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戊戌變法之後,慈禧就一直想除掉光緒帝,但是一直都沒有機會。但在慈禧的心中早就對光緒產生了嫌隙,她巴不得光緒早點駕崩。
光緒三十四年,即公元1908年,光緒帝載湉病危。慈禧一看,就知道光緒已經不行了,於是便興衝衝地將攝政王載灃的兒子溥儀養育在宮裡。其目的也很簡單,那就等光緒帝駕崩之後,便順勢繼位。同年十一月十四日,光緒帝駕崩,慈禧便將年僅三歲的溥儀立為皇帝,是為宣統帝!並同時尊慈禧為太皇太后。
這便是溥儀繼位的大概過程。但是我們仔細想一下的話,這其實是有一定問題的。老謀深算的慈禧太后,怎麼會偏偏選擇一個3歲的孩子繼承皇位呢?難道她不知道,溥儀年幼,不能做什麼事情嗎?
這些,慈禧當然知道!那麼她又是寓意何為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
筆者總結下來,一共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溥儀的身份特殊
當然了,這兒所指的特殊身份,並不是單指溥儀擁有皇室血統,因為擁有皇族血統,這必然是繼承皇位的一大因素。而溥儀的另外一個身份,則是慈禧「情人」榮祿的外孫。
我們知道,溥儀的父親是攝政王載灃,母親是「蘇完瓜爾佳氏」,而這個蘇完瓜爾佳氏便是慈禧的心腹重臣,同時也是慈禧的情人——榮祿。一開始的時候,慈禧便將她當做自己的親生女兒一樣養育在宮中,後來將其嫁給載灃。不僅如此,溥儀的祖母還是慈禧的親妹妹。
所以,溥儀這樣特殊的身份,是慈禧選擇他的一大理由。因為這樣一來,大清朝的皇權還依然是掌握在「葉赫納拉氏」的手中。
第二,無奈之舉
其實,在立溥儀為帝之前,慈禧還培養了一個人,他便是端郡王愛新覺羅 · 載漪次子,同時也是慈禧的弟弟葉赫那拉 · 桂祥的外孫——愛新覺羅 · 溥儁(jùn)。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那個「大阿哥」。
慈禧很想將溥儁立為皇儲,於是便預定在庚子年元旦時讓光緒帝自行退位,甚至連他的年號都想好了,叫「保慶」。但是,此時光緒帝仍是外國各個勢力心中的滿清正統皇帝,他們也都很支持光緒帝。再者,這溥儁也算是慈禧自己家族的一員,所以這自然會引起各國勢力的不滿。
慈禧的這一計劃算是落空了,但也不至於沒有希望。可是,在光緒二十七年,即公元1901年的時候,端郡王載漪縱容義和團,獲罪祖宗,因此溥儁也就再沒有機會做什麼皇儲了。於是便被廢除了他「大阿哥」的名號。慈禧的計劃徹底失敗了。
所以,慈禧最後在權衡之下,還是決定由自己妹妹的孫子溥儀擔任皇帝,因為這畢竟也是自己家族的一員!
第三,年幼好控制
慈禧在立溥儀為儲君的時候,她知道自己已經將不久於人世,她也沒指望自己能夠再次垂簾聽政。但是,自己的侄女隆裕太后還在,她也是自己葉赫納拉氏的成員,所以她必須保證自己所選立的這個皇帝得順從自己侄女的安排。
所以在溥儀繼位之後,隆裕太后便正式垂簾聽政,和溥儀的父親載灃共同掌管這個搖搖欲墜的大清帝國。但是很不幸的是,宣統二年,即1911年10月,辛亥革命便爆發了。同年12月6日,載灃順勢辭去了攝政王的職位,而這個隆裕太后便成了即將走向滅亡的大清帝國的最高統治者和終極責任人。
這是慈禧萬萬也沒有想到的!
總結:
其實無論是哪一條,都可以說是慈禧故意為之,都是她權力欲望的完美詮釋。慈禧對權力有著近乎痴迷的程度,她在世的時候就已經掌握著大清帝國的最高權力,死後也想讓自己家族的人繼續掌控著。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此時的大清帝國已經走到了歷史的邊緣,想不被淘汰都難了!
史料參考:
《清史稿》;《光緒朝東華錄》;《清史稿 · 本紀二十五 · 宣統皇帝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