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張國堂立志極高明而道中庸

2021-01-09 張國堂學說

我張國堂立志極高明而道中庸

2020年12月31日

世上有窮人,有富人;有官長,有庶民;有豪強、有孤兒寡婦等弱者。不欺壓、蔑視窮人、庶民、孤兒寡婦等弱者;也不巴結、諂媚富人、官長、豪強。一心只讀《聖經》和《四書》等聖賢書,且「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書生的中庸之道。「學而優則仕」,當上官員在執法時,不偏袒窮人,也不偏袒富人;不畏懼權勢,但也不無故冒犯權勢者;保護庶民,但也不偏袒庶民;不畏懼豪強,但也不侵奪他們的合法權利;保護孤兒寡婦等弱者,但也不偏袒他們;一切依法依道行事,這是官員的中庸之道。

法家過分相信君王而不信任民眾,說人性本惡,忽視教化,專以嚴刑苛法治民。法家的法律過分嚴苛。道家過分相信臣僕和民眾,要君主按《道德經》的要求自己作表率、做榜樣,幻想讓臣僕和民眾效法,而忽視刑法的作用(這就是老子所說的「無為」)。孔孟之道相信君王、臣僕和民眾都有人之初的善良本性,也都有與生俱來的人慾。因此相信君王、臣僕和民眾都可以受教化。如果君王不受教化,為私慾而行暴政苛政,仁者就有權帶領民眾起義,取而代之。君王對臣僕和民眾要道之以政,齊之以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又說「言教不如身教」。儒家主張立法以寬,執法以嚴;除叛逆罪外,其他犯罪都不可株連他人,一人作事一人當。因此法家與道家是對立兩個極端,而孔孟之道是中庸之道。

墨翟之言過仁過義,楊朱之說不及仁、不及義,孔孟之道仁義適中,是中庸之道。

墨翟之言過仁過義,行之必禍害自己。人都愛自己,這是本能。因此墨翟之徒多能說不能行。因此,言說過仁過義必偽。而且人都好自以為義,捨身力行自以為的義就可能會禍害國家和民眾。

楊朱之說不及仁、不及義,因此楊朱之徒與國與民與己都無益無用。楊朱引導人無君,其徒必一盤散沙。國人如信楊朱,其國必弱。現在在中國知識分子中流行的自由主義,就是楊朱之說的現代化。

狂者易受墨翟之言迷惑,狷介之人易受楊朱之說迷惑。

孔孟之徒「邦有道則現,邦無道則隱」、明哲保身,又當仁時就殺身成仁、當義時就捨生取義。因此,中道之士易信孔孟之道。儒教徒的人生始於孝悌,成於忠君愛國護民,終於從心所欲不踰矩。

因此孔孟之道就是中庸之道。

上帝中正不偏,上帝永遠不變。因此上帝之道就是中庸之道。《聖經》是上帝的默示,因此《聖經》之道就是中庸之道。

主耶穌極高明而道中庸。孔子、孟子也極高明而道中庸。

我張國堂遵照主耶穌關於防備假先知的教導(太7:15-20),勇敢把「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裡」。

我張國堂盡心盡意盡力傳主耶穌的福音,又致力於復興正統儒教。

當我張國堂讀懂整本《聖經》後,我張國堂也必極高明而道中庸。

相關焦點

  • 中庸之道並非「和稀泥沒原則」
    中庸追求「天地位,萬物育」,追求穩定與和諧,追求進步與發展。中庸是和諧和順之道,也是求變發展之道。「中」當然不是簡單數理意義上的「中間」,更不是「調和」或「折中」。中庸是一個不斷糾偏的過程。此時「中」,換個時間未必「中」;此地「中」,換個場合未必「中」。中庸就是不偏不倚,就是「過猶不及」。只要不斷地思考、自覺地踐行、恆定地堅守,我們離中庸就不會遠。
  • 為什麼越是中庸的人,命越好?|心理學解釋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幾千年來,歷經朝代變遷,儒學文化經久不衰,中庸文化更是逐漸被人們熟知和認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是,越是中庸的人,命越好,這其中蘊含著極為深刻的人生哲理。什麼是中庸?堅定自己的主張和信仰,所有的變化都是為了自己的目標實現所做,才是中庸的本質。過剛易折,慧極必傷。世間萬物的極端變化都不會產生好的結果。中庸之道在於平和,能夠處理好自己的性格以及和周圍事物的關係。
  • 有關中庸之道的三個誤解
    中庸之道流傳至今,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卻也有許多人對其有誤解,主要有以下三條:一、中庸之道就是無原則、無主見、遇事和稀泥。有人可能認為,有人堅持向左,有人堅持向右,而我不持意見,這就是中庸了。這是不對的,中庸不是自己沒主見,別人說什麼是什麼,中庸之道也有自己的主見,那就是「持中」。
  • 國學經典《中庸》裡的8句格言名句,讀來受益終生!
    《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舊說《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實是秦漢時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論著。一、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原指既明智又通達事理,可以保全自身。現指因怕連累自己而迴避原則鬥爭的處世態度。
  • 為什麼說越是中庸的人,命越好?這句話有道理嗎
    中國有句古話:「極高明而道中庸。」 《中庸》裡孔子曾說過: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 中庸與藏鋒——鞏振兵的處世之道
    何謂處世之道?那就是在塵世間安然、無虞、順利的生存下去。從讀書到進入社會,從與領導、客戶、員工相處到家庭教育,鞏振兵從多年的人生經歷當中也悟出了一套為人處世的道理。中庸與藏鋒,正是鞏振兵所信奉的處世之道。
  • 從「中庸」的角度出發:是誰規定了「男主外女主內」這件事的?
    以上,是我對上一篇文章做出的一點解釋。接下來,我將繼續從"中庸"的角度,聊聊"在古代,為何只有寡婦失去了生命,才會被歌頌?"一、什麼是"中庸"?談到中國傳統文化,就必然要涉及儒家和道家,因為這兩種源遠流長的哲學形態共同構成了中國人精神世界的基本框架。
  • 西行紀:中庸之道不是自我標榜,而是設身處地的解決問題
    在這種本質下,如果道德天尊秉持的是真正的中庸之道,不可能會勸解他們停戰,而是想方設法的護送奇經回到彼岸,讓世界再次達到陰陽平衡。但是道德天尊沒有,他是對於雙方各打五十大板,然後讓他們和解。道德天尊被嘲笑中庸之道是設身處地的解決問題道德天尊是自我標榜的中庸之道,
  • 國學經典智慧:中庸之道有多厲害,已然超出你的想像
    但是,如果選擇一項人生必學,我認為首選中庸之道。可以說,中庸之道的重要性,超出你的想像。任何一個人每時每刻的言行,是否合格,中庸之道,都可以是評判的標準。換言之,只要學會中庸之道,你就會擁有高品質的人生。而且,幾乎是必不可少的條件,你說重要不?在《易中天中華史》中,易中天老師的解釋是:中,就是不走極端。庸,就是不唱高調。
  • 中庸之道是人之道,中庸的人有一種能力,遇事不糾結
    中庸的人要能時刻控制自己的脾氣,不失態!做到這一點非常的難,佛說這是降龍伏虎的異能。中庸的人做起來很簡單,給自己一個冷靜的空間,抽一支煙,或泡一壺茶,聽一首歌。等心情平靜了,在慢慢思考,再做決定。中庸的人相信,「你怎樣對待世界,世界就會怎樣對待你。」擁有一顆從容淡定的心,一雙發現問題的眼睛,一雙落到實處的雙手,腳踏實地的足跡。
  • 孔子說的中庸之道是什麼意思?是鼓勵大家做個平庸的人嗎?
    中庸之道「中庸」一詞出自記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論語》一書。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意思是說,中庸作為一種美德,是最高的境界了,但是普通的老百姓缺乏這種美德已經很久了。「中庸」在《論語》中就出現了這一次。
  • 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破局者,看凌寶BOX的中庸之道
    提起中庸之道,想必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國人都略知一二,其意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而評價一款車,用中庸之道來形容就是指其或許沒有前衛亮眼的外觀設計、沒有奢侈豪華的內飾布局,也沒有強勁霸道的動力加成……但卻很好地取得了性價之間的平衡,整體表現就是讓你舒服安心。所以,中庸不是平庸,是把每一項功能都做到剛剛好。
  • 中庸作為天地萬物的本體,其實現的順序和過程,就是中庸
    《中庸》探討了道的一般本性,但它認為其一般本性不是其他什麼,而就是中庸自身。因此,道不是此種道或彼種道,而就是中庸之道。但在日常語言中,中庸常被誤解。它一般被認為是一種沒有是非判斷的折中的態度,或者是一種平常的和平庸的狀態。
  • 總聽人說「中庸」,「中庸」到底什麼意思?
    《中庸》本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是孔子的孫子子思寫的,北宋時的二程很推崇它,在北宋時有很大的影響力。到了南宋,朱熹作《中庸章句》,把它和《大學》、《論語》、《孟子》一起列為「四書」,從此成了讀書之人的必讀之書,「中庸」思想也漸漸融入了中國人心中,成了為人處世的準則。
  • 由功夫巨星李小龍的處世原則,談一談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庸之道
    不滿意就打,侮辱我的打,破壞我的利益還是打,除了打架,似乎就沒有別的解決辦法了。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它的核心內容,就是中庸之道,講究的就是在對立雙方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讓二者都滿意有肌肉的中庸。
  • 《中庸》僅僅是不偏不倚、恰到好處嗎?深度解讀《中庸》的含義
    二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和,金文,口(說話)+禾(龢,吹奏多管的排笛,造成諧音振),比喻不同人的言論相互響應,相互協調、合拍。」——《象形字典》「和,相應也」——《說文解字》「諧,造字本義:觀點一致,相融相和」——《象形字典》「和」,本義是相應、相協調、合拍。
  • 焦慮時,不妨讀讀中庸
    不妨讀一讀《中庸》吧,在古人的智慧中找到答案。01中庸,不是沒有立場,過度佛系很多人都覺得,中庸,不就是好好先生嗎?沒有立場,過度佛系,庸庸碌碌,潦倒一生。如果我們這樣理解「中庸」,就是把「庸」解釋為了「平庸」,把「中庸」解讀為「保持平庸,不要出頭。」但其實,恰恰相反,儒家不是不看重立場,反而最看重立場。
  • 孫悟空72變與皇極經世的聯繫
    以下是本人觀點:第一點、原文:說一會道,講一會禪,三家配合本如然。我理解的是:作者原意再有一個《易經》,共三家。第二點、孫悟空在靈臺方寸山學了7年後才開始學72變,暗指如果沒有學習《易經》七年的功底要來看《皇極經世》哪就是天書了。第三點、祖師道:「道』字門中有三百六十傍門,傍門皆有正果」。
  • 心理學家:為人處世越是中庸的人,命越好
    行走世間,做人做事其實都講究方法,而中庸之道則是方法論中的黃金法則,如果一個人能夠參透這其中的奧秘,或早或晚必然能夠成就一番事業。中庸之道出自《論語·庸也》,「中庸之為德也,其甚至乎」,是指不偏不倚,凡事調和的處事態度。
  • 中庸之道不是平庸!
    後來,從儒學延伸而來的朱熹理學和王陽明心學在某種程度上都受到佛、道思想的影響。近幾百年來,儒家對朱熹和王陽明的學說都存在兩個極端理解。普遍認為朱熹有點盲目的遵從孔子的學說,要求必須完全依照孔子的教導行動;而王陽明則走上不同的道路,主張根據自己的「良知」或者說常識來判斷自己的思想,然後遵從孔子的教導行動。認為朱熹的做法是「學而不思」,而王陽明的學說則是「思而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