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我國首例人工繁育翼手參培植成功

2021-01-15 海南日報數字報
  本報三亞10月30日電 (記者孫婧)體型如哈密瓜般大小、表面呈淡紅色、渾身遍布管足……新品種海參翼手參正靜靜地躺在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實驗室裡。海南日報記者10月29日從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獲悉,我國首例、世界第二例人工繁育翼手參培植成功。

  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所長陳宏表示,作為2018海南省重大科技專項「南海珊瑚花園及珊瑚礁礁生物高值化關鍵技術的研究和開發」的重要產出成果之一,翼手參由人工成功繁育,意義重大。「海南要建設海洋強省,離不開海洋生物的開發和保護。」

  「翼手參是一種熱帶珊瑚礁海域特有的海參,與珊瑚礁生長在一塊,可以有效改良珊瑚礁區的底質環境,幫助珊瑚礁生長,進而提高海洋生物的多樣性。」陳宏說,翼手參富含蛋白質,味道鮮美,也是重要的海鮮食材,同時具備生態價值和營養價值,「從胚胎到參苗,再長到成體,需要一年至兩年的時間。」

  下一步,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將組織專家加強攻關,以儘快實現翼手參繁育產業化,並以此為基礎,引進更多珊瑚礁新物種,推動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建設。

相關焦點

  • 深圳周邊海域生物(3):海參(1)-方柱翼手參
    這像極異形的二貨,名字叫方柱翼手參,這名忒難記,於是呼我取了一個俗不可耐的名字樹枝頭瓜參,你不介意的可以那麼去叫。問度娘了一下,對這物種的描述只寥寥數語,描述的味如嚼蠟,圖片也不知道那盜來的,醜死了。為自己方便記住,取了這個名字「樹枝頭瓜參」,介意的同學可不理會,名字僅為自己方便記憶而已,當然不介意你以後用這名字。這貨我認為最大的特點是這個頭部觸手,像朵花更像幾根樹枝。這貨在深圳還是比較常見的,估計是不好吃的,或許有毒,不然依照我們國民好吃這良好習慣,如能吃的,估計現在海裡不會有多少只了。
  • 江北第一隻雙角白犀牛在濟南野生動物園自然繁育成功
    12月26日,山東省濟南野生動物園人工圈養自然繁育的雙角白犀牛「奔奔」首次與觀眾見面,這標誌著我國北方自然繁育珍稀野生動物的水平再上新臺階。據了解,小「奔奔」出生在2020年的10月17日凌晨,「奔奔」媽媽「朵朵」經過了493天的辛苦孕育,終於順利產下了「奔奔」。
  • 我國首架大型人工影響天氣無人機首飛成功
    記者7日從中國氣象局獲悉,1月6日15時24分56秒,我國第一架大型人工影響天氣無人機「甘霖-I」從甘肅省金昌市金川機場起飛,起飛後地面控制系統顯示,無人機防除冰、大氣探測、催化劑播撒等功能正常,系統穩定,性能滿足項目要求,經過30多分鐘飛行,「甘霖-I」平穩著陸,首飛圓滿成功。
  • 廣西完成人工繁育野生動物補償處置工作
    【原標題】廣西完成人工繁育野生動物補償處置工作  1月8日,記者從自治區林業局獲悉,廣西已全面完成人工繁育野生動物補償處置工作。全區人工繁育陸生野生動物補償處置資金兌付總額16.5億元,兌付率100%。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溫暖的手
    陳老師伸出手,摸了一下我的額頭:「哎呀,這麼燙,還說不燒?你看你精神不振的樣子。走,快跟我到辦公室去。」  到了辦公室後,陳老師拿出體溫計放在我的腋下,又用手輕輕地按了按我的胳膊:「別動,夾好。」隨後,她又給我媽媽打電話:「是董程媽媽嗎?你兒子生病了,麻煩你來學校一趟。」  打完電話後,陳老師拿出體溫計看了看,又用手摸了摸我的頭。
  • 海南日報數字報-用筆尖和鏡頭記錄海南自貿區建設進展成效
    「逐浪先行海之南——百家媒體看海南」中央媒體海南行採訪活動在海口啟動。接下來的6天時間裡,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求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等35家中央媒體的38名記者,將前往海口、三亞、文昌、瓊海、陵水、澄邁等市縣以及洋浦經濟開發區,圍繞海南自貿區建設的亮點成效展開深入採訪。  3月7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海南代表團團組開放活動上,省委書記劉賜貴向國內外媒體發出到海南實地採訪的邀請,以便國內外更好地了解海南、認識海南、宣傳海南。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大愛天使 自責母親
    她無法面面俱到:作為我國首位執行護航任務的女護士長,在完成長達243天的海上護理任務的同時,她只能把年僅5歲的女兒留在家中,為此她常常覺得愧為「媽媽」。  她叫胡愛霞,是解放軍第425醫院急診科護士長,紮根護理行業已經18年。  明天既是護士節,又是母親節,記者今天採訪了胡愛霞和她的同事,聽她們講述了胡愛霞的故事。
  • 海南日報數字報-用「四多」書寫人大代表的責任與擔當
    全國兩會前奏——代表委員履職記  ■ 本報記者 李磊  2月28日,汽車駛出中線高速烏石互通,在崇山峻岭間行駛半個小時後,海南日報記者來到了全國人大代表符小琴的工作單位
  • 海南日報數字報-因為他們愛海南
    他們不是旅遊團,也不是媒體記者,更不是專業的研究機構,兩年多來,走遍了海南的十幾個市縣幾百個村莊,在網上發布了20000多張圖片,10000多個帖子,記錄了50多期活動500多處人文古蹟。他們拍攝的海南西部珍貴文化紀實影像,還曾被集中展出……  他們在天涯社區上有一個共同的和網絡家園——「走讀海南」。
  • 海南日報數字報-憨厚小黑豬 勇闖大市場
    此外,屯昌黑豬2015年被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確認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同年被評為海南冬交會十大最受歡迎農產品之一。《屯昌豬品種標準》《屯昌黑豬飼養技術規程》及《屯昌黑豬豬苗繁殖技術規程》3個地方標準已通過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批。
  • 海南日報數字報-深愛海南,姑母稱我「副島長」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冰心是中國現當代文壇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文學大師,在她70多年的文學創作生活中,撰寫了數以千計的文學作品,她也是新中國兒童文學的開拓者,《寄小讀者》、《小桔燈》、《再寄小讀者》等作品,影響了幾代人。
  • 常州淹城野生動物世界一年繁育12隻紅熊貓
    揚子晚報網11月30日訊(通訊員 陳怡婷 記者 郭靖宇)記者從常州淹城野生動物世界獲悉,2020年自主繁育的12隻紅熊貓11月30日正式和遊客見面啦。據了解,這些紅熊貓均為今年六七月出生,其中11隻為紅熊貓母親自主帶崽,另1隻為人工育幼成長。
  • 海南日報數字報-讀書讓我看到了大世界
    ■ 海南日報記者 楊道  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儘管已經在2月7日結束賽事,但餘韻未了、影響持續發酵。
  • 海南日報數字報-妙曲佳音中的瓊劇流年
    面對海南日報記者的不解,黃慶萍解釋道:「這是同一唱段的兩種唱法,四五十年前的老式唱法中,只有板腔,沒有曲調。在新式唱法中,曲調韻律富於變化,唱腔更為悠揚、頓挫,情感表達更曲折動人。」  從1949年至今,不論是聲腔、曲調,還是舞美、編劇等方面,瓊劇都發生了許多變遷。一代代瓊劇人推動瓊劇不斷向前發展。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帶一路」建設應注重「培土生金」
    自古以來,華人華商一直是我國對外交往的橋梁和紐帶。如今,在全球化與自由貿易的大環境中,華人華商還可積極助力我國「一帶一路」建設的加快推進。  陳震說,「一帶一路」建設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良好機遇,企業家要把握良機,培育「工匠精神」,潛心紮下根、一心做實事,與此同時,加強與當地民眾的友好密切交流溝通,當好橋梁紐帶,做好民間外交。
  • 海南日報數字報-期待「古燈」有個好歸宿
    文\海南日報記者 郭暢  「年代久遠,很多燈都沒了燈芯,難以點亮,有些遺憾。」
  • 海南日報數字報-文魁匾額背後的歷史風雲
    整匾獨板一塊,材質為坤甸木,海南俗稱黑鹽木。匾額長154.5釐米,寬47釐米,厚2至2.4釐米,其底子為硃砂紅漆,「文魁」二字陰刻黑墨,原塗金粉已基本褪盡。整匾字體楷書,上下款題字陰刻。  海南考生葉晃佩、邢樹燕赴京趕考中舉  海南葉氏始祖葉茂,尊稱「葉茂公」,宋末元初之七品縣令,原籍浙江台州,出仕文昌,在瓊定居,至2017年,歷時739載,繁衍27世,子孫數萬人。葉晃佩為瓊州葉氏的第十八世孫。文魁匾額現在的主人葉世健系瓊州葉氏第二十三世孫,為葉晃佩的第五世孫。
  • 海南日報數字報-月亮與沉香
    海南的海邊,我想天堂可能會有———如果能夠走過這片海的月光大道。天堂上,它的礎石均為透明深藍的玉石,宮殿下面是更藍的海水。天堂在海底的地基是白色與紅色的珊瑚,珊瑚的事,曾祖母很早就跟我說過:如果一座房子底下全是珊瑚,那就是神的房子。天堂那邊清冷澈徹,李商隱所謂「碧海青天」,此之謂也。在這樣的天堂裡居住哪有什麼憂慮?雖然無跑步的陸地但能騎鯨魚劈波斬浪。
  • 海南日報數字報-精細筆觸繪出古籍靈動
    文\海南日報記者 尤夢瑜 實習生 林敏  兩手相握,側頭凝視,這是明代舞者的一招一式;拆解細分,圖文詳解,這是宋代建築的一榫一卯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口百年壽匾上的名流群像
    文\海南日報記者 梁君窮 通訊員 張王明  編者按  這段時間,「朋友圈」裡攝友和驢友們有關海口市秀英區永興鎮美梅村「壽溢古稀」牌匾的消息可謂刷爆了屏,也吸引了一眾文史愛好者和鄉土文化專家前去尋古和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