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千古一冤「腦後有反骨」,三國軍事奇才的悲哀

2021-01-09 騰訊網

若讓我們拋開歷史的偏見,一個蜀國,可以看出群雄逐鹿的天下大勢。一個魏延,也可以看出蜀國的興衰。

以現代眼光看魏延,他絕對可以算得上是一個精英人物。縱觀他的從軍史,完全是靠自己的真才實學脫穎而出的,也因此深受劉備的青睞。他既能衝鋒陷陣於萬馬之中,又可謀略頻出在帷幄之內,僅這一點,五虎上將也不能出其右。

羅貫中老爺子的《三國演義》為了神話諸葛亮,遭到「黑化」貶低的不止周瑜等人,也包括自家集團的魏延,這一切都因為他未能與蜀國的擎天巨柱諸葛亮處好關係。

坎坷的尋主之路

歷史有一個共同性,只有出了名的人才有資格出現在歷史上。所以魏延在「出名」之前的所作所為是沒有詳細記載的,只知道他是義陽人。魏延少年習武,生性勇猛,他身長八尺,面如惡犬,目似銅鈴,聲像悶雷。在演義裡首次登場就表現得非同凡響。

魏延是一個具有遠大抱負,膽略過人、智勇雙全的將領。曹劉對戰,劉備失敗後率領殘軍攜帶百姓逃向襄陽。守城將軍蔡瑁拒不開城門。正在劍拔弩張之際,城上忽出一將,聲如悶雷滾滾來開:「王允、蔡瑁是賣國賊!劉備才是仁德之人。」

此時的魏延就認定了劉備是位仁君,願意歸降。於是魏延掄刀砍死守門將士,開了城門,讓劉備大軍進了城。可惜魏延首次投靠並未成功,不僅沒有成功,反而給一個人留下了極壞的印象,這個人就是諸葛亮。這個人甚至決定了魏延一生的命運。

魏延第二次出現是在赤壁大戰之後,劉備攻略漢中九郡之時。當時,不可一世的關羽率兵襲取長沙,遭到了老將黃忠的殊死抵抗。時下,太守韓玄誤以為黃忠與關羽私下勾結,欲將黃忠斬首。就在千鈞一髮之際,魏延拔劍而起,斬了輕於殺戮的昏聵之輩韓玄,大開城門,迎取劉備。

可沒曾想,待諸葛亮到達長沙,即下令處死魏延。理由是「為人部下卻殺上司,為職守城卻獻土地,如此不忠不義之人留有何用?」幸而劉備不失為創業明智之主,將魏延從諸葛亮刀下救出。

說句題外話,咱將心比心,一個心懷大志、有勇有謀的普通百姓想要高升,那麼他一定需要一個明主來提拔。蔡瑁、韓玄明顯都不是明主,自古就有「良臣擇主而事」,那麼魏延此舉算是「棄暗投明」吧?一個為了大志「跳槽」的人定比為了金錢利益「跳槽」的人強得多。

軍事奇才的坎坷

追隨劉備的魏延有了大展宏圖的機會,數十年間衝鋒陷陣屢立奇功:與黃忠共取西川,盡敗蜀中名將;戰東川助張飛屢破曹兵,箭指曹操面門;退蠻兵渡瀘水破孟獲,苦戰數年,成就諸葛亮七擒七縱之舉;出陳倉震魏將斬王雙,歷任先鋒,效盡了跋山涉水先出後回之責。

劉備入川時,魏延「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等到劉備當了漢中王,急需任命一位大將守備蜀中的門戶,漢中。《三國志》記載「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可是劉備力排眾議,挑上了名不見經傳的魏延。

「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所有人聽到這個任命都驚愕不已,為了安撫眾心,劉備故意在宴會中問魏延:「如果曹操舉天下而來,你怎麼辦」?魏延一點都不含糊,說:「如果曹操舉天下而來,為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為王吞之」。眾人聞言,皆不作聲。

作為一代蜀漢名將,魏延可謂戰功赫赫,勇冠三軍。他跟隨劉備入川後因表現突出而得到器重,屢次被委以重任,威震漢川。諸葛南徵北伐時期,魏延作為開路先鋒,出生入死,任勞任怨,羌中敗郭淮、入川取西蜀、七擒孟獲、收姜維、射曹操、斬王雙、誘張鄰、大戰司馬懿、驚退夏侯霸等等,幾乎無惡戰不與,且每戰必克,為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

恃才傲物,自負釀悲劇

功名赫赫的魏延,在劉備逝後顯得更加自負。他跟隨諸葛亮徵戰,總想與諸葛亮爭個高低,曾提議兵分兩路,比誰兵更神速;諸葛亮一向慎重,自然不同意他的提議。所以他私下發牢騷說丞相膽子小,缺少氣魄,嘆息自己的才能不能得到充分發揮。

說魏延謀反,那是民間以訛傳訛的無稽之談。說魏延有剛骨,忠直狂傲,自以為是倒是客觀誠懇。在蜀漢立國之前和建國之初,上有劉備這個雄主統馭,下有關張趙馬黃五虎上將,魏延尚能控制;隨著劉備以及五虎上將相繼離世,自己成了開國元勳中僅存的大將,地位越來越高,他那目中無人、剛而自矜的毛病越來越明顯。

加上諸葛亮對魏延本來就不放心,儘管北伐時良將寥寥,仍不認真考慮魏延的重要建議,也不願讓魏延分兵而進。這種頗有保留的用人態度,自然讓心高氣傲的魏延感到不快,不能充分發揮其積極性。

劉備死後,魏延雖然在蜀漢有較高地位,但他一直沒有受到諸葛亮的重用。北伐曹魏時,對於街亭這樣一個關係到蜀軍進退的重要據點,他寧願選用「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馬謖,也不曾考慮過魏延,結果丟失了街亭。

奇才的悲哀,將星的隕落

諸葛亮不信任魏延明眼人都能看出來的。在諸葛亮臨終前的任命中,諸葛亮為了保住蜀漢江山姓「劉」,為魏延的結局做了安排。

蜀漢有人名楊儀,此人一向與魏延不和。諸葛亮將兵權交給這位心胸狹隘、品行卑劣的襄陽老鄉,讓他在魏延退兵之時斷後,以激起魏延之變,再讓馬岱名正言順殺掉魏延。其實,此時的魏延聽到楊儀在後,即怒火攻心,要殺掉楊儀,他並未沒有一絲一毫叛蜀投魏的想法和動機。

馬岱斬首魏延,將首級拿到楊儀面前。「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真是令人可惜可嘆。

歷史上的魏延與《三國演義》裡寫的完全是兩個人。因此說,歷史曲解了魏延,諸葛亮埋沒了魏延,這還不冤嗎?

附上參考資料:(以上圖片來自免費網絡,如有侵權,聯繫速刪)

《三國志·蜀書·魏延傳》《三國志》《魏略》

相關焦點

  • 魏延腦後有反骨嗎?
    一月廿四日在長河版刊出的鐘老先生大作《腦後反骨是叛像——忠於西蜀卻被見疑的魏延》,讀後頗有感慨,因此在這裡提出一談。鍾先生說,魏延本是長沙太守韓玄之部將,在關羽取長沙之時殺韓玄歸降。但到劉備與諸葛亮來到長沙,關羽為魏延引見時,諸葛亮卻要刀斧手將魏延推出斬首,理由是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
  • 諸葛亮說魏延腦後有反骨其後必反,反骨是什麼
    蜀漢大將魏延和軍師諸葛亮好像天生就是犯相的一對。魏延雖然在武力顏值和謀略方面是可圈可點的,其功績也是非常值得一提的,但是諸葛亮在世的時候一直得不到諸葛亮的信任與重用。諸葛亮對魏延有著強烈的反感。魏延剛剛投靠劉備的時候,諸葛亮便要將他拉出去咔嚓了。
  • 被諸葛亮稱為腦後有反骨的魏延,他死的真的很冤嗎
    被諸葛亮稱為腦後有反骨的魏延,他死的真的很冤嗎在演義中,魏延剛剛投靠劉備的時候,諸葛亮說他腦後有反骨,以後很有可能會當叛徒。但是他一生跟隨劉備四處徵戰,劉備對他也非常器重,器重程度甚至超過了張飛。而且魏延也並沒有一絲一毫的反叛之心,他既沒有投靠曹魏也沒有投降東吳,但就是這樣一個武將,卻被馬岱殺死,還被滅了三族,堪稱是三國中死得最冤的武將了。魏延是河南人,河南這個地方自古以來都是民風剽悍之地,所以出身於河南的魏延自然也是一個好戰分子。諸葛亮說魏延腦後有反骨這件事在正史上並沒有記載,僅僅只是羅貫中杜撰出來的而已。那麼為什麼羅貫中會給編排出這樣一個橋段呢?
  • 諸葛亮臨終前為啥要殺魏延?難道因為魏延腦後有「反骨」嗎?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蜀漢名將魏延的慘死,無疑是很多蜀漢粉絲的心中的痛,在蜀漢第一代「五虎上將」都死去的時候,蜀漢能夠撐得起大局面的唯獨魏延一人而已,魏延之武藝不輸於「五虎」將,謀略更是過之而無不及,卻在諸葛亮死後卻慘遭殺害,在很多人看來這是諸葛亮設計的,那麼蜀漢名將魏延為什麼必死無疑?
  • 魏延腦後的反骨,這個人也有!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一見到魏延就喝令刀斧手推出斬之,理由是「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這就奇怪了:兩人是第一次見面,諸葛亮又沒揭開魏延頭盔觀察腦後,怎麼一口斷定他有反骨?反骨,究竟是什麼骨?
  • 魏延墓前為何跪著兩石馬一石像?他腦後並沒有反骨,真兇是此牛人
    在三國中,卻有很多人因為長相問題而為眾矢之的,比如說三國的超級謀士,有著「鳳雛」之雅稱的龐統因為長相醜陋,投奔東吳後,被孫權「雪藏」了,並沒有受到重用,後來,龐統在赤壁之戰後轉投劉備後才得已重用。而蜀中奇才張松原本主動到曹操那裡獻地圖,結果因為長得過於醜陋,被曹操直接無視了。張松一怒之下轉投劉備,才得到了格外的接待和重用。於是張松順勢把蜀川的珍貴地圖獻給了劉備,最終讓劉備得已佔領蜀川之肥沃之地。
  • 魏延腦後有反骨?這一說法有無科學依據?
    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玄德曰:「若斬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望軍師恕之。」孔明指魏延曰:「吾今饒汝性命。汝可盡忠報主,勿生異心,若生異心,我好歹取汝首級。」魏延諾諾連聲而退。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對這段描寫不會感到陌生。魏延後來果然造反,印證了諸葛亮的先見之明。
  • (夜讀)諸葛亮說魏延「腦後有反骨」,真相究竟如何?學點相骨術
    因為「腦後有反骨」,魏延差點白白死在了諸葛亮的刀下,那現實中到底有沒有人長著反骨呢?又該如何來看人的「腦後反骨」呢?莫急,且聽小編慢慢道來。話說《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寫道:因黃忠沒有射殺關羽,被太守韓玄推下問斬。正在這緊要時刻,帳外突然閃進一將,手起刀落,斬殺韓玄並救下了老將黃忠。此人便是蜀漢名將魏延!(軍師就敢。)
  • 三國魏延,孔明說他腦後有反骨,到底是冤不冤?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爭長沙,魏延在長沙殺了原長沙太守韓玄,歸降了劉備。而諸葛亮說他腦後有反骨,要將他斬首,說他「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魏延遊戲中形象但演義中的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是極有可能看出魏延的端倪的。
  • 魏延之死撲朔迷離,真的是因為「腦後有反骨」?真相終於被說出
    魏延在《三國演義》中成功地被描述成為一個反面角色,因為謀反伏誅,當初手刃長沙太守韓玄迎接關羽入城,作為最大的功臣,諸葛亮見他第一面就給個下馬威,當眾要殺了他,認為他為人殘暴不仁,弒主不忠,說他腦後有「反骨」,還是劉備求情才存下性命。
  • 腦有反骨卻不知權臣術,魏延是諸葛亮最佳繼承人,為何反遭猜忌
    三國名將魏延從加入蜀漢陣營開始,一直就是飽受爭議的角色,諸葛亮認為魏延此人腦後有反骨,不適合委以重任,的確魏延從參軍開始,一系列做法讓堅守道德情操的劉備和諸葛亮都是十分不滿。但是即使魏延表現這樣,在前期為何不趁早殺掉他,為反而還是給他重要的職位呢?明明魏延才是諸葛亮之後最佳的繼承者,但是諸葛亮一直對他耿耿於懷,就算去世也要殺了他?
  • 三國最大冤案:立下汗馬功勞卻死得極慘,是因為他腦後有反骨嗎?
    此時孔明語出驚人,說出了一句非常玄妙的幾乎沒有科學依據的話作為要殺魏延的原因,那就是「吾觀此人腦後有反骨,日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後患。」「腦後有反骨,就日後必反?」不得不說中國道家幾千來之看相精髓也是非常厲害了。此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此時魏延百口莫辯,幸好劉備求情,請求把其魏延的命暫且留下,孔明才放了魏延一馬。
  • 小說中諸葛亮看出了魏延的反骨,反骨到底是什麼,魏延真有反骨嗎
    說起反骨,很多人第一時間就會想到三國時期的魏延。在小說《三國演義》中,羅貫中虛構了這樣的一個情節。那就是當黃忠與關羽戰長沙投降後,魏延被關羽帶到劉備面前。此時諸葛亮卻大怒,呵斥刀斧手將魏延推下去砍頭。劉備不明就裡,而諸葛亮卻振振有詞地回答道: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故而斬之,以絕禍根。後來魏延雖然成為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絕對主力,但由於在諸葛亮死後,魏延果真反了,而馬岱則受諸葛亮遺命在陣前斬殺了魏延。所以,隨著《三國演義》的長盛不衰,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料事如神與魏延可憐的反骨一起,成為人們心中永遠揮之不去的印象。
  • 魏延的腦後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反骨?
    了解三國的讀者們都知道,在劉備命令關羽率領攻打長沙的時候,諸葛亮用了小小的計策,破壞了韓玄對他屬下黃忠的信任,韓玄決心殺掉黃忠,這時候魏延站了出來,殺死了韓玄,救了黃忠,將長沙獻給了劉備。卻在出城投降下馬的時候,諸葛亮摸了摸他的腦袋,當時就說出了魏延腦後有反骨這樣意思的話,勸劉備不要留這種人在身邊,而劉備為了顧全大局,考慮到魏延剛剛立下如此巨大的功勞,不能這樣對待他,這樣會讓天下的賢能之士對他劉備產生意見,於是乎劉備就留下了魏延。
  • 魏延真的是因為腦後有反骨才被殺的嗎?別再被小說騙了!
    魏延是三國時期蜀國著名將領,在劉備奠定基業的過程中屢立戰功,可以說是蜀國少有的能獨當一面的大將,尤其是在蜀漢後期的軍事中,魏延更發揮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雖然未被列入五虎將之中,但是其軍事能力得到了劉備和諸葛亮的共同認可,當年劉備入蜀,魏延以部曲的身份投奔劉備,後來為蜀漢鎮守漢中之地,保證了蜀漢的軍事安全
  • 腦後有反骨的魏延,後來果然造反了,是諸葛亮將他逼反的嗎?
    說到魏延,可能大家印象中最深的莫過於「腦後有反骨」了。魏延最後也沒有「辜負」腦袋上的反骨,在諸葛亮死後終於謀反,最後死於亂軍之中。有人說魏延的死諸葛亮有非常大的責任,因為諸葛亮不重用魏延,導致他懷才不遇,最後才憤而造反,所以說是諸葛亮逼反了魏延。
  • 諸葛亮要殺死魏延是因為他腦後有反骨嗎?
    三國演義中記載: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後魏延不受控制,堅持要留兵據守,不還成都,甚至和楊儀發生了軍事衝突,繼而有投靠魏國的打算,魏延收聚殘軍,與馬岱商議曰:「我等投魏,若何?」當魏延與姜維對陣時,姜維依照諸葛亮錦囊的指示,激怒魏延喊話,魏延狂傲,大喊一聲:誰敢殺我?聲音未落,身後馬岱手起刀落,將魏延斬於馬下。
  • 腦後有反骨?正史上真實的魏延
    今天由小編為大家講講《三國志》中的真正的魏延! 在《三國演義》中魏延以長沙降將投奔劉備之時,諸葛亮就對劉備說這個人啊,腦後有反骨是個二五仔快把他殺了吧。劉備因愛惜他的才能就沒有聽從諸葛亮的言語。後面魏延隨劉備入川,在佔領劉璋的地盤後又隨劉備攻打漢中。在攻取漢中地之後,劉備稱漢中王把治所定在了成都準備留下一個大將鎮守漢中,便將魏延留下。
  • 諸葛亮要殺魏延真是因為他腦後生反骨嗎?原因沒有那麼簡單
    諸葛亮要殺魏延真是因為他腦後生反骨嗎?原因沒有那麼簡單大家都知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雖然呈現出魏、蜀、吳三足鼎立之勢,但國家與國家之間,始終存在著力量上的差距,而蜀漢,就其綜合實力而言,在三個國家當中,明顯不佔優勢,甚至可以毫不客氣地說, 蜀漢是三個國家當中力量最為薄弱的國家。
  • 諸葛亮為什麼設計殺掉魏延?並非魏延有反骨,真正原因是什麼?
    先說《三國演義》這部書吧,這是元末明初的一個叫羅貫中的人寫的,經過後世的不斷改變、加工、潤色,最後到了清朝的毛宗崗手裡進行了全面的批閱,才最終定稿,目前流行的版本就是毛宗崗批閱的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