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少中國人,問題何在?丁肇中山大回答:不知道!

2020-11-25 濟南時報
  

  12日,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來到山東大學,就下一步雙方合作達成共識。記者黃中明 攝□本報記者 朱士娟
  「諾獎獲得者中很少有中國人身影,中國高等教育出了什麼問題,又該在哪些方面提高?」「不知道!」12日,在山大舉行的丁肇中媒體見面會上,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華人科學家丁肇中對記者提出的這個問題很誠懇地交了「白卷」,年近八旬的他很少對實驗之外的事情隨意評論。但在他心中卻有一個期待:在不久的將來,中國拿諾獎的人數能與中國人口成正比。
【談暗物質】 距離發現暗物質只剩最後一項證據
  「這麼多人!」12日上午11點40分,丁肇中亮相媒體見面會,一身黑色西裝,打著藍色領帶,頭髮幾近全白,年近八旬的他仍然幽默風趣,一進場就帶著略微驚訝的表情與記者開了個小玩笑。
  丁肇中從1995年正式開展阿爾法磁譜儀(AMS)項目實驗,開始尋蹤宇宙間神秘的暗物質,而這個項目也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科學項目之一。2011年5月16日由美國「奮進號」太空梭送入太空,也是目前唯一永久安放在國際空間站上的具有開創型的大型科學實驗。2013年,從不輕易發表研究成果的他第一次向世界公布了實驗結果——已發現的40萬個正電子可能來自一個共同之源,即脈衝星或人們一直尋找的暗物質。今年9月20日,丁肇中再次公布最新研究結果,「證明暗物質存在的6個特徵目前已有5個得到證實」。而在被媒體追問,AMS是否已經發現了暗物質時,丁肇中慎重地說要想證明暗物質存在還需要一段時間實驗,目前並沒有發現與現有暗物質理論解釋相悖的跡象。
【談實驗】 實驗的意義在於發現
  「AMS項目將來會不會向民用方面轉化?」在與丁肇中交流中,記者向他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聽完問題,丁肇中先是一愣,緊接著幽默地將記者的問題換了一種問法,「其實你可以直白地問我這個項目費這麼大精力,花這麼多錢,到底有什麼用?」
  正如丁肇中所說,AMS項目確實是一個既耗精力又花錢的實驗。據悉,僅阿爾法磁譜儀(AMS)就是由16個國家和地區的600餘名科學家歷時近18年完成,耗資21億美元,實驗過程可能持續15至20年。「科學很大一個作用是滿足人的好奇心,這是人和動物的最大區別。」丁肇中說,110多年前,物理學第一個和第二個獲得諾貝爾獎的,是發現了電子和X光的科學家,那時候很多人問它有什麼用,上世紀三十年代後電子和X光被廣泛應用於醫學;上世紀四十年代最尖端科學是空間物理,現在也被廣泛用在導航等方面,「往往現在我們所用的東西都是以前被認為是『花錢最多最沒有經濟效益的』。從發現到應用一般需要很長一段時間,而現在AMS項目是在發現的過程,很難推測將來會有哪些應用。」
【談諾獎】 期待中國拿諾獎的人數與人口成正比
  最近諾貝爾獎成為關注熱點,而在最新公布的獲獎名單中,並沒有中國人身影。1974年,丁肇中和美國加州史丹福大學的教授裡克特幾乎同時各自發現了新的基本粒子,丁肇中把它命名為J粒子,這個發現讓丁肇中和裡克特同時成為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在頒獎典禮上,丁肇中用中文發表了自己的演講,這在諾貝爾獎的頒發歷史上是第一次。「中國人獲諾獎的很少,國內高等教育如何提高?」記者向丁肇中提出這個問題。讓人意外的是,丁肇中卻回答:「不知道!」
  記者注意到,丁肇中在回答「不知道」時,很誠懇,並沒有故意「賣關子」。其實,這位在華人中享有盛譽的科學家,經常回答「不知道」,他常說,不知道的事情絕對不去主觀推斷,而最尖端的科學很難靠判斷來確定是怎麼回事。「除了AMS,我不了解其他事情。」實驗幾乎是丁肇中生活和工作的全部,基本沒有假期和周末。不過,對於記者的提問,丁肇中補充說,中國人口佔世界四分之一,過去曾對世界科學作出很大貢獻,而科學落後是最近幾百年的事情,他期待不久的將來中國拿諾獎的人數會與人口成正比。
山大將繼續參與AMS項目探尋暗物質
  「參與AMS項目的60多個大學和科研機構中,有幾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山大是其中之一。」丁肇中說,他很看重山大人的專注精神,在他看來,如此大的實驗項目只有專心才會做下去。媒體見面會上,山大校長張榮透露,山大已與丁肇中教授就下一步合作達成共識,山大會繼續參與和支持丁肇中主持的AMS項目,探測和尋找暗物質。
  據悉,山大自2004年3月參加AMS項目,由該校程林教授任AMS熱系統總負責人,歷時7年完成了在國際空間站上運行AMS的熱系統。2004年至今,山東大學先後有52人在歐洲核子中心、義大利CGS、歐洲航天技術中心工作,不斷為AMS探測器的建造和數據分析做出貢獻。 (記者朱士娟)

相關焦點

  • 諾獎得主丁肇中寄語復旦新生:推翻多數人觀點才能向前走
    諾獎得主丁肇中寄語復旦新生:推翻多數人觀點才能向前走 澎湃新聞記者 陳伊萍 2019-09-06 17:29 來源:澎湃新聞
  • 丁肇中對話川大學子 未正面回應千億建超大對撞機爭議
    中新網成都9月13日電 (徐楊禕 王鵬)13日,赴川出席「2016中國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談會」(簡稱「海科會」)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在歷史上,中國人對人類的知識有重要貢獻,中國過去那麼落後,是最近一兩百年的事情。所以,希望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能對人類知識的貢獻和人口成正比。」丁肇中如是說。  80歲高齡的丁肇中,是美國華裔實驗物理學家,祖籍山東省日照市濤雒鎮,曾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本屆「海科會」開幕式暨天府論壇上,他堅持用四川話作了主題為「尋找宇宙起源」的演講。
  • 丁肇中:少數人把多數人的觀念推翻後,科學才能向前發展
    對於獲諾貝爾獎,丁肇中在現場透露了一個細節——他是諾獎百年歷史上第一個用中文作報告的獲獎者,「當時美國大使來找我說,你出生在美國,為什麼用中文,我說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所以我要用中文。這是我當時所說的,得到諾貝爾獎,是一個科學家最大的榮譽,我是在舊中國長大的,因此想借這個機會向發展中國家的青年強調實驗工作的重要性。」
  • 日照歷史上的今天 | 7月12日 丁肇中回鄉!(文末有福利)
    丁肇中教授回鄉2018年7月12日至13日,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一行來日照市,研討推進日照市科技館項目,並回到東港區濤雒鎮祖居省親。這是丁肇中教授的第七次回鄉。「日照這個城市非常乾淨,非常現代化,和瑞士一樣的,我非常喜歡。」
  • 獨家|諾獎得主告訴你:幾歲拿諾貝爾獎最合適?
    圖|Rasmus Bjørk化學家平均需要等待20年獲得諾貝爾獎,這已經是分析數據中,諾獎得主裡等待時間最短的了。圖|Rasmus Bjørk01意氣風發奎洛茲:我29歲就有了重大發現!02最年長諾獎得主古迪納夫:我的年齡剛剛好WLF曾向大家推送過現年98歲高齡的2019 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教授約翰·班寧斯特·古迪納夫(John Bannister Goodenough)的故事(詳見推送)。古迪納夫。
  • 諾獎以上,真相未滿:追捕黑洞二百年
    但圍繞今年諾獎首次頒給黑洞研究這個話題,還是產生了不少疑問。比如說很多媒體和評論人都認為,屬於黑洞研究的諾獎「姍姍來遲」,並且頒給霍金好友羅傑·彭羅斯,是對2018年霍金辭世的某種惋惜和追悔。那麼問題來了,霍金沒有因為黑洞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真的並不公平嗎?
  • 諾獎得主諾德豪斯《氣候賭場》推出中文版
    原標題:諾獎得主諾德豪斯《氣候賭場》推出中文版「我們已經進入了『氣候賭場』,正在搖動全球變暖的骰子,但仍有時間轉身走出賭場,改變人類暗淡的前景。」日前,在北京耶魯中心舉行的《氣候賭場》中文版分享會上,美國著名經濟學家、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威廉·諾德豪斯通過視頻對中國讀者說了這樣一段話。《氣候賭場》是一部前沿經濟學著作,自問世後受到全球經濟學界、政界、企業界和大學師生的廣泛歡迎和好評,已被越來越多的學校指定為大學生基本讀物。
  • 2018年諾獎作家力作《雲遊》首出中文版
    在2019年的諾獎演講時她也曾提到《雲遊》。諾獎授獎詞是這本書最好的體現:「她的敘事富於百科全書式的激情和想像力,代表了一種跨越邊界的生命形式。」
  • 4位諾獎得主將蒞蓉解迷津
    成都全球創新創業交易會10日啟幕 4位諾獎得主將蒞蓉解迷津   5月10日-12日,以「匯智創新,開放共享」為主題的2017成都全球創新創業交易會,將在成都世紀城國際會議中心舉行。
  • 莫言低調生活被諾獎打破:說不激動是裝蒜(圖)
    在大家都在為他獲諾獎慶祝時,莫言早在多日前就回到了他人生的起點山東高密。11日一早,莫言的家鄉就迎來了大批記者。獲獎後的莫言,依然平靜低調,不願平靜生活被打破。11日晚,記者費盡周折,終於找到了莫言位於高密的家,莫言一邊面對狂轟濫炸的電話祝福,一邊回答了記者的問題。 談獲獎:「大哥告訴我說我得獎了」記者:得知獲獎時,您正在幹什麼?
  • 丁肇中:沒有基礎研究 就沒有社會的向前發展
    丁肇中演講現場科學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金字塔  四川新聞網成都9月24日訊(記者 董焦)24日上午,2015中國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談會(簡稱「作為本屆海科會的重量級嘉賓,諾貝爾獎得主、物理學家丁肇中帶來了題為《科學發展與社會進步》的主題演講。  「今天,我們正享受著由基礎研究所帶動前所未有的技術成果,如:通訊、計算機、交通、醫療等諸多領域,大大提高了我們的生活質量。」從身邊的生活開始,丁肇中慢慢切入科技的正題,「可是常常被人們忘記的是,為這些成就奠定基礎的科學家,是出於對自然界的好奇心而去不停地探索,不是出於經濟利益。」
  • ...從「三無」科學家到諾獎大師,她的研究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受父親影響,屠呦呦從小便喜歡翻看書籍,特別是中醫藥方面的書,即便看不太懂,書中的插圖也能吸引她的目光。16歲時,屠呦呦不幸染上肺結核,在那個缺醫少藥的年代,家人尋醫問藥,用了兩年的時間才將她治好。不料,問題又出現了,在動物實驗中,個別動物出現了肝臟中毒損傷的現象。為了爭奪寶貴的實驗時間,確認藥物是否有毒副作用,屠呦呦率先提出以身試藥的申請,並幾度深入海南疫區進行臨床療效驗證,最終確認提取物對人體是無害的。
  • 諾獎史上首位女天文學家,給女孩樹立榜樣,她做到了
    現在,銀河探險家蓋茲,因發現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緻密天體——黑洞(諾獎頒獎詞很謹慎,並未提黑洞),成為諾獎歷史上首位女天文學家。在得知蓋茲獲得諾獎後,Judith Keane接受採訪時說,「她是一位傑出的學生,能教這樣特殊的學生是老師的夢想。」
  • 芝加哥大學燭光追悼遇害中國博士 諾獎得主向其父母中文致哀
    視頻截圖芝大校長親臨致哀範軼然父母抵美參加追思會當地時間1月14日下午4點,芝加哥大學為範軼然舉行了燭光追悼活動,校長羅伯特·齊默教授,教務長李家儀教授,範軼然的導師、布斯商學院金融學教授何治國教授,以及諾獎得主、該校經濟學教授拉斯·彼特·漢森均親臨致哀。據悉,範軼然的父母也已抵達芝加哥,並出席了追悼活動。
  • 諾獎作家勒克萊齊奧生日這天,我們查了查他的星盤
    一九八〇年,勒克萊齊奧以小說《沙漠》獲得保爾·莫朗文學獎。一九九四年,他在法國《讀書》雜誌一次讀者調查中,被評選為當代最偉大的法語作家之一。二〇〇八年,勒克萊齊奧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月亮雙子喜歡通過收集各種各樣的「八卦」來回答心中的問題。前面提到,勒克萊齊奧對中國當代文學和古代經典都有涉獵,法國作家菲利普·弗雷斯特甚至說「在當今所有重要的法國作家當中,幾乎只有勒克萊齊奧一人能恰如其分地評價中國作家」。
  • 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發現神奇的黑洞,3位得主分享760萬...
    其中,瑪麗·居裡兩度獲得諾獎。今年的安德裡亞·格茲成為了第四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女性獲得者。因新冠肺炎疫情,本次活動諾貝爾委員會對進入瑞典皇家科學院會場的人數進行了嚴格控制,全場人數不超過30人。並且進場時發給每個人一個口罩,對於沒有戴口罩要求的瑞典來說,這已經是瑞典要求最嚴格的地方。
  • 拒絕回答這3個問題的獅子座,多半不是真的愛你,別不知道
    獅子座的人非常坦率,平時有什麼說什麼,一般不會選擇過多隱瞞,因此想要知道眼前的獅子座到底是不是真心愛自己,是不是真心想和自己在一起,只要試著卻問他們這3種問題,若他們選擇拒絕回答,那麼多半也不會真心喜歡你!
  • 英國諾獎得主羅素:中國漢字有三大「缺陷」,究竟是哪三個方面?
    不過,西方的文字發展歷史很「特殊」,所以他們不理解漢字的這種特點。英國諾獎得主羅素直言:漢字有三大「缺陷」,他指的是哪三方面?像羅素這樣的西方學者很多,他們看起來很「熱愛」中國文化,但是卻根本不可能走進真正的中國文化。因為他們始終是拿自己的文化來考量中國的文化,最終得到的都是被他們的文化加工、修飾(或者說扭曲)之後的中國文化,這是由於他們自身的文化出身導致的。
  • 諾貝爾化學獎歷史上的遺珠之憾:這些大佬們為何無緣諾獎?
    這張元素周期表是化學學科中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很多諾獎成果與之關聯:1906年的諾獎得主亨利莫瓦桑因製造出單質氟而聞名;居裡夫人因發現鐳和釙、並成功分離出鐳獲1911年諾獎;麥克米倫和西博格因發現超鈾元素錼而共同獲得1951年諾獎……這些發現新元素的科學家都獲得了諾獎,但發現元素周期律的門捷列夫卻沒有得獎,真是充滿了諷刺意味。
  • 實驗從頭錯到尾,卻拿了諾獎,讓幾億人「死而復生」…
    文 | 比爾·布萊森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環球科學」(ID:huanqiukexue),原文首發於2020年9月12日,原標題為《一項包含無數錯誤的實驗,讓他們拿到了諾獎 | 激素研究簡史》,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