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來到山東大學,就下一步雙方合作達成共識。記者黃中明 攝□本報記者 朱士娟
「諾獎獲得者中很少有中國人身影,中國高等教育出了什麼問題,又該在哪些方面提高?」「不知道!」12日,在山大舉行的丁肇中媒體見面會上,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華人科學家丁肇中對記者提出的這個問題很誠懇地交了「白卷」,年近八旬的他很少對實驗之外的事情隨意評論。但在他心中卻有一個期待:在不久的將來,中國拿諾獎的人數能與中國人口成正比。
【談暗物質】 距離發現暗物質只剩最後一項證據
「這麼多人!」12日上午11點40分,丁肇中亮相媒體見面會,一身黑色西裝,打著藍色領帶,頭髮幾近全白,年近八旬的他仍然幽默風趣,一進場就帶著略微驚訝的表情與記者開了個小玩笑。
丁肇中從1995年正式開展阿爾法磁譜儀(AMS)項目實驗,開始尋蹤宇宙間神秘的暗物質,而這個項目也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科學項目之一。2011年5月16日由美國「奮進號」太空梭送入太空,也是目前唯一永久安放在國際空間站上的具有開創型的大型科學實驗。2013年,從不輕易發表研究成果的他第一次向世界公布了實驗結果——已發現的40萬個正電子可能來自一個共同之源,即脈衝星或人們一直尋找的暗物質。今年9月20日,丁肇中再次公布最新研究結果,「證明暗物質存在的6個特徵目前已有5個得到證實」。而在被媒體追問,AMS是否已經發現了暗物質時,丁肇中慎重地說要想證明暗物質存在還需要一段時間實驗,目前並沒有發現與現有暗物質理論解釋相悖的跡象。
【談實驗】 實驗的意義在於發現
「AMS項目將來會不會向民用方面轉化?」在與丁肇中交流中,記者向他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聽完問題,丁肇中先是一愣,緊接著幽默地將記者的問題換了一種問法,「其實你可以直白地問我這個項目費這麼大精力,花這麼多錢,到底有什麼用?」
正如丁肇中所說,AMS項目確實是一個既耗精力又花錢的實驗。據悉,僅阿爾法磁譜儀(AMS)就是由16個國家和地區的600餘名科學家歷時近18年完成,耗資21億美元,實驗過程可能持續15至20年。「科學很大一個作用是滿足人的好奇心,這是人和動物的最大區別。」丁肇中說,110多年前,物理學第一個和第二個獲得諾貝爾獎的,是發現了電子和X光的科學家,那時候很多人問它有什麼用,上世紀三十年代後電子和X光被廣泛應用於醫學;上世紀四十年代最尖端科學是空間物理,現在也被廣泛用在導航等方面,「往往現在我們所用的東西都是以前被認為是『花錢最多最沒有經濟效益的』。從發現到應用一般需要很長一段時間,而現在AMS項目是在發現的過程,很難推測將來會有哪些應用。」
【談諾獎】 期待中國拿諾獎的人數與人口成正比
最近諾貝爾獎成為關注熱點,而在最新公布的獲獎名單中,並沒有中國人身影。1974年,丁肇中和美國加州史丹福大學的教授裡克特幾乎同時各自發現了新的基本粒子,丁肇中把它命名為J粒子,這個發現讓丁肇中和裡克特同時成為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在頒獎典禮上,丁肇中用中文發表了自己的演講,這在諾貝爾獎的頒發歷史上是第一次。「中國人獲諾獎的很少,國內高等教育如何提高?」記者向丁肇中提出這個問題。讓人意外的是,丁肇中卻回答:「不知道!」
記者注意到,丁肇中在回答「不知道」時,很誠懇,並沒有故意「賣關子」。其實,這位在華人中享有盛譽的科學家,經常回答「不知道」,他常說,不知道的事情絕對不去主觀推斷,而最尖端的科學很難靠判斷來確定是怎麼回事。「除了AMS,我不了解其他事情。」實驗幾乎是丁肇中生活和工作的全部,基本沒有假期和周末。不過,對於記者的提問,丁肇中補充說,中國人口佔世界四分之一,過去曾對世界科學作出很大貢獻,而科學落後是最近幾百年的事情,他期待不久的將來中國拿諾獎的人數會與人口成正比。
山大將繼續參與AMS項目探尋暗物質
「參與AMS項目的60多個大學和科研機構中,有幾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山大是其中之一。」丁肇中說,他很看重山大人的專注精神,在他看來,如此大的實驗項目只有專心才會做下去。媒體見面會上,山大校長張榮透露,山大已與丁肇中教授就下一步合作達成共識,山大會繼續參與和支持丁肇中主持的AMS項目,探測和尋找暗物質。
據悉,山大自2004年3月參加AMS項目,由該校程林教授任AMS熱系統總負責人,歷時7年完成了在國際空間站上運行AMS的熱系統。2004年至今,山東大學先後有52人在歐洲核子中心、義大利CGS、歐洲航天技術中心工作,不斷為AMS探測器的建造和數據分析做出貢獻。 (記者朱士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