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於1970—1980年代 俄羅斯新一代作家登上文壇

2020-12-01 中國經濟網

羅曼·謝恩欽

謝恩欽長篇小說《葉爾特舍夫一家》

  經歷了喧囂動蕩的20世紀最後十年,當21世紀的帷幕緩緩拉開之時,以索忍尼辛等為最後代表的上個世紀俄羅斯文學的主要人物相繼退出歷史舞臺,俄羅斯文壇的地平線上徐徐走來新一代年輕作家。

  我們這裡所指的「新一代」,大多出生於1970—1980年代,在還未成年時經歷了蘇聯的解體,伴隨著新世紀的到來登上文壇,十幾年後的今天作為一個創作群體已經成了氣候。可以說,他們的文學之路既有不幸,也有幸運。不幸的是,他們生長在一個國家破裂、生活陡然變遷的時期,文學中心主義時代一去不返,作家作為一種職業,其生存遭遇極大挑戰;幸運的是,相比前輩來講,他們初涉文壇就遇到自由寬鬆的文學環境。如當代著名作家兼評論家奧爾加·斯拉夫尼科娃所說:「什麼都缺乏保障,但一切又皆有可能。」他們既受到市場的嚴峻考驗,也得到多方的鼓勵與支持。2000年,由「下一代」人文基金會針對25歲以下(從2012年開始改為35歲以下)文學青年創辦的「處女作獎」活動正式啟動。它使大批熱愛文學的青年憑藉自己的才華在創作伊始就可以受到關注,有些甚至可以走向世界(獲獎作品被譯成英、法、中、日等文字,我國已出版三本「處女作獎」小說集:《化圓為方》、《開羅國際》和《蒼穹之謎》)。從2001年開始,俄羅斯社會經濟與智力規劃基金會與大型文學刊物合作,在俄羅斯聯邦出版與大眾傳媒署的支持下,每年舉辦一次青年作家代表大會,使這些青年得以開闊視野,提高寫作能力,結識各類文學刊物的主編,從而大大加快走向讀者的步伐。因此,「處女作獎」和「青年作家代表大會」兩項活動被稱為文學的「造星工廠」,很多活躍在當代文壇上的青年作家都是由此脫穎而出的。

  在紛繁複雜而又多元化的社會局勢下,這些青年中很少有人能夠做到專職創作。他們來自各行各業,不過這些工作大多與文學相關。文學是他們內心深處的渴望,是他們表達自己、參與社會、探索未來的一種手段。「處女作獎」獲得者奧爾加·葉拉金娜的話頗能代表他們的生存方式:「我把寫作分為三種:寫劇本是為了賺錢生活,寫文學研究論文是為了鍛鍊自己的頭腦,寫小說是出於心靈的需要」。他們就是這樣努力在謀生、愛好與理想間尋找平衡,走著屬於自己的獨特道路。十餘年來,他們成長迅速,不僅有實力問鼎大型文學獎項,如羅曼·謝恩欽憑藉長篇小說《葉爾特舍夫一家》入圍2009年布克小說獎短名單,扎哈爾·普利列平以長篇小說《罪》獲得2008年「民族暢銷書獎」,而且以年輕的激情與自信去影響社會意識。他們發出對「新果戈理們和新別林斯基們」的呼喚,同時在創作、評論、編輯、出版領域施展才華,期望再創俄羅斯文學的輝煌時代。

  新一代作家主要成長於蘇聯解體後全新的歷史時期,從思想意識到表達方式上都沒有受到過多的束縛,因此他們的寫作更加順應天性、自由開放。他們有著新的世界觀和新的語言,可以自由地去選擇主題人物與藝術手段。但是俄羅斯文學對現實生活的永恆關注、對人生終極問題的執著探求以及深刻的人道主義和救贖意識等優秀傳統,依然在他們身上得以傳承。他們表現出創作態度鮮明的嚴肅性和對真正題材的努力尋找,對生命的厚重關愛和對新鮮生活的活潑思考,對展示出現實生活的不同角落和所有含義的強烈希望與嘗試。他們的作品中既有對祖國和家鄉的熱愛與讚美之情,也有對現實充滿憂患、哀怨的深深嘆息;既有對同齡人迷茫生活的真實再現,也有對老人與兒童心理的細膩體會;既洋溢著濃鬱的俄羅斯特色——那是家家戶戶散發出的黃油和麵包的味道,也是廣袤的田野和別墅村落上清新的泥土味道;是衰敗的村莊裡農婦傴僂的背影,也是田野盡頭那牆壁斑駁的教堂裡傳來的鐘聲——同時也不乏強烈的時代氣息。社會轉型時期政治、經濟、宗教、城鄉、戰爭、青年生活等各個方面的主題在他們的作品中都有所反映,幾乎每一種題材都可以在蘇聯文學中找到它的發端,同時又以鮮明的時代特色令人耳目一新。

  他們的鄉村小說反映令人觸目驚心的農村現狀:破敗蕭條,老無所依,滿懷悲憫地展現在俄羅斯「城市化」與「私有化」進程加快的步伐中,農村老人孤獨與被拋棄的命運。

  他們的戰爭小說對表現戰爭的正義與非正義、人民英勇抗擊侵略等主題的傳統進行解構,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態度詮釋自己對於戰爭的看法,大膽表現戰爭中人的本性以及戰爭對於人類造成的災難,字裡行間透露出對戰爭的否定與厭惡。他們不再採用全景式手法描寫宏大的戰爭場面,而是通過個體的經驗與感受,細緻描繪每一個小的戰役、戰場或者軍隊內幕。他們不願正面說明戰爭到底是保衛還是侵略,而把關注的重點放在戰爭中人所表現出來的脆弱、不穩定和孤獨感上。

  他們的青年生活小說以類似日記的形式剖析自己,從日常生活到童年回憶再到哲理思考,給人以貼近現實與心靈的感受。比如沙爾古諾夫的文筆不是那麼優美,寫作的內容又多是社會角落裡不怎麼光鮮的生活,卻能夠成為一代青年的代言人,這其中最大的原因可能就在於他細緻入微的真實。他對青年人墮落的生活不是從評判譴責的角度去寫,而是感同身受地去寫,是作為深陷其中的個人去寫,寫出了那份毒癮發作時的生理與心理反應,寫出了作為當事人的那種無力自拔。

  新一代作家對各種文學流派的表現手段進行借鑑和吸納,大膽進行文學實驗,使他們的作品豐富多彩而富有新意。例如有的小說情節比較散亂,人物與人物之間的聯繫也不緊密,作者只把他們生命中的一個時段甚至只是一個瞬間呈現給讀者。你可以對自己感興趣的人物經歷進行猜想或者展開聯想,卻在作品裡找不到答案。這種對於社會各個角落裡的小人物平凡生活的無始無終的記錄式書寫,已經成為當代俄羅斯很多作品中的主要內容;有的小說很像網絡文學中的一種熱門題材——穿越小說,表現出契訶夫式的幽默與諷刺;還有很多作品中表現出時間與地點的多重性、小說與其他種類作品的混雜性等等。這些特質能否發展壯大成一股潮流,形成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之後的一種新的文學流派?這個問題還需要我們進一步的觀察和思考。

  今天,經過十餘年的努力耕耘,新一代文學青年已經在當代俄羅斯文壇上大聲宣告了自己的存在。前方的道路依然漫長,他們究竟能否實現自己的文學理想,為俄羅斯文學史再添重彩,一切都有待於時間的檢驗。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張曉曄)

相關焦點

  • 再論當前中國類似1980年代美國
    來源:格上理財核心結論:①A股09年以來指數十年不漲,類似美股1970年代,源於經濟增速換擋股市估值中樞下移。②現在中國步入新時代,類似1980年代美國,進入經濟平盈利上階段,微觀優於宏觀。③股權投融資時代拉開大幕,A股從交易型走向配置型,盈利和估值雙升推動牛市向縱深演繹。
  • 宏觀背景:從大到強,結構優先 ——當前中國對比1980年代美國系列一
    核心結論:①中國經濟進入由大到強的新時代,結構優先,類似1980年代的美國,GDP增速換擋後波動率下降,產業結構升級加速。②中美轉型期政策均從需求管理到供給改革,2018年供給側改革重心由「三去」轉向「一補」,政策向新經濟傾斜。
  • 1970年代全球滯脹的局面不會再次發生
    1970年代滯脹的形成與終結  在經歷了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中期的高增長、低通脹之後,從1960年代後半期開始,美國的通脹開始不斷上升,這是由於越南戰爭升級和詹森總統推行偉大社會計劃導致美國財政赤字急劇擴大與擴張性貨幣政策共同作用的結果,失業率被壓低到了5%以下。這種總需求的擴張一直持續到20世紀60年代後期。
  • 1970-1980:日本消費升級對中國當下的啟示-虎嗅網
    我們現在熟知的日本的消費品公司,大多成立於 1970 年至 1980 年。1972 年,全家便利店、大創生活館、宜得利成立。1974 年,東京開設第一家 7-Eleven 便利店。1980 年無印良品成立。1984 年優衣庫成立。人均 GDP 是我們在消費升級過程中經常討論到一個經濟指標。
  • 日本作家渡邊淳一作品集介紹及小說下載
    出生於日本北海道,畢業於札幌醫科大學,隨後任母校整形外科講師。當了10年的外科醫生後,他轉而從事專業文學創作,著有50餘部長篇小說及多部散文、隨筆集,為當今日本文壇的文學大家,至今仍活躍於文壇,目前已出版了130多部作品。當地時間4月30日晚11點42分,因前列腺癌日本著名作家渡邊淳一逝世,享年80歲。
  • 《江澤民在一機部(1970-1980)》出版發行
    《江澤民在一機部(1970-1980)》出版發行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3-27 17:36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3月27日電《江澤民在一機部(1970-1980)》一書,近日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
  • 環境保護:1980年代的美國 VS 2010年代的中國
    對美國來說,20世紀後期經濟發展較快,特別是70年代後,從1970年的人均GDP 5000多美元,增加到1987年的人均GDP 2萬多美元。通過比較中國與美國以購買力平價(PPP)為基礎的人均GDP(圖1,表1),可以大致判斷:中國中西部地區、東北部地區、東部地區分別與美國20世紀70年代後期、20世紀80年代初期和20世紀80年代後期發展水平相當。
  • 續:1970-1980年出生的,這些才是真正的女神
    在沒沒有PS、美顏濾鏡的年代,這些才是真正的女神。1977年孫莉1977年黃奕1977年陳數1977年袁泉1978年顏丹晨1978年劉濤1978年胡靜1978年郝蕾1979年湯唯1979年章子怡1979年苗圃1979年高圓圓1979年陳喬恩1979年陳好1980
  • 西班牙人編年史(1970-1980):結緣中國
    1970-1980結緣中國1971年6月,何塞·埃米利奧·桑塔瑪利亞(Jose Emilio Santamaria)成為球隊新的主教練,桑塔瑪利亞上任後後,俱樂部馬不停蹄的前往蘇聯參加友誼賽。首位「百球射手」馬拉尼翁1979/1980賽季結束後,俱樂部受日本足協的邀請參加1980年的麒麟杯(Kirin Cup),藉此機會俱樂部便展開了歷史上的第二次亞洲行
  • 1950-1970年出生的這些女神簡直美翻了
    在沒有PS、美顏、濾鏡的年代,這些才是最很正的女神。1967年江珊1968年蕭薔1968年邱淑貞1968年張敏1969年袁潔瑩1969年許晴1969年蔣雯麗1970年鍾麗緹1970年李嘉欣1970年張庭這些女神是不是很多看著很眼熟,但是不知道名字,更不清楚她們的實際年齡,下期更多1970-1980年的女神,敬請關注~
  • 作家笛安上榜作家富豪榜 表示被窺隱私不太舒服
    範小青則致辭說:「就在論壇召開的前幾天,我們正在籌劃設立一個江蘇歷代作家作品館,藉此機會,將江蘇自先秦兩漢以來的文學狀況梳理了一遍,真是令人十分振奮,單說現當代文學史上,周瘦鵑、劉半農、葉聖陶、俞平伯、錢鍾書、錢仲聯、朱自清、卞之琳、瞿秋白、戈寶權、陳白塵、汪曾祺、陸文夫、高曉聲等等等等,許多年過去了,許多人許多事物早就煙消雲散了,但是文學大師文學前輩的人品作品卻如熠熠星光,永遠閃耀在一代又一代後來者的精神空間
  • 1970—1980年中國生育政策:推行「晚稀少」
    中國發展門戶網訊(實習生金慧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的《人口和社會發展報告2014——人口變動與公共服務》,梳理了1970—1980年中國生育政策。1969年,我國總人口突破8億人大關,人口與經濟的矛盾更加突出,中央政府開始重申控制人口的重要性。
  • 生育政策由70年代晚稀少突變到嚴格一胎化 到底發生了什麼?
    從20世紀70年代初在全國施行、受到育齡人群普遍歡迎的「一個不少、二孩正好、三個多了」的「晚、稀、少」政策,到1979年,創造了生育率下降奇蹟的第一個十年。其成效反映1980年綜合生育率已低至2.24,較1970年的5.71降幅高達60.77%。
  • 《神奇女俠1984》上映:回到有趣的1980年代
    故事設定於1980年代美蘇聯互相對抗的冷戰時期,「神奇女俠」黛安娜·普林斯對上了兩位全新勁敵——頂級掠食者豹女,以及掌控著能改變世界力量的神秘人馬克斯韋爾·羅德斯。該片繼續由派蒂·傑金斯執導,以色列女演員蓋爾·加朵則四度飾演「神奇女俠」黛安娜·普林斯(之前曾在《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神奇女俠》《正義聯盟》中出演該角色)。
  • 蘇聯文學老辣翻譯家戴驄去世,《金玫瑰》感動一代讀者
    我說我讀了一點左琴科,他就說,左琴科很可憐,因為《日出之前》在1943年被斷定是極為私人的寫作,違反了人民利益,甚至破壞了當時為戰爭服務的大局,蘇聯文壇興起了一股強力來鬥他。我記得清楚,戴老就左琴科所說的只限於當時的「現象」:他被整得很慘,是極左年代的一個犧牲品。
  • 當下中國的10大俄羅斯文化元素
    ,「我讀過很多俄羅斯作家的作品,如克雷洛夫、普希金、果戈理、萊蒙託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車爾尼雪夫斯基、託爾斯泰、契訶夫、肖洛霍夫,他們書中許多精彩章節和情節我都記得很清楚。」近百年來,一代代中國人讀著他們的作品長大。託爾斯泰、普希金的家喻戶曉;上世紀50年代,《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卓婭和舒拉的故事》《靜靜的頓河》,在中國青年的書架上也從未缺席。影響了整整一代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如今仍舊有《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高爾基的《海燕》的進入課文,俄羅斯文學的光輝實實在在地深入到我們的生活中。俄羅斯文學具有深厚的現實主義情懷,充滿了人文情懷與哲學意味。
  • 蘇聯英雄、俄羅斯國家杜馬副主席安託什金因新冠肺炎去世
    1月17日,蘇聯英雄、俄羅斯聯邦國家杜馬(下議院)副主席尼古拉季莫費耶維奇安納什金退役空軍上將在因感染新冠肺炎在莫斯科去世,享年78歲。俄國家杜馬主席維亞切斯拉夫沃洛金向這位同僚的親屬和朋友致以慰問。他說:「尼古拉季莫費耶維奇無私地為我們的祖國服務,他在為消除車諾比事故的行動中冒著生命危險,挽救了人民的生命。」
  • 1980年的流行歌曲
    讓我們來一起聽聽歌,回到1980年……有人跟我說,1980年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年代,因為從這一年出生的人就是我們口中的80後,也就是這個社會的中流砥柱。當作為80後數著月份算著自己的年紀的時候,突然發現我已經是42歲了,曾經青春輝煌一代也會慢慢變得更加地成熟。伴隨著所有1980年出生的朋友們一起回到出生兒提的時候,也許在那個時候媽媽正抱著你在聽這些歌曲呢!
  • 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巡禮:「黃金一代」葡萄牙國家男子足球隊
    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巡禮:「黃金一代」葡萄牙國家男子足球隊編者按:四年一度的世界盃既是球迷的狂歡,也是世界的狂歡,也是足球的盛宴,就在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即將開展之際,為讓大家更好的觀看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享受俄羅斯世界盃,在世界盃開始前進行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