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茶界裡,常有「茶之十難」的說法。
一曰採,二曰造……
總之,得出一款好茶,過程並不容易。
產區環境,原料質量,加工過程,倉儲運輸等,每一步都不容許出錯。
等到最後,當一款好茶端上茶桌上時,還需經歷最後一關考驗——衝泡。
泡不好,茶湯不好喝,茶味被浪費和辜負。
泡得好,能夠為好茶增色,讓人可以盡情領略一款好茶的絕佳風採。
但提到衝泡,泡好一款茶,並沒有那麼容易。
比如,在泡茶器具的選擇上,就大有考究。
之前有位北方的茶友,買了一盒水簾洞肉桂,然後過來諮詢衝泡方法。
他說,「這一次一泡8克的茶,放進180毫升的大蓋碗可以嗎?
用之前常用的那款蓋碗,總感太小了。」
當時給他的回覆是,千萬不要。
用標準蓋碗,才是衝泡巖茶的首選!
《2》
第一,大蓋碗泡茶,投茶量不好搭配
標準器型的蓋碗,容量在100-110毫升,大小適中。
衝泡不同的茶葉時,投茶量建議分別是:
泡白茶,投茶5克。
泡紅茶,紅茶5克。
泡生普,投茶8克。
泡巖茶,投茶8克。
往蓋碗內投茶後,注水沸水,注水線將近碗沿則止。
如此,茶水比例方才協調,百搭。
並且在投茶時,不必擔心幹茶條索蓬鬆,佔據蓋碗較多空間,看起來「投茶太多」的問題。
實際上等衝泡過兩回後,蓬鬆的幹茶被打溼浸潤,自然能馴服得待在蓋碗內。
蓋碗衝泡時,當注水完畢,直接合蓋倒出茶湯,能夠衝泡濃淡適中的茶湯,符合大部分人群的喝茶口味。
但是,換成大蓋碗泡茶後,情況則完全不同。
從茶水比例的搭配考慮,用大蓋碗泡茶時,投茶量需要及時調整換算。
不然,再按之前的投茶數量,茶葉少,注水量多。
茶水比例失衡,泡出來的茶湯滋味偏淡,衝泡不出理想的茶味。
不過,遇到一次一泡已經按泡包裝好的茶葉時,投茶量換算非常不方便。
比如,一次一泡8克的泡袋包裝的肉桂,水仙。
用180毫升的大蓋碗衝泡,換算下來要用到十多克茶,才能衝泡出相似的茶味濃度。
這樣算下來,一次就得打開兩包茶。
泡一回茶後,還會剩下小半包的茶葉,容易因不好密封和收納,導致跑氣和浪費。
一來一回,在用大蓋碗泡茶換算投茶量的過程中,繁瑣而又麻煩。
相比下,用標準容量的蓋碗衝泡,茶水比例搭配更加省心!
《3》
第二,大蓋碗泡茶不趁手。
市面上最常見的蓋碗,容量在100-110毫升上下,普適常見。
在福州,在武夷山,在福鼎,在廈門。
隨意走進路邊的一家茶葉店,都能看到這樣基礎款的白瓷蓋碗。
平實,輕巧,普遍,親切,普及率高,實用性強。
而相比下,180毫升左右的大蓋碗,泡茶並不實用。
因為當蓋碗的容量越大時,意味著蓋碗的器型得從兩個方面發展。
要麼是縱向發展,蓋碗的器型高,腹深長。
這樣「細長細高型」的蓋碗,在倒出茶湯時,不容易瀝乾。
要麼是橫向發展,碗口的直徑大,對手指略短的朋友並不友好,拿起這樣的蓋碗時很不趁手。
何況是,不論蓋碗器型的高矮胖瘦。
容量越大的蓋碗,注水後整個的份量會變重。
對手腕勁不夠大的女性朋友來說,在拿起大蓋碗倒出茶湯時。
容易因手酸,拿不穩蓋碗,從而不小心失手將蓋碗摔碎,或者燙到手,導致整個茶席一片狼藉。
相比下,標準容量100-110毫升的蓋碗更實用。
趁手,輕巧,不易在泡茶過程中燙痛燙傷手。
最後在整個茶席的風格搭配布置看,標準器型的白瓷蓋碗,更為百搭。
而大蓋碗的造型,普遍更憨厚,敦實,不夠細緻。
綜合看,不論是看外在,還是看內在,標準器型的蓋碗普遍更實用!
《4》
第三,大蓋碗不聚香。
老曹說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而喝好茶時,未嘗其味,先聞其香。
嫋嫋茶香分外撩人,動人心弦,是喝茶體驗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不論是白茶、紅茶,還是巖茶、普洱,好茶都不離不開香氣。
泡茶時用對措施,將美妙的茶香盡善盡美的發揮。
用沸水泡,不悶泡,用適合的茶具衝泡……
唯有如此,才能展現出一款好茶的真風採。
回到正題上,不推薦大蓋碗泡茶的原因,還和茶香有關聯。
而標準容量蓋碗相比,180毫升的大蓋碗著實是太大了。
將「標準碗」和「大蓋碗」放在一起,拍一張合照,兩者的體型相差甚遠。
一者是嬌小玲瓏,一者是龐然大物。
用這樣的大蓋碗泡茶,影響投茶搭配不說,還非常的不聚香。
180毫升的大蓋碗,容量大,肚量大,碗口也大。
碗口大,對於茶香的聚集而言,非常不利。
注水衝泡,倒出茶湯時,被熱水激發出來的芳香分子,早早順著偌大的開口,悄悄出逃。
等出湯完畢再揭蓋聞香,蓋上保留的茶香有限,聞起來自然沒有這麼香。
茶香宜聚不宜散,放在大空間內,不利於香氣的留存。
除了大蓋碗泡茶影響聚香外,連茶杯的選擇也是如此。
過去的功夫茶席上,要搭配細高窄口的聞香杯。
現如今,聞香杯和品茗杯的功能,往往是二合一。
市面上主流的茶杯器型,呈細高,窄口狀,方便喝茶聞香,感受湯水內飄出來的香氣。
而敞口的,像碗口那樣的茶杯,雖利於茶湯散熱,但並不聚香。
從喝茶聞香的體驗看,大杯大碗不利品茶聞香。
而大蓋碗泡茶,則展現不出一款好茶的絕佳香氣風採。
可見,泡好茶,喝好茶,選對適合的器物很關鍵!
《5》
第四,大蓋碗費茶,不實用
完整的喝完一泡茶,講究慢品。
自古來,喝茶的人數不宜多。
陳繼儒在《巖棲幽事》裡寫到,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
從容的慢品一泡茶,一人獨酌或兩三好友分享,狀態更佳。
此時,用標準容量的蓋碗衝泡,恰巧剛好。
泡出來的茶湯,既不會太多,也不會太少。
分茶入杯,剛好可供慢慢品嘗。
當喝茶人數多,環境嘈雜,反倒影響完整的品茶。
所以在一次性要招待七八位人喝茶時,為了照顧周全,不建議用蓋碗手忙腳亂的衝泡。
選擇煮一壺茶,自助式的分茶。
在面對「大部隊」式的客人時,泡茶更從容輕鬆。
如此一來,選擇大蓋碗泡茶,以求一次性泡出更多茶湯,意義就不是很大。
相反當日常只有一兩人喝茶時,選大蓋碗泡茶有些費茶。
投茶量少,茶味淡,滋味欠佳。
而換算到適合的投茶量,每次能泡出滿滿一個公道杯的茶湯。
當喝茶人數不多時,泡上一兩衝茶,已足夠喝上許久。
而剩餘在蓋碗內的葉底,還有很大的茶味釋放空間,可供五、六等多次衝泡。
然而,泡出來的茶湯喝不完。
這樣看來,選大蓋碗泡茶略顯費茶,實用性不強。
《6》
大蓋碗,它的模樣略敦。
和精巧的標準蓋碗比,模樣略微遜色。
何況在實用性看,標準器型和容量的白瓷蓋碗,搭配拼配。
不論是任何茶,它都能像一面客觀公正的鏡子那樣,展現出它的原本面目。
一隻蓋碗,是茶桌上的必備工具。
但在蓋碗的挑選上,大有學問。
至少,容量偏大,像年代劇那般的復古大蓋碗,在功夫茶席上並不實用!
容積達180毫升左右的大蓋碗,它適合直接喝茶。
像過去的年代劇裡,老爺託起蓋碗,用蓋子將水面輕輕「刮」幾下,直接喝入一口茶後。
再悠悠的道一句,送客,慢走~
現如今,在主流的功夫茶桌上,蓋碗的功能以「泡茶」為主。
泡好茶,自然是選標準容量蓋碗為宜!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讚。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