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能在京劇裡看到,瀑布一樣的鬍鬚掛在藝術家的臉上,作為古典人物的扮相。而很多影視劇中法力高深的道長,身份尊貴的老者,都有一把長長的鬍鬚。看著就無比的神秘,尤其是三國演義中,個個英雄人物胸前都有長長鬍鬚隨風飄逸,這就證明古代的人都願意留鬍鬚。
而現在社會男人個個臉上清爽乾淨,偶爾有留著一層短鬚的不是為了造型耍酷,便是因為不修邊幅邋裡邋遢。難道是在某一個時間節點上,人們像解放婦女的雙足一樣,也將男人的下巴也給拯救?因為古人那長長的鬍鬚,看著都如負千斤重擔一樣。
其實在古代,對於男子臉上不同地方的毛髮生長,是有很大的講究的,長在下巴上的叫須,兩鬢下方的叫髯,鼻子下方的叫胡,嘴角邊上的叫髭。就看這些不同的叫法,就知道古代人對留鬍鬚一件事是極為重視的。
其實古代留鬍鬚是有非常大的講究的,如果不懂得其中的奧妙,往往就會惹來非常大的麻煩。正常來講長輩健在,晚輩是不可以蓄鬚的。這個也可以理解,本來男子鬍鬚長就看起來非常的老成,父母長輩還健在,怎麼可以打扮的比長輩還老,這看著就是一種不恭敬的表現。
而家中若是雙親故去,就必須要蓄鬚已盡哀思,父親去世就要將上唇的鬍鬚留長,母親去世則是將下巴的鬍鬚留長。如果雙親全部辭世了,則上下一起留。從此開始只能進行日常的簡單修剪,不可以全部剃光。
民國時期魯孫先生的形象便是上唇留鬍子,下巴光潔,這邊是父親已故,母親健在的表現。而在外寇侵華的黑暗年代,很多的愛國主義人士,都自發的上下一起蓄鬚。在形象上以此明志,代表國之淪陷天父地母君親皆亡。看來這留鬍子還是真的有講究,難怪現代人很少有留的,不解其意便不如其境,很明智的選擇。
而鬍子一詞的由來也是有獨特的傳說的。我國隋唐之時,就有管外族叫胡人的習慣,之所以有這個代稱,就是因為當時的外國人都留著茂密的鬍鬚。有的甚至賣臉的絡腮鬍子,濃密的猶如團扇一般。而漢族人即便是留鬍鬚也是細細的一縷垂在胸前。
所以和外族有很大差異的,最後就稱他們為胡人。到了清朝末年民國伊始,很多地方出現了專門打家劫舍的土匪強盜,百姓都叫他們為鬍子。這是因為他們個個都目露兇光,滿臉的絡腮鬍子十分的兇悍,其實這也是他們為了震懾百姓,而特意營造的兇猛外表。因為滿臉的鬍子最為顯眼,久而久之鬍子一次便成為了土匪強盜的代名詞。
而隨著普通百姓都不在蓄鬚,只有一些彰顯個性,耍帥鬥狠的人才會象徵性的在臉上留鬍鬚,不再有特別在某處蓄鬚的習慣,便取締了繁雜的名稱,統一稱之為鬍鬚了或者簡稱為鬍子了。而現在人已經沒有孝親蓄鬚的習俗,所以也不會特意為了緬懷而留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