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與藏鋒——鞏振兵的處世之道

2020-11-27 大眾要聞

何謂處世之道?那就是在塵世間安然、無虞、順利的生存下去。從讀書到進入社會,從與領導、客戶、員工相處到家庭教育,鞏振兵從多年的人生經歷當中也悟出了一套為人處世的道理。

中庸與藏鋒,正是鞏振兵所信奉的處世之道。中國人,自古以來受「中庸」理念的影響都很深刻,鞏振兵也不外如是。孔子主張凡事有度,抑其過,引其不及,歸中道也。按宋代學者程頤的解釋,就是「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不管是學習、工作還是與人相處,鞏振兵都學會了勝不驕、敗不餒,遇事不走極端,能屈能伸、中正平和、行事周全。例如無論面對領導的苛責還是下屬的過失,鞏振兵都認為,在不觸及原則底線的前提下,凡事以大局為重,以和諧為本,取一個中庸值。對待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也不應該秉持兩套標準,而是不偏不倚,調和折中。

鞏振兵業餘愛好書法,書法藝術同樣也講究一個「藏」字。在書法中,有「藏鋒」和「露鋒」之說。所謂「藏鋒」,也就是指筆鋒藏在點畫中間而不露出,而「露鋒」是指筆鋒在起筆和收筆時在點畫之時露的痕跡。受老莊哲學、中庸之道的影響,鞏振兵同樣也認為人不能太顯山露水,這樣會招來人的忌恨,因此,鞏振兵也就把書法藝術中的這種方法運用到為人、處世之中來。卑謙、自抑,韜光養晦,不太露鋒芒,都是鞏振兵所欣賞的品質。

無論中庸之道,還是「藏鋒」,都是一種處世哲學,一種成熟的心智,非有心胸、有見識的人不能企及。鞏振兵認為,想要擁有平穩安定的生活、踏實悠閒的心情,感受舒適愜意的人生,不妨學一學中庸之道。以知足常樂的心態看待事情,許許多多的煩惱和不快便會迎刃而解了。

相關焦點

  • 由功夫巨星李小龍的處世原則,談一談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庸之道
    很多人都會看過他拍的電影,電影中李小龍所敘述的處世哲學很簡單,只奉行一個打字,簡單而粗暴,但是在那個年代那個社會,的確也最為實用。不滿意就打,侮辱我的打,破壞我的利益還是打,除了打架,似乎就沒有別的解決辦法了。
  • 中庸之道並非「和稀泥沒原則」
    中庸追求「天地位,萬物育」,追求穩定與和諧,追求進步與發展。中庸是和諧和順之道,也是求變發展之道。「中」當然不是簡單數理意義上的「中間」,更不是「調和」或「折中」。中庸是一個不斷糾偏的過程。此時「中」,換個時間未必「中」;此地「中」,換個場合未必「中」。中庸就是不偏不倚,就是「過猶不及」。只要不斷地思考、自覺地踐行、恆定地堅守,我們離中庸就不會遠。
  • 有關中庸之道的三個誤解
    中庸之道流傳至今,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卻也有許多人對其有誤解,主要有以下三條:一、中庸之道就是無原則、無主見、遇事和稀泥。有人可能認為,有人堅持向左,有人堅持向右,而我不持意見,這就是中庸了。這是不對的,中庸不是自己沒主見,別人說什麼是什麼,中庸之道也有自己的主見,那就是「持中」。
  • 為什麼越是中庸的人,命越好?|心理學解釋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幾千年來,歷經朝代變遷,儒學文化經久不衰,中庸文化更是逐漸被人們熟知和認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是,越是中庸的人,命越好,這其中蘊含著極為深刻的人生哲理。什麼是中庸?社會心理學研究者認為,中庸是理解問題的模式,總是能看到事物的兩面性,正所謂「執兩端而允中」。深究下去,這是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根本差異,我們不會像西方人一樣執著於兩端。有的人認為,中庸就是「牆頭草」、「老好人」以及「和稀泥」。你怎麼這麼中庸?
  • 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破局者,看凌寶BOX的中庸之道
    提起中庸之道,想必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國人都略知一二,其意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而評價一款車,用中庸之道來形容就是指其或許沒有前衛亮眼的外觀設計、沒有奢侈豪華的內飾布局,也沒有強勁霸道的動力加成……但卻很好地取得了性價之間的平衡,整體表現就是讓你舒服安心。所以,中庸不是平庸,是把每一項功能都做到剛剛好。
  • 孔子說的中庸之道是什麼意思?是鼓勵大家做個平庸的人嗎?
    中庸之道「中庸」一詞出自記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論語》一書。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意思是說,中庸作為一種美德,是最高的境界了,但是普通的老百姓缺乏這種美德已經很久了。「中庸」在《論語》中就出現了這一次。
  • 總聽人說「中庸」,「中庸」到底什麼意思?
    《中庸》本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是孔子的孫子子思寫的,北宋時的二程很推崇它,在北宋時有很大的影響力。到了南宋,朱熹作《中庸章句》,把它和《大學》、《論語》、《孟子》一起列為「四書」,從此成了讀書之人的必讀之書,「中庸」思想也漸漸融入了中國人心中,成了為人處世的準則。
  • 中庸之人是天下最厲害的角色
    所謂「中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是指人們根據事物的演變規律和客觀事實,平衡各種利弊和衝突,從而達到對事物的正確把握。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庸之道是一種循「道」循「規」的科學處世之道。有一次,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這兩個人誰更賢惠一些呢?」
  • 心理學家:為人處世越是中庸的人,命越好
    行走世間,做人做事其實都講究方法,而中庸之道則是方法論中的黃金法則,如果一個人能夠參透這其中的奧秘,或早或晚必然能夠成就一番事業。中庸之道出自《論語·庸也》,「中庸之為德也,其甚至乎」,是指不偏不倚,凡事調和的處事態度。
  • 西行紀:中庸之道不是自我標榜,而是設身處地的解決問題
    道德天尊被嘲笑中庸之道是設身處地的解決問題道德天尊是自我標榜的中庸之道,在我看來所秉持的信念也是中庸之道,到時候不同於道德天尊的自我標榜,如來是設身處地的在解決問題。中庸之道有三大主要的原則就是慎獨自修、忠恕寬容、至誠盡性。道德天尊可謂沒有佔一條,所謂的寬恕也不過是東施效顰而已,但是如來所行之事所走之道是嚴格地遵守著三大原則的。
  • 我張國堂立志極高明而道中庸
    我張國堂立志極高明而道中庸2020年12月31日世上有窮人,有富人;有官長,有庶民;有豪強、有孤兒寡婦等弱者。不欺壓、蔑視窮人、庶民、孤兒寡婦等弱者;也不巴結、諂媚富人、官長、豪強。一心只讀《聖經》和《四書》等聖賢書,且「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 國學經典智慧:中庸之道有多厲害,已然超出你的想像
    但是,如果選擇一項人生必學,我認為首選中庸之道。可以說,中庸之道的重要性,超出你的想像。任何一個人每時每刻的言行,是否合格,中庸之道,都可以是評判的標準。換言之,只要學會中庸之道,你就會擁有高品質的人生。而且,幾乎是必不可少的條件,你說重要不?在《易中天中華史》中,易中天老師的解釋是:中,就是不走極端。庸,就是不唱高調。
  • 中庸之道是人之道,中庸的人有一種能力,遇事不糾結
    中庸的人要能時刻控制自己的脾氣,不失態!做到這一點非常的難,佛說這是降龍伏虎的異能。中庸的人做起來很簡單,給自己一個冷靜的空間,抽一支煙,或泡一壺茶,聽一首歌。等心情平靜了,在慢慢思考,再做決定。中庸的人相信,「你怎樣對待世界,世界就會怎樣對待你。」擁有一顆從容淡定的心,一雙發現問題的眼睛,一雙落到實處的雙手,腳踏實地的足跡。
  • 中庸作為天地萬物的本體,其實現的順序和過程,就是中庸
    按照對於中和庸的如此理解,無論是就它們各自分別而言,還是就所謂中庸之道整體而言,就是指事物自身的普遍性和永恆性的道。因此,中庸首先要理解為事物的本體。所謂本體就是事物自身存在的根本,它使一個事物作為一個事物成為可能。中既然是正中和中正,那麼它就是事物自身的根本。於是,中就是本體。
  • 霹靂布袋戲角色人物誌之月藏鋒
    經過這些天的在動態等即時信息平臺裡舉行的「布袋戲生死對決」活動,也有很多道友給在下提出一些對戰組,不才兼劣生也都默默記下,將來一定會發出來讓大家投票。在最新一期的「霹靂劍者」劍訣對戰系列中其實有很多優秀的劍者角色都沒出現,一方面是想做最後九名頂尖劍者之間的混戰投票(歡迎更多道友前來投票,選出),還有就是一些劍者的確論實力並不是很頂尖,對戰建組時也沒有找到好的對手。
  • 焦慮時,不妨讀讀中庸
    在《論語》中,孔子曾說:「鄉愿,德之賊也。」所謂鄉愿,就是表面忠厚,卻失去原則和底線的人,也就是我們說的「好好先生」。孔子把這類人怒斥為「賊」,可見厭惡之深。所以,真正的中庸之道,絕不是鼓勵我們做沒有立場的牆頭草,那麼,中庸到底有哪些含義呢?它對於我們排遣焦慮的情緒,又有哪些幫助呢?
  • 心存善意,是最好的處世之道
    不為難他人,給人留情面,是最好的處世之道。01 難堪時,給人臺階下 《菜根譚》裡有句話說:「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指責他人時,不能太過嚴苛,要思量他人所能承受的,要留有餘地。真正厲害的人,往往不會將人逼入絕境,而是能把握好進退的尺寸。
  • 2019年中考關於為人處世的作文素材
    「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從巨鹿之戰到霸王別姬,項羽自始至終未曾給自己留過餘地;「做中庸,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孔子教導我們,為人處事當有中庸之道,過猶不及。項羽是英雄,英雄的處世之道,非常人可學;孔子是哲人,哲人的處世方法,人人可學,不過很多人卻學不來。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中,我們大多數人都選擇了項羽的成功方法:不留餘地。
  • 學會運用陰陽調和,讓你懂得「為和」的處世思想
    先是由道生成陰陽二氣,然後陰陽二氣再生成第三者,萬物由此而生。老子也對萬物的性質做出了論述,認為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即世間萬物的生成與存在都是由陰陽相互協調,最後達到一種勻稱和平衡之後的結果。可以說這種「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的思想是老子在道的思想基礎上進一步具體指出世間萬物生成和存在的本質屬性。這種思想可以說是相當先進。對我們認識世界以及為人處世都有很大的幫助。
  • 國學經典《中庸》裡的8句格言名句,讀來受益終生!
    《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舊說《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實是秦漢時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論著。一、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原指既明智又通達事理,可以保全自身。現指因怕連累自己而迴避原則鬥爭的處世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