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越是中庸的人,命越好?這句話有道理嗎

2020-11-27 騰訊網

中國有句古話:「極高明而道中庸。」

《中庸》裡孔子曾說過: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換句話說,就是在生活中有一些道理,如果強調得過了頭,就會過猶不及。比如:理論和實踐的問題。

絕大多數人認為,任何事情都是實踐中得到的,僅僅懂得道理是沒用的。但是,我們必須明白「道理」,才能更好地去完成,有意識地去做,不能夠只執著於一端,而忽略其他。

那麼,如何從心理學上分析,越是中庸的人,命越好呢?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何為「中庸之道」呢?即反對極端主義和單邊主義的一種制衡哲學。

人類,是個太容易走極端的生物了。

每一個年輕人都很有可能沾染上極端主義思維模式,他們極力成為站在懸崖峭壁上的「英雄」。

而中庸之道則否定了這種行為,也解救了這類人所謂的「仇敵」,他們認為天底下空間是如此之大,人類的生存方式和人生態度又是如此之多,何必如此極端將自己逼上絕路,成為帶有悲劇色彩的「英雄」。

極端主義者會用粗暴的方法來向周圍人證明自己的「強大」。

每個人都會存在一種莫名其妙的脆弱感。性格剛硬的人,在面對脆弱時,更偏向於用倔強的態度來粉飾脆弱,用各種粗暴的方式證明自己的「剛強」。

這種思維模式,看似保護了自己,其實是變相讓自己失去了話語權和行為自由。而中庸之道正相反,認為人的世界無比廣闊,每個人的人生都能走向光明。

正是因為這樣,我國著名哲學家孔子才將中庸之道看成是最高、最廣的道德。

他在《論語》中說道:「中庸之道,甚至矣乎。」

他認為,「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以此來批判那些玩弄極端思想、混淆刺激話語的「英雄」。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出世、入世,是每個人需要面對的問題。

修行的人認為,煩惱皆菩提,來者不拒,去者不留。這類性格中庸的人,很早便懂得剛柔並濟,他們的性格包含了兩個層面,一是在於左右平衡,二是在於上下通達。

左右平衡則是事物兩級之間的平衡,也就是現在我們面對事情「度」的把握。

信奉中庸之道者,日常行為處事總能在恰當的位置說合適的話;而一部分人,在日常行為上過於任性自我、沒有顧忌,勢必會引發禍患。

上下通達是指人居於世界的姿態。老子曾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由此可見,在老子心中,人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存在,與天地道同大。

人立於世上,必然會與周圍的事物發生聯繫,這便需要建立一個通達的環境,也需要有人持有「中庸」的思維態度。

只有通達者才能執著某事而不偏倚本心,不偏倚本心者才能融合通達。古人常追求的「天人合一」,也正是「求中」的最高境界。

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中庸之道」,是二十一世紀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最佳哲學,而中庸在不自知中已成為一種血液融入我們的文化基因裡。

有的人或許會認為「中庸之道」是保守圓滑、甘願平庸,這種觀念完全曲解了本意。

人們常道,性格決定著一個人的命運,而性格的養成,也絕非一朝一夕能夠改變。

性格中庸的人,提倡中正包容的態度,在處世方面,以中正的眼光行批評之事,達到「和而不同」,也就是求同存異,既能夠接納自己,也能夠包容他人。

不論是道家,還是儒家,中庸思想都是貫通的。中庸特質的人,他們對於個性和修養的塑造方面能把握好「度」,他們的人格更加豐盈而不混亂,各個方面協調發展。

因此,越是中庸的人,命越好。

他們是思想的解放、個性的融合、精神的交匯,精神上有無限發展的可能性,能達到真正的上下通達、左右平衡,允執厥中,臻於至善。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越是中庸的人,命越好?|心理學解釋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幾千年來,歷經朝代變遷,儒學文化經久不衰,中庸文化更是逐漸被人們熟知和認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是,越是中庸的人,命越好,這其中蘊含著極為深刻的人生哲理。什麼是中庸?社會心理學研究者認為,中庸是理解問題的模式,總是能看到事物的兩面性,正所謂「執兩端而允中」。深究下去,這是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根本差異,我們不會像西方人一樣執著於兩端。有的人認為,中庸就是「牆頭草」、「老好人」以及「和稀泥」。你怎麼這麼中庸?
  • 心理學家:為人處世越是中庸的人,命越好
    但實際上這根本就不是要解決問題的態度,而懂得中庸的人,則會思考我為什麼和老闆起爭執,是情緒問題還是具體的事件問題,我要用什麼方法才能化解這個衝突。 但是於個人而言就會失去真正成長的機會,一件事不堅持到最後很難看清楚其中的奧妙,這就是為什麼你是員工,他是老闆的原因,正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現代人一提起中庸之道,大都覺得迂腐不值一提,但你仔細想想為什麼很多人在中年以後突然讀懂了扔掉了的國學,把它們又撿起來了?
  • 心理學:越是中庸的人,命越好
    其中,有一個十分出色的思想——中庸。 並不是「均平天下、能辭卻爵祿、能蹈白刃」的人就一定能做到中庸,意思就是,有大能的人、不屑高官厚祿的人、勇猛、一往無前的人也不等於做到了中庸。 中庸的人更會察言觀色 察言觀色就是指一個人能夠敏感察覺到身邊的氣氛,這往往跟個人的原生家庭環境、自身性格有關。根據心理學家的實際調研得出,更會察言觀色的人大多存在於原生家庭較為不和諧、性格較為內向的人群之中。
  • 俗語:女人顴骨高,殺夫不用刀,為什麼會這麼說?這句話有道理嗎
    俗語:女人顴骨高,殺夫不用刀,為什麼會這麼說?這句話有道理嗎今天小毅給大家介紹一句俗語:「女人顴骨高,殺夫不用刀」,那麼,為什麼會這麼說呢?為什麼顴骨高的女人就「殺夫不用刀」了?這句話有道理嗎?其實這跟中國古代「男耕女織」的家庭分工,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丈夫需在外耕種養家,妻子就得留在家中紡織、相夫教子。所以這樣的家庭結構中,男性是主要的收入來源,在一個家庭單位中佔主導地位,而女性佔從屬地位。封建社會是要求女人在家從夫、女子無才便是德的。面相學認為高顴骨的女性個性強,多半是強勢的人。
  • 心理學家:越是中庸的人,命越好
    這種智慧對很多年輕人而言,都有些晦澀,初生牛犢者很難明白其中的智慧,他們往往激進、衝動、滿懷理想,在人生最初的幾十年裡,都很難懂得「何為中庸」,他們直到四十歲以後才可能明白「中庸之妙」。處事有「中庸」,性格亦有「中庸」。性格過硬者,過剛;性格過柔者,過陰。
  • 「小指短,丟飯碗;中指長,小霸王」這句話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黑嫂說一下自己的想法。一、這句話啥意思假如我們從字面上來理解這句話,還是非常淺顯易懂的。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說,當一個人小指短,他不會有個順當的吃飯營生,意思就是說會顛沛流離,安定生活對他來說是奢望。當然這裡說的是小指特別短,因為我們知道,正常人的手,小指就是最短的,這是跟自己別外的手指相對比起來。
  • 總聽人說「中庸」,「中庸」到底什麼意思?
    但做到真正的中庸並不容易。中庸不是老好好,中庸也不是和稀泥,說中庸禁錮了中國人思想的人要麼是本來就不理解中庸是什麼意思,要麼是知道,卻囿於其所處時代的政治文化環境不願或不敢說中庸的好,還有一種可能是一些批判中庸的人或許是對一些沒有理解中庸思想的博大,自以為是按照中庸思想做,其實是沒主見的人的不符合中庸思想的批判,並不是對中庸的批判。
  • 農村老話說「富不回鄉,男不過三」,這句話啥意思?有沒有道理?
    但如果我們深究其中的含義就會發覺,這些話雖然用字不同,雖然各地的規矩有所不同,但俗話之間的意思是相通的。比如這句「富不回鄉,男不辦三」,在我們豫北這邊,其實是有一個順口溜的,是這樣說的:男到三十不過生,過生就會陷深坑。女到四十不慶祝,慶祝就會斷前路。窮不探親多說話,說話就會挨鐮把。富不回鄉多顯擺,顯擺就會把命拐。
  • 農村俗語:人悶心毒,狗悶嘴惡,什麼意思?這句話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人悶心毒,狗悶嘴惡,什麼意思?這句話有道理嗎?在農村生活,你就發現農村的生活是很豐富的,不僅能見到很多你在城市裡沒見到的東西,連一些話語你也是覺得比較新鮮的,有時候可能就幾個字,可是想想還是很有意思。
  • 北方農村常說「雷打雪,遍地賊」,這句話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即農村約定俗成的諺語、老話,經過幾千年來的積累和更迭,告訴我們很多道理。其中很多觀點和現象在現在也隨著時間一一得到了驗證。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句俗語「雷打雪,遍地賊」與天氣有關,在北方農村比較常見,一起來看看是啥意思吧!北方農村常說「雷打雪,遍地賊」,這句話啥意思?
  • 古人說「吃飯大汗,一生白幹」,這句話有何意思?究竟有沒有道理
    比如說在眾多俗語中有著這樣一句俗語:「吃飯大汗,一生白幹」,大家對於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都是非常的疑惑的,那麼這句話古人們是常常說的,這句話究竟有沒有道理呢?那麼今天就讓小冰帶領著大家一起來看一看吧。
  • 農村老話:「頭髮硬而粗,一生好辛苦」,這句話有道理嗎?
    農村老話:「頭髮硬而粗,一生好辛苦」,這句話有道理嗎?農村老人常說:「頭髮硬而粗,一生好辛苦」,有道理嗎?其實從頭髮來判斷人一生的運勢,這樣的做法是有失偏頗的。然而,民間之所以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兒,想必也不是空穴來風,毫無依據的憑空臆想,應該多少還是有些生活基礎的。
  • 越是混得好的人,越是在飯局上說「這4句話」,難怪會越混越好
    反觀那些大飯局上面,那些越混越好的中年人,會特別看重敬酒。只要把握好時機,就能使氣氛愉快活潑。他們越是混得好,就越喜歡在敬酒時遵循這4種技巧,這也難怪會混得越來越好。第一句話主要是為了烘託現場氣氛如上面所提到的,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 農村俗語:「皇帝愛長子,百姓愛老么,」這句話有道理嗎?
    今天要介紹的兩句俗語有些關聯,你知道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嗎?第一句話是「皇帝愛長子,百姓愛老么」,我們都知道,在過去的皇位都是由皇帝挑選出適合的人,基本上都是嫡長子繼承的,也就是皇后所生的頭一個孩子,所以這個長子從出生開始就會被視為下一個皇帝來進行培養,自然也會受到偏愛,也難免被迫參與到宮中的「鬥爭」中來。
  • 為什麼越樂善好施的人越好命?根本原因就這2點,別不信
    千面略懂先生:您好,我經常看您的文章,對提升眼界知識有很大幫助。最近有一個問題,困惑了我很久,希望能得到先生解答。我有一個朋友,開了家大公司,在生意場上混得風生水起,但為人卻很低調,平時沒事的時候,喜歡關注弱勢群體,到處捐錢捐物。我看他分公司越開越多,忍不住問他,為什麼辛苦賺來的錢不留著自己花,難道不怕捐出去了,自己以後沒保障嗎?沒想到,他卻和我說:「其實越喜歡做慈善的富翁,事業反而越興旺。」我聽完更不懂了,做慈善要花那麼多錢,這和事業興旺能有啥聯繫?
  • 「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
    「這是一句老話,老話能夠流傳下來,自然有一定普遍道理,但是不是百分百正確的有待討論。這句話可以分兩部分看。「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先說後半句,餓死不進蘿蔔園,這是古人總結的老話。其實現在說蘿蔔,可以各種營養成分什麼的一通分析,古人呢,他們可不懂這些,只是憑藉生活經驗總結。人在空腹飢餓的時候吃蘿蔔,不但不會耐飢,還會肚子痛,搞不好還會拉肚子。
  • 農村俗語「大門若朝西,寒夏受人欺」,啥意思?這句話有道理嗎?
    因此,蓋房子的風水也就成為了農村老一輩人最重視的事。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句農村俗語,就是跟蓋房子有關:「大門若朝西,寒夏受人欺」,下面一起來看看這句話是啥意思吧! 「大門若朝西,寒夏受人欺」,很多人乍一看這句話會以為是說,如果你家大門朝向是對著西邊,那麼容易受人欺負。其實還有另一層解釋:這裡說的寒暑受人欺,並不是有人一定會去欺你家,而是自然環境在欺負你,也就是說這樣的住房結構布局是不適合人類居住的。 大門朝西,夏天下午以後的太陽當堂曬,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倒山陽。
  • 老話俗語說「娶妻不娶屬羊女,嫁男不嫁屬雞男」這句話對嗎?
    「娶妻不娶屬羊女,嫁男不嫁屬雞男」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這句話合理嗎?所以才有了一種說法,說臘月出生的羊命不好,註定勞苦奔波,忍飢挨餓,一輩子受苦受罪等等。其實現實中的很多例子證明這句話是不正確的,因為我剛剛說的那個表姐,包括她自己的媽媽都是臘月出生的羊,她們都過的比較幸福,雖然沒有大富大貴,但也沒有一輩子寒涼悲悽,都過得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還有一種說法「十羊九不全,一全坐金鑾」。
  • 屬鼠起名:十鼠九苦這句話有道理嗎?200個吉利的好名字!
    很多人在網上問:「為什麼說十鼠九苦?」有人說是因為老鼠的自我保護意識很強,常常身在福中不知福。那麼這句話有道理嗎?首先,江南易林想說的是:十二生肖是平等的,不存在哪個生肖倒黴。一般人認為屬羊的不好,是因為羊沒有什麼進攻力。而且會用羊這個動物去類比屬羊的人,認為羊老實、好欺負。這顯然是不對的,就相當於在說,你屬豬,你就好吃懶做是一樣的道理。
  • 這10句經典名言,每一句都很簡短,但很有道理,你都讀過嗎
    筆者就是很喜歡讀名言、語錄,尤其在生活迷惘的時候,往往不經意間的一條名言或語錄說到心坎裡,就能立刻讓自己感到很振奮,讓自己生活繼續充滿信心和鬥志,這也許就是名言語錄的作用吧!就比如以下這10句經典名言或語錄,每一句都很簡短,但很有道理,你都讀過嗎?第一句:笨蛋自以為聰明,聰明人才知道自己是笨蛋【解析】這句名言語錄是大作家莎士比亞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