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庸是工作中最理想的性格,中庸之人是天下最厲害的角色

2020-11-27 牽著蝸牛去兜風

感謝親打開這篇文章,如果這篇分享能對你有所幫助和啟發,我將非常榮幸。歡迎大家關注,評論,分享,收藏,記得幫我點讚喲!麼麼噠!!

人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性格是一個人對現實穩定的態度,以及這種態度相應的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所表現出來的人格特徵。簡單的說,性格就是一種態度和行為方式。不通的人會有不同的性格,而不同的性格的人,又會有不同的命運和遭遇。某一個行業,也會有行業氣質,說的就是這個行業中大部分人都會有的一些性格特點。比如當老師的人,都會比較包容,有耐心。對於會計,就會特別認真、仔細,比較文靜,保密性很強,注重細節,對數字就很敏感。而對於律師,就會比較嚴肅、嚴謹,正直,尊重規則,有為民請命的正義感。

對於大部分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他們就會比較有個性,單純,充滿希望和熱情。對於在職場打拼多年的中年人們,性格的稜角已經被磨平,不急不躁,不喜不怒,不爭不搶,為了生活學會了忍耐。

中國的領導哲學中,有一條對於領導性格的要求,就是中庸。四書中包含了《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書,《中庸》講的就是為官修身之道。

對於理想的性格,我們經常聽到的讚美詞語有這些:勤勞勇敢、剛直不阿、嫉惡如仇、嚴於律己、胸懷寬廣、處變不驚、高瞻遠矚等等。三國時的劉邵是這樣評論的:「鹹而不鹼、質而不縵、文而不繢、能威能懷、能辨能訥,變化無方,以達為節。」翻譯成現代的話的意識就是說:「像含鹽的海水雖鹹卻沒有苦澀,隨淡卻非索然無味,質地樸素的絲織品並非了無紋飾,而是顏色斐彩又不炫耀過度,這種人望之儼然即之而溫,既能辯說無礙,也能緘默不語,變化無窮,唯以通達為標準。」劉邵分析的理想的性格,實際上是指要具有中庸之德。

「中庸」二字,給大多數人的管局是膽小怯懦,唯唯諾諾,是誰都可以欺負他而他誰也不敢得罪的老好人,這種看法是錯誤的。真正的中庸是:道德高尚、品行端正、不偏不倚、性情柔和而剛正,如水雖為天下至柔之物,但又有滴水穿石之功,破壞力強大,無堅不摧。德行崇高而厚,如天地一樣廣遠遼闊,有不脫於人眾的目光。這樣的人,佩天地之德,懷人和之功,是天下純德純美的人,可做聖人明君。

中庸至德的人,陰陽調和,水火既濟,柔中帶剛,剛而不脆,脆中含韌,韌而有力,是天下最沒脾氣、又最為厲害的角色。平時的行為舉止無聲無息、無形無色,一旦動事,疾如江堤決口,迅若長空奔雷,無往不利,無堅不摧。一旦事成,又靜若處子,舉若虛空,精精華妙,幾不著物。在生活中,能威嚴,能溫和,能強辯,能沉默,能開疆拓土,奮力進取,又能四平八穩,坐守功業。

這種性格能不能培養呢?能。通過刻意的練習和訓練,每個人都可以有這樣的性格。平時要多加注意自己的情緒管理和控制,說話做事之前,三思而行,知道說什麼話,做什麼事,會有什麼影響,會帶來什麼後果。把自己當成一個「中庸」的人,對自己進行約束性訓練,想一想如果是這個遇到了你遇到的事情,會怎樣的反應,會怎樣面對和處理。

要對思維方式進行改變,明確目標,找準定位,抓住關鍵點,學會思考邏輯,要建立自己的思維體系,擺正心態,始終正面去思考問題。心態和情緒往往會影響一個人的說話做事的方式,而這些又是性格的體現,會影響對事情的正確判斷,是自己作出一些平時無法理解的行為。

希望大家都能有好心情,好情緒,在工作中如魚得水,順順利利!!

—END—

喜歡的小夥伴們歡迎大家關注、評論、轉發、收藏,記得要點讚哦!!如果您有什麼想說的,歡迎留言!!您的支持,是小編前進的動力!謝謝您的支持!!

發文:牽著蝸牛去兜風

生活 職場 努力 工作

相關焦點

  • 中庸之人是天下最厲害的角色
    提到「中庸」,大多數人就會想到這樣一個形象:膽小怯懦、唯唯諾諾,誰也不得罪,時刻想著自保,沒有主見,做事沒有原則,做個老好人。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所謂「中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是指人們根據事物的演變規律和客觀事實,平衡各種利弊和衝突,從而達到對事物的正確把握。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庸之道是一種循「道」循「規」的科學處世之道。有一次,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這兩個人誰更賢惠一些呢?」
  • 為什麼越是中庸的人,命越好?|心理學解釋中庸之道
    堅定自己的主張和信仰,所有的變化都是為了自己的目標實現所做,才是中庸的本質。過剛易折,慧極必傷。世間萬物的極端變化都不會產生好的結果。中庸之道在於平和,能夠處理好自己的性格以及和周圍事物的關係。遇事焦慮、發脾氣、害怕、緊張都是不遵守中庸之道的結果,中和平正,放平心態才能冷靜處理問題,找出最佳方案。人有七情六慾,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做到精神目標和肉體欲望的分離,以精神趨勢肉體才是最理想的狀態。而對待周圍的人際關係,也能把握本心,以善對善,以兇對惡,這樣才是中庸的「中正之道」。
  • 心理學:越是中庸的人,命越好
    《中庸》一書中開篇寫道:「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中庸的本質與人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用不偏不倚的觀念為人處事,不用偏頗的行為差別待遇,最終的目的是提升自我修養。
  • 心理學:為什麼性格中庸的人命最好,看這三個方面就知道了
    為什麼性格中庸的人命最好,今天想和大家從心理學角度來探討下:1、中庸認為情緒是正常的,過於情緒化則會損害我們身體首先和大家闡述下,何謂中庸。在《中庸》這本書強調,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 《中庸》僅僅是不偏不倚、恰到好處嗎?深度解讀《中庸》的含義
    中,是內,這是人和萬物內的性,所藏的地方。「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禮記.中庸》「發,造字本義:動詞,手持標槍,雙足飛奔,借慣性將標槍投向野獸或敵人。」——《象形字典》發,這裡是產生、發出的意思。喜怒哀樂是人的情志,也是人性抒發的一種體現,其發之於中必形於外(體現於人的生命活動)。
  • 焦慮時,不妨讀讀中庸
    但其實,恰恰相反,儒家不是不看重立場,反而最看重立場。在《論語》中,孔子曾說:「鄉愿,德之賊也。」所謂鄉愿,就是表面忠厚,卻失去原則和底線的人,也就是我們說的「好好先生」。孔子把這類人怒斥為「賊」,可見厭惡之深。所以,真正的中庸之道,絕不是鼓勵我們做沒有立場的牆頭草,那麼,中庸到底有哪些含義呢?它對於我們排遣焦慮的情緒,又有哪些幫助呢?
  • 有關中庸之道的三個誤解
    中庸之道流傳至今,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卻也有許多人對其有誤解,主要有以下三條:一、中庸之道就是無原則、無主見、遇事和稀泥。有人可能認為,有人堅持向左,有人堅持向右,而我不持意見,這就是中庸了。這是不對的,中庸不是自己沒主見,別人說什麼是什麼,中庸之道也有自己的主見,那就是「持中」。
  • 心理學家:越是中庸的人,命越好
    大家好,中國是一個古老的國家,在世界諸多國家中,唯有中國最有長者的樣子,它常常不動聲色,於靜默之中沉思。中庸之道則是這個古老國家歷經無數風霜之後,孕育出來的一種智慧。這種智慧對很多年輕人而言,都有些晦澀,初生牛犢者很難明白其中的智慧,他們往往激進、衝動、滿懷理想,在人生最初的幾十年裡,都很難懂得「何為中庸」,他們直到四十歲以後才可能明白「中庸之妙」。處事有「中庸」,性格亦有「中庸」。性格過硬者,過剛;性格過柔者,過陰。
  • 心理學家:為人處世越是中庸的人,命越好
    行走世間,做人做事其實都講究方法,而中庸之道則是方法論中的黃金法則,如果一個人能夠參透這其中的奧秘,或早或晚必然能夠成就一番事業。中庸之道出自《論語·庸也》,「中庸之為德也,其甚至乎」,是指不偏不倚,凡事調和的處事態度。
  • 中庸作為天地萬物的本體,其實現的順序和過程,就是中庸
    中既然是正中和中正,那麼它就是事物自身的根本。於是,中就是本體。中庸作為本體不僅表現為天地萬物的本體,而且表現為一個實現的順序和過程。中庸就是實現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是指事物中正的本性,也就是事物的根本,故也是天地的根本。和是指各種事物之間的和諧共存。
  • 中庸之道並非「和稀泥沒原則」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就是不偏不倚,就是「過猶不及」。各種關係之間有其應該遵循的道理,人們按照這個道理去處理,就遵循了禮,也就合理了。那個「中」雖然「致廣大而盡精微」,但只要不斷地思考、自覺地踐行、恆定地堅守,我們離中庸就不會遠。  在世界上,天、地、人以及物與我,都不各自孤立、相互對峙,而是差異的統一。
  • 總聽人說「中庸」,「中庸」到底什麼意思?
    《中庸》本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是孔子的孫子子思寫的,北宋時的二程很推崇它,在北宋時有很大的影響力。到了南宋,朱熹作《中庸章句》,把它和《大學》、《論語》、《孟子》一起列為「四書」,從此成了讀書之人的必讀之書,「中庸」思想也漸漸融入了中國人心中,成了為人處世的準則。
  • 國學經典智慧:中庸之道有多厲害,已然超出你的想像
    但是,如果選擇一項人生必學,我認為首選中庸之道。可以說,中庸之道的重要性,超出你的想像。任何一個人每時每刻的言行,是否合格,中庸之道,都可以是評判的標準。換言之,只要學會中庸之道,你就會擁有高品質的人生。而且,幾乎是必不可少的條件,你說重要不?在《易中天中華史》中,易中天老師的解釋是:中,就是不走極端。庸,就是不唱高調。
  • 為什麼說越是中庸的人,命越好?這句話有道理嗎
    性格剛硬的人,在面對脆弱時,更偏向於用倔強的態度來粉飾脆弱,用各種粗暴的方式證明自己的「剛強」。 這種思維模式,看似保護了自己,其實是變相讓自己失去了話語權和行為自由。而中庸之道正相反,認為人的世界無比廣闊,每個人的人生都能走向光明。
  • 為什麼中庸的人命最好
    有的人,好命,有的人,苦命。拋開特殊背景不講,單單是同等條件出生的人,因為各自性格的特點,可能會造成各自人生不同的軌跡,其中,這三種人,最為典型。而這三種不同的性格特點,就會造成了各自不同的命運,也可能對自己的人生結局,形成了定數。那麼,這三種人,究竟是哪三種人呢?他們的三種不同命運,究竟哪一種,最為理想呢?第一種人:性格太硬的人,命運最為坎坷。
  • 中庸與藏鋒——鞏振兵的處世之道
    何謂處世之道?那就是在塵世間安然、無虞、順利的生存下去。從讀書到進入社會,從與領導、客戶、員工相處到家庭教育,鞏振兵從多年的人生經歷當中也悟出了一套為人處世的道理。中庸與藏鋒,正是鞏振兵所信奉的處世之道。
  • 國學經典《中庸》裡的8句格言名句,讀來受益終生!
    《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舊說《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實是秦漢時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論著。一、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原指既明智又通達事理,可以保全自身。現指因怕連累自己而迴避原則鬥爭的處世態度。
  • 中庸擇要|「鬼神之為德」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揜如此夫。」
  • 西行紀:中庸之道不是自我標榜,而是設身處地的解決問題
    西行紀中的每一個場景幾乎都可以看到現實生活中的影子,龍人敖雪遭受的校園暴力,在現實社會中比比皆是,然而這樣的問題,往往解決的只是問題的本身,而忘卻了當事人的感受,有的時候甚至連問題的本身都解決不了,這是非常值得重視的問題。而這樣映射現實社會的事件在西行紀這部漫畫中比比皆是,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道德天尊與如來他們所秉持的信念——中庸之道。
  • 孔子說的中庸之道是什麼意思?是鼓勵大家做個平庸的人嗎?
    中庸之道「中庸」一詞出自記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論語》一書。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意思是說,中庸作為一種美德,是最高的境界了,但是普通的老百姓缺乏這種美德已經很久了。「中庸」在《論語》中就出現了這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