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是春秋第一個霸主,雄才大略,為何最後會活活餓死

2021-01-10 張生全精彩歷史

齊桓公是春秋時期著名的國君,他一生勵精圖治,對內休養生息,對外「尊王攘夷」,不僅提高了威望,還開疆拓土,成為威震四方的一代雄主。可是,誰也沒想到,英明神武的齊桓公在晚年竟被活活餓死,這是怎麼回事呢?

(齊桓公劇照)

齊桓公繼位後,任用了一個重要的人,就是管仲。

說起來管仲和齊桓公有一箭之仇,曾為了阻止齊桓公奪位,差點射殺了他。

齊桓公繼位後,聽說管仲有曠世賢才,所以不計前嫌,以極隆重的禮節把他迎回齊國,並拜他為相。

在管仲的幫助下,齊桓公對齊國的內政、軍事和經濟都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齊國因此得到發展壯大。

隨後,齊桓公在管仲的建議下,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東徵西戰,並參與調停各諸侯國內亂。這樣一來,他的威望也達到了空前絕後的高度。以至於各諸侯國都唯他馬首是瞻,奉他為五霸之首。

然而,再好的君臣也有分手的時候。

桓公四十一年,管仲鞠躬盡瘁,一病不起。

齊桓公四處為管仲延醫請藥,但都無濟於事。

想到管仲去世後,不知該讓誰來接替他為相?齊桓公思來想去,頗為心焦,於是在探望管仲時,便把心裡的疑惑提了出來。

管仲反問齊桓公,身為一國之君,您應該是最了解大臣的,您是怎麼想的呢?

齊桓公首先提到曾力勸他起用管仲的鮑叔牙。

但管仲認為鮑叔牙為人太過耿直,見人一惡,畢生不忘,不適合為相。

(易牙劇照)

齊桓公於是問易牙如何?

齊桓公之所以會提到易牙,那是因為他覺得易牙很愛他。

原來易牙特別懂得烹飪,這項手藝在春秋時期極為罕見,所以他憑著會做菜的能力得到齊桓公的賞識,並成為齊桓公身邊的近臣。

有一次,齊桓公對易牙說,寡人遍嘗天下山珍海味,已不鮮矣,唯獨還沒嘗過人肉,真是一件憾事。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易牙回家後便把自己年僅3歲的兒子殺了做成肉湯,獻給了齊桓公。

齊桓公嘗食後,發覺與平常所食的肉要鮮美得多,於是問易牙是何肉?這才得知了來龍去脈。他見易牙因失子痛哭流涕,心裡不免大為感動,認為易牙這是愛他勝過親骨肉的行為,所以從此後更加寵愛易牙。

結果,管仲卻否定了齊桓公。

在管仲看來,易牙不惜烹殺親子來取悅國君,是違背人性的行為。

齊桓公又問豎刁如何?

齊桓公之所以會提到易牙,那是因為他覺得豎刁也很愛他。

豎刁自幼在宮中為僕,到10歲以後本該出宮,但他貪戀宮中的榮華富貴,為了能繼續享有這些,便狠下心閹割了自己做了宦官。

豎刁很會揣測人心,阿諛奉承的功夫,那更是一流。因此,他經常把齊桓公哄得暈頭轉向,心花怒放。

齊桓公認為他為了侍奉自己,竟連身體都可以不在乎,所以非常感動,對他亦很寵愛,把他封為身邊的近臣。

結果,管仲再次否定了豎刁。

在他看來,一個人都不愛惜自己的身體,他又怎麼會愛國君呢?

(豎刁劇照)

齊桓公又問公子開方怎麼樣?

齊桓公之所以會提到公子開方,那是因為他覺得公子開方也很愛他。

公子開方本是衛國國君衛懿公的庶長子,但他覺得他既不能繼承國君之位,衛國又太過貧窮,所以當他看到齊國強大後,便追隨齊桓公,並侍奉左右。

結果公子開方在齊國呆了15年都沒有回過家,他的父母去世也不曾回國奔喪。

在齊桓公看來,公子開方不僅放棄衛國公子的尊貴之位,父母去世也不回去奔喪,這是愛他勝於父母的表現,因此齊桓公非常感動,對公子開方也很寵愛,並封他為近臣,不離自己左右。

結果,管仲還是否定了齊桓公。

在他看來,一個人連父母都不關心,又怎麼會真心侍奉國君呢?

所以,管仲否決這三個人後,建議齊桓公為了齊國長治久安,應該罷黜這三個人。

齊桓公一向信任管仲,雖對這三個人頗為不舍,但還是答應了他。

最後,管仲才推薦性格持重老成的公孫隰朋接替他的相位。

管仲去世後,齊桓公遵守約定,將易牙、豎刁和公子開方驅逐出了齊國,並任命公孫隰朋為相。

然而,公孫隰朋由於年老,僅上任一個月就去世了。

(公子開方劇照)

此時的齊國,人才正處於青黃不接的時候,老臣幾乎都已去世,年輕的大臣又不具備治國的能力,所以齊桓公非常煩惱。

同時,由於易牙、豎刁和公子開方不在身邊,他過得非常無趣,以至茶飯食之無味,遊樂也提不起興致,就連朝堂事務也疏於打理了。

再加上年老體衰,舊病纏身,精力也大不如前。齊桓公開始懷疑管仲的決定,是不是太過誇大?畢竟光憑易牙、豎刁和公子開方就會使強大的齊國衰弱,似乎有些危言聳聽,所以他再次召回了這三個人。

易牙、豎刁和公子開方重新得到重用,齊桓公愈發對他們信任,不久索性把朝堂事務都交由他們決定。自己只管在後宮宴飲嬉遊,沉湎女色,生活又如過去一般快樂無比。

桓公四十三年,齊桓公病重。

此時,易牙、豎刁和公子開方由於大權在握,已成為齊國三貴,他們為了能繼續把持朝政,在齊桓公所住的宮殿外築起高牆,並嚴厲禁止所有人去探望齊桓公。

隨後易牙三人為了奪權,發兵攻打太子昭,太子昭被逼流亡國外後,公子無虧則被他們立為傀儡國君。

齊桓公的其他公子,為爭奪國君之位,又開始大打出手,互相攻伐,誰也沒空關心被關在高牆之內的齊桓公。

可憐齊桓公最後竟被活活餓死,更可悲的是他死後67天,屍蟲順著窗戶爬到牆外,才被人發現收殮下葬。

齊桓公因諂信小人,最終落得一個被活活餓死的悲慘下場,而強盛的齊國也因為這一場內亂,大傷元氣,自此開始走下坡路。

(參考史料:《史記·齊太公世家》)

相關焦點

  • 申賦漁講述春秋風度:霸主的時代 君子的時代
    鄭莊公、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申公巫臣、延陵季子、伍子胥、孔子,申賦漁在他的書中一共寫了10個春秋時期的代表人物,他們中有霸主、勇士,也有哲人和文士。「他們不只人生互相銜接,在時間上貫穿起整個春秋,還是歷史節點上的關鍵人物,同時,他們身上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申賦漁為每個人都做了一段簡短的評語。
  • 春秋首霸齊桓公是怎樣慘死的?這個原因說不定你身上也有
    春秋首霸齊桓公 齊桓公繼位之後,在管仲、鮑叔牙等一眾能人的輔佐之下,很快便將原本混亂不堪的齊國政局治理的井井有條。後來兵強馬壯的齊國更是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號,在驅逐了入侵華夏的少數民族之後,齊桓公被稱為天下諸侯的霸主,史稱春秋首霸。
  • 公元前770年開始的300年春秋
    上篇說到西周結束,周平王遷都洛陽,這篇來聊聊遷都以後的春秋時代。春秋時期,一般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這近300年的時間,因孔子編訂的編年體史書《春秋》而得名。最終形成春秋時期群雄爭霸的局面。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他採納管仲的建議,改革內政,發展生產,訓練軍隊,使齊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大為提高。齊桓公打著「尊天子,攘四夷」的旗號,號令諸侯,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等先後稱霸中原,號令諸侯。
  • 楚成王:春秋五霸算啥,有兩位是我的手下敗將,還有一位是我孫子
    公元前597年,楚莊王在邲之戰中大勝如日中天的晉國,確立了楚國的霸業,成為傳統春秋五霸中最後一位霸主。實際上,早在楚成王時期,楚已稱雄諸侯,初霸中原。楚成王在位四十六年間,使楚國從一個「土不過同」的荒蠻小國,一躍而成為坐擁江淮、地跨千裡的泱泱大國。
  • 有仇必報、有恩必還的一代霸主,卻被小人圍繞,他變昏庸了嗎?
    齊桓公是實至名歸的春秋五霸之首,但他的成長經歷卻備受爭議。少年時,他差點被一箭射死,竟然又在驚險中繼位;青年時,他任用名相管仲全力改革,打造了齊國的全新景象;晚年時,他卻給人留下了昏庸的印象,在管仲去世之後,齊國國力漸漸衰弱,掉出了爭霸的行列。
  • 春秋霸主?有趣
    不甘的眼神如此下來,TI8舞臺上僅僅剩下春秋霸主OG、TI5冠軍EG、偶數年LGD,三支戰隊為了最後的TI盾,發起總攻!春秋霸主OG在TI8前夕成績低迷,s4、fly叛逃去了EG,無奈召回Ana,找天梯高玩Topson重組戰隊,如今手刃叛徒,過去已經收集了DOTA賽季冠軍物品鷹角弓、掠奪者之斧、神秘法杖,如今就差一個不朽盾了,想必他們不會輕易放棄!
  • 一代春秋霸主晉悼公成就比之齊桓公、晉文公也不遑多讓,為何不是...
    春秋時期是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各路諸侯風起雲湧、爭相稱霸,產生了不朽的傳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史記》稱之為「春秋五霸」。(一說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史記記載的「春秋五霸」,於西周沒落後陸續登上歷史舞臺,成為春秋時代最璀璨的明星。
  • 何為「春秋」「戰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又是誰?
    春秋戰國 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2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時代。其中又以公元前475年為界線,前段為春秋,因孔子曾編訂《春秋》一名而得;後段為戰國戰國,因為當時七個較強大的諸侯國互相混戰而得名。 春秋時,王室衰微,諸侯勢力崛起,同時中原諸侯又受到周邊少數民族威脅,於是各大國在「尊王攘夷」的口號下,爭當霸主。
  • 春秋五霸之一齊桓公,為什麼會任用曾差點要他命的管仲為相國?
    見到齊桓公後,齊王將這個曾經差點一箭射死他的仇人封為相國,並尊稱為仲父。然而魯國君主知道齊桓公將管仲要回後,非但沒有治罪,卻加以重用,發現自己被耍了。便委派使者前往齊國向齊桓公要回管仲。試想想齊桓公怎麼可能將管仲送回呢?就這樣魯王的使者遵從命令,將齊桓公大罵一頓,便返回魯國了。被罵後的齊桓公憋了一肚子氣,便找來管仲說要攻打魯國消氣,問管仲有沒有好的對策。
  • 秦:第一個殺牛過生日!看看古代國王是如何對待馬屁精的
    齊桓公:獨寵媚上者 活活被餓死古往今來,有多少君王能逃得過臣下的歌功頌德、阿諛諂媚?這樣的君主最後又有幾個能得善終、能保國家長治久安?早年的齊桓公英明神武,拜相管仲,對內整頓朝政、例行改革,對外尊王攘夷,存亡續絕,使齊國成為了春秋五霸之首。管仲臨死之前,曾建議齊桓公遠離易牙、衛開方、豎刁三人,認為寵信他們,國家必亂,但齊桓公置若罔聞。
  • 讀秦本紀:春秋霸主秦穆公,是如何奠定秦國大一統基礎的(上篇)
    前言:上篇文章(連結讀秦本紀了解秦國的起源之後,才明白秦國的強大是必然的)我們講道《秦本紀》秦國的起源,秦國的先祖們為商朝與周朝建立功勳,後得到了嬴姓和秦國的封地,從秦襄公派兵護送周王室東遷確立諸侯國開始,秦國的歷代君主苦心經營,開疆拓土,奠定了秦國立國的人力與物力基礎,後又經過了本篇文章的主人公秦繆公的勵精圖治,終於稱霸西戎,秦繆公本人也成為了「春秋五霸
  • 趙武靈王,究竟為何死於非命?關鍵是家庭關係不會處理
    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的諡號制度逐漸走向完善, 何謂諡號?這是古人死後,別人根據他生前的所作所為而立的一個帶有貶堡涵義的稱號。在歷史上,很多君王大多是單諡,而很少有雙諡的君主,但趙武靈王就是個意外,他在他的光環中,不僅有著美諡武,也有著惡諡靈,他的一生就如諡號那麼如此戲劇性,前期雄才大略,後期昏聵糊塗,竟然活活被餓死於自己的行宮之中,那麼當他被困時為什麼沒有人來救他呢?
  • 被餓死的君主何止是他?受兒子牽累餓死最後淪為笑話的他最是不值
    歷史上橫死的君主不勝枚舉,但貴為君主,居然被活活餓死,無論怎麼看,都令人匪夷所思,而時光流轉人世浮沉,這樣的人生結局最終也不過成了後人的一句笑談。楚公子圍借進宮探病之機,將自己的侄子楚王郟敖勒死,自替為王,即楚靈王。
  • 有門手藝太重要了:害死霸主齊桓公的三個小人結局如何?
    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年),春秋第一位名副其實的霸主齊桓公悽慘地被餓死在宮中。齊桓公死後諸子相爭,齊桓公的屍體放了六十七天沒有下葬,屍蟲都爬到宮殿的門口了,死狀可以說是悽慘至極,與齊桓公的成就完全不相配。
  • 為褒姒烽火戲諸侯後,第一個「吃螃蟹」的楚國僭越稱「王」
    春秋時期,始於公元前770年,也就是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第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戰國時代的前夕,總共295年。春秋這一歷史階段,齊國、楚國、秦國、吳國、越國等諸侯爭霸,而周王室的權威也在這一過程中不斷下降。
  • 趙武靈王為何餓死在河北邢臺?
    被活活的餓死的, 到底是怎麼回事?他的王后叫吳孟姚,趙國人叫她吳娃當然是個美女了,她生了一個兒子叫趙何,但是她紅顏薄命,年紀輕輕的就走了,趙武靈王很傷心就把趙何立為了太子, 但是他還有一個大兒子叫趙章,這也沒什麼,但是一來二去趙武靈王也沒了主意,覺得自己薄待了自己的大兒子,就委以軍國重任這下可壞了,平衡打破了, 接下來那就是兄弟骨肉相殘,趙章被殺了,趙武靈王被困在了沙丘斷水斷糧,不給吃不給喝直到活活地餓死!
  • 《春秋》為何「絕筆於獲麟一句」?關鍵在儒家理念與史實的衝突
    《春秋·哀公十四年》有這麼一條記載:「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這條記載後,傳統儒家學者觀點,《春秋》就到此結束了。因此,專門負責解經的《春秋公羊傳》與《春秋穀梁傳》都終於此年,「西狩獲麟」成了此二傳的最後一條記錄。可流傳至今的《春秋》記載卻並未結束,而是到魯哀公十六年截止。這也很正常,因為孔夫子是在此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