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啟示: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懂得這個字

2020-11-29 小譚雜記

《漢書藝文志》中總結了《道德經》的宗旨:清、虛、卑、弱,四個字,現在我們來看一下第三個字「卑」。

這個「卑」字,可不是卑鄙的意思,雖然兩個卑字的寫法一樣,那這個卑的含義到底是什麼呢?

大家知道,在《道德經》的第一章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道這個東西很難用詳細的語言把它描繪清楚。所以老子用了很多形象讓我們來領悟道的含義。

老子用風來表示道,大象無形,沒人看見過風,但風到處都存在,所以我們經常用「黨風、民風、作風」來形容它的這種作用。老子用水來表示道,第八章講「上善弱水」,可是不管老子用多少種形象讓我們來明白這個道的含義,他所用的最直接的形象就是「道路」。

道路有多重要啊,連《聖經》的祈禱詞裡都講:主啊,你是道路,你是真理,你是生命。道路都排在真理和生命的前面。俗話也說,要想富,你還得先修路。我們現在講自信,道路自信是其中的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包括我們的習主席一直在提倡我們的一帶一路建設。

這麼重要的一個事兒,大家有沒有發現呢?道路在哪裡?就在我們腳下。道路它把它自己,把自己的位置擺的就是這麼低。所以老子用這個道路來形容的這個道,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告訴我們,符合道的一種做事的方式方法。

那麼老子所說的處事原則是什麼呢?既我們今天的主題——卑的含義:善於處下;低調;韜晦

《道德經》雖然只有五千字,但字字精髓。尤其是對這個「處下」,老子是下足了功夫的。一句話我們也經常說:「水低成海,人低成王」,水善於處下,所以匯集成江河湖海,人善於處下,不居高臨下、盛氣凌人、高高在上,才能得到大家的支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只有善於處下,才能達到這種高度。《道德經》第十六章講:「江海之所以能成百穀之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

大江大海為什麼成為大江大海,它地勢低呀,善於處下,所以其他的水系都匯聚到這裡,形成了龐大的水系。在六十六章裡面老子接著講:」故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一個好的領導者,要想領導好你的人民,你在語言上一定要表現的非常的善於處下,非常的謙卑。

現在我們來思考:一個國家擁有什麼樣的文化理念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國呢?

大國之間互相較力,但大國之間的較量不單是政治上的、經濟上的較量,更是文化上的較量。對於一個國家而言,經濟是血肉,政治是骨骼,文化是靈魂。一個擁有什麼樣的文化理念的國家才能在馬拉松式的PK中最後勝出呢?

老子的回答竟然只有五個字:」大綁者下流(用現在的語言講就是大國者下流)「。這個下流的含義就是處在水的下遊,一個大的國家懂得把自己放在水的下遊一樣,如果放在上遊,能有多少水呢?。大國和小國之前的關係,一直是一種微妙的問題,一個大國怎麼樣和這些小的國家打交道呢?」大國下小國,則取小國「,一個大的國家擺的位置比這個小的國家低,態度謙和,平等寬容,你才能把這個國家給爭取過來,到關鍵的時候,他才肯幫你。

我們怎麼進聯合國的?毛澤東主席說:」是亞非拉的窮兄弟用轎子把我們抬進去的」。為什麼人家用轎子把我們抬進去?

想當年周恩來總理和陳毅副總理等頻繁的訪問這些亞非拉的窮國,在當時沒人理的這些國家。周恩來總理做到的是連當時門口站崗的這些士兵都會上去跟他握手,使人家對我們這個新興的社會主義的大國印象非常好。所以到聯合國投票的時候,那些想要把我們拒之於聯合國之外的大國,沒法擋住我們前進的步伐,我們在最後的投票中獲得了勝利——大國下小國,則取小國。

再來思考一個問題:在歷史上的這些打天下的開國皇帝或者現在存在的黨派,什麼樣的人或者黨派才能奪得天下,坐的了天下呢?

多複雜,多大的一個問題,在《道德經》裡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也非常的簡練和深刻,在七十八章裡面,老子說:「受國之垢,是為社稷主」。

什麼是受國之垢呢?用現代的語言翻譯,五個字概括的最為恰當:「為人民服務「!一個人也罷,一個黨派也罷,善於處下,吃苦在前享受在後,能夠忍受這個國家別人無法忍受的的艱難困苦,能夠承受這個國家別人無法承受的屈辱垢罵,最後才能成為江山社稷的主人。我黨的天下憑什麼得來的,就是這五個字」為人民服務「!這和兩千多年前的」受國之垢「所表達的文化的含義和哲理的智慧其實是一樣的。

所以我們說」卑「的含義——善於處下。

《道德經》被稱為人生的智慧,所以在做人方面老子給了我們很多的智慧和啟迪,我們把善於處下再往前推一下,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兩個字」低調「。

做事,低調或者高調要看情況,可是做人一定要低調,也就是人的謙遜本色。其實,低調很難,不是輕易就可以自詡為低調。為什麼難呢?大家要理解《道德經》的這種思維方式就會發現,每當講一個問題的時候,老子總會拈出它的對立面,來讓我們明白這種對立統一的道理。

低調難的第一點就是低調得有資本,講低調得時候是說你可以高調,但你可以忍忍、內斂、有城府、不張揚。沒有資本,就談不上低調得問題。第五十八章形容君子的形象:光而不耀,光而不耀的前提是首先得有光,沒有光想耀都耀不起來,所以,低調得有資本。

葉問二裡面,黃曉明演的那個角色問甄子丹演的那個角色(葉問):師傅,你可以打敗多少人呢?笑而不答,又問:那師傅人家來打你怎麼辦?答:那我就跑。真正身懷絕技的人,不是拿來跟別人較勁的,這樣的一種低調的方式,反而更能顯出自己在這個方面所具有的這種教養。

低調難的第二點是什麼呢?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遏制不住的高調的衝動,只要有機會,就想炫耀就想張揚一下,這類的例子大概數不勝數,太多了。

在三十六章,老子直截了當的告訴我們:」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我們每個人呢,都像一條魚,每個人都有自己一片生命的水域,如果我們覺得在這個水域裡面不滿意,不滿足,經常想跳到高處,張揚炫耀自己的本事,如果有一天我們蹦到岸上,那我們就自尋死路了——魚不可脫於淵。

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我們概括為兩個字,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韜晦。」韜「就是寶劍的鞘,」晦「就是把光芒隱藏,一把明晃晃的劍放在劍鞘裡不單是為了保護它,更重要的是隱藏其光芒,不到關鍵的時候不要隨意亮劍。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人我們是非常熟悉的,他們的事情我們也非常了解,比如說: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怎麼得到的這種機會啊——臥薪嘗膽,如果當時越王勾踐不這樣韜晦的話,那連後面的機會都沒有了。

我們也熟悉韓信,受胯下之辱,如果當時韓信逞匹夫之勇,拔出劍來一劍把那無賴殺了,行了,他也暢快了,後面什麼登臺拜將,什麼樣消滅項羽的事情都沒他什麼事了。

我們也熟悉孫臏,孫臏被老同學龐涓騙去寫書,龐涓認為孫臏從老師那裡學到的比他多,所以想把他的智慧,思想學到,書寫好之時,就是孫臏受死之時,把孫臏膝蓋都給挖了。當孫臏了解了事情的真相之後呢,他可沒有大吵大鬧,而是韜晦,裝瘋賣傻,才能等到後面齊國人把他接回去,有了後來的成就。

所以歷史上關於韜晦的例子很多,我們就不多說了,我們說現在的。

我們每個人都了解自己的時代,很多人也在罵這個時代,沒有問題,每個時代都有它的弱點和不足。但有一件事,大家一定要認真冷靜的思考一下,在中國的歷史上,只要你喜歡讀史書,你就會發現,幾乎每一頁上面都在流血,所以我們從建國以來能有這麼長時間的和平發展時期,那是非常難得的,那是用智慧換來的,不是逞匹夫之勇所能達到的,所以在很多的事情上,我們都採取了這種韜晦的方式,才換得了這麼長時間的和平發展的階段。

直到現在,道家的這種韜晦的智慧和謀略依然沒有過時,在很多方面依然會給我們爭得和平發展的機會,讓我們藉助這種和平時期,來發展我們的經濟,提升我們自己的國力,這樣我們才能爭奪更多的發展機會,使我們的國家更加強大,昌盛。

卑:善於處下;低調;韜晦

相關焦點

  • 怎樣理解道家學說「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對人類保健的啟示?
    在中華文化的長河中,道家學說深深植根於中華文化的土壤之中。並為中華文化與世界的哲學思想提供了源泉。「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是道家最先提出的哲學學說。那麼怎樣理解並指導今天的人類保健呢?無極生太極;不是指本源宇宙是空虛無物的!而是本源宇宙巳經平靜的存在。
  • 心理學: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懂得拒絕做一個完美主義者
    有一種人,號稱是完美主義者,然而求全苛責本是一個漂亮的陷阱,也是一個很迷人的口號。很多生活節奏快的都市年輕人掉入這個「完美」的誤區中,只不過這種誤區常常是為人所不知。而一個人層次越高,越有智慧,其實越懂得懂得拒絕做一個完美主義者,比起完美主義,他們更多用探索的姿態面對世界與自己,從而活出自我的風格來。
  • 道家的處世智慧:如何瀟灑過一生,有見地!
    我們今天就來講講,該如何去從道家的「身重於物」的哲學智慧中得到構建瀟灑人生的啟示。有命掙錢也得有命花錢道家所謂的「身重於物」,是指在人生價值取向上應擺正「名」(功名、權位)、「利」(金錢、貨財)與「身」(生命)之間的關係。
  • 人生最重要的智慧,都在「柔」字和「拙」字裡,悟透了將受益一生
    《道德經》這部著作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道德經》是由春秋時期的老子寫的,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也被其他各家思想所借鑑,為各家思想帶來了深遠的影響。《道德經》的全文共有5162個字,這個字數放到現在,可能也就是一篇普通論文的字數,字數真的算不上多。
  • 「無極堂」道家九大生存智慧,做人的最高境界!——玄靈道人
    炫耀自己,無非想讓人高眼看你,無非為了虛榮、臉上有光,但當你在官場、職場被排擠,不能盡情揮灑時,不知是否有聰明致禍之嘆?畫家玄靈子劉文順國畫水墨荷花推薦二、口訥的智慧:不逞利口,不論人短以說話遭禍者,不在少數。究其因,無非愛逞利齒,愛論人長短、搬弄是非。而最冤枉的是那些人,本無心之語,被人道聽途說、斷章取義,致千古之恨。
  • 以訛傳訛的九字道家真言,原來每個字都大有深意
    這九字真言,我們只有在兩部電影作品中見到過。這兩部電影作品是什麼呢?第一個是日本發布的《陰陽師》,還有一個是《我和殭屍有個約會》。只有在這兩部電影作品中出現過,而且出現的方式都是以降妖伏魔時用出的一些法術,但事實卻並不像電影中描述的那樣,他們用出的這九種法術並不是道家原本的一些法術,而是日本在學習我們國家道法的時候瞎編的。而且這九個字不僅僅是道家所擁有的,也是兵家所流行下來的,所以這九個字很有深的奧秘。
  • 道家精髓:無為而治的真正內涵,其實就是這5個字,如何理解?
    道觀千百年來,這個概念爭議從未間斷過。那麼,」無為而治「是什麼?或者說」無為而治「的真正內涵是什麼?其實就是這5個字:無為無不為。如何理解這5個字呢?「無為」並非就是無所作為的意思,而是看似不為。實際上是一切都「為」,它更強調在「有為」的過程中不留痕跡,因此,常被看似「無為」。但「無為」的真正內涵實際上是無所不為。也正是因為無所不為,管理者才能達到洞觀一切,做到面面俱到,最終才會升華成看似「無為」。只有做到這個程度,才能算是「無為」的境界。
  • 道家智慧:積德無需人見,行善自有天知!
    這就是俗話所說的「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不報,是因為你看得太自我。人不是孤立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而是與親朋好友的聯合體,在別人眼裡親朋好友與你也是一體的。你遭到別人的怨恨,他報復的可能是你的父母孩子;你施恩於人,別人照應的可能也是你的父母孩子。所以善惡有報,不一定報在自己。這就是《周易》所說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 真正成熟的人,都懂得裝傻充愣
    顏回說,老師,這飯您不能用來祭拜,剛才在煮飯的時候,有炭灰掉進了鍋裡,弄髒了飯,我看丟掉比較可惜,就抓起來吃了。聽完顏回的話,孔子不禁在心裡如此感慨道:都說眼見為實,看來即便是親眼所見到的,也不一定都是真的,想真正了解一個人真不容易啊!孔老夫子的這番感慨確實有道理,但我對這個故事還有另一個感悟:很多時候,裝傻充愣真是做人的一項必備技能。
  • 真正有出息的人,懂得如何看待命運,就是孔子總結的4個字
    他用自己的一生都在與命運鬥爭,我想年輕時的孔子也一定認為是人定勝天的。可是,直到他晚年讀易,韋編三絕,才發出這樣的感嘆: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人生可無大過矣。最後用4個字慨嘆人生:時也,運也!可以說這4個字是孔子一生從血淚裡挖出來的。遙想當年的孔子,3歲時失去了父親,成了單親。然後隨母親搬家到闕裡,從小得到母親的文化教育。
  • 這6本國學書,教你處世為人,做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
    萬事萬物得發展都有其自然的規律,順著規律走往往會事半功倍,而逆著規律走往往事倍功半,而規律往往是很簡單的,這就是周易的簡易;但知道和做到不是一個概念,把事情做好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體力和腦力勞動,所以周易開篇便提倡天道有常,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
  • 人要活得有趣一點,道家思想就很耐琢磨
    這些都讓人無辜焦慮,備受傷害。在這個時代,我們可能需要回歸一些事情,回歸到管理的精神、科學的精神、道德的精神上來,不要走偏,不要走極端。能讓我們回歸的一個思想流派,就是道家。而《道德經》是道家思想集大成之作。
  • 《天道》肖亞文給窮人的啟示:真正能賺大錢的人,都懂得如何借力
    電視劇《天道》有一個讓人感悟很深的環節:樂聖起訴格律詩,並要索賠六百萬,葉、馮、劉三個人覺得這場官司不管是輸是贏,公司都開不下去了,於是為了自保三人火速集體退股。相反的是肖亞文在這緊要關頭,卻選擇了入股格律詩。面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卻做出了不同的選擇,也就是不同的選擇導致了不一樣的命運結果。
  • 大福報的人,都懂得這「四字天機」,一生平安富貴!
    大福報的人,都懂得這「四字天機」,一生平安富貴!如果可以有所領悟,或許也可以少走一點彎路,影響一個人一生的這四個字,真的讓人受益匪淺啊。一、笨古人云:大智若愚。一個有大智慧的人往往顯得笨拙,我們一生會見很多人,做很多的事情,只要懂得適當的裝糊塗,無疑不是人生的大智慧啊。你發現了嗎?古人又說「水太清則無魚」一個人如果事事都非常精明,那麼真的讓人害怕,常常也會沒有多少朋友。
  • 道家一禁忌秘術只有九字,日本抄襲都抄襲錯了,就這樣一錯再錯
    道家春秋時期,老子 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成系統的理論,標誌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對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等等影響深遠。九字真言大量的中外學者開始注意到與吸取道家的積極思想,有學者說:"道家思想可以看為中國民族偉大的產物。是國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氣概。"
  • 真正厲害的人,往往都有這三個特徵!
    大家好,我是「琢磨君」,歡迎大家一起來學習更多國學智慧和歷史知識。如果您想持續收看本欄目,請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能力強大的人,往往都有這三個特徵!道家始祖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到:「天之道,不爭而善勝。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意思就是說:真正的天道,就是在不爭不費中取得勝利,而當你不爭的時候,天下沒有人能與之相爭。
  • 世間萬物都是啟示
    人這一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與其在遊移不定中徘徊一生,不如把心歸於主,堅定信仰。有了正確的信仰,人才會活得通透明白。在信仰的指導下,我們能清晰地找到自己的位置,踏實地生活。「睡起莞然成獨笑,數聲漁笛在滄浪。」從這些詩句中,我們仿佛能窺見古人睿智的模樣,他們把人生看得比我們明白,常常用幾行字,就把人生似夢、富貴如煙表述得淋漓盡致。
  • 真正的聰明,是懂得裝傻!
    所以,人活著,不要太聰明,也不要太傻,而要學會裝傻,因為真正的聰明,是懂得裝傻。有人說,傻就是傻,聰明就是聰明,何必裝?有這個必要嗎?在我看來,還真有這個必要。因為有時候,你如果不學會裝傻,就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裝傻,並不是做作,也不是虛偽,而是揣著明白裝糊塗,避免尷尬,避免發生矛盾,不與人計較,給別人留面子,給自己留餘地,這才是真正的聰明。
  • 真正聰明的人,懂得管住自己的嘴巴
    文 | 李曉木01傳說倉頡造字的當晚,有鬼哭泣——文字裡藏有被洩漏的天機。文字之於筆墨為生的人,就是一場通今博古的藝術設計。字字詞詞段段之間的組合,在日日的搭文配句中,多少能體會並表達出一些神秘天機下的文字智慧。比如聰明的「聰」字,聰字左邊有個耳朵,右邊是個「總」字,總是用耳朵聽為「聰」。
  • 佛說: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有這三個特徵,看看你有嗎?
    每個人都想通過學佛來獲得大智慧,而這種大智慧就體現在我們的行為裡,言語裡,在我們的起心動念裡。無論我們想什麼,做什麼,都有因果,而這些因果又決定了人一生的福報與命運。想要有大智慧,遠離煩惱、災難、厄運就要從當下做起,努力去培植自己的福報,自開發自己的智慧,佛說這三種人,是最有智慧的,看看你有嗎?一、不妄語,不起妒忌之心。佛經中說: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這是說人的憎恨之心一旦升起,一旦爆發,就會把福氣都趕走了,只剩下怒火與所有的瘴氣,哪裡還會有幸運與福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