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餐位兩副筷子 諸暨公筷公勺擺上農家樂餐桌

2021-01-17 浙江日報

「竟然有公筷,服務真貼心。老闆,給你讚一個!」上周五,諸暨市民馬文杰與公司團隊一起到東和鄉品秀山莊遊玩,用餐時,他發現每個餐位前都配備了一雙公筷。筷子比一般筷子要長兩三釐米,握手一端還印有「品秀山莊·公筷」字樣。

姚松在為遊客介紹公筷

品秀山莊負責人姚松親自上菜,給每一桌遊客都作了公筷使用介紹。「筷子是我們定製的,剛開始啟用,你們是第一批。公筷用完後放在固定位置,不太會混淆。聚餐氛圍很重要,健康更重要,希望用得習慣。」姚松說。

記者在一旁觀察了幾桌就餐的遊客,個別遊客仍會忘用公筷。詢問後發現,大多數客人表示,雖然現在不習慣,但願意慢慢去改變。「公筷一放一拿,好像有了一種特殊的儀式感。」同桌的一位遊客表示。

隨著疫情逐漸穩定,諸暨市的農家樂、民宿也漸漸恢復了人氣。位於東和鄉姚邵畈村的品秀山莊,是一家集餐飲、住宿、水果採摘的綜合性農家樂。當天,山莊迎來了20多位遊客。「工作日來得還不算多的,周末和小長假遊客多。」姚松表示,為了遊客舌尖上的安全,接下來一段時間,他們都會做好公筷使用提醒。

餐桌舉止非小事,一筷一勺見文明。在璜山鎮的中振生態園,記者也看到了新上的公筷和公勺。兩者的樣式也與個人餐具有明顯差別,公筷同樣比一般筷子長兩三釐米,勺子大了一圈。「疫情過後我們也想繼續推廣下去,讓遊客養成就餐好習慣。」生態園負責人孫福君說。

據悉,馬劍鎮的欣爾民宿、嶺北的嶺北山莊等10餘家農家樂均已配置了公筷,掀起了新「食」尚。

相關焦點

  • 一個餐位兩副筷子 公筷公勺漸成「標配」
    處州晚報日前聯合市疾控中心、蓮都區餐飲產業創新創業聯盟向麗水市民發出的「公筷公勺」倡議也得到了眾多餐飲單位的響應。昨天上午,記者走訪市區多家餐飲單位時注意到,公筷、公勺已成餐桌「標配」。  昨天上午11時,記者來到市區MT新嬉裡商業中心,這裡不少餐飲單位已開始提供堂食服務。「恢復堂食後,來店裡吃飯的顧客明顯多了起來。」
  • 公筷公勺新「食」尚
    3月24日至25日,記者走訪了市城區幾家餐飲服務單位,發現公筷公勺已成為餐桌上的「標配」,市民正養成使用公筷公勺的好習慣。3月24日中午,走進位於市城區皂果路的米湯味道餐廳,記者看到,5個包廂已坐滿食客,大廳裡的人也不少。餐桌上放置著尾端刻有「公筷」兩字的象牙白色筷子,筷子旁邊是一隻不鏽鋼勺子。「這是我們店的標配,每個桌子放兩副公筷公勺。
  • 甘肅發布《公筷公勺使用規範》細化到「筷勺」長度顏色
    《規範》指出,公勺公筷為兩人以上同桌共餐時,用以取食共用菜品(點心、主食、水果)的筷子、勺子、夾子等分餐用具。圖為文明餐桌的展示牌。(資料圖) 史靜靜 攝蘭州市市場監管局黨組書記、局長張棟梁介紹,此次發布的《規範》共7章,規定了公筷公勺分餐夾的材質要求、外觀要求、尺寸要求、標識要求、配備要求、擺臺要求和衛生要求等。同時對就餐使用者提出要求。
  • 公筷公勺是什麼意思 怎麼用?
    原標題:公筷公勺怎麼用?白銀市率先出臺《「公筷公勺」服務規範》疫情當前,人們已然養成了戴口罩、勤洗手的好習慣。但是,還有一個生活小細節往往被忽視,那就是家人、朋友聚餐時,餐桌上少了一副公筷,隱藏著巨大的交叉感染風險。
  • 「分餐、公筷、雙筷」服務規範徵求意見 預計本月中旬發布
    關注  3月7日,世界中餐業聯合會公布《中餐分餐制、雙筷制、公筷制服務操作規範(徵求意見稿)》。  徵求意見稿中明確,分餐制為「餐飲服務人員或消費者通過使用公用餐具分配菜點,使用個人餐具進食的就餐方式」。公筷制要求「中餐公宴場合,使用公用的筷子或勺子、叉子進行分菜」。
  • 推行了4個月,我們發現:不少飯店依舊一「筷」難尋
    「不是說都在推行公筷公勺, 怎麼這家店沒提供呢?」 看著餐桌上琳琅滿目的菜品,陸女士正準備開吃,結果找了一圈也沒找到公筷公勺。「要不然跟服務員要一雙?」
  • 你聽過「公筷公勺禮儀」嗎?你知道公筷放哪、私筷放哪嗎?
    在西餐桌上,餐具的擺放自有一番定律,比如說,刀叉呈八字形擺在餐盤上,代表「還沒吃完,不要收走」;刀叉平行放在餐盤上,則是「吃完可以收拾了」……這些就是「餐桌禮儀」。但你聽過「公筷公勺禮儀」嗎?8月18日下午,杭州舉行了《杭州市餐飲企業公筷公勺使用指引》發布會,加快推進實施杭州版「公筷公勺禮儀」。哪些場所應該推廣公筷公勺?當餐桌上出現了兩雙筷子,哪雙是公筷、哪雙是私筷?不同餐飲店提供的公筷公勺會有哪些不同?這些問題,在《指引》中都有提及。發布會上,杭州市餐飲旅店行業協會會長陳瑋介紹了《指引》出臺的具體情況。
  • 天心區:幼兒園開展文明用餐教育活動 使用公筷公勺從小教起
    (近日,長沙市天心區幼幼幼兒園開展了「公筷公勺」主題教育活動。)  星辰在線11月25日訊(通訊員 李雨希)「小餐桌上大文明,幼幼寶貝來接力。勸說家人用公筷,不會生病健康在……」近日,長沙市天心區幼幼幼兒園開展了「公筷公勺」主題教育活動,以拍手歌等多種形式,從小培養孩子們文明用餐習慣,告訴他們「文明用餐,請使用公筷」。  活動上,老師還向大家介紹什麼是公筷。
  • 公勺公筷不「生分」
    近日,商務部發布《餐飲服務單位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技術指南》,其中重點明確,對合餐顧客,餐飲服務單位應提供「一菜一公筷、一湯一公勺」,或者「一人一公筷、一人一公勺」服務。戰疫一年,很多人已經意識到,科學防疫必須重視細節。
  • 健康從多加一雙筷子開始
    在這裡,用餐前後大家自覺用擺在餐桌上的免洗酒精消毒劑洗手,並自帶紙巾、溼巾;就餐後,桌子上也不再狼藉一片。吳少輝說,經歷了這次疫情,大家的衛生意識、文明素養確實在提升。  ●使用公筷公勺已成為新習慣  「去吃飯,面前的筷子從一雙變成兩雙。」這是4月9日記者的一位朋友在微信朋友圈裡分享的信息。
  • 餐桌用筷十忌
    專吃好的,賴的一點不沾,也不管餐桌上多少人怒目側視敢怒不敢言,她只顧吃她的,別以為吃的多吃的好就能長胖,瞧她瘦的跟麻杆似的,告訴你我們這兒苗條不算美!自以為武功天下第一,吃哪指哪,一叉一個準,專扎肥肉,不料卻犯了大忌,暴露出其西洋武術的根底。我們中國人吃飯不用刀叉,只用筷子夾著吃。
  •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是什麼意思?中國禮儀博大精深
    雖然普通老百姓,沒讀多少書,但是對這些禮儀還是很有研究,畢竟一旦自己的後輩,有階級攀升的機會,總不能讓後輩在禮儀上丟了份兒。子曰接下來就來講一個有關餐桌禮儀的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看看你知道其意思不?第一句:菜不擺三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就是指「吃飯時,放在桌子上的菜盤,不能是三個。」為何這麼規定?
  • 區區一副筷子,宋高宗玩出「新花樣」
    特別是較為發達的地區,民眾基本上實現分餐飲食和普及使用公筷公勺。不得不說,公筷公勺的推廣是社會文明和大眾自覺的一大進步。因為漫長的封建歷史,使得中華文明形成一整套圍桌聚餐和同鼎而食的飲食習俗。雖然說圍桌同鼎的飲食方式,看起來能夠促進朋友間的感情,但是按照科學的角度來看,它不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
  • 上海100家餐廳承諾:全面提供、倡導、使用公筷公勺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上海100家餐廳今天承諾:全面提供、倡導、使用公筷公勺良好的餐飲習慣關乎市民的生命健康,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關鍵階段,本市四個部門昨天聯合發布「關於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議書」。市文明辦說,今天,首批100家「上海市文明餐廳」承諾:做到根據用餐人數、菜品數量配備相應的公筷公勺,全面提供一菜一公筷或公勺,在有條件的餐廳為客人提供分餐分食制;倡導家庭聚餐「一菜一筷,一湯一勺」;養成使用公筷公勺的習慣。「文明餐廳」關於公筷公勺的承諾一、全面提供公筷公勺。
  • 一雙筷子,開啟美食的正確打開方式
    例如,夾過涼拌黃瓜的筷子,再去夾鹽水蝦,就會導致兩盤菜之間細菌交叉汙染。 」 這組實驗, 非常直觀地告訴大家, 使用公筷公勺和不使用時的明顯差異。
  • 「這有什麼要緊的,就是多雙筷子的事情!」
    紛紛在酒店餐廳內採取或升級配套服務措施 推進公筷公勺制在店落地 引導消費者使用公筷公勺 由廣州市文明辦、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廣州日報和廣東省餐飲服務行業協會聯合發出的「使用公筷公勺、推進廣州文明餐桌建設」倡議活動持續2個多月以來,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 一次性筷子,飯店裡的消毒筷,自帶筷子~出門就餐,你選擇誰?
    他在餐桌旁坐下後,隨手拿起桌子上的一次性筷子吃起飯來。「知道使用一次性筷子有些浪費,可沒有其他選擇呀。」胡先生說。記者現場採訪了幾位食客,他們都認為,消毒筷子到底有沒有消毒不得而知,再說那麼多人共同使用,擔心病毒交叉感染,所以只好選擇「看起來更乾淨」的一次性筷子。市民為圖方便購買的一次性筷子。
  • 農村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有啥講究和忌諱?
    中國人都講究個「飯桌文化」,餐桌禮儀更是儒家思想的創立者孔子發揚傳承下去的。農村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有啥講究和忌諱?民以食為天,所以說餐桌禮儀還是有諸多講究的。比如說就餐的位置、碗筷的擺放等等。
  • 海口餐飲業推「公筷母勺」,容我笑過再亮大拇指
    走進酒樓,老客們發現,酒樓的菜品水準一如既往,餐桌上卻有了些變化:除了包廂外,大堂的餐桌上也額外配備了公筷和母勺。「考慮到包廂以商務宴請為主,過去我們一直為包廂配有公筷、母勺。但新冠肺炎疫情當前,我們為大堂客人也配備了這些餐具。」滿福隆酒樓負責人王友勝說,「畢竟,大家的衛生、安全是第一位的。」
  • 一雙筷子為餐桌添「彩」 智木家居Zemo彰顯中國情懷
    一雙筷子,寄託著中國人的情感和記憶;一雙筷子,串聯著天南和地北,連接著各色美食;一雙筷子,蘊含著泱泱華夏傳承多年的飲食文化。可以說,每一個中國家庭,只要擺上了碗筷,便擺滿了期待,而這期待,是長輩用筷子將食物夾到孩子碗裡的寵愛,是丈夫精心挑選菜品,吹了吹才放到妻子碗邊的用心,也是朋友圍成一桌,各執一筷,歡聲笑語之間期望下次再聚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