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葉,倭寇焚掠東南沿海,守軍望風逃潰,使倭寇長驅直入。朝廷急忙調兵遣將,大肆用兵,獨以戚繼光麾下數千義烏兵屢建奇功,最後肅清倭寇,威震四海。從民國版《霞浦縣誌》就記載著戚家軍駐守霞浦的具體時間:「明嘉靖四十一年七月二十一日戚繼光率軍乘船從溫州出發,二十五抵達平陽(今浙江平陽)從平陽沿小路入閩,八月初一到到達福寧州(霞浦)」。
一、 戚繼光與義烏城隍信仰
當年戚繼光所率的三千義烏兵駐防福寧州,這些士兵都是訓練有素,紀律嚴明,作戰驍勇。他們絕大部分家有妻子,為了保佑行軍平安,作戰勝利,他們背掛義烏城隍及關公的符袋出徵,當時戚家軍的駐地,在福寧州東關村。為得到士兵擁戴,達到「戰而不屈」的目的,滿足士兵的精神寄託與信仰,戚繼光便在霞浦東關村先後建起義烏城隍廟與關公廟。士兵們認為義烏城隍主要能為陣亡士兵其靈魂作證,其在陰間登記在冊有神靈承認。
關公則在禮、智、仁、義上作為士兵的楷模,以達到安定士兵隊伍,激發士卒鬥志的作用。相傳在兩座廟先後建成後,戚繼光,為順應兵心假戲真做,定於十月初八在廟內舉辦「開光大典」,特請來義烏道士,主持道場。在道場案桌上備有三十二件法器,供桌上同時擺上五果六供,掛上十幾幅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太上道君、三官大帝、護法四元帥、青龍、白虎、朱崔、玄武「四靈」像。道士先跪在殿前禱告,逐一口念神名,爾後跳上神壇作法。這是一項十分艱巨,繁瑣的法事活動。壇上重疊五張桌,號稱「洪樓」。法師兩人須蹲在洪樓頂端上,要一次性達成九聖(陰陽面)保三緣(兩隻杯陽面向上,亦稱笑杯)。
法師須晝夜輪番問杯,直至童只降某人身上,他便手舞足蹈,顛三倒四,口喊:「本神奉旨回駕本廟,……」。其間參加祀神士卒,必須日夜輪番跪在墊前虔誠禱告,直至出現九聖三緣收杯。接著舉辦四晝夜普度,並用轎子抬著法師到廟後一水井取潔淨水一壺,名曰「龍神取水」回廟立壇發奏,誦經禮懺,祈保旗開得勝,一家老少平安。其間製作98盞荷花燈,於夜間戌時在海灘舉辦水燈法會,將超渡溺水孤魂焚化。翌日,晚戌時舉辦38盞山燈普度陸地幽冥,總稱「水陸冥燈」。道士祭海、祭陸時不但口念巫咒且吹號角,同時跳起祈福舞蹈,祈求水陸保佑,讓倭寇有來無返,置於死地。這一迎神祭神儀式,使戚家軍得到精神寄託。
據《義烏方志》載:「明嘉靖四十一年進入福寧州義烏兵,臨陣戰場,浴血奮戰,在寧德孤島橫嶼,乘退潮進剿,背水一戰,生擒倭寇二十九人,斬首348級,解救被擄男女八百餘人,逼敵投海溺死者6百多人」。被倭寇佔據3年之久的橫嶼島終於光復。義烏兵打勝了入閩抗倭第一仗,史家稱「第一奇捷」,繼之攻克福安、連羅、福清、興化馳援仙遊,在返回途中又智殲寧德小石嶺倭寇,成為義烏兵出奇制勝,人稱「第二奇捷」。士兵們將勝利的功勞歸功於義烏城隍、關老爺神靈保佑。在酒肉犒勞同時,他們面對神像虔誠朝拜。
相傳在明末六十年間,不但有一小批義烏兵定居東關,且每年有義烏後裔前來義烏城隍廟和關帝廟還願朝拜,舉辦道場活動。據村耄耋吳亞進說:「當時由於東關村不足百戶人家,為了方便外來客尋找,曾一時期稱『義烏村城隍』」。這一迎神習俗一直沿襲至解放初,神事活動才終止。
二、戚繼光以曳石為疑兵退倭寇
中秋節,霞浦民眾除了吃月餅、賞月之民俗外,還有一種熱鬧而有意思的民間傳統活動——曳石,它的創始人是民族英雄戚繼光。
明嘉靖四十二年,八月中秋,倭寇侵犯福寧州城(今霞浦松城),當日恰逢「戚家軍」主力部隊正出援福安、寧德二縣,州城防守空虛,而倭寇兵臨城下,眼看重新調兵救城已來不及了,為了福寧州城池的安全,戚繼光便採用曳石疑兵之計迷惑敵人。他動員在城軍民,用繩子拖曳石塊,穿街越巷,奔跑吶喊,一時滿城燈火通明,人聲、石聲、鞭炮聲響砌州城,恰似百萬雄兵在調動的陣勢。這時,倭寇已經從海口登陸,敵軍的先頭部隊,已抵達離州城只有一箭之地的塔旺街,聽到「隆隆」聲響,疑是城裡調來援軍,不敢輕舉妄動,倉惶退去,待他們探明情況,戚營大兵卻早已及時趕回州城了,福寧州城因此化險為夷,免遭生靈塗炭。
霞浦民眾為了紀念這一勝利,次年開始霞浦民眾都舉行曳石活動。據《霞浦縣誌·禮俗志》作了比較詳細的記載:系選一平面石,方二、三尺許,石旁夾以硬木,復以麻繩糾之使緊固,前方系以大麻繩,長數十丈,「後方系麻繩只丈餘」屆時,挑選強健精敏的青壯年男子數十以至近百人,在前面「牽之快跑」,而選一兩人在後面「扶繩扶之」,「石上坐一健兒」,作為指揮「號令進止。」若是少年兒童「則牽小石」,形式相同,規模較小,行止如前式。大小約十餘隊,沿街吶喊,相互競爭,觀者塞途,間或兩石對衝,則互相爭道,摩拳擦掌,甚至各受重傷而不恤,如此蠻動,俗反稱「太平石」。
這種曳石活動經長期演變,現已形成了霞浦特色且獨有的民俗活動。在解放前後曳石式樣更多,製作也更為精巧,除了曳石,還有「竹溜」、「竹車」,在製作時,將鋸下二、三尺長竹節內加入銅錢或碎瓷,並在竹四旁夾以硬木,四角安裝滑輪,曳石時與過去舊街道嵌入高低碎石路相撞,發出聲響更大,再加曳石者陣陣吶喊,其場面更加壯觀。解放後若干年,由於街道改成水泥路,這一曳石才逐漸消失。而近年在霞浦牙城村、沙江村、大京村、三沙鎮則又興起在中秋節曳石活動,與從前相比,參加曳石隊伍衣、帽各隊顏色統一,以往只有男同志參與,而今女子也參與活動。活動時間從晚間七時至十時陸續開展比賽,得勝者獲得小禮物。這項活動經費開支、除縣文體和旅遊局、村委補助些,大部分是每個參賽者按規定出資籌集,而曳石時由於村道硬化平整,發出聲響大不如前。
自明嘉靖四十二年後,霞邑沿海24處古城堡也備有曳石,一作倭寇侵城以曳石壯膽助威;二作中秋曳石以紀念戚家軍功績。同時據《霞浦藝文志》載:「明嘉靖年間舉人李大琛特為撰『中秋曳石歌』以永久紀念民族英雄戚繼光」。
三、戚家軍與光餅
戚家軍在福寧州城以曳石作疑兵退倭寇後,城裡百姓十分感謝戚家軍,於是自發組織人員,擔扛豬羊向戚家軍慰勞。戚家軍紀律嚴明,不要老百姓財物,全部婉言謝絕。老百姓過意不去,又一致決議,把豬、羊殺了,各家各戶用肉餡做成麥餅。如是有人提議,戚家軍隨時出擊倭寇流動性大,若做成肉餅,不易保存容易壞,且行軍隨帶極不方便,不如做成小餅,中間有孔,便於串繩攜帶既經濟又方便,於是推選城裡有糕餅工藝師傅,日夜加班做成麥餅數十擔,蓋上鬥笠,直送軍營,強要每個士兵收下一串小餅,表示慰勞。盛情難卻,戚家軍只好收下。雖是小餅,吃起來十分可口,士兵們個個歡喜感謝。因為小餅表面光滑,人們就叫它「光餅」。後來這種光餅傳至閩東各縣,百姓便以做光餅相送方便士兵們帶在路上吃。這一傳統習俗至今乃廣傳閩東各縣。
綜上所述,由於戚家軍所到之處以城隍爺、關老爺作為他們「護身符」,而在戰爭中每每旗開得勝,因此他們愈加信仰神靈保佑,從而展開一系列祭祀敬神活動。霞浦有宋代長溪城隍明代府城隍和縣城隍,而百老姓卻信仰義烏城隍,其原因就是人們把抗倭護城的戚家軍神化了。故信仰義烏城隍更是霞浦老百姓對義烏兵陣亡官兵的緬懷與悼念,其中飽含著愛國主義的民族感情。
2005年3月中央國際第4頻道,曾以「城隍作證」為題,來霞拍攝戚繼光入閩抗倭創立的城隍信仰、曳石、光餅、古城堡等一系列歷史史實紀錄片,於當年6月初向全世界播出,霞浦紀念抗倭英雄戚繼光的民俗活動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黃亦釗 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