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家的職責是要確切、真實、不感情用事;無論利誘威脅,無論憎恨愛好,都不能使他們背離真實。——塞萬提斯(西班牙)
文章類型/歷史見聞
字數|876,閱讀約2分鐘
1923年9月1日,日本關東地區爆發7.9級強烈地震,史稱關東大地震。地震造成15萬日本人死亡,200多萬人無家可歸。
俗話說,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句話用在關東地震上可能並不合適,但它確實發生了。注意,關東大地震發生時,由於日本在一戰後強佔青島,中日關係異常緊張。但出於國際人道主義精神,北洋政府仍給予慷慨援助。
當日本地震的消息傳到中國時,政府的行動速度驚人。北洋政府首先派人到日本駐華大使館表示慰問。時任外交部長的顧維鈞甚至建議,「出於對鄰國的救濟意識,我國不應袖手旁觀,政府應下令並說服國民共同籌款救濟。」
此時的北洋政府,大總統黎元洪被迫下野,內政部長高凌偉成為攝政王內閣。攝政王內閣召開緊急會議,號召全國人民廣泛募捐,撥盡款項,拯救貧民生命,以申請救濟,造福鄰裡。
政府的號召立即生效。全國各地對日捐款層出不窮。每個人都有錢付,有東西捐。遠在廣州的孫中山立即致電日本攝政王太子裕仁(即後來的裕仁天皇)。孫中山在電報中表示哀悼,「貴國首都和國家遭受空前災難,造成生命財產損失,請接受中國人民的深切哀悼。」。
當時,上海是捐款最踴躍的地方。據稱,參加「中國賑濟日本救災委員會」的慈善組織有20多家。招商局提供的「新明艦」裝載的救災物資,成為日本接收的第一批國際救災物資。
當時,張作霖正在擴充武器庫,資金短缺。即便如此,張作霖還是決定向日本提供2萬袋麵粉和100頭牛的救災物資。
日本各大媒體也對中國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救援行動給出了相關報導。例如,大阪《朝日新聞》詳細報導稱,「中國人帶著這種熱情走出來拯救日本人的災難,這是日本人做夢也想不到的。我驚嘆於中國人在這一行動中的敏捷,感謝中國人的高度正氣。」。
此外,關東大地震發生後,日本政府向中國派出了所謂的「國民感謝團」。「貴國人民對我國地震災害給予的巨大同情和貴國醫療隊的援助,使我國深受感動。」顯然,日本並沒有真正感謝中國人,14年抗戰就是明證。
參考資料:中國援助關東地震始末
歷史上生產資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學技術相結合的;同樣,歷史上的勞動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技術知識的勞動力————鄧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