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子》一書中,」無為而治「算是最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概念之一。同時,它也是道家思想的精髓,也是後世學者研究和解讀最多概念之一。
千百年來,這個概念爭議從未間斷過。
那麼,」無為而治「是什麼?或者說」無為而治「的真正內涵是什麼?
其實就是這5個字:無為無不為。
如何理解這5個字呢?
「無為」並非就是無所作為的意思,而是看似不為。實際上是一切都「為」,它更強調在「有為」的過程中不留痕跡,因此,常被看似「無為」。但「無為」的真正內涵實際上是無所不為。
也正是因為無所不為,管理者才能達到洞觀一切,做到面面俱到,最終才會升華成看似「無為」。只有做到這個程度,才能算是「無為」的境界。
這就好比西方經濟學裡說「看不見的手」,看不見並不代表無所作為,什麼都順其自然,任由發展,而是強調管理者撐控全局,洞若觀火的領導能力。
以企業的管理為例,「無為而治」在企業管理當中並不只是強調團隊中個人主觀能動性的最大限度發揮,而是要求管理者要順勢這種能動性,也就是說作為管理者,必須要有啟發、引導、掌控、平衡這種能動性的能力,讓其往有利的方向發展。否則就不是一個好的管理者。
一、啟發。所謂的啟發,是指團隊當中,個人主觀能動性的調動和激發。做不到這一點,整個團隊就是一盆散沙,甚至談不上是團隊。
二、引導。指的是引領並主導,因為團隊的管理需要有一個方向,沒有這個共同方向的團隊,就不可能是一很好的團隊。現實當中,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光是內鬥和爭論就足以瓦解這個團隊。因此,引導能力也是管理者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三、掌控。掌控不是包辦,更不是獨斷專行。而是對整個團隊的發展和運營,有著洞觀一切、明察秋毫的掌控能力和預見能力。只有這到這一點,才是一位合格的管理者,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起到為這個團隊保駕護航。
四、平衡。對於管理者來說,平衡不是妥協和讓步,更不是忍讓甚至視而不見。而是調合、調整甚至清理,讓團隊趨向一種新的平衡。
做到以上四點,就是一位好的管理者。這樣的管理才可以稱為「無為而治」。
因此,所謂的「無為而治」,並不是說因為「無為」而天下「自治」,而是「有為」而達到治天下的目的。只是這種「有為」看似「無為」而已。
另外,也正是因為看似「無為」,才能避免成為目標,也避免了漏洞的出現。這也道家思想中「人往低處走」,其本質就是藏、是隱。
我想,這就是「無為而治」的真正內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