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越是中庸的人,命越好

2020-11-30 騰訊網

中華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誕生了許多需要花費畢生時間去實踐的思想。從歷史的角度看,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國家,其思想歷經朝代的更迭,也見證了其他國家的興亡。其中,有一個十分出色的思想——中庸。

中庸指的是循中和之道而為之,思想主旨就是中和,而想要中和,首先要做到思想上的不偏頗。

《中庸》一書中開篇寫道:「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中庸的本質與人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用不偏不倚的觀念為人處事,不用偏頗的行為差別待遇,最終的目的是提升自我修養。

中庸之道認為,為人處事最忌諱一蹴而就,思想基礎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而是時時刻刻留意自身言行,增添閱歷,清晰地認知世界,這樣才有可能客觀、負責、不帶強烈個人情感地評價事物。

並不是「均平天下、能辭卻爵祿、能蹈白刃」的人就一定能做到中庸,意思就是,有大能的人、不屑高官厚祿的人、勇猛、一往無前的人也不等於做到了中庸。

這些人在常人眼中是偉岸的,普通人能做到其中一點便十分不易。這些人都無法輕易做到中庸,那麼常人應如何自處呢?

對於以上問題,心理學家表示,往往中庸的人命都很好。與中庸相對的是偏頗,從日常生活中可以發現,有失偏頗的人通常處事不公正、說話較為犀利等等。

相比而言,中庸的人晉升更快,人緣也更好。在心理學中,對這種現象進行了相關解答。

中庸的人更會察言觀色

察言觀色就是指一個人能夠敏感察覺到身邊的氣氛,這往往跟個人的原生家庭環境、自身性格有關。根據心理學家的實際調研得出,更會察言觀色的人大多存在於原生家庭較為不和諧、性格較為內向的人群之中

首先,原生家庭不和諧的情況有兩種:父母間關係不和諧、親子間關係不和諧

前者,父母長年累月爭吵,本身自顧不暇,對孩子的關注度也少,所以很容易導致孩子過早承擔與其年齡不相符的情感波瀾。

孩子在得不到父母充足關愛的同時,還要充當父母關係的調和劑,在父母爭吵前調解關係,在爭吵過程中充當和事老,在爭吵之後總結經驗,以便下一次有所準備。

這讓孩子在本就繁重的學習生活中,不得不提高情商,養成察言觀色的習慣。

後者,親子間關係不和諧,父母極大概率存在不負責任、打罵孩子的情況。這類的孩子本身敏感多疑,在風雨欲來之前早已經做好準備,將父母對自己的傷害降到最低

更有甚者,平時便戰戰兢兢,生怕哪裡做的不好遭到父母的毒打。有些不負責任的父母,會將外面不好的情緒帶回家裡,把憤怒轉嫁到孩子身上。

因此,這類孩子很早便學會通過察言觀色規避傷害,情緒感知力高於常人。

性格內向的孩子往往是敏感、感性的,能夠推己及人,換位思考。本身不喜言談,通常在一旁充當傾聽者的角色,聽別人講述各式各樣的故事,最後變成自我的沉澱,這類孩子察言觀色的能力也非常優秀。

察言觀色是中庸之道裡重要的組成部分,往往通過幼時的經歷,達到便利餘生的效果,是以一生的時間為參考,逐漸好命的過程。

所以,不能只看其中一個時間段,而應該總體考量。察言觀色使他們不向強勢的人俯首稱臣,也不對弱勢的人咄咄相逼。

中庸的人最會趨利避害

中庸的人也並非完全不站隊,他們往往在無意識中,選擇與那些能笑到最後的人站在一起。

例如,面對公司之間的爾虞我詐、互相算計,中庸的人只會溫和有禮地旁觀,委婉拒絕做不到的事情,得體又大方,讓人心生好感,不會被認為惡意拒絕。

當涉及到投票、選擇一方的尷尬局面時,也能夠全身而退,使最後的勝利方和惜敗方都認可自身人品。平日專注於自己的事情,儘量幫助他人,力有不逮也認真解釋,兩方都不得罪,達到趨利避害的效果。

總的來說,中庸的人是在維持自身品質、不斷提升自我的同時鍛鍊情商,能力與情商兼具,最後好命是必然。

- The End -

作者 | 第一心理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越是中庸的人,命越好?|心理學解釋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幾千年來,歷經朝代變遷,儒學文化經久不衰,中庸文化更是逐漸被人們熟知和認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是,越是中庸的人,命越好,這其中蘊含著極為深刻的人生哲理。什麼是中庸?社會心理學研究者認為,中庸是理解問題的模式,總是能看到事物的兩面性,正所謂「執兩端而允中」。深究下去,這是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根本差異,我們不會像西方人一樣執著於兩端。有的人認為,中庸就是「牆頭草」、「老好人」以及「和稀泥」。你怎麼這麼中庸?
  • 為什麼說越是中庸的人,命越好?這句話有道理嗎
    中國有句古話:「極高明而道中庸。」 《中庸》裡孔子曾說過: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 心理學家:為人處世越是中庸的人,命越好
    但實際上這根本就不是要解決問題的態度,而懂得中庸的人,則會思考我為什麼和老闆起爭執,是情緒問題還是具體的事件問題,我要用什麼方法才能化解這個衝突。 現代人一提起中庸之道,大都覺得迂腐不值一提,但你仔細想想為什麼很多人在中年以後突然讀懂了扔掉了的國學,把它們又撿起來了?因為在他們不斷的實踐過程中,發現前人所說的那些是對的。 實際上中庸不是教人妥協退讓,也不是讓你無欲無求,而是一種穩中求勝,是盡己力、聽天命。
  • 心理學家:越是中庸的人,命越好
    這種智慧對很多年輕人而言,都有些晦澀,初生牛犢者很難明白其中的智慧,他們往往激進、衝動、滿懷理想,在人生最初的幾十年裡,都很難懂得「何為中庸」,他們直到四十歲以後才可能明白「中庸之妙」。處事有「中庸」,性格亦有「中庸」。性格過硬者,過剛;性格過柔者,過陰。
  • 心理學:為什麼性格中庸的人命最好,看這三個方面就知道了
    為什麼性格中庸的人命最好,今天想和大家從心理學角度來探討下:1、中庸認為情緒是正常的,過於情緒化則會損害我們身體首先和大家闡述下,何謂中庸。在《中庸》這本書強調,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 心理學:3個現實經驗告訴你,越是漂亮的女孩越好追,理由很簡單
    心理學:3個現實經驗告訴你,越是漂亮的女孩越好追,理由很簡單很多人覺得漂亮的女人都是那種「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人,只可以遠遠的觀望,自己卻不敢得到。小編有位朋友,在他大學的時候看上了班裡一位漂亮的女孩,雖是同班同學,到了畢業也沒敢 ,因為他覺得自己的長相不夠好,沒有自信。
  • 心理學:越是沒出息的人,越容易有這3種脾氣,導致生活不順利
    一個普通的人,要學會收斂自己的脾氣,當你的脾氣大於你的本事時,就會被身邊的人嫌棄。有才華而非常驕傲的人,也會限制自己的發展高度。脾氣大於本事的人,在我們生活中很常見,這樣的人,不但會影響自己的生活,還會使我們的生活受到影響。越是沒出息的人,越容易有這3種脾氣,導致生活不順利。一起來看一下,你有這些壞脾氣嗎?
  • 總聽人說「中庸」,「中庸」到底什麼意思?
    《中庸》本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是孔子的孫子子思寫的,北宋時的二程很推崇它,在北宋時有很大的影響力。到了南宋,朱熹作《中庸章句》,把它和《大學》、《論語》、《孟子》一起列為「四書」,從此成了讀書之人的必讀之書,「中庸」思想也漸漸融入了中國人心中,成了為人處世的準則。
  • 越是心地善良的人,命越不好的原因在於,不明白一個道理!
    其實這並不太具備科學支撐,並且從現今社會的發展來看,心地越是善良的人,他的命不一定會非常好,反而可能命中會遇到很多不好的事情。越是心地善良的人,命越不好的原因在於,不明白一個道理!心理學界有一個非常火的名詞叫,人性弱點。很多心理學家認為,現今社會中人性的弱點之一就是善良。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外界環境變化莫測,善良的定義也與從前不同。善良不再是你對我好,我也對你好。
  • 為什麼中庸的人命最好
    做人,有命。有的人,好命,有的人,苦命。拋開特殊背景不講,單單是同等條件出生的人,因為各自性格的特點,可能會造成各自人生不同的軌跡,其中,這三種人,最為典型。而這三種不同的性格特點,就會造成了各自不同的命運,也可能對自己的人生結局,形成了定數。那麼,這三種人,究竟是哪三種人呢?
  • 心理學:人類心理的5大弱點,控制人心原來如此簡單
    從心理學角度上來看,下面這5種心理弱點,容易被掌控,而且對人的影響巨大,可以說,當你能掌控它們時,就掌控了一切。(1)證人的記憶效應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的記憶比想像的還要不可靠,我們的記憶並不是事情的真相,而是帶有主觀偏見的一種虛假構造。特別是當記憶不是很清晰的時候,我們會自主的腦補出合理的劇情,來使得記憶連貫。
  • 焦慮時,不妨讀讀中庸
    不妨讀一讀《中庸》吧,在古人的智慧中找到答案。01中庸,不是沒有立場,過度佛系很多人都覺得,中庸,不就是好好先生嗎?沒有立場,過度佛系,庸庸碌碌,潦倒一生。如果我們這樣理解「中庸」,就是把「庸」解釋為了「平庸」,把「中庸」解讀為「保持平庸,不要出頭。」但其實,恰恰相反,儒家不是不看重立場,反而最看重立場。
  • 越是混得好的人,越是在飯局上說「這4句話」,難怪會越混越好
    反觀那些大飯局上面,那些越混越好的中年人,會特別看重敬酒。只要把握好時機,就能使氣氛愉快活潑。他們越是混得好,就越喜歡在敬酒時遵循這4種技巧,這也難怪會混得越來越好。第一句話主要是為了烘託現場氣氛如上面所提到的,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 為什麼越樂善好施的人越好命?根本原因就這2點,別不信
    看到這位讀者的來信,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困惑,總有一些不愁吃穿的成功人士,動輒幾百萬就出手捐出,難道是嫌錢太多了?就像這位讀者的朋友一樣,為什麼越是樂善好施的人,命越好呢?其實要弄明白這個問題並不難,佛法上早已給了我們答案。
  • 心理學:福氣越好的人,這三個特徵越明顯,越早明白越好
    心理學調查發現,福氣越好的人,身上這三個特徵越明顯。1、知恩圖報,懂得感恩知恩圖報,善莫大焉。永遠不要把別人的幫助當成理所當然,世界上任何東西都是等價交換的,任何關係都需要一個良好的互動,接受了別人的贈與,有朝一日就要隨時做好回饋的準備,這是為自己的人生道路鋪下善緣。
  • 中庸之人是天下最厲害的角色
    提到「中庸」,大多數人就會想到這樣一個形象:膽小怯懦、唯唯諾諾,誰也不得罪,時刻想著自保,沒有主見,做事沒有原則,做個老好人。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過猶不及」是儒家奉行中庸之道的具體要求。真正的中庸是指道德高尚、品行端正、不偏不倚,性情剛柔並濟,就像水一樣柔和,卻有水滴石穿的威力。真正的中庸是指道德崇高寬厚,就像天地一樣廣遠遼闊,又不脫離眾人的目光。這樣的人,既懷有天地之德,又懷有人和之功,是天下最聖明的人。因此,有人說中庸之人是最厲害的角色。
  • 職場:中庸是工作中最理想的性格,中庸之人是天下最厲害的角色
    不通的人會有不同的性格,而不同的性格的人,又會有不同的命運和遭遇。某一個行業,也會有行業氣質,說的就是這個行業中大部分人都會有的一些性格特點。比如當老師的人,都會比較包容,有耐心。對於會計,就會特別認真、仔細,比較文靜,保密性很強,注重細節,對數字就很敏感。而對於律師,就會比較嚴肅、嚴謹,正直,尊重規則,有為民請命的正義感。
  • 《中庸》僅僅是不偏不倚、恰到好處嗎?深度解讀《中庸》的含義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禮記.中庸》「發,造字本義:動詞,手持標槍,雙足飛奔,借慣性將標槍投向野獸或敵人。」——《象形字典》發,這裡是產生、發出的意思。喜怒哀樂是人的情志,也是人性抒發的一種體現,其發之於中必形於外(體現於人的生命活動)。喜怒哀樂之未發,就是人沒有產生喜怒哀樂的情志。事物的發展變化,無非根源於內外兩種因素。
  • 情感:心理學,越是城府深的人,越是情商高!
    各位對心機深的人老是持有不一樣的看法,有的人愛心機深的人,由於那樣的人很聰慧,能知道你的意思,只要他們同意同時能特別好的呵護你的心機。有的人不愛心機深的人,由於他們覺得和那樣的人交往太累,就怕冒犯了他,背地捅你一刀,但不論如何,心機深的人EQ都挺高,這句話是真切的!
  • 心理學:層次越低的人,越容易有這4種表現,你有麼?
    但從心理層面來看,層次高的人在很多方面是共通的,層次底也一樣。一個人層次越低,往往越容易有這4種表現。(1)層次越低的人,往往越是傲慢自負現實中往往有個很奇怪的現象,越博學的人越覺得自己無知,越無知的人反而越自大。這就是心理學上的達克效應。因為越無知的人,往往越是對自己缺乏一個清晰的認識。他們經常會錯誤的高估自身水平,低估他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