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死後,劉禪卻造了1把 「大寶劍」,真實原因讓人氣憤!

2021-01-09 騰訊網

豫薦你|文【全文2021字,圖片14張】

諸葛亮死後,劉禪卻造了1把 「大寶劍」,真實原因讓人氣憤!

圖:大寶劍(僅供參考)

諸葛亮之死

公元234年,五丈原上,秋風蕭瑟。

諸葛亮被楊儀推出軍營,他想再看一眼將士們。

夕陽下,將士們還在為丞相的夢想努力地操練。

「丞相,保重啊!」正在指揮操練的姜維,不知何時注意到了遠方的四輪車,跪倒在地。

士兵們聽到也紛紛拜伏在地,「丞相,保重啊!」的聲音一遍遍響起。

諸葛亮抬眼望去,只見秋風中,「克復中原」四個大字左右搖擺,就如同自己那無法掌控的命運,真的好想「向天再借五百年」,哪怕是十二年也好,自己定能殺入長安,克復中原,可惜,如今已油盡燈枯。

想到這裡,他不由得老淚縱橫:「亮再不能臨陣討敵矣,悠悠蒼天,何薄於我?」言罷,手中的羽扇隨風而落。

一代丞相諸葛亮隕落五丈原,享年54歲。

他的生命就如同一顆流星,雖然短暫,但卻散發著耀眼的光芒。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

他用實際行動,向世人詮釋了,什麼叫「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劉禪造了一把「大寶劍」

諸葛亮死後的5年,蜀國休養生息,度過了相對平穩的5年。劉禪也遵從諸葛亮的遺言,以蔣琬為大將軍、大司馬。

公元239年,劉禪命人打造了一把「大寶劍」,鎮在劍口山,這把寶劍是文獻記錄最長的劍,不過目前已不知去向。

《古今刀劍錄》記載:「後主禪,延熙二年,造一大劍,長一丈二尺。鎮劍口山,往往人見光輝,後人求之不獲。」

「劍口山」即「劍門山」,劍門山有劍門關,又稱「劍閣」,劍門山地形險峻,道路曲折,懸崖峭壁極多,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是名副其實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三國後期,魏國大攻進攻蜀國,鄧艾和鍾會兩路人馬大戰姜維,姜維不敵,退守「劍閣」,鄧艾和鍾會面對如此險關,毫無辦法攻破,鄧艾無奈下,才想出「偷渡陰平」這樣極其冒險的策略。

劉禪為何要造「大寶劍」?

圖:嶽飛書法作品《前出師表》

諸葛亮曾在《出師表》反覆地勸說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劉備也曾在臨終時的《誡子書》中,苦口婆心地告誡劉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然而仍無法阻止「傻兒子」。在諸葛亮活著時,劉禪自然不敢大膽的和小人接觸。

諸葛亮死後,一切都不同了。

圖:宦官黃皓

劉禪很早就很寵信宦官黃皓,只是當初受到諸多制約,董允死後,黃皓沒有了絆腳石,開始弄權,把持朝政。因為他,姜維「九伐中原」無疾而終,姜維氣得想殺掉黃皓,但是劉禪不允許啊,最後姜維反倒被逼得去屯田,可見劉禪對黃皓有多寵信。

黃皓,是比較迷信的,信奉鬼神,他得到劉禪寵信,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他善於用鬼神之術迷惑劉禪。

公元263年,姜維聽說鄧艾在關中治兵,上書劉禪「防患於未然」,黃皓卻以鬼神之說,告訴劉禪魏軍不會到來,結果魏軍真的殺來,蜀國措手不及,姜維才被迫防守劍閣的。

後來鄧艾偷渡陰平,直取江油,諸葛瞻父子戰死綿竹,魏軍兵臨成都城下,劉禪開城投降,蜀國滅亡。

可以說,蜀漢滅亡,黃皓脫不了干係,劉禪也脫不了干係。

心疼那個始終心系朝廷,依舊在劍閣抵抗的蜀漢忠臣姜維,也心疼那個寧死不降的劉備之孫,北地王劉諶。

「君臣甘屈膝,一子獨悲傷。去矣西川事,雄哉北地王。損度身酬烈祖,搔首泣穹蒼。凜凜人如在,誰雲漢已亡?」

圖:北地王劉諶

想來,這把劍,可能也是劉禪聽信黃皓鬼神之說,以為用一把「大寶劍」鎮住劍門山,敵軍就無法攻破,自己就能安枕無憂。

這讓人不由得想起「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這句話來。

諸葛亮雖死,劉禪完全可以把希望,寄托在其他忠臣身上,而不應該寵信黃皓,將蜀國的未來交託給鬼神。

劉禪難道以為造一把「大寶劍」,鎮在劍門山,鬼神就能守住他的江山?

這種想法真是天真迂腐,可笑至極,讓人氣憤。

可惜劉備、諸葛亮再悉心地教導,劉禪都很難成才;黃皓三言兩語,劉禪就成了昏君。

教好一個人很難,教壞一個人則容易得多。

劉禪是「大智若愚」,還是「缺心眼」?

這個話題已經討論過無數次,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劉禪滅國後,一次宴會上,司馬昭問他是否思念蜀地,他卻說:「此間樂,不思蜀也」。因為這一句話,劉禪得以保全。

有人說劉禪「樂不思蜀」是大智若愚,要是像李煜那樣,天天寫一些什麼「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估計他早就死了,劉禪是真高明啊!

說這些的大概不是在搞笑吧?這樣說,對劉備、諸葛亮、姜維、劉諶,以及千千萬萬死去的蜀漢將士,是最大的不公。

劉禪這真不是什麼「大智若愚」,而是「缺心眼」,或者也可以說「傻人有傻福」。

「幹啥啥不會,昏庸排第一」,這是最適合劉禪的評價!

你覺得劉禪造這個「大寶劍」是想幹什麼?他真的是「大智若愚」嗎?

本文系【豫薦你】原創,圖片來自網絡。

「我是【豫薦你】,為你解讀古今中外、熱點事件背後的故事,帶你看透人間冷暖!點擊關注!」

相關焦點

  • 在諸葛亮死後,劉禪為什麼前後大變,像是換了個人
    諸葛亮是一個非常完美的形象,但是與他相對的那一面,劉禪卻是一個昏庸無道的君主,他不僅是阻止了諸葛亮的北伐,甚至是葬送了蜀國的基業,在諸葛亮死後他就停止了北伐,還殺掉了主張北伐的蜀國僅存名將魏延。
  • 諸葛亮死後,劉禪在他墳前做了一事,直接影響了後世對諸葛亮認識
    強如諸葛亮,也最終因為積勞成疾把自己給」累死了,不過他的忠心赤膽是個明眼人就能看的出來。曾經的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令多少有志之士黯然神傷,可是人死終究不能復生,於是諸葛亮在生前就已經開始安排自己的後事了,死後葬在定軍上,一切從簡。這樣將星不落,司馬懿不敢貿然來攻。劉備趨勢之後,諸葛亮獨挑大梁,成為蜀漢真正的掌權者。
  • 諸葛亮去世後,為何劉禪孟獲哭得最傷心?只因他們想起這幾件事
    後主劉禪另擇吉日,親自送諸葛亮的靈柩至定軍山安葬。在《三國演義》電視劇裡面,當時的鏡頭下,有兩個人哭得尤為傷心,一位是後主劉禪,一位就是被諸葛亮七擒七縱的孟獲。後主劉禪和孟獲為何痛哭諸葛亮?我們分析有如下幾個原因:後主劉禪想當初,先帝劉備在白帝城託孤之時,命自己的三個兒子以父視諸葛亮,不可怠慢。
  • 諸葛亮去世後,劉禪清查他家產,看到清單後怒摔酒杯,說了7個字
    身為一代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謀略家等等,諸葛亮的成就讓他人難以望其項背,因此他也不僅贏得了對手的尊重,也讓百姓們敬仰千秋萬代。不過諸葛亮畢竟也只是一個凡人,他在治理國家的時候,多多少少會與和他的政見以及軍事方針不同的人起衝突。事實上,在公元223年劉備去世後,若不是有諸葛亮作為主導一直壓著底下人,蜀國可能早就已經亂套了。
  • 姜維死後83年,一封23字的密信突然現世,世人感嘆:諸葛亮可以瞑目了
    諸葛亮死後,伐魏的大任就給了潛心培養多年的接班人姜維。 姜維,字伯約,天水冀縣人,他是一個全能型人才,他能文能武,足智多謀的人,被稱為「隴西奇才」。他實際上屬於「二進宮」之人,他原本是曹魏天水參軍,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時,用計生擒了他,在諸葛亮的「厚待」下,他選擇了歸降。他歸附蜀漢後,諸葛亮對其青睞和器重有加,先封其為將軍,後來又升遷為中監軍、徵西將軍。
  • 雖然諸葛亮料事如神,但劉禪做錯一事他卻沒料到
    說起諸葛亮大家都很熟悉,別人很是尊重他,他被別人當成了是智慧的化身,猶如神明一般的存在,可以講三國時期的蜀國之所以可以獨霸一方,大部分的功勞都是諸葛亮的,雖諸葛亮最後也沒能幫助劉備統一三國,但其留下的故事還能夠受到後人的追捧和讚許,諸葛亮在自己還能安排的時候留下了一支很是神秘的軍隊,沒有多少人知道這個秘密,但這個部隊卻被劉禪因沒必要給廢除掉了,因而蜀漢最後的滅亡和他的這個舉動很有關係。
  • 姜維死後83年,一封密信現世,於是世人嘆息:諸葛亮果然沒看錯人
    諸葛亮曾經稱讚他道:「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諸葛亮可能會這裡面有吹捧的嫌疑,可是連他的對手鄧艾、鍾會對他的評價也很高,這就可以說明問題了。「公侯以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功濟巴、漢、聲暢華夏,遠近莫不歸名。每惟疇昔,嘗同大化,吳札、鄭喬,能喻斯好。以伯約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勝也。」這幾句話是鍾會曾經勸降姜維的時候寫的。
  • 諸葛亮蒙蔽世人幾千年的一個局,至今仍然還是個謎
    小編真是覺得諸葛亮就是神一般的存在。223年,劉備病重不起,他深知自己已經時日不多,已經堅持不下去了,於是立即召諸葛亮和李嚴到永安,鄭重託付諸葛亮家國後事。雖不知那時的劉備是真心還是加以試探,只聽劉備語重心長的對諸葛亮說到:「以你的才能,將來必定能夠安邦定國,如果劉禪為可造之材,便全力輔助於他,若是他無才無能,你便取而代之。」
  • 最聰明,諸葛亮這樣設計墓葬,千年未盜,可惜送葬人太死心眼
    那就是諸葛亮死前交代清楚,死後埋葬,不要一件隨葬品。諸葛亮與其說是最聰明,不如說是大智慧。自漢代以來,帝王將相的陵墓大多是「十墓九空」,盜墓之風盛行。原因也很簡單,墓主人生前享盡榮華富貴,貪心不足蛇吞象,死後還想要富貴永恆,世世代代。
  • 劉禪寫下3字,司馬昭看後放下殺心,手下不解,司馬昭:反過來念
    也是因為這個問題,諸葛亮明白劉禪原來一直不傻,只是平日裡隱藏鋒芒罷了。況且,雖然蜀國最終亡在了劉禪手裡,但主要原因還是諸葛亮死後,無人能挑起大梁所致,並不能歸因於劉禪的昏庸。
  • 諸葛亮死後,蜀中無大將?劉禪時期尚有七位名將,看下有哪七位吧
    公元223年(蜀漢建興元年),劉禪即位,向寵被封為都亭侯,後來被推舉為中部督,負責管理宮廷宿衛軍。公元227年(蜀漢建興五年),諸葛亮北上漢中,臨行前上《出師表》,其中提到「將軍向寵,性情平和,為人善良,精通軍事,以前經過試用,先帝稱讚他是個有才幹的人,因此大家商議推舉他擔任中部督,臣認為軍中之事,都應與他商議,這樣一定可以使軍隊內部和睦,軍力配置得當」,於是提拔向寵為中領軍。
  • 劉禪不願為諸葛亮修祠廟 為何成都有過7座武侯祠
    後主劉禪不願為諸葛亮修建祠廟 但老百姓偏要建個在劉備墓旁  公元234年8月,諸葛亮因積勞成疾,病卒於北伐前線的五丈原,時年54歲。  諸葛亮死後,由於蜀漢人民對他的熱愛,蜀漢國治下的許多地方便紛紛上書,請求為諸葛亮修建祠廟,而後主劉禪最初並不同意為諸葛亮建祠廟,尤其不同意在蜀國國都即成都建廟,怕衝了他的祖廟——「惠陵」(劉備墓)。  但是,老百姓卻不管他那一套,不僅要在野外祭祀諸葛亮,而且偏要為諸葛亮建廟;不但要建,而且要建多座,還偏偏要把紀念諸葛亮的祠廟建在成都劉備墓葬的旁邊。
  • 劉禪偏寵宦官黃皓導致亡國,僅僅是因為昏庸?
    劉禪實行「去孔明化」,僅僅是為發洩被壓制十年的報復性措施。作為君主,在治國理政方面,劉禪依然放手使用諸葛亮舉薦的賢臣。蔣琬死後,費禕繼任大將軍輔政。費禕遇刺身亡後,董允以侍中兼尚書令身份主持朝政。諸葛亮與蔣琬、費禕、董允被蜀漢稱為「四英」。他們前赴後繼,為輔助劉禪嘔心瀝血,死而後已。「四英」越是忠心耿耿無私付出,劉禪就越覺得猶如芒刺在背坐如針氈。
  • 孝懷皇帝劉禪天資愚鈍昏庸無能?其實不然,他帶著面具騙過所有人
    劉禪在位了40年,如果真的是沒有一點聰明的地方,可能連十年都坐不下來吧,更何況40年的安穩時間呢?事實上,劉禪不僅有聰明的天資,對人的禮儀也是十分周到。諸葛亮曾經向別人介紹劉禪的時候是這麼形容他的「十八歲的劉禪,不僅天資聰慧,還禮賢下士。」這句話對劉禪的評價算是比較高的了,諸葛亮的性格不是那種會過度讚譽別人的人,所以這句話的可信度還是可以的。
  • 他被楊儀陷害而死,諸葛亮有責任嗎?
    不過,部曲雖然地位低,但也是劉備的嫡系,不是信任的人也當不得部曲,這也是後來劉備放心的把漢中交給魏延的原因,除了他確實有才幹,嫡系部曲的身份也是加分的,如果要劃分派系的話,魏延可以劃分到劉備陣營中的元老派中去。到諸葛亮北伐時,元老派中有影響力的只剩下趙雲和魏延了,趙雲死後,魏延就是碩果僅存的元老了。
  • 劉禪投降後寫下3字,司馬昭:免死,群臣疑惑不解,昭:倒過來讀
    古今最受爭議的皇帝是劉禪,大智若愚與天生愚鈍有個詞語都加諸於身,現如今,我們只能透過歷史的種種細節去揣測劉禪是真傻還是假傻,但一切只能成為揣測,無法下個準確的定義,因為有關他的史料並沒有明確的記載,而《三國演義》帶有虛構成分,對於一個人的真實性格未必能反應全面。
  • 諸葛亮一生聰慧過人,最終卻死無定所,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讀三國的人,估計沒有人不知道諸葛亮,也沒有人不佩服諸葛亮,關於他的傳奇故事就太多了,這一輩子完全就是在光輝籠罩中的。世人有很多詞語都是形容他的,「高深莫測「,」聰明絕頂「,」智商全能「這些都是形容他的詞語,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為何最後死了卻落得一個」死無定所「呢?
  • 姜維死後背負罵名,83年後有人發現一封信,真相終於水落石出
    姜維是繼承了諸葛亮遺志的一個蜀漢大將,但是大家對諸葛亮的評價一直都非常不錯,然而姜維雖然9次北伐為蜀漢盡心盡力,但是還是有很多人認為姜維不配。因為諸葛亮是事必躬親讓人折服,但姜維卻最後投降了魏國,這是他洗不乾淨的一個汙點。
  • 張飛關羽死後被封神,諸葛亮死後是什麼神仙?其實沒幾個人知道
    張飛關羽死後被封神,諸葛亮死後是什麼神仙?其實沒幾個人知道 導語:看過電影《殺破狼》的人都知道,電影名字中的「殺」代表「七殺星」關羽,「破」代表「破軍星」張飛。關張這兩個蜀漢名將在死後不僅封為星宿,還位列仙班。關羽就有武聖人和武財神的稱號,而張飛被封為城隍,成了照顧人家長裡短的神。
  • 黃皓除劉禪的寵愛外,還有這兩位牛人相助
    眾所周知,諸葛亮在世時,他以丞相、益州牧之位掌管全國軍隊。而諸葛亮去世後,劉禪開始亮劍了,他為了集權,廢除了丞相和益州牧2個職位,而中設立大將軍職位。而諸葛亮臨終前欽點的蔣琬、費禕和姜維三人先後被推上這個職位。第一任大將軍是蔣琬,他任職僅僅4年就病逝了,第二任大將軍是費禕,他任職時間也不長,只有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