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死後,蜀中無大將?劉禪時期尚有七位名將,看下有哪七位吧

2021-01-09 老黃說歷史

熟讀漢末三國史,有人讚嘆於諸葛亮的忠義,為其「出身未捷身先死」而唏噓不已;也有人否定他的能力,認為正是他不顧蜀漢的實際情況,堅持連年北伐,又不會培養人才,最終導致了蜀漢的衰亡。的確,諸葛亮去世之後,蜀漢的武將中,再也無人能與曾經的五虎將並肩,唯一一個可能成為蜀漢頂梁柱的魏延,也因他臨終前的安排,死於內亂。但是蜀漢後期,沒有武將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並不代表當時沒有名將,其實在諸葛亮去世之後,蜀漢能夠拿的出手的名將,足足有七位,他們雖名聲不顯,但是能力與戰績,絕對不容小覷。這七個人分別是誰呢?第七名:向寵;

向寵(?—240年),向朗胞弟之子。劉備時,歷任牙門將(類似於主將帳下的偏將),諸葛亮北伐時,以向寵為中領軍,封都亭侯。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讚揚向寵「性行淑均,暢曉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以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延熙三年(公元240年),南徵漢嘉(今四川雅安北)蠻夷時,遇害,屍體被其部下奪回。

向寵初為牙門將。公元222年(蜀漢章武二年),劉備伐吳,於秭歸之戰慘敗退回,部隊中唯有向寵之營保存最完好。劉備稱其能幹。公元223年(蜀漢建興元年),劉禪即位,向寵被封為都亭侯,後來被推舉為中部督,負責管理宮廷宿衛軍。

公元227年(蜀漢建興五年),諸葛亮北上漢中,臨行前上《出師表》,其中提到「將軍向寵,性情平和,為人善良,精通軍事,以前經過試用,先帝稱讚他是個有才幹的人,因此大家商議推舉他擔任中部督,臣認為軍中之事,都應與他商議,這樣一定可以使軍隊內部和睦,軍力配置得當」,於是提拔向寵為中領軍。

公元240年(蜀漢延熙三年),漢嘉地區蠻夷發生叛亂,向寵率軍前往平定,在混戰中身亡。由於向寵平時深得部下軍心,所以在向寵的屬下得知向寵被害後,返兵奮力衝殺,把向寵的遺體奪回,送回成都安葬。

讀過《出師表》的人,對向寵這一名字,一定不會陌生,因為他不但得到了諸葛亮的賞識,還被劉備「稱之曰能」。夷陵之戰的時候,他隨軍出徵,在蜀將或死或降,蜀兵死傷無數的情況下,他不但全身而退,還保全了自己的部曲。《三國志》記載道:「秭歸之敗,寵營特完。」所以諸葛亮認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事,必能使行陳和睦,優劣得所。」如果他沒有早逝於平定南蠻的戰爭中,一定能夠在三國角逐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夷陵之戰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劉備因關羽之死,舉兵伐吳,時向寵為牙門將,隨從徵討,擊破吳將陸遜、劉阿等人,進入吳境,佔領秭歸。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督朱然、韓當等人率領大軍阻擋。夏六月,吳陸遜趁劉備捨棄水軍而以陸軍獨進,先派小部隊進行試探性攻擊,而後派遣大軍火攻劉備大營,劉備軍慘敗,伐吳大軍遭受重創,劉備軍潰敗,各營都損失慘重,唯獨向寵所領完好無損,建興元年,劉禪繼位後,以向寵為中部督。

漢嘉之戰

延熙三年(公元240年),漢嘉地區蠻夷作亂地方,劉禪派向寵率軍前往平定叛亂,向寵身先士卒,而蠻夷彪悍,向寵戰死於亂軍之中。向寵部下得知向寵遇害,奮力殺向叛軍,將向寵的屍體奪回,送回成都。

第六名:吳懿;吳懿(又作吳壹)(?-公元237年),字子遠,兗州陳留郡(治今河南省開封市)人。三國時期蜀漢將領,蜀漢穆皇后吳氏兄長。隨劉焉入蜀,劉璋時任中郎將。劉備進攻劉璋,吳懿歸降劉備,歷任討逆將軍、護軍、關中都督。後隨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曹魏,並與魏延在陽溪大破魏將郭淮、費曜,升任左將軍,進封高陽鄉侯。諸葛亮逝世後,任漢中都督,升任車騎將軍、雍州刺史、假節,又進封濟陽侯。建興十五年(公元237年),吳懿因病去世。吳懿為人高亢強勁,又因其妹的身份,是當時蜀漢的重要將領。

吳懿是豫州陳留郡人,叔父吳匡是東漢大將軍何進的屬官。劉焉遷任益州牧,吳懿因其父親與劉焉交情很好,因而帶著全家隨劉焉入蜀。後劉焉心懷自立為帝的想法,善於面相的人又說吳懿妹妹吳氏日後將有極尊貴的地位,於是讓跟隨自己入蜀的兒子劉瑁迎娶了吳氏。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劉備率眾進攻劉璋,佔據廣漢郡的涪城。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劉璋派遣時任中郎將的吳懿與劉璋手下將領張任、劉璝、冷苞、鄧賢等率兵在涪縣一帶與劉備軍交戰,但皆被劉備擊敗,諸軍退守綿竹。吳懿率軍向劉備投降,受任為討逆將軍。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夏,劉備平定益州,拜吳懿為護軍,並迎娶吳懿當時身為寡婦的妹妹吳氏為夫人。公元221年(章武元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吳懿升任關中都督。

公元223年(章武三年),劉備逝世。五月,太子劉禪繼位,改元建興,吳懿受封都亭侯。公元228年(建興六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曹魏,吳懿也隨軍出徵。公元230年(建興八年),吳懿和丞相司馬魏延在諸葛亮命令下引軍西入羌中,攻擊曹魏涼州地區,漢軍行至陽溪一帶,遭遇曹魏後將軍費曜、雍州剌史郭淮的大軍,兩軍會戰,吳懿和魏延大破費瑤和郭淮。吳懿因功受封徙亭侯,進封高陽鄉侯,並升任左將軍。公元231年(建興九年)二月,蜀漢丞相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魏。六月,因大雨淋漓,糧食運送不繼,漢軍撤退回蜀中。八月,大軍退還後,負責運輸糧草的李嚴弄虛作假,想推辭責任。吳懿和諸葛亮等聯合上書後主劉禪,請求罷黜李嚴。

吳懿原本是劉璋的部下,在劉備入川之時投降,並將自己寡居的妹妹,嫁給了劉備。如此以來,他雖然算是皇親國戚,但是他身居高位,憑藉的並非裙帶關係,而是真實能力。在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他就曾與魏延一起,大敗曹魏將領費曜和郭淮。在魏延被斬殺之後,他則開始代替魏延鎮守益州的門戶漢中。能夠有此成就,可見他的能力不弱。

吳懿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出場於62至105回,現象較歷史上豐滿許多。吳懿初為益州牧劉璋的部將,劉備進攻益州時,泠苞在雒城大敗,吳懿自告奮勇,領兵前往救援。不料被趙雲和張飛生擒,吳懿於是歸降。劉備自稱漢中王,迎娶吳懿之妹。諸葛亮出師北伐,吳懿以左將軍、高陽侯的身份跟隨出徵,屢立戰功。諸葛亮逝世後,吳懿隨姜維一併鎮守漢中。第五名:傅僉; 傅僉(?——263),蜀將傅彤之子,為蜀國武將,跟隨姜維北伐。後來在蜀討伐戰中,拼死守衛漢城,不敵戰死。

傅僉,義陽人也,傅彤之子。章武二年,劉備為吳陸遜破,傅彤戰死。僉為左中郎,後為關中都督。景耀六年,司馬昭興兵伐蜀,鍾會攻圍漢、樂二城,遣別將進攻關口。僉臨危授命,與蔣舒守。舒出關降魏胡烈軍,烈乘機襲城,僉力戰格鬥而亡。 後人有詩讚曰:一日舒忠憤,千秋仰義名。寧為傅僉死,不作蔣舒生!景耀元年,姜維提拔擢用傅僉,隨姜維北伐。傅僉很有膽勇,很受姜維的器重。長城鏖兵傅僉陣殺魏大將王真、李鵬。姜維屯田避禍,司馬昭興兵伐蜀,鍾會兵發漢中,付僉與蔣舒守共守陽平關。鍾會大軍剛剛兵臨關下,付僉以逸待勞出戰獲勝,蔣舒卻在後面投降獻了關城,付僉進退無路,往來衝殺,力竭戰死。鍾會喚許儀至帳下,責之曰:「汝為先鋒,理合逢山開路,遇水疊橋,專一修理橋梁道路,以便行軍。吾方才到橋上,陷住馬蹄,幾乎墮橋;若非荀愷,吾已被殺矣!

傅僉是蜀漢忠義之士傅肜之子,當初傅肜在夷陵之戰中,誓死不降吳,留下了千古英名。傅僉則完美的詮釋了「虎父無犬子」這一名言。當初曹魏兵分三路伐蜀,他受命擔任關中都督一職,抵禦敵軍。然而與他一同守城的馬舒卻趁機投敵,導致了魏軍長驅直入。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傅僉並沒有放棄抵抗,而是拼死力戰。雖然他在此戰中陣亡,而且沒能保住城池,但是他的忠義與勇武,卻是不容置疑的。據《漢晉春秋》記載:「僉格鬥而死,魏人義之。」

汝既違軍令,當按軍法!」叱左右推出斬之。諸將告曰:「其父許褚有功於朝廷,望都督恕之。」會怒曰:「軍法不明,何以令眾?」遂令斬首示眾。諸將無不駭然。時蜀將王含守樂城,蔣斌守漢城,見魏兵勢大,不敢出戰,只閉門自守。鍾會下令曰:「兵貴神速,不可少停。」乃令前軍李輔圍樂城,護軍荀愷圍漢城,自引大軍取陽安關。守關蜀將傅僉與副將蔣舒商議戰守之策,舒曰:「魏兵甚眾,勢不可當,不如堅守為上。」僉曰:「不然。魏兵遠來,必然疲睏,雖多不足懼。我等若不下關戰時,漢、樂二城休矣。」蔣舒默然不答。忽報魏兵大隊已至關前,蔣、傅二人至關上視之。鍾會揚鞭大叫曰:「吾今統十萬之眾到此,如早早出降,各依品級升用;如執迷不降,打破關隘,玉石俱焚!」傅僉大怒,令蔣舒把關,自引三千兵殺下關來。鍾會便走,魏兵盡退。僉乘勢追之,魏兵複合。僉欲退入關時,關上已豎起魏家旗號,只見蔣舒叫曰:「吾已降了魏也!」僉大怒,厲聲罵曰:「忘恩背義之賊,有何面目見天下人乎!」撥回馬復與魏兵接戰。魏兵四面合來,將傅僉圍在垓心。僉左衝右突,往來死戰,不能得脫;所領蜀兵,十傷八九。僉乃仰天嘆曰:「吾生為蜀臣,死亦當為蜀鬼!」乃復拍馬衝殺,身被數槍,血盈袍鎧;坐下馬倒,僉自刎而死。後人有詩嘆曰:「一日抒忠憤,千秋仰義名。寧為傅僉死,不作蔣舒生。」

第四名:廖化;廖化(?—264),本名淳,字元儉,襄陽中盧(今湖北襄樊)人。三國時期蜀國後期將領,以勇敢果斷著稱。廖化是三國演義中經歷了魏、蜀、吳整個興衰過程極少數人中的一個。廖化最初為關羽主簿,兵敗被吳國俘虜,但用計逃回,隨劉備伐吳。後任廣武督、陰平太守,多次參與北伐活動,晚年因功升至右車騎將軍,隨姜維防禦魏將鄧艾、鍾會伐蜀。蜀國滅亡後,廖化被徙往洛陽,於半道病逝,享年七十餘歲。

廖化本名淳,世代為沔南的豪門世族,初任劉備屬下前將軍關羽的主簿。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冬,孫吳襲取荊州,關羽兵敗遇害,廖化亦歸入孫吳。廖化思念漢主劉備,於是詐死,當時人們信以為真,廖化趁機帶著母親晝夜西行,奔赴蜀漢。章武二年(222年)春,劉備親率諸將東徵孫吳,在秭歸與廖化相遇。劉備見到廖化後非常高興,任命廖化為宜都郡太守。隨後劉備進軍至夷道縣猇亭,以廖化為別督,與陸遜率領的吳軍相對峙。但同年閏六月,劉備軍被陸遜擊破,廖化隨敗軍退回蜀中。

說起廖化,可能大多數人,都會想起那句「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認為此人是個無能之輩。其實不然,這句話的本意是說,廖化年紀很大的時候,依舊在戰爭上拼殺,而且擔任先鋒一職。先鋒這一職位,非常重要,不但要深得主將信任,還需要有勇有謀。廖化年過七旬,依舊能夠擔任此職,可見其能力。另外他在關羽被擒殺之後,能夠通過詐死逃過一劫,並千裡走單騎,回到蜀漢,傳遞消息,也證明了他頗有謀略。

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劉備病逝於白帝城。五月,太子劉禪即位,改元建興。廖化升任丞相參軍,後來又為廣武都督,陰平郡太守。同年,諸葛亮舉蔣琬為茂才時,蔣琬堅持推讓給劉邕、陰化、龐延和廖化。延熙元年(238年)九月,廖化率兵攻打魏國守善羌侯宕蕈駐守的營寨,魏雍州刺史郭淮派遣廣魏郡太守王贇、南安郡太守遊奕率兵救援,兩軍沿東西兩面分兵合進,欲夾擊廖化軍。但同時兵力分散的弱點暴露,遊奕軍不少營寨更是駐紮在非險要之處,廖化抓住機會進攻,擊敗遊奕,王贇亦在交戰中箭身亡。

延熙十一年(248年),涼州羌胡叛魏來降,廖化隨姜維率軍西迎,於成重山築城留守,抵抗郭淮進攻,幫助姜維迎回胡王治無戴等部落。延熙十二年(249年),廖化隨姜維進攻雍州,姜維留廖化在白水南岸紮營,與駐紮北岸的魏將鄧艾對峙,欲牽制鄧艾軍,藉以出兵襲取洮城。但被鄧艾識破,搶先佔據洮城,漢軍於是隨撤兵退走。景耀六年(263年)八月,司馬昭興兵進攻蜀漢。後主劉禪派遣廖化去往沓中支援姜維,張翼、董厥前往陽安關口作為各圍守的外援。廖化率軍北至陰平,聽聞魏將諸葛緒攻向建威,於是停下來等待,觀察其動向。

同年九月,姜維為鄧艾所逼,從沓中退駐陰平,與廖化合軍,欲前往救援陽安關口。中途得知陽安關口被攻克,鍾會軍長驅直入,於是放棄陰平,撤往白水,後又與剛好到達漢壽的董厥、張翼軍會合,一同退守劍閣,抵禦鍾會的進攻。十一月,諸葛瞻在綿竹被鄧艾擊敗,後主劉禪動向不明,廖化等人於是隨姜維向東進入巴西郡,繞道退至廣漢郡郪縣一帶,以察明虛實,不久後得到後主劉禪投降的敕令,於是與姜維等到涪縣向鍾會投降。景元五年(264年)春,廖化與宗預一起向內遷移前往洛陽,在中途病逝。

第三名:張嶷;張嶷(nì)(?-254年),字伯岐,益州巴郡南充國(四川南充)人,三國時期蜀漢的將領。出身孤苦家庭,少時有膽色。初為縣功曹。劉備定蜀時山賊趁機搶掠縣裡,張嶷背著縣長夫人,將其救出,張嶷因此得名。後諸葛亮預備北伐時,張嶷平定了在廣漢作亂的賊寇。其後被任命為牙門將,隨馬忠多次平定南蠻叛亂,因功封為越巂太守。在郡十五年,平定當地叛亂,將破敗的城郭重新建設,又打通了越巂郡到成都的道路,甚得民心。後被徵召回成都,越巂民感到悲傷,甘願隨張嶷至成都的越巂頭目達百餘人。官至蕩寇將軍,封關內侯。延熙十七年帶病與魏將徐質交戰,寡不敵眾,戰死沙場,但同時也將魏將徐質斬殺。張嶷死後,長子張瑛封西鄉侯,次子張護雄襲爵。越巂郡民為之流涕,並為其立廟,四時祭祀。

張嶷,字伯歧,是巴郡人氏,早年他曾在山賊入侵的時候,背著縣長夫人逃亡,贏得了勇武之名。加入了劉備陣營之後,他則多次單獨領兵,平叛有功,後來成為了無當飛軍的統領。無當飛軍是蜀漢最精銳的部隊,他能夠統領這支軍隊,可見其能力之出眾。可惜他最後一次出徵的時候,已經年老體弱,而且身患疾病,所以在掩護姜維大軍撤退的時候,被敵將斬殺。然而假如他死而有靈,一定會認為自己死的不虧,因為他與自己的部曲,拼死力戰,不但成功的完成了掩護大軍的任務,還全殲了數倍於自己的敵人。

公元227年(建興五年),丞相諸葛亮北駐漢中,預備北伐事宜,因此往漢中大量輸送軍資物品,山賊張慕在廣漢、綿竹一代興風作浪,劫掠軍資。時張嶷為已為郡都尉,於是率軍討伐。山賊張慕得知張嶷前來,於是四散山林,張嶷無法通過戰鬥將其擒獲,於是騙他和親。張嶷置辦酒席,邀張慕來赴宴,席間趁張慕酒醉之際,張嶷率領左右親自將張慕極其部下五十餘人斬殺,而後又清剿山賊,將山賊其他頭目,也都悉數斬殺。

但是好景不長,張嶷竟莫名的得了重病,而且因為家境貧寒,沒錢醫治。當時的廣漢太守蜀郡何祗,有通達仁厚之名,但是張嶷當時還與他沒有什麼交情。於是張嶷拖著病體親自去何祗府上請求,希望何祗可以出錢給自己治病。何祗得知昔日幫助自己平定叛亂的悍將競得重病,於是傾盡家財,給張嶷治病,用了幾年時間,終於將張嶷的病治好。張嶷在南中十五年,郡泰民安,朝廷於是徵召張嶷回成都。當地民夷都對張嶷的離去而哭泣。過旄牛邑的時候,邑君襁負來迎,追張嶷一直追到蜀郡,其大小頭目跟隨張嶷並加入張嶷的軍隊的有百餘人。張嶷到成都後,被拜為蕩寇將軍。

公元254年(延熙十七年),魏狄道長李簡密書請降,衛將軍姜維從李簡處得到了很多的軍需物資,於是姜維率領張嶷等揮師北伐。而此時患有風溼的張嶷這時已經嚴重到不能走動,必須依靠拐杖站立,於是有人提議把張嶷留在後方,但是張嶷執意跟隨大軍北伐。出發之前,張嶷向後主上疏道:「臣得蒙主上看重,屢受恩惠,加上有病在身,時常擔憂突然身亡,不能報答主上。如今總算可以隨軍出徵,為國效勞。如果取得涼州,臣願意擔任藩鎮守將;如果不能報捷,只好犧牲自己以作報答。」後主看了感動不禁流下淚來。之後與魏將徐質交戰,張嶷親自搏戰,但因寡不敵眾,臨陣戰死。南中越巂民聽聞張嶷戰死,都為張嶷流涕,而後為張嶷立廟,四時祭祀。張嶷死後,朝廷封其長子張瑛為西鄉侯,次子張護雄繼承張嶷的爵位。

第二名:王平;王平(?----248)字子均,巴西宕渠(今四川省渠縣東北)人,籍貫益州。三國時蜀漢後期大將,原屬曹操,曹操與劉備爭漢中,得以投降劉備。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與馬謖一同守街亭,之後深受諸葛亮的器重,率領蜀漢的王牌軍隊無當飛軍,多次隨諸葛亮北伐。諸葛亮死後鎮守漢中,曹爽率領十萬大軍攻漢中時,被王平所擊退。官至鎮北大將軍、漢中太守,封安漢侯。為事實上諸葛亮第一軍事接班人。

王平是巴西宕渠人,因為小時候被姓何的人收養,所以又叫何平,後來姓回本來的王姓。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九月,巴西郡七姓夷王樸胡 、賨邑侯杜濩 舉巴夷、賨民依附曹操,王平隨杜濩、樸胡等被遷往洛陽,被任命為一名代理校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於定軍山斬殺夏侯淵 ,王平隨曹操率領大軍來爭漢中,卻被劉備擊敗,王平得以投降劉備,被劉備任命為牙門將、裨將軍。

王平原本屬於曹魏陣營,在曹操與劉備爭奪漢中的時候,他曾為位列五子良將之一的徐晃作嚮導。不過後來曹軍失利,匆匆撤退,當時還是一個無關緊要之人的他,慘遭拋棄。這等情況下,他果斷轉投蜀漢,並被劉備封為牙門將。沒想到這個被曹操遺落的人才,在蜀漢立下了赫赫戰功,第一次北伐的時候,他隨馬謖一起守街亭,期間他不但試圖勸阻馬謖的錯誤決策,還在馬謖軍潰敗的情況下,保全了自己的部曲。後來魏延和吳懿相繼去世,他擔任了漢中的守將,接過了守衛蜀漢門戶的重任。當曹魏名將曹真,率十萬兵馬前來攻打的時候,僅有三萬人馬的他,不但沒有敗退,反而讓魏軍有來無回,真正實現了魏延當年那句,「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的豪言。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王平隨諸葛亮北伐,諸葛亮派遣馬謖 守街亭,王平時為馬謖軍先鋒,馬謖舍水上山,舉動失宜,王平連連規勸馬謖,馬謖不聽,被魏將張郃斷了水源,隨後馬謖軍慘遭大敗,士卒離散。唯有王平所領的千餘人士兵鳴鼓自持,張郃懷疑王平有伏兵,不敢進攻。於是王平將諸營軍士統一起來,率領他們平安歸還。諸葛亮將馬謖及將軍張休、李盛等誅殺,奪將軍黃襲等人的兵權,王平因為表現突出,被諸葛亮拜為參軍,統領無當飛軍,進位討寇將軍 ,封亭侯。

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圍祁山,別遣王平駐守南圍。司馬懿率領大軍攻諸葛亮,遣張郃 進攻王平,王平堅守不動,張郃不能勝。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再次出兵伐魏,8月,諸葛亮病死五丈原,大軍退還,魏延 因與長史楊儀不合,於軍中作亂,王平率兵進攻魏延,魏延引兵來戰,手下士兵卻被王平遣散,魏延兵敗,後被馬岱所斬。

第一名:羅憲;襄陽人,三國後期蜀漢將領,巴東太守(郡府在永安白帝城)。於蜀漢滅亡後投降曹魏,成功抵禦孫吳的入侵,守住入蜀的要衝永安。 羅憲(218年-270年),字令則,襄陽人。三國後期蜀漢將領,巴東太守(郡府在永安白帝城)。於蜀漢滅亡後投降西晉,成功抵禦孫吳的入侵,守住入蜀的要衝永安。

曹魏兵馬三路伐蜀的時候,羅憲還駐紮在永安,當時他的頂頭上司閻宇,以救援朝廷的名義,徵調走了大部分兵馬,只給他留下了二千人手。後來蜀漢滅亡,益州一片混亂,身為旁觀者的東吳,便打算趁機分一杯羹,即以救援蜀漢的名義,想從永安進軍入川。看透了東吳野心的羅憲並沒有上當,他堅守城池,不放東吳兵馬入城。

父親羅蒙,蜀漢廣漢太守。年輕時以才學著名,十三歲時便寫的一手好文章。後來進入太學就讀,拜譙周為老師。當時同儕們將羅憲比喻為子貢。羅憲個性正直嚴謹、光明磊落、輕財好施,不經營家產。任蜀漢太子舍人、宣信校尉。曾經出使吳國,很受吳國人的稱道。蜀漢末年,黃皓幹政,羅憲對黃皓不理不採。所以被外放為巴東太守。蜀漢後主降魏後,孫吳派遣盛曼溯長江西上支援蜀漢,並要羅憲開放永安通道。但實際上孫吳是想奪取巴東,進而取得入蜀通道,退而守衛巴東以保護長江。羅憲面臨江山覆轍,盟友勸降之下,久久難以抉擇。

堅守永安羅憲召集眾人,表示孫吳不守信用,意圖趁機併吞巴東,便歸順了曹魏。並整頓兵馬,嚴陣以待。孫吳先派遣步協強攻白帝城。羅憲沿著長江防守,同時派遣參軍楊宗向安東將軍陳騫求救。之後吳軍攻入巴東,羅憲退入白帝城堅守,吳軍屢次強攻皆被擋住,之後又派遣陸抗率3萬人支援,這場攻防戰長達六個月之久。

司馬昭得到羅憲求救後認為成都剛經歷鄧艾鍾會事件,目前已無力支援。所以派遣荊州刺史胡烈率軍攻打吳軍入蜀據點西陵,陸抗在腹地受脅之下退兵。自此永安之圍解除,羅憲擔任原職,加封陵江將軍,萬年亭侯。

永安之圍結束後,孫吳武陵的部分地區投降曹魏,羅憲加封武陵太守。司馬炎篡魏後羅憲改封為西鄂縣侯,羅憲的之子羅襲也任給事中。西晉時期,羅憲舉薦不少蜀漢人士。例如巴西陳壽、琅邪諸葛京等等,這些人後來都成為有名的官員。最後羅憲攻下了孫吳的巫城(今重慶市巫山縣),同時也向司馬炎進獻伐吳之策。西元270年,羅憲卒於任上,被追封為安南將軍,諡號"烈"。

東吳見軟的不行,便打算強攻,可是東吳太小瞧了羅憲,第一批領兵前來的盛曼敗了;第二批領兵前來的名將步協敗了;最後身為陸遜之子的軍神陸抗,親率三萬大軍前來,也沒能奈何的了他。在東吳的不斷攻擊之下,蜀憲憑兩千兵馬,竟足足堅守了半年之久,直到曹魏派人來接管永安。

羅憲,字令則,襄陽人也。父蒙,蜀廣漢太守。憲年十三,能屬文,早知名。師事譙周,周門人稱為子貢。性方亮嚴整,待士無倦,輕財好施,不營產業。仕蜀為太子舍人、宣信校尉。再使於吳,吳人稱焉。時黃皓預政,眾多附之,憲獨介然。皓恚之,左遷巴東太守。時大將軍閻宇都督巴東,拜憲領軍,為宇副貳。魏之伐蜀,召宇西還,憲守永安城。及成都敗,城中擾動,邊江長吏皆棄城走,憲斬亂者一人,百姓乃安。知劉禪降,乃率所統臨於都亭三日。吳聞蜀敗,遣將軍盛憲西上,外託救援,內欲襲憲。憲曰:「本朝傾覆,吳為唇齒,不恤我難,而邀其利,吾寧當為降虜乎!」乃歸順。於是繕甲完聚,厲以節義,士皆用命。及鍾會、鄧艾死,百城無主,吳又使步協西徵,憲大破其軍。孫休怒,又遣陸抗助協。憲距守經年,救援不至,城中疾疫太半。或勸南出牂柯,北奔上庸,可以保全。憲曰:「夫為人主,百姓所仰,既不能存,急而棄之,君子不為也。畢命於此矣。」會荊州刺史胡烈等救之,抗推。加陵江將軍、監巴東軍事、使持節,領武陵太守。泰始初入朝,詔曰:「憲忠烈果毅,有才策器幹,可給鼓吹。」又賜山玄玉佩劍。泰始六年卒,贈使持節、安南將軍、武陵太守,追封西鄂侯,諡曰烈。

初,憲侍宴華林園,詔問蜀大臣子弟,後問先輩宜時敘用者,憲薦蜀人常忌、杜軫等,皆西國之良器,武帝並召而任之。

相關焦點

  • 歷史十位死後封神的人物,生前受盡凌辱,死後被封神,閻王爺是他
    第三位是諸葛亮。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耕種。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輔佐劉備建立蜀漢。
  • 三國時期四大壽星:活到九十以上,有位被封王,皇帝向其下拜
    不過,歷史上還是有一些高壽的名人,特別是三國時期,他們都活到九十歲以上,有位甚至達到百歲,其中還有一位被封為王,連皇帝見他都要下拜,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來敏是東漢名將來歙的後裔,家裡世代為官,算是世家大族。東漢末年,來敏跟隨姐夫來到了蜀中避難。來敏家學淵源,因此他的學問很好,「善左氏春秋,尤精於倉、雅訓詁,好是正文字」。劉備入川後,來敏被封為典學校尉,後來還讓其擔任劉禪的老師。 來敏非常耿直,經常說錯話,導致一生不受重用,一直被貶官。諸葛亮駐守漢中時,任命來敏為軍祭酒、輔軍將軍,「坐事去職」。
  • 在諸葛亮死後,劉禪為什麼前後大變,像是換了個人
    諸葛亮是一個非常完美的形象,但是與他相對的那一面,劉禪卻是一個昏庸無道的君主,他不僅是阻止了諸葛亮的北伐,甚至是葬送了蜀國的基業,在諸葛亮死後他就停止了北伐,還殺掉了主張北伐的蜀國僅存名將魏延。
  • 諸葛亮去世後,為何劉禪孟獲哭得最傷心?只因他們想起這幾件事
    後主劉禪另擇吉日,親自送諸葛亮的靈柩至定軍山安葬。在《三國演義》電視劇裡面,當時的鏡頭下,有兩個人哭得尤為傷心,一位是後主劉禪,一位就是被諸葛亮七擒七縱的孟獲。後主劉禪和孟獲為何痛哭諸葛亮?我們分析有如下幾個原因:後主劉禪想當初,先帝劉備在白帝城託孤之時,命自己的三個兒子以父視諸葛亮,不可怠慢。
  • 諸葛亮死後,劉禪卻造了1把 「大寶劍」,真實原因讓人氣憤!
    豫薦你|文【全文2021字,圖片14張】 諸葛亮死後,劉禪卻造了1把 「大寶劍」,真實原因讓人氣憤! 諸葛亮被楊儀推出軍營,他想再看一眼將士們。 夕陽下,將士們還在為丞相的夢想努力地操練。 「丞相,保重啊!」正在指揮操練的姜維,不知何時注意到了遠方的四輪車,跪倒在地。 士兵們聽到也紛紛拜伏在地,「丞相,保重啊!」的聲音一遍遍響起。
  • 魏延之死真是「腦有反骨」?諸葛亮為何一定要除掉他,有何私心?
    提起《三國演義》中最為熟知的人,莫過於被後世譽為「多智近於妖」的諸葛亮,然而,諸葛亮身上卻也有抹不去的汙點,比如劉備死後六出祁山寸功未建、識人不明導致街亭失守、設計殺魏延致使蜀中無大將……其中,最為人所爭議的莫過於諸葛亮判斷「魏延腦有反骨,必反」而留錦囊妙計殺之。那麼,魏延被殺時反了嗎?
  • 姜維死後83年,一封23字的密信突然現世,世人感嘆:諸葛亮可以瞑目了
    眾所周知,姜維是諸葛亮嫡傳弟子,在蜀中後期人才凋零的情況下,諸葛亮也是獨木難支,在時不我待的情況下,他為了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在明知不可為的情況下,依然勉為其難地六出祁山伐魏,結果最終病逝五丈原。
  • 魏延:千古一冤「腦後有反骨」,三國軍事奇才的悲哀
    時下,太守韓玄誤以為黃忠與關羽私下勾結,欲將黃忠斬首。就在千鈞一髮之際,魏延拔劍而起,斬了輕於殺戮的昏聵之輩韓玄,大開城門,迎取劉備。 可沒曾想,待諸葛亮到達長沙,即下令處死魏延。理由是「為人部下卻殺上司,為職守城卻獻土地,如此不忠不義之人留有何用?」幸而劉備不失為創業明智之主,將魏延從諸葛亮刀下救出。
  • 劉禪不願為諸葛亮修祠廟 為何成都有過7座武侯祠
    坐落在四川省成都市南門武侯祠大街的武侯祠,是紀念中國古代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的祠宇。成都武侯祠的特色不僅在於它是後世紀念諸葛亮的宇廟中至今保存規模較大的一座,更在於它是中國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廟——這個特點意味著它有特別的來歷。
  • 「成都人諸葛亮」與四川的不解之緣
    諸葛亮雖然沒有上前線,但是他在後方的工作包括後勤工作做得有聲有色,《三國志》說他做到了「足食足兵」[2],有力地保證了劉備的前方作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五月,劉備拿下漢中。諸葛亮《隆中對》中「跨有荊益」、建立「興復漢室」的根據地的目標基本實現。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劉備在諸葛亮、法正等人的推舉下,成了漢中王。由於當時漢獻帝還在,劉備只能稱王,立子劉禪為王太子。
  • 諸葛亮死後,劉禪在他墳前做了一事,直接影響了後世對諸葛亮認識
    強如諸葛亮,也最終因為積勞成疾把自己給」累死了,不過他的忠心赤膽是個明眼人就能看的出來。曾經的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令多少有志之士黯然神傷,可是人死終究不能復生,於是諸葛亮在生前就已經開始安排自己的後事了,死後葬在定軍上,一切從簡。這樣將星不落,司馬懿不敢貿然來攻。劉備趨勢之後,諸葛亮獨挑大梁,成為蜀漢真正的掌權者。
  • 三國最厲害的四個人,諸葛亮、司馬懿上榜,還有一個幾乎天下無敵
    曹操逐漸察覺司馬懿「有雄豪志」,又發現他有「狼顧之相」,心裡很忌諱。因此對曹丕說,司馬懿不是甘為臣下的人,必會幹預我們的家族之事。但因曹丕和司馬懿關係很好,總是維護他,而得以無事,於是,司馬懿勤於職守,廢寢忘食,遂使曹操安心。
  • 諸葛亮一生最忌憚的三位名將,在他們面前屢屢吃敗仗,無功而返
    然而好景不長,曹魏很快就作出了反應,並派名將曹真前來迎戰。曹真知道諸葛亮用兵謹慎,最擔心的不是主力大軍沒有進展,也不是疑兵暴露,而是後路被截斷。於是他沒有理會主力和疑兵,直接派名將張郃攻取街亭,截斷了蜀軍的糧軍運輸。後來果然沒出他所料,諸葛亮得知街亭失守之後,即刻選擇了退兵,沒有任何猶豫。
  • 曹操一生真正忌憚的三國名將,只有以下三位,其餘都是浮雲
    其實,根據《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記述,小編認為:曹操真正忌憚的三國名將,只有以下三位: 第一位:周瑜 在襄樊之戰中,關羽水淹七軍,斬殺龐德,生擒于禁,達到了人生的頂峰,而使曹操的驚懼達到了頂點。
  • 他是諸葛孔明的接班人,死後被人挖去肝膽,死相極慘
    當然並不是說那個時期的謀略之才全無用處,這是一些比較懂謀略,懂計策的人與,這些英勇的武將相結合,才能發揮出對一個國家有用的力量,才能夠一起為一個國家效力。在曹魏的陣營與蜀漢的陣營之中,有兩個我們非常熟悉的名字,一個是蜀漢陣營的諸葛孔明,一個是原屬於曹魏,後來歸順於蜀漢的姜維。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姜維這個歷史人物。
  • 諸葛亮蒙蔽世人幾千年的一個局,至今仍然還是個謎
    說起諸葛亮,那真是家喻戶曉,上到八十老人,下到智齡兒童都知道這位傳奇人物。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也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他是小編非常膜拜的一位人物,才華能力無與倫比。他生前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史書記載其政治軍事才能尤為卓著。
  • 腦有反骨卻不知權臣術,魏延是諸葛亮最佳繼承人,為何反遭猜忌
    那麼魏延究竟有多牛啊?能夠讓諸葛亮和劉備這倆道德節操的人對他還是寬容;大家看完三國志這部歷史,大多都是被他的一些負面故事影響,但真實的歷史是,魏延可是打敗了好多曹魏名將的將軍。最終把目光看向了魏延,魏延掌握漢中軍權後,真的是立下了汗馬功勞;因為漢中的地位十分特殊,打益州必須拿下漢中,於是一直派兵攻打漢中,每次發兵都是好幾萬、上十萬的兵馬,領兵之人都是獨當一面的大將,比如張郃、郭淮、王雙等。
  • 姜維死後83年,一份23字絕密文件於成都發現,當年謎團終破解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有言:「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自劉備兵敗夷陵,被陸遜火燒連營之後,很快病逝了,臨終前,他把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並把興復漢室的重任交給了他。然而,劉禪卻是個昏庸的君主,他不思進取,一心只想吃喝玩樂,諸葛亮無奈,只得一個人扛起北伐大旗。
  • 他被楊儀陷害而死,諸葛亮有責任嗎?
    他還是漢中太守,諸葛亮要想安安穩穩的北伐,必須要有魏延的配合,否則沒法打仗,北伐的前進基地漢中就是人家魏延的地盤。因此,諸葛亮也要拉攏魏延,並且支持他一直升到蜀漢軍中第一人的位置,「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南鄭侯」就是魏延在劉禪時期的官職,除了劉禪和諸葛亮,魏延已經可以稱得上是蜀漢第三人。
  • 三國有四位「衛將軍」:除了司馬昭,另外三位分別是誰呢?
    到了漢末三國時期,衛將軍與驃騎將軍、車騎將軍皆開府(即設將軍府),置官屬,掌握禁兵。由此,非常明顯的是,衛將軍因為執掌京城禁軍,顯然是位高權重,甚至可以和驃騎將軍、車騎將軍相媲美了。那麼,問題來了,三國有四位「衛將軍」:除了司馬昭,另外三位分別是誰呢?一、司馬昭司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小說《三國演義》為子尚),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