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去世後,為何劉禪孟獲哭得最傷心?只因他們想起這幾件事

2021-01-09 三國之逐鹿

建興十二年(234年),蜀漢經過三年的休養生息,丞相諸葛亮決定開始第五次北伐,他親率十萬大軍由漢中出發,取道斜谷,穿越秦嶺,進駐五丈原。

同時,魏軍由司馬懿統率二十萬大軍,背水駐營,想與蜀軍打消耗戰。由於魏軍先搶佔北原先機,致使蜀軍很被動。蜀軍和魏軍對峙100多天,諸葛亮多次派人挑戰,司馬懿方艱守不出,兩軍僵持在五丈原。

才過半年,諸葛亮積勞成疾,病情日益惡化。諸葛亮對各將領交代後事以後,病逝於五丈原軍中。他生前設下一計,令司馬懿在蜀國退軍時不敢進攻,大軍得以從容退回蜀國。

當諸葛亮的死訊傳入成都,後主劉禪聞言大哭;而吳太后聽說後,也放聲大哭起來,多位官員哀慟,百姓人人涕泣。

福頓首泣奏丞相已亡;將丞相臨終言語,細述一遍。後主聞言大哭曰:「天喪我也!」哭倒於龍床之上。侍臣扶入後宮。吳太后聞之,亦放聲大哭不已。多官無不哀慟,百姓人人涕泣。後主連日傷感,不能設朝。

後主劉禪另擇吉日,親自送諸葛亮的靈柩至定軍山安葬。在《三國演義》電視劇裡面,當時的鏡頭下,有兩個人哭得尤為傷心,一位是後主劉禪,一位就是被諸葛亮七擒七縱的孟獲。

後主劉禪和孟獲為何痛哭諸葛亮?我們分析有如下幾個原因:

後主劉禪

想當初,先帝劉備在白帝城託孤之時,命自己的三個兒子以父視諸葛亮,不可怠慢。諸葛亮也依誓言,為蜀國肝腦塗地,蜀中一應大小事務,全由諸葛亮管理。

先主又請孔明坐於榻上,喚魯王劉永、梁王劉理近前,分付曰:「爾等皆記朕言:朕亡之後,爾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

後主劉禪能穩坐帝位,全靠諸葛亮鞠躬盡瘁,辛苦操持國事。諸葛亮死後,後主劉禪痛哭的原因如下:

一、劉禪哭國家失棟梁之才。

諸葛亮對於當時的蜀國來說,就是國之巨擎,朝中一應大小事務,全由他掌管。後主劉禪雖為天子,卻根本不管事。

現在諸葛亮死了,也就是天塌下來了,劉禪不知道以後怎麼應對?更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應對的好?蜀國前途未卜。

所以劉禪在送葬時,哭得尤為傷心,既是為國家哭,也是為他個人哭。

二、劉禪哭自己將要擔負起國家重擔。

諸葛亮死後,後主劉禪再沒設丞相位。

諸葛亮生前給他安排了文臣、武將聽他調度,但對比之諸葛亮在世之時,他什麼事都不管,諸葛亮死後,劉禪身上的擔子重多了。

後主劉禪有一句名言,此地樂,不思蜀。後世人聽聞這句話,對他的感官很不好,覺得他就是一位昏君,德不配位。

但歷史上的劉禪並不是完全沒有才能,諸葛亮死後,蜀國在他的掌控下還維持了接近30年。由此可見,劉禪雖然不是特別優秀,但還是有一些處理國事的能力。

三、劉禪哭自己再無長者可依。

對於後主劉禪來說,諸葛亮既是丞相,又是相父。自己年幼時,親生父親劉備已去世。

他在少年時,諸葛亮親授他很多學識;他登天子之位後,能力不夠,又是諸葛亮給他撐起大局,讓他做一個安樂君王。

現在,諸葛亮去世了,他身邊已再無男性長者。以後無論國事、家事,都得他自己用肩挑起來。對於此時的劉禪來說,再無人可依託。

孟獲

建興三年,蠻王孟獲起兵十萬,犯蜀境劫掠,諸葛亮親自率軍徵討,在南方不毛之地,七擒七縱孟獲,孟獲感念諸葛亮的恩德,說出南人不復反的這句話。

孟獲垂淚言曰:「七擒七縱,自古未嘗有也。吾雖化外之人,頗知禮義,直如此無羞恥乎?」遂同兄弟妻子宗黨人等,皆匍匐跪於帳下,肉袒謝罪曰:「丞相天威,南人不復反矣!」

諸葛亮死後,他為什麼哭得尤為悲傷?我覺得是因為諸葛亮對他有不殺之恩,孟獲與諸葛亮,不打不相識,諸葛亮待他恩重於山。

雖說七擒七縱的故事在歷史上並沒有定論,但是在《三國演義》中專門寫了這一段,諸葛亮用智力七擒孟獲,也讓孟獲對他大為服氣。而且諸葛亮將所奪他的地盤,全都退還給他,這點更讓他感恩。

諸葛亮之死,陌生人聽到都會流淚,更何況是他曾七次放過的孟獲。所以孟獲痛哭,完全是真性情所致,心中充滿了對諸葛亮深深的哀悼。

從諸葛亮死後,後主放聲大哭,上至公卿大夫,下至黎民百姓,男女老幼,無不痛哭,哀聲震地。可見諸葛亮對蜀國,居功甚偉,乃一代人傑也!

你是如何看待諸葛亮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了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相關焦點

  • 諸葛亮去世後,劉禪清查他家產,看到清單後怒摔酒杯,說了7個字
    身為一代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謀略家等等,諸葛亮的成就讓他人難以望其項背,因此他也不僅贏得了對手的尊重,也讓百姓們敬仰千秋萬代。不過諸葛亮畢竟也只是一個凡人,他在治理國家的時候,多多少少會與和他的政見以及軍事方針不同的人起衝突。事實上,在公元223年劉備去世後,若不是有諸葛亮作為主導一直壓著底下人,蜀國可能早就已經亂套了。
  • 雖然諸葛亮料事如神,但劉禪做錯一事他卻沒料到
    三國的故事大家都挺熟悉了,這裡面出現了很多的名將和謀士,比如關羽和趙雲,這二人一個義氣深重,一個神猛無敵,都已經成為了相當出名的人物,還有郭嘉和諸葛亮等人的超群智謀,都給三國這個血腥的時代添加進了相當多的浪漫情懷,在當年的亂世中,遍地湧出無數的諸侯,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或是地盤或是兵丁,彼此之間互相徵伐
  •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料事如神,現實的他有沒有讓我們失望呢
    這個時候的蜀漢兵力損失巨大,劉備的去世使得蜀國內部不穩定。諸葛亮為了穩定,決定親自南徵,消滅叛軍,穩定蜀漢的大本營。第三路東路軍兵力大概2500人左右,由門下督馬忠統領,主要是負責直取最東面的牂柯郡消滅朱褒的叛軍。只是馬忠軍後來沒有和諸葛亮匯合,而是留在當地進行撫恤工作。
  • 諸葛亮死後,劉禪卻造了1把 「大寶劍」,真實原因讓人氣憤!
    劉禪為何要造「大寶劍」? 這讓人不由得想起「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這句話來。 諸葛亮雖死,劉禪完全可以把希望,寄托在其他忠臣身上,而不應該寵信黃皓,將蜀國的未來交託給鬼神。
  • 益州疲弊的罪魁禍首,史上最敗家的丞相諸葛亮
    不過,卻有另一種觀點認為,諸葛亮同時也是史上最敗家的丞相。我們知道,三國指的是曹魏、蜀漢和孫吳,其中蜀漢的實力最為弱小,不管從領土、人口還是經濟實力都遠遠比不上其它兩國。原本按照諸葛亮的設想,蜀漢應該和孫吳合作來對抗曹魏,但劉備卻因為大將關羽被孫吳襲殺而大舉東徵,結果白白損失數萬兵馬,自己也不久後病重去世。
  • 歷史上有爭議的人物,孟獲一生的「傳奇」故事
    在歷史上,有很多奇人異事出現,比如說驚為天人的神奇之人、令人不解的奇怪事情,而且每逢亂世,這些人和事就格外的多,比如歷史記載,五代時期大江南北各個割據政權的開國君主雖然都基本是平民出身,可他們出生的時候卻往往都會出現異象,仿佛在昭示著這些人生下來就不是平常人,以後會建立功業。
  • 劉禪投降後留下三個字安享富貴,群臣不解,司馬昭下令倒著念
    三國後期,在劉備去世之後,劉禪繼位,作為劉禪的父親,劉備深知自己的兒子沒有治國才能,為人也十分的怯弱。所以劉備在臨去世之前鄭重的囑咐軍師,稱如果劉禪如果糊裡糊塗、不能撐起大業,那麼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諸葛亮當然表示不肯。但是從這件事當中可以看出,劉禪本人性格較為懦弱,沒有多大的野心。
  • 蜀漢滅亡的最後時刻,劉禪為何選擇了投降,而劉諶卻選擇了殉國?
    去矣西川事,雄哉北地王。捐身酬烈祖,搔首泣穹蒼。凜凜人在,誰雲漢已亡。劉禪,是劉備的兒子,蜀漢的第二任國君。劉諶,劉禪的第五子,在公元259年被封為北地王。在蜀漢滅亡的最後時刻,作為君主的劉禪為何選擇了投降,而兒子劉諶卻選擇了殉國呢?在公元263年,曹魏大將軍司馬昭認為蜀漢國小勢弱,再加上姜維的常年徵戰,蜀漢百姓早已疲憊不堪,財力將盡。
  • 想起這件事,我就傷心
    看到我目不轉睛的樣子,老闆熱情地向我介紹:「這是一隻倉鼠,可愛又好養。」哎呀,我太喜歡它了,在旁邊的姨媽看出了我的心思,幫我買了下來,並叮囑我說:「好好養活它哦!」我自信地拍了拍胸脯說:「放心啦,包在我身上。」  回南京後,我在網上查到了它的飲食習慣,準備了堅果和蘋果大餐,它開始有些認生,後來好像也對我熟悉了,開始吃了起來。可是沒過多久,我就聞到了一股怪怪的味道。
  • 在諸葛亮死後,劉禪為什麼前後大變,像是換了個人
    在第5次北伐之中,諸葛亮還來不及攻打下中原就匆匆離世了,這一歷史沒想到就造成了蜀國之後,不僅是沒有繼續北伐,反而是開始休養生息。完全與當初諸葛亮的主張不一樣,劉禪為什麼要做這樣的決定呢? 三國志魏延傳: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 蜀漢滅亡後,劉禪的後代結局如何?
    徵西將軍鄧艾偷渡陰平成功,於綿竹大破諸葛瞻父子,魏軍兵臨成都城下,後主劉禪在光祿大夫譙周的建議下,決意開城投降,立國四十三年的蜀漢為魏國所滅。後主劉禪共有七子,其中第三子西河王劉琮,於蜀漢景耀五年(262年)去世,卒年不祥,蜀漢滅亡時,後主在世的兒子只有六人。北地王劉諶,不屈殉國。
  • 姜維北伐導致益州疲弊,但為何劉禪卻支持北伐?從三件事看出答案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當時蜀軍按諸葛亮生前的要求秘不發喪,徐徐撤退,當時百姓看到蜀軍撤退,就將這個消息告訴了司馬懿,而司馬懿聽聞這件事後,當即率軍追擊,此時姜維與楊儀等人返旗鳴鼓,做出回擊的樣子,司馬懿以為中計,急忙收軍退回,不敢逼近。於是蜀軍安全而撤。
  •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為何要殺魏延?與腦後有反骨無關
    本來諸葛亮的鑲星之術馬上就要成功了,然而就在這個時候,不知情的魏延闖了進來,不小心打翻了地上的明燈,諸葛亮自知天命不可違,在吩咐了後事之後,就此在五丈原病逝。諸葛亮病逝後,楊儀按照諸葛亮的遺願帶兵撤退,卻在撤退的路途中被人攔截下來,一問之下,才知道前方的魏延將棧道燒毀,同時帶領大軍將路攔住。楊儀沒料到魏延會在此時印證了諸葛亮「日後必反」的話,現如今被魏延斷去退路,楊儀正不知如何是好。
  • 《出師表》中的20個成語,你還記得幾個?
    夷陵之戰後,諸葛亮默默耕耘6年,終於攢出了一次軍事行動,也是對比了一下魏蜀吳的實力,確實蜀國最弱。開張聖聽意思是要多聽別人的意見。諸葛亮這邊都安排好留守的人了,人是準備齊全,但選擇權還是在劉禪手裡,所以要勸他聽話。妄自菲薄意思是不要看輕自己,也不要對自己的能力喪失信心。
  • 諸葛亮死後,劉禪在他墳前做了一事,直接影響了後世對諸葛亮認識
    強如諸葛亮,也最終因為積勞成疾把自己給」累死了,不過他的忠心赤膽是個明眼人就能看的出來。曾經的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令多少有志之士黯然神傷,可是人死終究不能復生,於是諸葛亮在生前就已經開始安排自己的後事了,死後葬在定軍上,一切從簡。這樣將星不落,司馬懿不敢貿然來攻。劉備趨勢之後,諸葛亮獨挑大梁,成為蜀漢真正的掌權者。
  • 諸葛亮為何一定要除掉他,有何私心?
    諸葛亮為何一定要殺他,有沒有私心?提起《三國演義》中最為熟知的人,莫過於被後世譽為「多智近於妖」的諸葛亮,然而,諸葛亮身上卻也有抹不去的汙點,比如劉備死後六出祁山寸功未建、識人不明導致街亭失守、設計殺魏延致使蜀中無大將……其中,最為人所爭議的莫過於諸葛亮判斷「魏延腦有反骨,必反」而留錦囊妙計殺之。那麼,魏延被殺時反了嗎?
  • 諸葛亮一生三次痛哭流涕,竟然為的是同一件事
    正史記載中,諸葛亮只大哭過三次,這三次痛哭流涕其實為的都是同一件事。以諸葛亮在蜀漢的尊位,究竟是什麼人、什麼事能讓他嚎啕大哭呢?可誰不知道這條路充滿了無數個不確定性,功成他或許名垂青史,也有可能被過河拆橋;功敗他要忍受後人無數宵小之輩的口誅筆伐。天下間沒有比讓託孤重臣去統一天下更難得事情的了!第二次,給後主劉禪上出師表平定南中叛亂之後的第二年(226年)魏文帝曹丕病逝,諸葛亮抓住這個機會,決定北伐。227年,諸葛亮給劉禪上表,請求出師北伐,這就是眾所周知的《出師表》。
  • 劉禪寫下3字,司馬昭看後放下殺心,手下不解,司馬昭:反過來念
    眾所周知,三國裡的蜀國之所以走向覆滅,關鍵還是因為劉禪的庸碌無為。雖然諸葛亮為他撐起了一片天,但其去世後,劉禪卻將一手好牌打得稀爛,最後導致曾經三國裡最強的蜀國卻成了第一個滅亡的。從此,後人也用「扶不起的阿鬥」來形容那些毫無作為的皇帝。
  • 黃皓除劉禪的寵愛外,還有這兩位牛人相助
    眾所周知,諸葛亮在世時,他以丞相、益州牧之位掌管全國軍隊。而諸葛亮去世後,劉禪開始亮劍了,他為了集權,廢除了丞相和益州牧2個職位,而中設立大將軍職位。而諸葛亮臨終前欽點的蔣琬、費禕和姜維三人先後被推上這個職位。第一任大將軍是蔣琬,他任職僅僅4年就病逝了,第二任大將軍是費禕,他任職時間也不長,只有10年。
  • 孝懷皇帝劉禪天資愚鈍昏庸無能?其實不然,他帶著面具騙過所有人
    但是在後來的白帝城中,一場戰爭帶走了劉備的性命,在他去世之前最放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兒子劉禪了,所以對諸葛亮說了好多,希望他能夠多加照顧劉禪。劉禪,是劉備的兒子,蜀國後來的君主,字公嗣,小名叫做阿鬥。這個名字是不是非常的耳熟呢?有一個諺語叫做「扶不起的阿鬥」裡面說的就是他啦,可能是因為他的政績不行,在歷史上面對他的定義也是一屆昏君,後來還成為了亡國之君,所以才有了這麼一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