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是中庸的人,命越好?|心理學解釋中庸之道

2020-11-27 小明心夥伴

《中庸》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幾千年來,歷經朝代變遷,儒學文化經久不衰,中庸文化更是逐漸被人們熟知和認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是,越是中庸的人,命越好,這其中蘊含著極為深刻的人生哲理。

什麼是中庸?

社會心理學研究者認為,中庸是理解問題的模式,總是能看到事物的兩面性,正所謂「執兩端而允中」。深究下去,這是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根本差異,我們不會像西方人一樣執著於兩端。

有的人認為,中庸就是「牆頭草」、「老好人」以及「和稀泥」。你怎麼這麼中庸?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樣的譴責,這裡的中庸被錯誤解讀為投降主義、平均主義。

順應差異

其實不然,所謂中庸之道,即順承天意,知行合一。所謂天意不是指「上天旨意」,而是指萬事萬物自我發展的規律,山川草木,山川河流,包括人類個體的發展差異性,都有規律可循。

我們如果把握這個規律,人生自然一帆風順,所謂遇水則疏,遇火則撲,也代表著對待不同事物的不同手段。但多變的手段不代表著個人原則的變化。堅定自己的主張和信仰,所有的變化都是為了自己的目標實現所做,才是中庸的本質。

過剛易折,慧極必傷。世間萬物的極端變化都不會產生好的結果。中庸之道在於平和,能夠處理好自己的性格以及和周圍事物的關係。

遇事焦慮、發脾氣、害怕、緊張都是不遵守中庸之道的結果,中和平正,放平心態才能冷靜處理問題,找出最佳方案。

人有七情六慾,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做到精神目標和肉體欲望的分離,以精神趨勢肉體才是最理想的狀態。而對待周圍的人際關係,也能把握本心,以善對善,以兇對惡,這樣才是中庸的「中正之道」。

生活中,許多人盲目學習中庸,認為中庸不過是左右逢源。這種現象其實是自我人格缺失的表現,他們沒有自己的立場,即討好型人格。

這類人往往過於重視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害怕被別人孤立,導致他們常常進行自我貶低,而這種行為往往會讓他們被人忽視,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生活中,真正懂得中庸之道的人,往往可以堅守住本心,他們執著擁護自己的理想和目標,摒棄一切雜念和欲望,處理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對人則「因人而異」,他們善於體會周圍人的思想和人格,不予夏蟲語冰,知道他們的喜好和厭惡,也能在交流中捍衛自己的原則。所以,中庸之道不是教人做牆頭草,而是讓我們知道如何和自己相處,如何與社會相處。

學習中庸之道目的在於熟悉世間萬物的發展規律和自我中正的學習。學習如何在社會中圓滑而不世故,懷揣理想和善良,學會拒絕和幫助,做到先入世再出世。

參考資料:

《中庸的社會心理學研究》

相關焦點

  • 心理學:越是中庸的人,命越好
    中庸指的是循中和之道而為之,思想主旨就是中和,而想要中和,首先要做到思想上的不偏頗。 《中庸》一書中開篇寫道:「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中庸的本質與人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用不偏不倚的觀念為人處事,不用偏頗的行為差別待遇,最終的目的是提升自我修養。
  • 為什麼說越是中庸的人,命越好?這句話有道理嗎
    中國有句古話:「極高明而道中庸。」 《中庸》裡孔子曾說過: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 心理學家:為人處世越是中庸的人,命越好
    行走世間,做人做事其實都講究方法,而中庸之道則是方法論中的黃金法則,如果一個人能夠參透這其中的奧秘,或早或晚必然能夠成就一番事業。中庸之道出自《論語·庸也》,「中庸之為德也,其甚至乎」,是指不偏不倚,凡事調和的處事態度。
  • 心理學家:越是中庸的人,命越好
    這種智慧對很多年輕人而言,都有些晦澀,初生牛犢者很難明白其中的智慧,他們往往激進、衝動、滿懷理想,在人生最初的幾十年裡,都很難懂得「何為中庸」,他們直到四十歲以後才可能明白「中庸之妙」。處事有「中庸」,性格亦有「中庸」。性格過硬者,過剛;性格過柔者,過陰。
  • 中庸之道並非「和稀泥沒原則」
    中庸一詞出自孔子,《中庸》 裡說得明白。孔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意思是,中庸是至高的境界,很少有人能長期做到。東漢經學家鄭玄指出,名曰《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中庸即中用,就是使用中道。儘管歷代思想家對中庸進行過很多解釋,但鄭玄的這個解釋更直白、更曉暢、更明晰。
  • 心理學:為什麼性格中庸的人命最好,看這三個方面就知道了
    為什麼性格中庸的人命最好,今天想和大家從心理學角度來探討下:1、中庸認為情緒是正常的,過於情緒化則會損害我們身體首先和大家闡述下,何謂中庸。在《中庸》這本書強調,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 中庸與藏鋒——鞏振兵的處世之道
    何謂處世之道?那就是在塵世間安然、無虞、順利的生存下去。從讀書到進入社會,從與領導、客戶、員工相處到家庭教育,鞏振兵從多年的人生經歷當中也悟出了一套為人處世的道理。中庸與藏鋒,正是鞏振兵所信奉的處世之道。
  • 有關中庸之道的三個誤解
    中庸之道流傳至今,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卻也有許多人對其有誤解,主要有以下三條:一、中庸之道就是無原則、無主見、遇事和稀泥。有人可能認為,有人堅持向左,有人堅持向右,而我不持意見,這就是中庸了。這是不對的,中庸不是自己沒主見,別人說什麼是什麼,中庸之道也有自己的主見,那就是「持中」。
  • 總聽人說「中庸」,「中庸」到底什麼意思?
    《中庸》本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是孔子的孫子子思寫的,北宋時的二程很推崇它,在北宋時有很大的影響力。到了南宋,朱熹作《中庸章句》,把它和《大學》、《論語》、《孟子》一起列為「四書」,從此成了讀書之人的必讀之書,「中庸」思想也漸漸融入了中國人心中,成了為人處世的準則。
  • 孔子說的中庸之道是什麼意思?是鼓勵大家做個平庸的人嗎?
    中庸之道「中庸」一詞出自記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論語》一書。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意思是說,中庸作為一種美德,是最高的境界了,但是普通的老百姓缺乏這種美德已經很久了。「中庸」在《論語》中就出現了這一次。
  • 國學經典智慧:中庸之道有多厲害,已然超出你的想像
    但是,如果選擇一項人生必學,我認為首選中庸之道。可以說,中庸之道的重要性,超出你的想像。任何一個人每時每刻的言行,是否合格,中庸之道,都可以是評判的標準。換言之,只要學會中庸之道,你就會擁有高品質的人生。而且,幾乎是必不可少的條件,你說重要不?在《易中天中華史》中,易中天老師的解釋是:中,就是不走極端。庸,就是不唱高調。
  • 中庸之道是人之道,中庸的人有一種能力,遇事不糾結
    生活,永遠不會虧待用心經營它的人,中庸的人善於經營人生。一、從現在開始,逼著自己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作息規律,中庸的人不是苦行僧,偶爾可以放縱一下自我,大欲傷身,小欲怡情,生活要有趣,但是要有度,適可而止是一個好習慣。
  • 中庸之人是天下最厲害的角色
    提到「中庸」,大多數人就會想到這樣一個形象:膽小怯懦、唯唯諾諾,誰也不得罪,時刻想著自保,沒有主見,做事沒有原則,做個老好人。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所謂「中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是指人們根據事物的演變規律和客觀事實,平衡各種利弊和衝突,從而達到對事物的正確把握。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庸之道是一種循「道」循「規」的科學處世之道。有一次,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這兩個人誰更賢惠一些呢?」
  • 焦慮時,不妨讀讀中庸
    不妨讀一讀《中庸》吧,在古人的智慧中找到答案。01中庸,不是沒有立場,過度佛系很多人都覺得,中庸,不就是好好先生嗎?沒有立場,過度佛系,庸庸碌碌,潦倒一生。如果我們這樣理解「中庸」,就是把「庸」解釋為了「平庸」,把「中庸」解讀為「保持平庸,不要出頭。」但其實,恰恰相反,儒家不是不看重立場,反而最看重立場。
  • 我張國堂立志極高明而道中庸
    這是書生的中庸之道。「學而優則仕」,當上官員在執法時,不偏袒窮人,也不偏袒富人;不畏懼權勢,但也不無故冒犯權勢者;保護庶民,但也不偏袒庶民;不畏懼豪強,但也不侵奪他們的合法權利;保護孤兒寡婦等弱者,但也不偏袒他們;一切依法依道行事,這是官員的中庸之道。法家過分相信君王而不信任民眾,說人性本惡,忽視教化,專以嚴刑苛法治民。法家的法律過分嚴苛。
  • 西行紀:中庸之道不是自我標榜,而是設身處地的解決問題
    道德天尊被嘲笑中庸之道是設身處地的解決問題道德天尊是自我標榜的中庸之道,在我看來所秉持的信念也是中庸之道,到時候不同於道德天尊的自我標榜,如來是設身處地的在解決問題。中庸之道有三大主要的原則就是慎獨自修、忠恕寬容、至誠盡性。道德天尊可謂沒有佔一條,所謂的寬恕也不過是東施效顰而已,但是如來所行之事所走之道是嚴格地遵守著三大原則的。
  • 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破局者,看凌寶BOX的中庸之道
    提起中庸之道,想必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國人都略知一二,其意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而評價一款車,用中庸之道來形容就是指其或許沒有前衛亮眼的外觀設計、沒有奢侈豪華的內飾布局,也沒有強勁霸道的動力加成……但卻很好地取得了性價之間的平衡,整體表現就是讓你舒服安心。所以,中庸不是平庸,是把每一項功能都做到剛剛好。
  • 為什麼中庸的人命最好
    做人,有命。有的人,好命,有的人,苦命。拋開特殊背景不講,單單是同等條件出生的人,因為各自性格的特點,可能會造成各自人生不同的軌跡,其中,這三種人,最為典型。而這三種不同的性格特點,就會造成了各自不同的命運,也可能對自己的人生結局,形成了定數。那麼,這三種人,究竟是哪三種人呢?
  • 中庸作為天地萬物的本體,其實現的順序和過程,就是中庸
    它不是一般的德,而是至德,也就是道自身的本性。在上述基礎上,《中庸》繼承和發展了中庸之道,在本體和方法兩個方面均予以了闡釋。一方面,中庸是道自身的根本本性,它貫穿天道和人道;另一方面,中庸是人存在於世的方法,它規定並指導了人們的生活、思想和言說。但中庸就其自身而言究竟有什麼含義?中一般指中央、中心、中間等。
  • 中庸擇要|「鬼神之為德」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揜如此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