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主任朱華正在診治患者
近日,記者走進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採訪了呼吸科醫生雲春梅和兒科醫生朱華,跟隨他們走進診室,近距離記錄他們的工作狀態。
早上7時50分,雲春梅來到診室。
「如果早晨不開早會,我都會早10分鐘到崗」,雲春梅是記者跟隨出診的第一位醫生,她是內蒙古人民醫院呼吸內科主任。
換白大褂、戴好口罩、洗手消毒。這個熟練的環節後,雲春梅很快打開電腦,立即按號呼叫分診臺安排給她的患者。而這時,呼吸內科候診大廳裡已經擠滿了人。
在讀卡器上刷一下就診卡,詳細詢問病情,邊聽病人描述,看各種片子,給病人診查。「哪難受呢?有什麼過敏的嗎?胸憋嗎?在什麼環境下工作?」用聽診器檢查,然後開用藥處方……這一系類語言,整個上午幾乎是重複的說著。
呼吸科主任雲春梅正在看患者的胸片
從上午8時到12時10分的四個多小時的時間裡,雲春梅幾乎坐著沒動過身,說話也沒停過,一會兒向患者分析解釋病情,一會兒耐心叮囑,期間,沒有喝過一口水,沒有上過一趟廁所,這個在別人眼中看似輕鬆的過程,卻極大地消耗著雲春梅的精力和體力。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在自治區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多數門診醫生的工作狀態基本和雲春梅一個樣。出門診三四個小時坐著不動地,不喝一口水是「平常事」。
雲春梅從醫30多年了,每天都要接觸很多病人,也給無數人治好了病。「這些年來,我每天幾乎住在了醫院,腦子裡全是病人的事,回到家裡也是放心不下醫院裡的病人,有些人天生就是暴脾氣,面對突如其來的呵斥和不理解,我們也只能與他們多溝通,消除他們的疑慮。」雲春梅坦然道。
「醫學是不斷發展和進步的,在看病治病的同時我們是一直在探索研究的,對於一些複雜病例都是需要幾個專家在一起制定治療方案,病人有時不理解,認為來了醫院就能把病治好除根,不再犯,其實我們應該客觀的看待醫學。」
兒科大夫朱華正在記錄患者信息
13時15分,在內蒙古醫院,兒科主任朱華忙的已經有些喘不過氣,候診大廳裡只能用「摩肩接踵」來形容。並不寬敞的診室裡,哭鬧的孩子和焦急的家長擠得醫生幾乎沒有了轉身的餘地。已經診治了100多個病號的她仍然被家長和患兒圍的走不開,看著生病哭鬧的孩子,別說家長不願意等,朱華也不忍心走開,於是,一直堅持著。
幾乎處在一種被「圍攻」的狀態,雖然是大冬天,朱大夫的額頭上已經滲出了細密的汗珠,但是她顧不上擦,平均6分鐘要看一個病人。這麼短的時間裡,詢問病情,簡單檢查,開化驗單,開藥方,回答疑問,囑咐病人……幾乎是分秒必爭,轉眼間,兩個多小時過去了,朱大夫桌上的那杯水一口也沒喝,甚至坐著的姿勢都沒改變過。
就此現狀,醫生只能延長門診時間,自己少休息會兒,最大限度地滿足患者就診。朱大夫無奈的表示。
冬季是孩子感冒的高峰期,每天兒科的醫務人員都在超負荷的工作,記者估算了一下,基本上醫生看一個病人平均下來就三至六分鐘。即使這樣,病人還是抱怨看病難、排隊時間長、就診時間短。更有甚者帶著生病的孩子和醫生護士發脾氣,大吵大鬧。
從醫快30年的朱華主任感慨道,憑心說,得理解家長,哪個家長來醫院帶著孩子看病都不是來和醫生打架的,孩子生病了家長跟著揪心。另外社會普遍的焦躁心理,在這種狀態下很少有排隊的習慣,兒科有它的特殊性,早期嬰兒、發燒至三十九度以上的孩子,來了不論掛的多少號都可以優先就診,引發矛盾的主要原因歸根結底就是家長們著急,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得按照規矩來。
朱醫生說,門診的壓力與病房的壓力相比不相上下,兒科病房的走廊裡也成了臨時的病房,臨時增加了二十多張病床,面對這種狀況,醫院也很為難,作為公立醫院要承擔社會職責,遇到危重症患者必須要收治,特殊病人只能睡走廊。(王慧)
記者手記:醫患之間應是一種相互信賴、親密合作的關係。和諧、完美的醫患關係是獲得良好醫療效果的基本保證。醫生治病救人,需要有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環境。面對患者的生命,無論有多少誤解和不開心,醫生們都還是會用自己所學,盡心盡力地救治每一個病人。雲春梅、朱華告訴記者,醫者仁心,沒有哪一個醫生不願意治好患者。防止人才流失、合理的安排出診量、緩解門診的壓力,充分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讓他們得到社會尊重和應有報酬。讓看病無需等待、讓醫生不在超負荷工作,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不僅有助於醫務人員更好的為病人診斷治療,還直接影響著病人的就醫態度和治療效果,同時這也是各級醫院管理者進行醫療改革的目標之一,最終建立起百姓的貼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