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丁肇中寄語復旦新生:推翻多數人觀點才能向前走

2020-11-25 澎湃新聞

諾獎得主丁肇中寄語復旦新生:推翻多數人觀點才能向前走

澎湃新聞記者 陳伊萍

2019-09-06 17:29 來源:澎湃新聞

9月6日上午,復旦大學舉行了2019級本科新生開學典禮,來自世界各地的3900餘名新生參加了典禮。

當天,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為新生寄語。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發言。 澎湃新聞記者 陳伊萍 圖

丁肇中:推翻大多數人的觀點才能向前走

在開學典禮上,一位重量級嘉賓的出席讓全場學生振奮不已。這位嘉賓就是復旦大學校董、復旦大學榮譽教授、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

丁肇中在發言中說,他的家族和復旦大學有著百年淵源。「我的祖父在這兒念書,我的父親在這兒教書,我現在在這給大家演講。」

1976年,丁肇中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談到和物理的結緣,他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他說,父親是數學系的教授,母親是心理系的教授,兩人都非常反對自己學習物理。「他們跟我說,學物理不是每個人都能學的,要有特別的天賦。我就跟他們說,一個人在世界上只走一次,要靠自己的興趣,為了這個興趣才向前走,這才是有意義的。」

他還打趣說,距離自己獲諾貝爾獎已經過去40多年,幾乎認識每一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學家。「他們中間,沒有一個是考第一名的,主要的原因,特別是我自己,就是只對一兩門科學有興趣。」而這一兩門科學,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衝刺研究。

「你在學習的時候,一定要記得,書本上的東西都是別人已經做完的,那向前走就一定要推翻書本上的知識,只有這樣才可以向前走。」他勉勵新生,自然科學的精神,不是少數服從多數,而是多數服從少數。「把大多數人的觀點推翻以後,才能向前走。」

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發言。 復旦大學 供圖

許寧生:放下考入復旦的榮光

在當天的本科生開學典禮上,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在祝賀新同學成為「復旦人」以外,還勉勵同學們放下考入復旦的榮光,認真思考如何讓自己成為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貢獻者。「思考大學學習意味著什麼?復旦大學學生這一新身份意味著什麼?未來四五年的大學生活應該怎樣度過?」

許寧生說,大學生的任務不止於「學」,你們還必須學會獨立地選擇學什麼、如何學,怎樣在幹中學。「既要找準定位,把握方向,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規劃好自己的人生;也要在打牢專業基礎的同時,更多關注學科前沿、關注學科交叉領域,敢於自我突破、自我創新,積極參與融合創新,以開放的視野去開闢更大的世界,做掌握未來的復旦人。」

許寧生還指出,大學是一個促進個人自由發展的平臺,但自由絕對不意味著放任自流、任其所為。自由的前提是自律,他人的自由是你個人自由的前提,唯有自律才能實現更大的自由。他提醒新生,「進入復旦不過是你們在人生的長跑中取得了一個不錯的起跑位置,但暫時的領跑不意味著永遠領先,只有通過持續努力、刻苦鑽研,才能保持、鞏固和擴大你們的優勢。」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復旦大學 開學 丁肇中

相關推薦

評論(288)

相關焦點

  • 丁肇中:少數人把多數人的觀念推翻後,科學才能向前發展
    1974年,丁肇中提出了「尋找新粒子與新物質」的實驗方案,可惜未能被多數物理學家重視。但他執著探索,終於在實驗中發現了新粒子——J粒子,它的壽命是通常粒子的1萬倍,進而發現了J粒子家族,改變了人類對於物質基本結構的認識。而丁肇中也因此獲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對此,他表示從中體會到,「做事情要對自己有信心,做你認為正確的事,不要怕困難,更不要因為多數人的反對而改變。」
  • 諾獎少中國人,問題何在?丁肇中山大回答:不知道!
    記者黃中明 攝□本報記者 朱士娟  「諾獎獲得者中很少有中國人身影,中國高等教育出了什麼問題,又該在哪些方面提高?」「不知道!」12日,在山大舉行的丁肇中媒體見面會上,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華人科學家丁肇中對記者提出的這個問題很誠懇地交了「白卷」,年近八旬的他很少對實驗之外的事情隨意評論。但在他心中卻有一個期待:在不久的將來,中國拿諾獎的人數能與中國人口成正比。
  • 獨家|諾獎得主告訴你:幾歲拿諾貝爾獎最合適?
    圖|Rasmus Bjørk化學家平均需要等待20年獲得諾貝爾獎,這已經是分析數據中,諾獎得主裡等待時間最短的了。圖|Rasmus Bjørk01意氣風發奎洛茲:我29歲就有了重大發現!02最年長諾獎得主古迪納夫:我的年齡剛剛好WLF曾向大家推送過現年98歲高齡的2019 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教授約翰·班寧斯特·古迪納夫(John Bannister Goodenough)的故事(詳見推送)。古迪納夫。
  • 丁肇中:沒有基礎研究 就沒有社會的向前發展
    丁肇中演講現場科學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金字塔  四川新聞網成都9月24日訊(記者 董焦)24日上午,2015中國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談會(簡稱「作為本屆海科會的重量級嘉賓,諾貝爾獎得主、物理學家丁肇中帶來了題為《科學發展與社會進步》的主題演講。  「今天,我們正享受著由基礎研究所帶動前所未有的技術成果,如:通訊、計算機、交通、醫療等諸多領域,大大提高了我們的生活質量。」從身邊的生活開始,丁肇中慢慢切入科技的正題,「可是常常被人們忘記的是,為這些成就奠定基礎的科學家,是出於對自然界的好奇心而去不停地探索,不是出於經濟利益。」
  • 4位諾獎得主將蒞蓉解迷津
    成都全球創新創業交易會10日啟幕 4位諾獎得主將蒞蓉解迷津   5月10日-12日,以「匯智創新,開放共享」為主題的2017成都全球創新創業交易會,將在成都世紀城國際會議中心舉行。
  • 諾獎得主諾德豪斯《氣候賭場》推出中文版
    原標題:諾獎得主諾德豪斯《氣候賭場》推出中文版「我們已經進入了『氣候賭場』,正在搖動全球變暖的骰子,但仍有時間轉身走出賭場,改變人類暗淡的前景。」日前,在北京耶魯中心舉行的《氣候賭場》中文版分享會上,美國著名經濟學家、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威廉·諾德豪斯通過視頻對中國讀者說了這樣一段話。《氣候賭場》是一部前沿經濟學著作,自問世後受到全球經濟學界、政界、企業界和大學師生的廣泛歡迎和好評,已被越來越多的學校指定為大學生基本讀物。
  • 2017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獲頒「復旦-中植科學獎」
    12月17日,第二屆」復旦-中植科學獎」頒獎典禮暨第三屆「復旦科技創新論壇」在上海開幕。
  • 芝加哥大學燭光追悼遇害中國博士 諾獎得主向其父母中文致哀
    視頻截圖芝大校長親臨致哀範軼然父母抵美參加追思會當地時間1月14日下午4點,芝加哥大學為範軼然舉行了燭光追悼活動,校長羅伯特·齊默教授,教務長李家儀教授,範軼然的導師、布斯商學院金融學教授何治國教授,以及諾獎得主、該校經濟學教授拉斯·彼特·漢森均親臨致哀。據悉,範軼然的父母也已抵達芝加哥,並出席了追悼活動。
  • 丁肇中對話川大學子 未正面回應千億建超大對撞機爭議
    中新網成都9月13日電 (徐楊禕 王鵬)13日,赴川出席「2016中國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談會」(簡稱「海科會」)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  能容納數百人的報告廳裡,座無虛席。在談及近期學界關於「千億建超大對撞機」的爭議時,丁肇中並未作出正面回應。
  • 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發現神奇的黑洞,3位得主分享760萬...
    歷史上曾有3名女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分別是我們熟知的「居裡夫人」瑪麗·居裡、德裔美國物理學家瑪麗亞格佩特·梅耶和2018年的得主唐娜斯特裡克蘭。其中,瑪麗·居裡兩度獲得諾獎。今年的安德裡亞·格茲成為了第四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女性獲得者。因新冠肺炎疫情,本次活動諾貝爾委員會對進入瑞典皇家科學院會場的人數進行了嚴格控制,全場人數不超過30人。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雙子座最多(組圖)
    白羊座 6  金牛座 7  位居第三位的金牛座,有7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包括弗·馮·哈耶克和保羅·薩繆爾森。  雙子座 11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雙子座的人喜愛變化,貪新鮮,這樣的星座怎麼能專心做研究?但好奇心旺盛的雙子座喜歡吸收資訊,有許多新奇的想法,並且願意不斷探索。
  • 遇害中國博士父母抵美:冒雨出席校園追悼會 諾獎得主中文致哀
    數百名師生在雨中舉蠟燭默哀,追悼會上,諾獎得主彼得·漢森用中文向範軼然的父母致意。據報導,悼念會在芝加哥大學校園內舉行,參加悼念會的有範軼然的導師何志國(音譯)、芝加哥大學校長羅伯特·齊默和2013年諾貝爾獎得主彼得·漢森等。此外,還有數百位師生參與,他們在雨中點燃蠟燭,追悼不幸身亡的範軼然。
  • 復旦新生多奇志:一要稱霸世界 二要集齊十二星座男朋友
    復旦大學今年在入校新生必經的光華大道上增設了「心願牆」,希望新生們能「志存高遠」,但是新生們的留言卻是千奇百怪,「奇葩」紛呈……  8月28日是復旦大學2016級本科新生報到的日子,來自全國各地的3400餘位「學霸」,以及來自37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名留學生走進校園,開始了新的求學徵程。
  • 學術頭條:美國14歲中學生研究新冠獲獎,諾獎得主涉嫌造假論文增至...
    華人科學家研發出超快速相機:每秒1000億幀,還能拍3D視頻近日,汪立宏及其團隊在拍照系統領域再次取得突破,新型超快速相機可以通過模仿人眼拍攝 3D 視頻,速度高達每秒 1000 億幀。相關研究論文已於 10 月 16 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 諾獎得主奧爾加·託卡爾丘克新作,源於候診室的星群小說
    圍繞兩個不斷交織的主題——旅行和人體保存——虛構的故事、發生過的真事、思想性的片段,一圈圈地排布,身體、旅行、飛行及運動的隱喻性和形而上等問題,隨著人的身體在世界中的運動這個主線而展開。作者簡介奧爾加·託卡爾丘克(Olga Tokarczuk),生於 1962 年。 2018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受聘擔任川大兩學院名譽院長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受聘擔任川大兩學院名譽院長 王鑫昕/中青在線 2017-09-28 15:54
  • 諾獎得主作出詳細解釋,不能貿然窺視
    科學家們曾提出一個聽起來更加科幻的觀點,即黑洞和白洞是互相連接的,黑洞的另一端是白洞,它們之間的通道是時空的隧道。但這一觀點難以證實,因為需要證實白洞和時空隧道的存在。以上觀點缺乏科學依據,目前只能在科幻影視的製作中應用體現。而科學界的主流觀點似乎更加嚴格,許多科學家認為在黑洞中存在奇點,但是他們不知道除了奇點之外,是否還有其他物質或物體。什麼是奇點?
  • 諾貝爾化學獎歷史上的遺珠之憾:這些大佬們為何無緣諾獎?
    這張元素周期表是化學學科中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很多諾獎成果與之關聯:1906年的諾獎得主亨利莫瓦桑因製造出單質氟而聞名;居裡夫人因發現鐳和釙、並成功分離出鐳獲1911年諾獎;麥克米倫和西博格因發現超鈾元素錼而共同獲得1951年諾獎……這些發現新元素的科學家都獲得了諾獎,但發現元素周期律的門捷列夫卻沒有得獎,真是充滿了諷刺意味。
  • 諾獎得主:要以買彩票心態投資基礎科學,不能急功近利
    基礎科研的重要性論壇首日,宇宙暗能量發現者之一、2011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亞當·裡斯(Adam Riess)教授不僅發表了宇宙大爆炸和超行星觀察的演講,同時也強調了基礎科學研究的重要性。裡斯教授說,科學家之所以要不斷進行基礎科學的探索,是因為很多存在的共識也有可能被證明是錯誤的。
  • 英國諾獎得主羅素:中國漢字有三大「缺陷」,究竟是哪三個方面?
    隨便一個字,一個偏旁部首,都可以在真正懂得漢字的人手上變成一個故事,乃至一部史書。不過,西方的文字發展歷史很「特殊」,所以他們不理解漢字的這種特點。英國諾獎得主羅素直言:漢字有三大「缺陷」,他指的是哪三方面?像羅素這樣的西方學者很多,他們看起來很「熱愛」中國文化,但是卻根本不可能走進真正的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