都是哪三?老祖宗的智慧囊
    現代人常感嘆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的,那些巧奪天工的建築,那些嘆為觀止的文物,那些意境優美的詩詞,那些朗朗上口的俗語,俗語裡講述的道理無不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俗語說:「錢不借三,地不走三,酒不喝三」,都是哪三?明白了就能受益終生,老祖宗的智慧囊。
  • 農村俗語「友不交三,婚不結三,錢不借三」啥意思?有道理嗎?
    說到對農村的記憶,每個人心中都能描繪出一幅如詩如畫的風景,是的,農村的田園生活是所有人的最好記憶。前些時到農村親戚家,小住了兩日,清晨鳥兒的嘰嘰喳喳,中午的嫋嫋炊煙,傍晚長輩,孩子的說笑聲,仿佛構成了一曲動人的鄉村交響樂。如果你身在其中,聆聽那些老人說的俗語,細細的品一品,就會感覺真的很有趣味,而且收益頗多!比如下面這則俗語「友不交三,婚不結三,錢不借三」你知道啥意思嗎?覺得有道理嗎?
  • 「金有三不能花,錢有三不能借」是什麼意思,了解後不吃虧
    常言道:「金有三不能花,錢有三不能借」。中華民族擁有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歷史非常悠久,因此也總結了很多富有生活經驗的俗語。雖然並不是所有的俗語都是真理,但是也在另一方面為人處世上有很大的借鑑和參考作用。那麼「金有三不能花錢,錢有三不能借」,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俗語「借錢、隨禮、走路有三不」,都是哪三不?生活經驗受用了
    人常說:吃一塹長一智。吃虧是福,但想來應該沒有人願意吃虧,只不過事到臨頭總是避不開。於是為了幫助後人,過來人總結了許多經驗。若想少「吃一塹」,不妨多看、多思。 俗語:「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路有三不走」,借錢、隨禮、「走路」,是大多數人避不開的經歷,與其逃避倒不如直面「慘澹」。
  • 俗語「錢不借三,地不走三,酒不喝三」,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如果說現在有天氣預報,這些關於天氣、耕種的俗語會用不到了,這或許能理解,但是人總要生活,總要社交,那這關於人情世故、為人處世的俗語可永遠都用得著,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經驗指導,像「錢不借三,地不走三,酒不喝三」,這句話就是在說人如何處理一些關係,哪些事情不能做。先說一下「錢不借三」,這句話是說錢不能這給以下三種人。
  • 俗話說「借三不借二,救急不救窮」,什麼意思?老祖宗經驗之談
    現在我們所說的這句俗語,正是老祖宗文化的體現。"借三不借二,救一不救窮",這句話大家都應該聽過,那到底是什麼情況下可以借,什麼情況下不可以借?咱們今天一起來看看分別是什麼情況,別怪老祖宗沒有提醒你。一是可以借錢給孩子讀書,自古就有「一切都好,只有讀書好」的說法,讀書的重要性自古以來就被人們所認識,對於許多農村的孩子來說,讀書可能是他們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
  • 農村俗語「友不交三,婚不結三,錢不借三」,啥意思?
    比如下面這則俗語「友不交三,婚不結三,錢不借三」你知道啥意思嗎?覺得有道理嗎? 當你飛黃騰達時,他會對你好話說盡,錦上添花,可一旦你落魄時,他便會對你冷眼相看,句句譏諷,甚至落井下石。
  • 「借三不借二,救急不救窮」是什麼意思?有什麼道理?
    「借三不借二,救急不救窮」是什麼意思?有什麼道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而我們的祖先也給我們留下了很多文化寶藏!每個國家都形成屬於自己國家的文化特點,這即是文化差異,文化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也是每個國家不同于于其他國家的標籤,我國在上千年的發展、積累下,形成了獨特的俗語。
  • 老祖宗留下的5句話,句句在理,受用一輩子!
    雖然到了今天,很少有人再向別人借柴和鞋,但老祖宗的話還是能起到警示作用。 比如向別人借東西時,先考慮一下自己所借之物,會不會給對方造成麻煩或是負擔;而借出者也要慷慨有度,讓自己的善良保持理智。 拿最簡單的借車來說,很多車主倒是願意幫助解燃眉之急,但其實借車的風險很大。
  • 老話「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老祖宗2句忠告在理?
    老話「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老祖宗2句忠告在理?五千年中華歷史文化博大精深,我們的老祖宗,留給我們後世的不僅僅有偉大的發明,還有正義的品德,更有流傳後世的諺語忠言。提起俗話,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這類廣泛流傳於民間簡單明了的語言形式,正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它有褒義,也有貶義,也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東西。這類古語簡練而又形象,貼近生活還能警示後人。換句話說,古人用簡單明了的深刻哲理,惠及後人。
  • 老祖宗留下規矩農村東西有「四不借」,在村裡千萬別向人借這四樣
    在物資如此發達的現在社會的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經常發現需要向朋友或者鄰居借東西來處理一些事情。有的可能是借個打氣筒或是自行車什麼的,農村還有借農具的。在古代更是如此,因此老祖宗們在幾千的生活中為我們總結了一些經驗,告訴大家不是什麼東西都可以借的,如果借了有可能影響到大家的關係。
  • 俗語:借三不借二,借急不借窮,是什麼意思?為何借三不借二?
    借錢是一個永恆的話題,無論在農村還是在城市,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誰都有個急難的時候。所以常常會有人向別人借錢,等到自己手頭寬裕了,再把錢還上。可是關於借錢,農村卻有這樣一條諺語,叫「借三不借二,借急不借窮」。
  • 水瓶座的致命弱點,說的極準,句句在理,頭頭是道
    水瓶座的致命弱點,說的極準,句句在理,頭頭是道水瓶座是十二星座中最為感性的一個星座,他們生來喜歡多愁善感,有時候就是看個電視,都能讓他們感動的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水瓶座人很是會關注愛人的一舉一動,稍有不對,他們都會立馬察覺,你一時的冷落和不重視,就會讓他們的內心世界變化不停。一個人在沒有人的地方煩躁憂愁。明明想做一個風一樣的浪子,明明想要變得更加優秀,想要更多的挑戰。但是呢,遇到什麼事情都會小心翼翼,都要糾結很久,買個衣服能過個季節,想要做什麼,都拖到最後,但是呢,別人的事為什麼那麼積極?
  • 「東西三不借,借了家敗人亡」哪三不借?《易經》忠告,銘記於心
    「東西三不借,借了家敗人亡」,哪三不借?《易經》忠告,銘記於心不借信用。什麼叫「借信用」呢?人說話都是要負責的,一諾千金、金口玉言,不能想一出就說一出。借信用,就是幫別人打保票,說別人一定不會怎樣怎樣,自己可以擔保,絕對不會出差錯。你可以借錢給別人,但你不應該輕易借錢給別人。你不能保證別人什麼時候借錢。
  • 做一行,怨一行,到老不在行,老祖宗四句箴言,句句經典!
    聽人勸,吃飽飯,在我國五千年的歷史中,老祖宗留下了無數的經典名言,都凝結著老祖宗的智慧。老人們經過的事多,走過的路多,接受過的歷練多了,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也就深刻得多了。這些口耳相傳的智慧,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學習、去領會。
  • 俗語:來客不擺三盤菜,但惜十人九不知,老祖宗的話在理嗎?
    俗語:來客不擺三盤菜,但惜十人九不知,老祖宗的話在理嗎?在這個世界上,所有國家的人民都知道,我們國家是一個禮儀之邦,我們國家的人民是非常講究禮儀的,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平民百姓,心中永遠有一個字,那就是"禮"。
  • 「男不娶生妻,女不嫁六郎」:老祖宗的婚嫁俗語,有一定道理
    自從伏羲制婚嫁、女媧立媒妁,婚姻就有了禮法約束,尤其周朝的"三書六禮",更是有禮有法。雖然後來刪繁就簡,依然有一些莊重嚴肅的禮儀,以及雅俗共賞的俗語流傳至今。 到了現代,就衍化為挑選妻子時,一定要看對方的人品是否貴重,至於其他可以忽略不計。 六郎指的是六種不能嫁的男人,分別為:不孝之人、好賭之徒、好色之徒、偷盜之賊、無志之人、懶惰之徒。 "女不嫁六郎",句句都有道理,時至今日依然可以被當做寶典。
  • 老祖宗的智慧「人有三樣,不富也旺」是什麼意思?有一樣也不錯
    老祖宗常說「人有三樣,不富也旺」,就是老祖宗在日常生活中,總結出的生活經驗,意思是我們的生活中要有這三樣,生活就算不會大富大貴,也會興旺起來。那麼究竟是哪三樣呢?第一樣:知識古人常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古人說這句話的原因是,古代人可以通過科舉考試來改變自己的命運,通過讀書,擁有了知識,就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鯉魚躍龍門,從此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 老祖宗總結了兩句俗語,很現實
    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做:「遠親不如近鄰」。意思就是說,那些居住在自己家旁邊,大家經常往來的鄰居們,可能要比居住在遠方的親戚關係還要好一些。這句古話其實也總結出了古人在生活中得出來的經驗。其實將這句古話和現在的親戚往來狀況進行結合,大家會發現——現在很多親戚之間的往來越來越少了,關係也越來越不親切了。其實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可以從老祖宗留下來的兩句俗話中得以體現。1986年版本的《西遊記》中,有一句俗話叫做:「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當時孫悟空想要前往芭蕉洞,找鐵扇公主借芭蕉扇。但鐵扇公主當時心情很不好,並不願意將自己的芭蕉扇借給孫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