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藝文志》中總結了《道德經》的宗旨:清、虛、卑、弱,四個字,現在我們來看一下第三個字「卑」。
這個「卑」字,可不是卑鄙的意思,雖然兩個卑字的寫法一樣,那這個卑的含義到底是什麼呢?
大家知道,在《道德經》的第一章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道這個東西很難用詳細的語言把它描繪清楚。所以老子用了很多形象讓我們來領悟道的含義。
老子用風來表示道,大象無形,沒人看見過風,但風到處都存在,所以我們經常用「黨風、民風、作風」來形容它的這種作用。老子用水來表示道,第八章講「上善弱水」,可是不管老子用多少種形象讓我們來明白這個道的含義,他所用的最直接的形象就是「道路」。
道路有多重要啊,連《聖經》的祈禱詞裡都講:主啊,你是道路,你是真理,你是生命。道路都排在真理和生命的前面。俗話也說,要想富,你還得先修路。我們現在講自信,道路自信是其中的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包括我們的習主席一直在提倡我們的一帶一路建設。
這麼重要的一個事兒,大家有沒有發現呢?道路在哪裡?就在我們腳下。道路它把它自己,把自己的位置擺的就是這麼低。所以老子用這個道路來形容的這個道,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告訴我們,符合道的一種做事的方式方法。
那麼老子所說的處事原則是什麼呢?既我們今天的主題——卑的含義:善於處下;低調;韜晦。
《道德經》雖然只有五千字,但字字精髓。尤其是對這個「處下」,老子是下足了功夫的。一句話我們也經常說:「水低成海,人低成王」,水善於處下,所以匯集成江河湖海,人善於處下,不居高臨下、盛氣凌人、高高在上,才能得到大家的支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只有善於處下,才能達到這種高度。《道德經》第十六章講:「江海之所以能成百穀之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
大江大海為什麼成為大江大海,它地勢低呀,善於處下,所以其他的水系都匯聚到這裡,形成了龐大的水系。在六十六章裡面老子接著講:」故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一個好的領導者,要想領導好你的人民,你在語言上一定要表現的非常的善於處下,非常的謙卑。
現在我們來思考:一個國家擁有什麼樣的文化理念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國呢?
大國之間互相較力,但大國之間的較量不單是政治上的、經濟上的較量,更是文化上的較量。對於一個國家而言,經濟是血肉,政治是骨骼,文化是靈魂。一個擁有什麼樣的文化理念的國家才能在馬拉松式的PK中最後勝出呢?
老子的回答竟然只有五個字:」大綁者下流(用現在的語言講就是大國者下流)「。這個下流的含義就是處在水的下遊,一個大的國家懂得把自己放在水的下遊一樣,如果放在上遊,能有多少水呢?。大國和小國之前的關係,一直是一種微妙的問題,一個大國怎麼樣和這些小的國家打交道呢?」大國下小國,則取小國「,一個大的國家擺的位置比這個小的國家低,態度謙和,平等寬容,你才能把這個國家給爭取過來,到關鍵的時候,他才肯幫你。
我們怎麼進聯合國的?毛澤東主席說:」是亞非拉的窮兄弟用轎子把我們抬進去的」。為什麼人家用轎子把我們抬進去?
想當年周恩來總理和陳毅副總理等頻繁的訪問這些亞非拉的窮國,在當時沒人理的這些國家。周恩來總理做到的是連當時門口站崗的這些士兵都會上去跟他握手,使人家對我們這個新興的社會主義的大國印象非常好。所以到聯合國投票的時候,那些想要把我們拒之於聯合國之外的大國,沒法擋住我們前進的步伐,我們在最後的投票中獲得了勝利——大國下小國,則取小國。
再來思考一個問題:在歷史上的這些打天下的開國皇帝或者現在存在的黨派,什麼樣的人或者黨派才能奪得天下,坐的了天下呢?
多複雜,多大的一個問題,在《道德經》裡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也非常的簡練和深刻,在七十八章裡面,老子說:「受國之垢,是為社稷主」。
什麼是受國之垢呢?用現代的語言翻譯,五個字概括的最為恰當:「為人民服務「!一個人也罷,一個黨派也罷,善於處下,吃苦在前享受在後,能夠忍受這個國家別人無法忍受的的艱難困苦,能夠承受這個國家別人無法承受的屈辱垢罵,最後才能成為江山社稷的主人。我黨的天下憑什麼得來的,就是這五個字」為人民服務「!這和兩千多年前的」受國之垢「所表達的文化的含義和哲理的智慧其實是一樣的。
所以我們說」卑「的含義——善於處下。
《道德經》被稱為人生的智慧,所以在做人方面老子給了我們很多的智慧和啟迪,我們把善於處下再往前推一下,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兩個字」低調「。
做事,低調或者高調要看情況,可是做人一定要低調,也就是人的謙遜本色。其實,低調很難,不是輕易就可以自詡為低調。為什麼難呢?大家要理解《道德經》的這種思維方式就會發現,每當講一個問題的時候,老子總會拈出它的對立面,來讓我們明白這種對立統一的道理。
低調難的第一點就是低調得有資本,講低調得時候是說你可以高調,但你可以忍忍、內斂、有城府、不張揚。沒有資本,就談不上低調得問題。第五十八章形容君子的形象:光而不耀,光而不耀的前提是首先得有光,沒有光想耀都耀不起來,所以,低調得有資本。
葉問二裡面,黃曉明演的那個角色問甄子丹演的那個角色(葉問):師傅,你可以打敗多少人呢?笑而不答,又問:那師傅人家來打你怎麼辦?答:那我就跑。真正身懷絕技的人,不是拿來跟別人較勁的,這樣的一種低調的方式,反而更能顯出自己在這個方面所具有的這種教養。
低調難的第二點是什麼呢?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遏制不住的高調的衝動,只要有機會,就想炫耀就想張揚一下,這類的例子大概數不勝數,太多了。
在三十六章,老子直截了當的告訴我們:」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我們每個人呢,都像一條魚,每個人都有自己一片生命的水域,如果我們覺得在這個水域裡面不滿意,不滿足,經常想跳到高處,張揚炫耀自己的本事,如果有一天我們蹦到岸上,那我們就自尋死路了——魚不可脫於淵。
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我們概括為兩個字,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韜晦。」韜「就是寶劍的鞘,」晦「就是把光芒隱藏,一把明晃晃的劍放在劍鞘裡不單是為了保護它,更重要的是隱藏其光芒,不到關鍵的時候不要隨意亮劍。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人我們是非常熟悉的,他們的事情我們也非常了解,比如說: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怎麼得到的這種機會啊——臥薪嘗膽,如果當時越王勾踐不這樣韜晦的話,那連後面的機會都沒有了。
我們也熟悉韓信,受胯下之辱,如果當時韓信逞匹夫之勇,拔出劍來一劍把那無賴殺了,行了,他也暢快了,後面什麼登臺拜將,什麼樣消滅項羽的事情都沒他什麼事了。
我們也熟悉孫臏,孫臏被老同學龐涓騙去寫書,龐涓認為孫臏從老師那裡學到的比他多,所以想把他的智慧,思想學到,書寫好之時,就是孫臏受死之時,把孫臏膝蓋都給挖了。當孫臏了解了事情的真相之後呢,他可沒有大吵大鬧,而是韜晦,裝瘋賣傻,才能等到後面齊國人把他接回去,有了後來的成就。
所以歷史上關於韜晦的例子很多,我們就不多說了,我們說現在的。
我們每個人都了解自己的時代,很多人也在罵這個時代,沒有問題,每個時代都有它的弱點和不足。但有一件事,大家一定要認真冷靜的思考一下,在中國的歷史上,只要你喜歡讀史書,你就會發現,幾乎每一頁上面都在流血,所以我們從建國以來能有這麼長時間的和平發展時期,那是非常難得的,那是用智慧換來的,不是逞匹夫之勇所能達到的,所以在很多的事情上,我們都採取了這種韜晦的方式,才換得了這麼長時間的和平發展的階段。
直到現在,道家的這種韜晦的智慧和謀略依然沒有過時,在很多方面依然會給我們爭得和平發展的機會,讓我們藉助這種和平時期,來發展我們的經濟,提升我們自己的國力,這樣我們才能爭奪更多的發展機會,使我們的國家更加強大,昌盛。
卑:善於處下;低調;韜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