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現在親戚之間越來越冷淡了?老祖宗總結了兩句俗語,很現實

2021-01-09 讀文化博今

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做:「遠親不如近鄰」。意思就是說,那些居住在自己家旁邊,大家經常往來的鄰居們,可能要比居住在遠方的親戚關係還要好一些。這句古話其實也總結出了古人在生活中得出來的經驗。

其實將這句古話和現在的親戚往來狀況進行結合,大家會發現——現在很多親戚之間的往來越來越少了,關係也越來越不親切了。其實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可以從老祖宗留下來的兩句俗話中得以體現。1986年版本的《西遊記》中,有一句俗話叫做:「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

當時孫悟空想要前往芭蕉洞,找鐵扇公主借芭蕉扇。但鐵扇公主當時心情很不好,並不願意將自己的芭蕉扇借給孫悟空。這時候孫悟空就說了一句:「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意思就是說,自己和鐵扇公主的丈夫原本就是親戚關係,現在親戚上門了反而顯得不親切了,這也就讓人寒了心了。

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情況的確容易出現。有很多親戚已經忙於自己的生活,三年不上門拜訪的情況也十分常見。更重要的是,親戚之間如果沒有了情感紐帶,很容易就會變得更加疏遠。就比如說爺爺不在了之後,孫子輩的孩子們就難以再次相聚。或者一個家庭失去了母親,兄弟姐妹再聚首的可能性,也會相對於之前要低很多。

公元前104年,司馬遷開始編寫《史記》。《史記》作為我國二十四史之一,具有很大的文學以及歷史影響性。現在人們在圖書館中讀到的版本,大多都是2017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史記》,融會了現代國情,更詳細的介紹了司馬遷的《史記》內容。

在《史記》當中也有一句古話,也可以概括親戚關係慢慢變淡的現象:「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意思也就是說,人們去做一件事情,出發點一定是會站在自己利益的角度去考慮事情。所以把角度放大,也就得知人們在生活中與親戚之間的往來變的原因了。

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利益驅使。有一些利益衝突的親戚,即便有血緣關係,也有可能會老死不相往來。也有一些親戚有可能正是因為沒有辦法從對方身上獲取到利益,才選擇斷了往來,這種情況在農村地區和城市地區都非常常見。

老話說得好,俗語都是老一輩人用自身經驗總結出來的至理名言,句句在理,關於俗語老話典故還有很多,文章篇幅有限,不能一一介紹,下面給大家推薦一本《不可不知的民諺俗語》,裡面有很多直的深思的俗語,可以讓我們學到很多老祖宗留下來的經驗之談,現在店鋪有活動,原價168元,限時特價只要98元,良心推薦,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俗語「臉上橫肉為兇者」,下半句才是精髓,道出老祖宗識人之術
    大家好,這裡是珊珊開心,我是小編珊珊說農,每天給大家分享不一樣的農村俗語,如果大家覺得喜歡農村俗語和廣大農村人的智慧結晶,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後續小編會每天為大家帶來更多的農村的俗語和三農知識哦!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農村俗語就是俗語「臉上橫肉為兇者」,下半句才是精髓,道出老祖宗識人之術。
  • 民間俗語「有錢不去兩地,沒錢不求兩人」,老祖宗的忠告,很現實
    老祖宗的話真的不是隨便說說的。我在視頻上看到有一個姑娘解釋了這句俗語,聽完之後才恍然大悟,原來老祖宗的話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根據的。所謂的有錢不去兩地,這兩個地方分別是家鄉和娛樂場所,農村有句老話是富不還鄉,說的就是人發達之後不要太高調地回家鄉,因為這樣會招受別人的嫉妒,容易產生禍端,而且你富裕之後,你的親戚都會找你辦事或者借錢、趁機佔你的便宜。
  • 在農村哪個屬相不受待見,老祖宗總結了一句俗語,還適用嗎?
    在農村哪個屬相不受待見,老祖宗總結了一句俗語,還適用嗎?我們都知道,中國有十二生肖,你在哪一年出生就註定了你是什麼生肖,就像我們的出身一樣,是無法改變的。這十二生肖中除了龍是中國圖騰之外,其餘都是真實存在的動物,有的人出於對動物的偏好,因此也更加喜歡這些生肖的人。
  • 俗語:「人貪三樣,一生白忙」,為啥老祖宗留下這句話?不能不知
    老祖宗留下了很多警示後人的話,他們將這些人生的經驗,總結成了一句句精闢的俗語,在後人當中代代傳承。有些俗語體現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用簡短的幾個字,就告訴我們前因後果,只有畏懼因,才能不怕果,才能有一個更好的未來。
  • 俗語「富不住大屋,窮不行遠路」,現在還有用嗎?聽了反正不吃虧
    中國人善於總結社會規律和相關經驗,並編製成朗朗上口的諺語用於警示自己和告誡後人。我們常說的「富不住大屋,窮不行遠路」便是較為經典的俗語。這個俗語在項羽的故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不過現在你知道這個俗語的後面兩句是什麼呢。
  • 老祖宗:人到了50歲,就不要和2種親戚來往了,謹記避而遠之
    老祖宗:人到了50歲,就不要和2種親戚來往了,謹記避而遠之!一:借錢不還的親戚,只會損害自己的利益生活中,人人都會有遇到困難的時候,而肯定會向身邊人伸出手,希望得到幫助,這無可厚非。但是如果遇到那種借錢不還的親戚,還是保持距離好。特別是到了五十歲這個年紀,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事業,任何決定都不僅僅影響到個人,還會影響到自己的家庭。
  • 俗語「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老祖宗的智慧,早讀早受益
    我們都知道「三十而立」,現在的年輕人更加覺得,人到了三十歲就要在事業上立足。雖說這種信念是好的,但未免有些誤解。「三十而立」其實並不是指立業,而是立身。現在很多年輕人,總是對年紀有所惶恐,感覺過了三十歲人便開始衰老,但筆者認為,這些擔憂未免太過短淺,其實人到了三十歲才是人生真正的開始。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很多人不懂其中真正的含義,而有句俗語「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正是和孔子所言相同,老祖宗的生活經驗所談,突顯著老祖宗的智慧,早讀早受益。
  • 俗語:鷹鼻鷂眼不可交,下一句同樣經典,老祖宗的識人之道
    俗語:鷹鼻鷂眼不可交,下句同樣經典,老祖宗的識人之道我們華夏民族有著極為博大悠久的歷史,這是全世界人都認可了的,也是讓很多國家和民族都很羨慕的一點。在這諸多文化種類中,與人們平日生活最為貼合的文化莫屬於俗語文化了。下面筆者就給大家分享一則老祖宗用來識人的俗語,要分享給各位的這句俗語就是:鷹鼻鷂眼不可交,矬子殺人不用刀。可能大部分人之前都沒有聽說過這句話,即使有人以前有聽說過這句話,那也都只聽說過前半句,知道整句俗語的人幾乎沒幾個。
  • 俗語「有錢不去兩地,沒錢不求兩人」,老祖宗忠告,年輕人一定要聽
    「孟母三遷」的故事就印證了這則古訓,其實我們生活中不僅有這些名人名言值得學習,還有一些老祖宗留下俗語也很受用。我國從古至今流傳下來很多俗語,雖簡短卻包含了很多人生哲理,是老祖宗留下的智慧。俗語作用於各個階層的人,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有錢不去兩地,沒錢莫近兩人」,其根本意義是什麼?
  • 俗語:「麻面青須不可交,兩腮無肉大彎腰」,老祖宗的經驗之談
    俗語:"麻面青須不可交,兩腮無肉大彎腰",老祖宗的經驗之談現今社會,我們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越來越密切了,大家都生活在同一個社會這個大圈子裡。這其中我們會認識或者見到形形色色的人,每個人都是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處世價值,有好有壞,所以如何與人交往成為了我們在社會生活中必要的技能。
  • 俗語「打是親,罵是愛」,下一句雖然經典,但老祖宗的話不可全信
    文|楚何知(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大家關注並轉發分享)日常生活中,我們能夠想到、用到很多耳熟能詳的俗語;這些俗話俗語不僅凝聚著老祖宗的生存智慧,更是他們人生經驗的精華所在。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觀念的轉變,有些俗話俗語漸漸落後,失去了往日的風採!
  • 農村俗語「親家登門,不值半文」是啥意思?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親家登門,不值半文」,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 俗語「莫罵酉時妻,一夜受孤悽」為何酉時不能罵?老祖宗經驗之談
    俗語:"莫罵酉時妻,一夜受孤悽",這句話出自《增廣賢文》。《增廣賢文》是一部奇書,它是將幾千年來中華文化中的俗語、諺語、俚語彙編而成。《增廣賢文》匯集了老祖宗的智慧,及生活經驗,讀《增廣賢文》長見識、明事理,它不似詩經那麼"雅",卻活脫脫是一部生活教科書。
  • 越來越多的人不愛「走親戚」,不外乎是因為這3點原因,非常現實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和以前對比,似乎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不愛「走親戚」了。早些年代,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都會選擇走親戚串門,熱熱鬧鬧地,加深彼此的感情。然而,如今卻沒有以前那種「隆重」的走親戚串門的場景了。越來越多的人不愛「走親戚」,不外乎是因為這3點原因,非常現實。
  • 俗語「男怕纏,女怕磨」,究竟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總結精闢
    中華歷史源遠流長,有不少優秀的歷史文化傳承至今,其中不乏有許多古人總結經驗得來的諺語,比如說「男怕纏,女怕磨」這麼一句俗語,一直流傳至今。那麼這句俗語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實際上,從字面來看,「男怕纏,女怕磨」指的就是男性和女性在人際交往中遇到的問題。
  • 俗語「正月不理髮,臘月不搬家」,是為何?老祖宗這話有何講究?
    為何說「沉香在正月裡理髮,就可以成功救母」呢?因為古老相傳「正月理髮死舅舅」,二郎神正是沉香的親舅舅,於是從理論上來說,只要沉香在正月理髮就可以成功幹掉二郎神了。當然這也僅僅是限於理論方面,所以沉香還是經過十五年的勤學苦練,還要得到四位仙姑的幫助才可以成功救母,但是這一句為大家所津津樂道的俗語卻很有意思。
  • 俗語:男兒沒性,寸鐵無鋼,那女人呢?道出老祖宗的智慧
    俗語:男兒沒性,寸鐵無鋼,那女人呢?道出老祖宗的智慧世界上沒有一模一樣的兩片樹葉,也不會有一模一樣的兩個人。而人的個體差異更多的是源於個性,當然,個性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更多是因為後天生長環境與教育培養方向。那麼個性是什麼呢?
  • 大年初一走親戚有講究,老祖宗留下三個禁忌,年輕人還知道嗎?
    大年初一走親戚有講究,老祖宗留下三個禁忌,年輕人還知道嗎?再過一個星期就是除夕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做好迎接新年的準備呢?可以趁著新年的時候買自己看中的新衣服,小孩子也能肆無忌憚的吃喜愛的零食。直到現在依然有很多家庭保留著大年初一去親戚家拜年的習慣,通常去的都是一些平時來往密切的親戚家裡,或者是一些家裡有上了年紀的老人的家裡。
  • 古人總結了兩句俗語,你認為有道理嗎?
    古人總結了兩句俗語,你認為有道理嗎?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知道,村裡的老人和長輩經常在閒坐聊天時,嘴裡就蹦出幾句俗語。這些俗語通常琅琅上口,通俗易懂。它是古人從生活中,一點點的積累而成的經驗,或者說是人生智慧。在科學文化不發達的年代,世代口耳相傳,指導著人們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小孩出生時間有何說法?
  • 俗語:「老牛吃嫩草」,下一句更經典,老祖宗的處世之道,漲知識
    俗語:「老牛吃嫩草」,下一句更經典,老祖宗的處世之道,漲知識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的就是各式各樣的俗語。俗語言簡意賅,別看寥寥數十字,都是還是很值得去品味的。俗語雖然簡潔粗糙但正所謂「瑕不掩瑜」,其蘊含的智慧卻是包羅萬象,無所不及,很多俗語還不乏大道理。流傳了上千年的俗語,依舊有很好的啟發意義,讓人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