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中國人的精神?能讓人寧靜祥和的心態!中庸之道不是平庸!

2021-01-09 瑞讀

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

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如果說在西漢,孔子的教義還只是一種哲學思想的話,到東漢則完全變成了宗教。這個時代還產生了《孝經》《女戒》。佛教恰好在東漢初年傳入中國,佛教文化所帶來的關於「知」方面的思想,和儒家思想中「仁」的部分相結合,產生了一種新的思想,它使得中國的文化進入了一個浪漫而自由的時代,即魏晉南北朝時期。

韓愈是唐代人,但他發動了「新儒學」運動,行為和思想更符合宋代文人的要求。「宋儒」努力彌補唐思想文化上的缺陷,想讓中國的文明趨於完美。因此,很多佛教的思想被吸收。眾所周知,佛教文化本身非常嚴密,內涵深刻,對社會的疾病也是一種治療,所以中國社會一出現疾病(混亂)時,思想者就會尋找佛教的慰藉。宋代時佛教勢力也得到很大的擴張,當時已經和儒學有了一定程度的結合。

後來,從儒學延伸而來的朱熹理學和王陽明心學在某種程度上都受到佛、道思想的影響。

近幾百年來,儒家對朱熹和王陽明的學說都存在兩個極端理解。普遍認為朱熹有點盲目的遵從孔子的學說,要求必須完全依照孔子的教導行動;而王陽明則走上不同的道路,主張根據自己的「良知」或者說常識來判斷自己的思想,然後遵從孔子的教導行動。認為朱熹的做法是「學而不思」,而王陽明的學說則是「思而不學」。應該既不盲從王陽明的學說,也不盲信朱熹的思想,應該先學習而後思考。(其實,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朱熹也不是只學習不思考)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未嘗學問思辨,而曰:「吾惟篤行之而已矣,是冥行者也。」冥,是黑暗的意思。不學習不思考就說我能行動,用兵法的名詞來說叫「有勇無謀」,相當於黑暗中走路,沒有方向還可能會跌落深淵。

自《孟子》言之,則事蓋未有無始而有終者,講明之未至,而徒恃其能力行,是猶射者不習於教法之巧,而徒恃其有力,謂吾能至於百步之外,而不計其未嘗中也,故曰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不明白道理就說自己能行動,這就跟一個不會射箭卻有膂力的人說自己能把箭射很遠卻射不中目標一樣可笑。

宋代陸象山云:「為學有講明,有踐履,《大學》『致知格物』;《中庸》『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孟子》『始條理者,智之事』,此講明也。《大學》『修身正心』;《中庸》『篤行之』;《孟子》『終條理者,聖之事』,此踐履也。」理論和實踐必須結合,不要偏頗,這也是中庸之道的中和。

中庸不是平庸、不是和稀泥,而是適度、適當、合適、剛剛好、平和、黃金分割點、皆大歡喜、互利共贏……

清末民初國學大師辜鴻銘(上圖)認為西方人的科學文化比中國進步,但在人文的文化上不及中國遠矣!他堅信,西方人通過學習中國的文明,將重新擁有美好——深邃、博大而淳樸,以及變得比現在更加精緻和優雅。在這一點上,中國文化將造福整個世界。

辜鴻銘說:「中國人的精神是一種心態,如果用詩人的語言修飾,那麼它是能讓人寧靜祥和的心態。」

相關焦點

  • 孔子說的中庸之道是什麼意思?是鼓勵大家做個平庸的人嗎?
    中庸之道「中庸」一詞出自記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論語》一書。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意思是說,中庸作為一種美德,是最高的境界了,但是普通的老百姓缺乏這種美德已經很久了。「中庸」在《論語》中就出現了這一次。
  • 為什麼越是中庸的人,命越好?|心理學解釋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幾千年來,歷經朝代變遷,儒學文化經久不衰,中庸文化更是逐漸被人們熟知和認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是,越是中庸的人,命越好,這其中蘊含著極為深刻的人生哲理。什麼是中庸?社會心理學研究者認為,中庸是理解問題的模式,總是能看到事物的兩面性,正所謂「執兩端而允中」。深究下去,這是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根本差異,我們不會像西方人一樣執著於兩端。有的人認為,中庸就是「牆頭草」、「老好人」以及「和稀泥」。你怎麼這麼中庸?
  • 中庸與藏鋒——鞏振兵的處世之道
    何謂處世之道?那就是在塵世間安然、無虞、順利的生存下去。從讀書到進入社會,從與領導、客戶、員工相處到家庭教育,鞏振兵從多年的人生經歷當中也悟出了一套為人處世的道理。中庸與藏鋒,正是鞏振兵所信奉的處世之道。
  • 中庸之道並非「和稀泥沒原則」
    中庸追求「天地位,萬物育」,追求穩定與和諧,追求進步與發展。中庸是和諧和順之道,也是求變發展之道。「中」當然不是簡單數理意義上的「中間」,更不是「調和」或「折中」。中庸是一個不斷糾偏的過程。此時「中」,換個時間未必「中」;此地「中」,換個場合未必「中」。中庸就是不偏不倚,就是「過猶不及」。只要不斷地思考、自覺地踐行、恆定地堅守,我們離中庸就不會遠。
  • 總聽人說「中庸」,「中庸」到底什麼意思?
    《中庸》本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是孔子的孫子子思寫的,北宋時的二程很推崇它,在北宋時有很大的影響力。到了南宋,朱熹作《中庸章句》,把它和《大學》、《論語》、《孟子》一起列為「四書」,從此成了讀書之人的必讀之書,「中庸」思想也漸漸融入了中國人心中,成了為人處世的準則。
  • 心理學家:為人處世越是中庸的人,命越好
    但實際上這根本就不是要解決問題的態度,而懂得中庸的人,則會思考我為什麼和老闆起爭執,是情緒問題還是具體的事件問題,我要用什麼方法才能化解這個衝突。 現代人一提起中庸之道,大都覺得迂腐不值一提,但你仔細想想為什麼很多人在中年以後突然讀懂了扔掉了的國學,把它們又撿起來了?因為在他們不斷的實踐過程中,發現前人所說的那些是對的。 實際上中庸不是教人妥協退讓,也不是讓你無欲無求,而是一種穩中求勝,是盡己力、聽天命。
  • 有關中庸之道的三個誤解
    中庸之道流傳至今,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卻也有許多人對其有誤解,主要有以下三條:一、中庸之道就是無原則、無主見、遇事和稀泥。有人可能認為,有人堅持向左,有人堅持向右,而我不持意見,這就是中庸了。這是不對的,中庸不是自己沒主見,別人說什麼是什麼,中庸之道也有自己的主見,那就是「持中」。
  • 西行紀:中庸之道不是自我標榜,而是設身處地的解決問題
    中庸之道不是自我標榜印象中的道德天尊是紫氣東來的老子,他講究無為而治,順應這個世界,尊重這個世界。但是在西行紀中,道德天尊的形象出現了顛覆性重塑。在西行紀中,道德天尊與元始天尊以及靈寶天尊被稱為是三清,他們誕生於天地初開的時候,他們的出現為世界帶來了三種不同的意識形態。
  • 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破局者,看凌寶BOX的中庸之道
    提起中庸之道,想必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國人都略知一二,其意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而評價一款車,用中庸之道來形容就是指其或許沒有前衛亮眼的外觀設計、沒有奢侈豪華的內飾布局,也沒有強勁霸道的動力加成……但卻很好地取得了性價之間的平衡,整體表現就是讓你舒服安心。所以,中庸不是平庸,是把每一項功能都做到剛剛好。
  • 焦慮時,不妨讀讀中庸
    不妨讀一讀《中庸》吧,在古人的智慧中找到答案。01中庸,不是沒有立場,過度佛系很多人都覺得,中庸,不就是好好先生嗎?沒有立場,過度佛系,庸庸碌碌,潦倒一生。如果我們這樣理解「中庸」,就是把「庸」解釋為了「平庸」,把「中庸」解讀為「保持平庸,不要出頭。」但其實,恰恰相反,儒家不是不看重立場,反而最看重立場。
  • 中庸之道是人之道,中庸的人有一種能力,遇事不糾結
    生活,永遠不會虧待用心經營它的人,中庸的人善於經營人生。一、從現在開始,逼著自己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作息規律,中庸的人不是苦行僧,偶爾可以放縱一下自我,大欲傷身,小欲怡情,生活要有趣,但是要有度,適可而止是一個好習慣。
  • 由功夫巨星李小龍的處世原則,談一談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庸之道
    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它的核心內容,就是中庸之道,講究的就是在對立雙方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讓二者都滿意,從而讓二者放棄原本的執著,原本的暴力思想和心態。心平氣和地商討解決之道。達到處事雙方共贏的效果。這個世界上,沒有哪個人可以一家獨大,也沒有哪個人無所不能。和平共處,共同發展,共同進步才是現實世界向前發展的動力。何況人與人之間呢?
  • 中庸作為天地萬物的本體,其實現的順序和過程,就是中庸
    《中庸》探討了道的一般本性,但它認為其一般本性不是其他什麼,而就是中庸自身。因此,道不是此種道或彼種道,而就是中庸之道。但在日常語言中,中庸常被誤解。它一般被認為是一種沒有是非判斷的折中的態度,或者是一種平常的和平庸的狀態。
  • 職場:中庸是工作中最理想的性格,中庸之人是天下最厲害的角色
    中國的領導哲學中,有一條對於領導性格的要求,就是中庸。四書中包含了《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書,《中庸》講的就是為官修身之道。對於理想的性格,我們經常聽到的讚美詞語有這些:勤勞勇敢、剛直不阿、嫉惡如仇、嚴於律己、胸懷寬廣、處變不驚、高瞻遠矚等等。
  • 為什麼說越是中庸的人,命越好?這句話有道理嗎
    中國有句古話:「極高明而道中庸。」 《中庸》裡孔子曾說過: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 中庸之人是天下最厲害的角色
    所謂「中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是指人們根據事物的演變規律和客觀事實,平衡各種利弊和衝突,從而達到對事物的正確把握。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庸之道是一種循「道」循「規」的科學處世之道。有一次,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這兩個人誰更賢惠一些呢?」
  • 國學經典智慧:中庸之道有多厲害,已然超出你的想像
    但是,如果選擇一項人生必學,我認為首選中庸之道。可以說,中庸之道的重要性,超出你的想像。任何一個人每時每刻的言行,是否合格,中庸之道,都可以是評判的標準。換言之,只要學會中庸之道,你就會擁有高品質的人生。而且,幾乎是必不可少的條件,你說重要不?在《易中天中華史》中,易中天老師的解釋是:中,就是不走極端。庸,就是不唱高調。
  • 五香粉,身處廚房小小天地,卻暗含著古老的中國人的中庸之道
    民以食為天,小豬的美食鋪每天與您相聚,在這裡我們品鑑天南地北的美食,一起探索更多讓人歡暢的佳餚!導語:每一個製作美食的人都有其區別於別人的「獨門秘籍」,尤其對那些飯店裡的大廚而言,除了專業的烹飪手法、刀法、火候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添加進美食的各種調味料了,不少廚師都根據自己多年的烹飪經驗會製作出獨具個人特色的調味料來,這也是為何同樣的美食因為廚師的不同而會產生不同味道的原因來。
  • 《易經》寧靜祥和的女寶寶名,你對哪一個念念不忘?
    名字重複性太高只會讓人感覺到沒有個性、過於老土,而一個新穎的名字會帶給人一種新奇的感受。好聽類型的名字風格,是當下很多父母的首選。一個美好如意的好名字,可以給人帶來歡喜,帶來信心,帶來好運,帶來美好幸福,因此可見,擁有一個好名字是非常重要的。《易經》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結晶,裡面蘊含了和諧的辯證思想和樸素深刻的自然法則。
  • 我張國堂立志極高明而道中庸
    這是書生的中庸之道。「學而優則仕」,當上官員在執法時,不偏袒窮人,也不偏袒富人;不畏懼權勢,但也不無故冒犯權勢者;保護庶民,但也不偏袒庶民;不畏懼豪強,但也不侵奪他們的合法權利;保護孤兒寡婦等弱者,但也不偏袒他們;一切依法依道行事,這是官員的中庸之道。法家過分相信君王而不信任民眾,說人性本惡,忽視教化,專以嚴刑苛法治民。法家的法律過分嚴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