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誕生了許多需要花費畢生時間去實踐的思想。從歷史的角度看,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國家,其思想歷經朝代的更迭,也見證了其他國家的興亡。其中,有一個十分出色的思想——中庸。
中庸指的是循中和之道而為之,思想主旨就是中和,而想要中和,首先要做到思想上的不偏頗。
《中庸》一書中開篇寫道:「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中庸的本質與人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用不偏不倚的觀念為人處事,不用偏頗的行為差別待遇,最終的目的是提升自我修養。
中庸之道認為,為人處事最忌諱一蹴而就,思想基礎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而是時時刻刻留意自身言行,增添閱歷,清晰地認知世界,這樣才有可能客觀、負責、不帶強烈個人情感地評價事物。
並不是「均平天下、能辭卻爵祿、能蹈白刃」的人就一定能做到中庸,意思就是,有大能的人、不屑高官厚祿的人、勇猛、一往無前的人也不等於做到了中庸。
這些人在常人眼中是偉岸的,普通人能做到其中一點便十分不易。這些人都無法輕易做到中庸,那麼常人應如何自處呢?
對於以上問題,心理學家表示,往往中庸的人命都很好。與中庸相對的是偏頗,從日常生活中可以發現,有失偏頗的人通常處事不公正、說話較為犀利等等。
相比而言,中庸的人晉升更快,人緣也更好。在心理學中,對這種現象進行了相關解答。
中庸的人更會察言觀色
察言觀色就是指一個人能夠敏感察覺到身邊的氣氛,這往往跟個人的原生家庭環境、自身性格有關。根據心理學家的實際調研得出,更會察言觀色的人大多存在於原生家庭較為不和諧、性格較為內向的人群之中。
首先,原生家庭不和諧的情況有兩種:父母間關係不和諧、親子間關係不和諧
前者,父母長年累月爭吵,本身自顧不暇,對孩子的關注度也少,所以很容易導致孩子過早承擔與其年齡不相符的情感波瀾。
孩子在得不到父母充足關愛的同時,還要充當父母關係的調和劑,在父母爭吵前調解關係,在爭吵過程中充當和事老,在爭吵之後總結經驗,以便下一次有所準備。
這讓孩子在本就繁重的學習生活中,不得不提高情商,養成察言觀色的習慣。
後者,親子間關係不和諧,父母極大概率存在不負責任、打罵孩子的情況。這類的孩子本身敏感多疑,在風雨欲來之前早已經做好準備,將父母對自己的傷害降到最低。
更有甚者,平時便戰戰兢兢,生怕哪裡做的不好遭到父母的毒打。有些不負責任的父母,會將外面不好的情緒帶回家裡,把憤怒轉嫁到孩子身上。
因此,這類孩子很早便學會通過察言觀色規避傷害,情緒感知力高於常人。
性格內向的孩子往往是敏感、感性的,能夠推己及人,換位思考。本身不喜言談,通常在一旁充當傾聽者的角色,聽別人講述各式各樣的故事,最後變成自我的沉澱,這類孩子察言觀色的能力也非常優秀。
察言觀色是中庸之道裡重要的組成部分,往往通過幼時的經歷,達到便利餘生的效果,是以一生的時間為參考,逐漸好命的過程。
所以,不能只看其中一個時間段,而應該總體考量。察言觀色使他們不向強勢的人俯首稱臣,也不對弱勢的人咄咄相逼。
中庸的人最會趨利避害
中庸的人也並非完全不站隊,他們往往在無意識中,選擇與那些能笑到最後的人站在一起。
例如,面對公司之間的爾虞我詐、互相算計,中庸的人只會溫和有禮地旁觀,委婉拒絕做不到的事情,得體又大方,讓人心生好感,不會被認為惡意拒絕。
當涉及到投票、選擇一方的尷尬局面時,也能夠全身而退,使最後的勝利方和惜敗方都認可自身人品。平日專注於自己的事情,儘量幫助他人,力有不逮也認真解釋,兩方都不得罪,達到趨利避害的效果。
總的來說,中庸的人是在維持自身品質、不斷提升自我的同時鍛鍊情商,能力與情商兼具,最後好命是必然。
- The End -
作者 | 第一心理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The Doctrine of the M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