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池穴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常用腧穴之一,為該經合穴,是氣血匯合之處,出自於《靈樞·本輸》,別名陽澤、鬼臣、鬼腿。屈肘成直角,當肘彎橫紋盡頭處,曲池穴治療肩肘關節疼痛、高血壓、蕁麻疹、流行性感冒、急性胃腸炎等,作用很多,但最方便的用途是降血壓。當血壓驟升時,可通過按曲池穴來放鬆神經系統,使呼吸逐漸均勻,心氣平和,血壓便可逐漸恢復正常。平時也可通過按壓此穴來平穩血壓,達到預防高血壓的效果。
屈曲肘部,橫紋端凹陷處,形似淺淺的水池,所以稱曲池。似水流匯入池中。曲池名指本穴的氣血物質為地部之上的溼濁之氣。
【腧穴釋義】
曲池。曲,隱秘也,不太察覺之意。池,水的圍合之處、匯合之所。曲池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為地部之上的溼濁之氣。本穴物質為手三裡穴降地之雨氣化而來,位處地之上部,性溼濁滯重,有如霧露,為隱秘之水,故名曲池。
【取穴位置】
人體曲池穴位於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穴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在高血壓發作的高峰期,即每天早6~10點,下午3~5點這兩個時段,將右手手掌攤開,左臂微微彎曲,用右手的掌側敲打左手的曲池穴所在處,重複多次,便可保持血壓平穩。
【穴位解剖】
橈側腕長伸肌起始部,肱橈肌的撓側;有橈返動脈的分支;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內側深層為橈神經本幹。
【穴位主治】
曲池穴的主治症狀為:老人斑、皮膚粗糙、手肘疼痛、眼疾、牙疼;上肢癱、麻、痛;高血壓、貧血等。
主治疾病:咽喉腫痛,牙痛,目赤痛,瘰癧,癮疹,熱病上肢不遂,手臂腫痛,腹痛吐瀉,高血壓,癲狂。
【穴位功能】
(1)經穴現代研究之一。實驗結果表明,曲池穴對人體的消化系統、血液循環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均有明顯的調整作用。艾炙曲池可使胃蠕動弛緩,按壓曲池又可調節腸道蠕動、空腸、迴腸蠕動弱者可即時性增強,強者可使之減弱。
(2)按壓闌尾炎患者的曲池等穴,無論在X線觀察下或直接手術觀察,均可見闌尾的蠕動明顯加強,緊張度增加,或闌尾弧度變動、移位、呈捲曲擺動,或見分節氣泡移動加快,內容物排出,闌尾血管收縮,原來充血者,變為缺血狀態。
(3)曲池穴對冠心病、房性早搏、心房顫動等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可增強心肌收縮力,並可減緩心率。對血管舒縮功能有調節作用,輕按可引起血管收縮,重按多引起血管擴張。曲池穴的降低血壓作用已被證實,且遠期療效較好。
(4)觀察急性腦血管意外病人的血液流變學及腦血流圖發現,針刺曲池等穴,可使腦血流量增加,腦血管阻力降低,起針後腦血流量增加仍可維持35分鐘,腦血管阻力降低不明顯。
(5)對脾切除術後血小板過多症,按壓曲池等穴,可使血小板數漸趨下降,以至恢復正常。針刺曲池穴對炎症灶白細胞的遊出有一定抑制作用。對血氧飽和度有調整作用。
(6.按壓曲池可使多數空腹正常人的血糖升高,說明有促進腎上腺髓質分泌功能的作用。對血糖的調節,因手法不同,可產生相反的效果,如用燒山火手法,可使血糖上升,用透天涼的手法則可使血糖下降。
【穴位配伍】
配合谷穴、外關穴,有疏風解表,清熱止痛作用,主治感冒發熱,咽喉炎,扁桃體炎,目赤。
配合谷穴、血海穴、委中穴、膈俞穴,有散風清熱,調和營衛作用,主治丹毒,蕁麻疹。
配內關、合谷、血海、陽陵泉、足三裡、太衝穴、崑崙穴、太溪穴、阿是穴,有溫陽散寒,活血止痛作用,主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配合谷、血海、三陰交穴,有扶正解毒作用,主治冬眠靈藥物反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