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與周文王,兩者有何思想感情?

2021-01-09 吃貨達人愛上你

姜太公遇見周文王,淳于 遇見齊威王而有了知遇之情,而他們遇見了彼此,也得到了知己之情,人間傳揚的不是他們遇見了王有多顯赫,傳揚的只有這份情,也只有情可亙古成璞玉,名利皆化作了浮塵。

劉禹錫和柳宗元一起回到了長安,兩個人站在大明宮含元殿翔彎、棲鳳二闕之下,聽著報曉之人錘響三千鼓聲催百官上早朝,望著威武的儀仗隊彩旗獵獵,劉禹錫感慨萬幹,對柳宗元說,時光如逝水,再回到此地,我們都老了:「彩仗神旗獵曉風,雞人一唱鼓蓬蓮。銅壺漏水何時歇?如此相催即老翁。

時不我待,可是又有誰能讓他們不再等待?

3月,他們一起在紅塵繁盛處看了桃花,然後這繁華就像劉禹錫說的城東桃李須臾盡,他們的花團錦簇的時代很快就落花寂寂委青苔。

因為那首桃花詩,讓一直對啟用舊人而猶豫不定的新皇,受不了這舊人詩詞裡的諷刺「儘是劉郎去後栽",?憲宗本人是通過逼宮方式登上皇位並不久就害死自己父親的人,他跟永貞黨人本有夙怨,這次又覺得劉禹錫在諷刺自己,於是大怒,劉禹錫說當時的情況:「一坐飛語,如衝駭機。"以此為藉口,劉禹錫再次被貶,被貶到了更遠更苦的播州也就是現在的遵義一帶,連通柳宗元也被貶到了廣西柳州。

收到詔書的劉禹錫,非常驚恐,他跟朋友說:"昨者詔書始下,驚懼失次。叫閻無路,擠望是度。"他埋怨自己「智乏周身,動必招悔",?他感到非常後悔,畢竟跟他一起受苦的還有他的老母親,還有柳宗元。

柳宗元得知自己被貶至柳州,而劉禹錫遠請播州時,不禁大哭起來……

他哭不是為了自己又被貶了,只是因為:「禹錫有母年高,今為郡蠻方,西南絕域,往復萬離,如何與母偕行。如母子異方,便為永訣。吾與禹錫為執友,胡忍見

其若是?"說應該照顧劉禹錫還有年邁的母親,不能讓他老母親跟他一起去那邊遠之地。

於是,柳宗元向朝廷請示,希望跟劉禹錫換一換:"願以柳易播,雖重得罪,死不恨。」其他也有人幫著劉禹錫說話,如此劉禹錫得以改貶到廣東的連州。

柳宗元還比劉禹錫小一歲,但他卻是這樣地勇於擔待。士之相知,溫不增華,寒不改葉,能四時而不衰,歷夷險而益固。情義如此之美,值得靈魂為之粉身碎骨。這件事,是韓愈為柳宗元寫《柳子厚墓志銘》時提起來的。他們兩人之間再大的情也從不言謝,只有為此感動的韓愈為他們把這事記了下來,流傳後世,要人間記住,曾經有個男人甘為另一個男人如此。

他們的情義是矜持得,不像白居易和元積要約三生不了情,不像李白大聲把愛說出來,他們很少言情,卻用不忍對方受苦甘用己身替代的行動表達最堅韌最摯誠最純最深厚的情義。

他們一起離開了長安,一直相送到了衡陽。在東漢的伏波將軍率領軍隊攻打越南曾走過的路上,他們要分手了,看著神道兩側埋在荒草堆裡的石像,頓感壯志未酬的柳宗元對劉禹錫說,以後我們都不要再想著寫文字出名了,可是說著說著,柳宗元的眼淚先流了下來,打溼了他的帽子系帶:「十年憔悴到秦京,誰料翻為嶺外行。伏波故道風煙在,翁仲造墟草樹平。直以情疏招物議,休將文字佔時名。今朝不用臨河別,垂淚下行便濯纓。

此時,一行大雁破空行來,兩個人並影荒郊,一起定定地仰望著北歸的大雁,只至它們消失在天際,劉禹錫轉頭對柳宗元說離鄉客遇歸雁,斷腸人遇猿啼,相思處遇

駕鴦,人生難堪此般相遇啊:"去國十年同赴召,渡湘千裡又分歧。重臨事異黃丞相,三黜名慚柳士師。歸目並隨回雁盡,愁腸正遇斷猿時。桂江東過連山下,相望長吟《有所思》。"

我們倆分離十年一起再赴長安,卻又一起渡千裡湘江在此分別。背負罪名的我們不像西漢清明的黃丞相,只如春秋三次遭貶而被汙了聲名的柳下惠。你去的桂江,我在的連山相隔萬千裡,能讓它們相遇的正是相思,也唯有相思-此山不在彼水之下,卻都共在一處相思中。

我會想你的,你也一定要想我,如果你不想我,我就望桂江,天天吟唱《有所思》:「聞君有他心,拉雜摧燒之。摧燒之,當風揚其灰。從今以往,勿復相思,相思與君絕!」

這個時候劉禹錫對柳宗元提《有所思》,可想而知,他有多怕,此去千裡,從此如魚相忘江湖,樽前花下長相見,明日忽為千裡人,曾經心心念念的人再沒有交集,這是離別最大的悲劇。此時,他未曾想到,他們從未相忘,但此生再不相見。

因為知道此行一去,難再相逢,兩人一直遲遲緩緩徘徊在衡陽,不想分離,唯寫詩又寫詩。柳宗元再寫《重別夢得》,「二十年來萬事同,今朝歧路忽西東。皇恩若許田去,晚歲當為臨舍翁。

相關焦點

  • 姜太公與周文王的故事
    姜太公姓呂名尚,後因封於姜地,號為姜太公。他是西周文武兩代君主的軍師。當初周文王訪太公於渭水時,還有一段很有趣的故事呢!周文王名叫姫昌,是商紂王屬下的西伯侯,封地在岐山一帶。他見紂王無道,決心起兵造反。
  • 姜太公得到周文王重用,不是因為釣魚,而是因為被文王射了一箭
    我們常說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說的是姜太公用直鉤釣魚,然後遇到周文王,從而得到周文王重用的故事,這個版本天下聞名,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實這個」姜太公釣魚「還有另外一個版本。相傳周文王特別喜好遊獵,每次狩獵出發前都會找佔卜師進行佔卜。
  • 姜太公為什麼釣到了周文王?是偶然還是故意為之?司馬遷都說不清
    年輕時本想在商紂王那裡討個差事,沒想到一直不被賞識,貧困潦倒,到了七八十歲了,突然開了竅,跑到渭水邊上釣起魚來,這就遇到了周文王,倆人一拍即合,推翻了商朝的統治,建立了周王朝。後來他的事跡演變成了諺語:「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這件事情是一個歷史傳說,真實性無從考察,姜太公釣魚的故事恐怕只是出於對漢代人的想像。
  •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原來周文王就是那條魚
    說到姜子牙必然說到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所以姜子牙的成功是來源於他的釣魚,是一點都不假。我們都知道歷史上的姜太公是商末周初軍事家、政治家、韜略家,周朝開國元勳,被民間稱為"姜太公",被尊為"百家宗師"。 傳說姜子牙垂釣於渭水之濱,遇見西伯侯姬昌,拜為太師,輔佐姬昌建立霸業。
  • 姜太公以草人施法,騙周文王,救樵夫母子!
    當然,最令大家熟悉的故事,當屬「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姜子牙八十歲的時候,在河邊釣魚,但他從來沒有釣到魚,這就很奇怪了,然後人們發現,他釣魚的鉤子居然是直的。然後就笑他:「直鉤怎麼能釣到魚呢?」姜子牙卻說:「我釣魚啊,願意上鉤的魚,他自然會咬住鉤子的。」後來,周文王親自來請他為相,也正好應了他的話,原來周文王才是他要釣的魚啊!小編我就想問,那現實中,姜子牙到底釣到魚了嗎?
  • 走近道教:民間俗語「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是什麼意思?
    姜太公幫助周文王周武王父子二人推翻了商朝的統治,建立了周朝。由於姜太公運籌帷幄、功勳卓著,在他死後人們將他奉為神明,護佑蒼生,漢代皇帝令各地修建太公廟,並讓開國功臣張良陪祀。後來姜子牙又被帝王敕封為武成王,文廟奉祀孔子,武廟奉祀姜太公。姜太公成為神仙這在很多的文學作品中都有記載,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封神演義》,另外在道教典籍劉向所著的《列仙傳》中,也將姜子牙奉為神明。
  • 老話「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說的是什麼,真的有用嗎?
    如果您不清楚,那就先看看《史記》裡的記載:「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虞夏之際封於呂,或封於申,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周西伯獵,果遇太公於渭之陽,與語,大說,曰: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聖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之曰太公望。」明白了吧,周文王的父親(姬太公)預知有聖人要來西岐,周朝會因此興盛,姬太公期盼已久,卻沒能等到聖人出現。
  •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啟迪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是一句我們相當熟悉的民間歇後語,從字面上看,表現的是一種消極的等待思想,但實際上卻反映了姜子牙的高超戰略。姜子牙,史稱姜太公,名呂尚,年輕時曾在商都宰牛賣肉,又到孟津賣酒為生。他雖然貧窮潦倒,但胸懷大志,勤習治國安邦之道,期望有朝一日大展宏圖為國效力。但由於他出身卑微,始終沒有施展才華的機會。
  • 歷史上真正的姜太公是什麼樣子,在滅商興周中他做出了哪些貢獻
    酷刑內容紂王的叔父比幹來勸他,他反而說:「聽你說話倒很像個聖人,聽說聖人的心有七竅,挖出來讓我看看。」就挖了比幹的心。因此,國內民怨沸騰,一片恐怖。而在商朝西方的岐山一帶,有個叫周的小國,這時候卻一天天興盛起來。
  • 姜太公是個什麼樣的人?姜尚起過什麼樣的歷史作用?
    有部名叫《封神演義》的小說,把姜太公寫得神乎其神。這部小說流傳很廣,影響很大,甚至農村蓋房竣工後,也要在後牆寫上「姜太公在此,諸神退位。」這位我國婦孺皆知的姜太公,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物呢?姜太公,姜姓,名望,又稱姜子牙。姜太公本屬東夷人,是炎帝的後裔,他的祖先曾因功而被舜封於呂。關於姜太公如何歸周,輔佐文王剪商的傳說有三種。
  • 解密,姜太公在此,諸神退位
    姜子牙真鉤釣渭水之魚,不用香餌之食,離水面三尺, 周文王打獵時和他相遇,談得極為投機,發現這人是有大能之才,(這就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由來。)後周文王拜姜子牙為右靈臺,之後武王拜為相父。後,率領三十六路大軍討伐昏君紂王,掌封神榜,執打神鞭,(鞭長三尺六寸五分,有二十一節,每一節有四道符印,共八十四道符印,),持五方旗之一中央戊己杏黃旗(旗長一尺七寸,旗色玄黃,此寶威力無窮,以此護體,諸邪避退、萬法不侵。)後金臺拜將,準備東徵,封為掃蕩成湯天寶大元帥。
  • 俗語「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什麼意思,南方人的理解最出人意料
    明白了吧,周文王的父親(姬太公)預知有聖人要來西岐,周朝會因此興盛,姬太公期盼已久,卻沒能等到聖人出現 在《封神演義》中,很多死去的角色被姜太公封神,所以民間有一句老話,「姜太公在此,諸神退位!」,各路神靈見了姜子牙都得迴避。還有一句老話是,「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又是什麼意思呢?
  • 有備而來,姜太公直鉤垂釣遇文王,賢才沒有明主賞識也是枉然
    他聽人說,現在的周國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姬昌已經做了周文王,正在召集賢士,積蓄力量,準備推翻殘暴的商王朝。於是,年近古稀的姜尚,又背上行囊,長途跋涉,來到周國都城郊外的渭水邊上,找了一間石屋住下。在渭水南邊,有一條叫蹯溪的支流,發源於南山的茲谷,山上有一股泉水叫茲泉,從高處急流而下,在山腳下積成一個深潭,潭水清澈見底,有許多魚兒在水裡遊動。
  • 周文王是如何在牢房裡,推演出了64卦?他經歷了什麼?
    本節講到法術奇門遁甲陣營「文王八卦」,要將後天八卦帶入到河洛大 陣的陣營之中,後天八卦方位的演化歷來都是易學大家所爭論的,本節將在法術奇門當 中給出一個答案,天罡遁對文王八卦的入法有自己的理解,用法術奇門遁甲的陣營去觀 察八卦的八個方位,所有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六十四卦的演化來自於周文王,所有的術法都是建立在他的研究基礎之上。
  • 姜太公釣魚,與周文王5個回合對話,竟直接拜為太師,太精彩!
    姜太公釣魚,與周文王5個回合對話,竟直接拜為太師,太精彩!「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是一句歇後語,講的是商周時期的知名歷史典故。傳說中,姜子牙在渭水河畔,用沒有魚餌的直鉤釣魚,竟然還是釣到了很多魚,這才讓文王主動跟他交談,招入麾下,尊為太師。到周武王即位,姜子牙又被尊為「師尚父」。
  • 在農村蓋房子要上梁為何要寫「姜太公在此」?看了你就明白了!
    在農村蓋房子要上梁為何要寫「姜太公在此」?其實,每個民俗的來歷往往都是來自一個故事。農村造房習俗,也是自古流傳下來的。大家都知道,在民間建房,上梁時立柱上會貼上寫有「紫微高照」和「太公在此」的紅紙,以求避邪驅鬼,上梁大吉。
  • 姜太公釣魚,80歲才拜相,他釣取功名之法,今天能否管用?
    姜太公釣魚,80歲才拜相,他釣取功名之法,今天能否管用?「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這是一句無人不知的口頭禪。太公用這一招,釣到了周文王,成為大周的首任丞相,若是放在現在,這招是否有用呢?《封神演義》中最有名的人物,非姜太公子牙莫屬!
  • 周文王背姜子牙走808步,周朝存在808年,難道真的是巧合嗎?
    本文由阿蒙講歷史獨家發布,點點關注,即可了解更多歷史資訊呦~我們都知道,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有5000多年燦爛的中華文明,不管形勢如何變化,儘管有無數的朝代的更新替換,但是一代又一代的民族精神和先進文化是最讓我們驕傲的地方。
  • 「姜太公在此,諸神退位」這句話怎麼來的?
    姜子牙是我國歷史上真實的、著名的人物,他最大的功勞是輔佐周文王推翻了暴商,建立了近800年歷史的周朝。民間對他也是稱讚不已,後面民間給他安排了很多神話故事,他也逐漸的變成了神話人物。明朝的一部《封神演義》直接將他徹底神話,還創作出來很多膾炙人口篇章。
  • 周文王背姜子牙八百步,周朝天下八百年,文王一開始便背錯了方向
    文王背了800步,姜子牙力保周朝800年,周文王一開始就背錯了方向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擁有5000多年光輝燦爛的華夏文明,無論局勢如何跌宕變幻,歷朝歷代都有數不清的風雲人物,代代傳承的民族精神與先進文化是最讓我們引以為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