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茶葉、不趁手、不聚香、易燙手,180毫升蓋碗泡茶,沒那麼好

2021-01-08 小陳茶事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茶界裡,常有「茶之十難」的說法。

一曰採,二曰造……

總之,得出一款好茶,過程並不容易。

產區環境,原料質量,加工過程,倉儲運輸等,每一步都不容許出錯。

等到最後,當一款好茶端上茶桌上時,還需經歷最後一關考驗——衝泡。

泡不好,茶湯不好喝,茶味被浪費和辜負。

泡得好,能夠為好茶增色,讓人可以盡情領略一款好茶的絕佳風採。

但提到衝泡,泡好一款茶,並沒有那麼容易。

比如,在泡茶器具的選擇上,就大有考究。

之前有位北方的茶友,買了一盒水簾洞肉桂,然後過來諮詢衝泡方法。

他說,「這一次一泡8克的茶,放進180毫升的大蓋碗可以嗎?

用之前常用的那款蓋碗,總感太小了。」

當時給他的回覆是,千萬不要。

用標準蓋碗,才是衝泡巖茶的首選!

《2》

第一,大蓋碗泡茶,投茶量不好搭配

標準器型的蓋碗,容量在100-110毫升,大小適中。

衝泡不同的茶葉時,投茶量建議分別是:

泡白茶,投茶5克。

泡紅茶,紅茶5克。

泡生普,投茶8克。

泡巖茶,投茶8克。

往蓋碗內投茶後,注水沸水,注水線將近碗沿則止。

如此,茶水比例方才協調,百搭。

並且在投茶時,不必擔心幹茶條索蓬鬆,佔據蓋碗較多空間,看起來「投茶太多」的問題。

實際上等衝泡過兩回後,蓬鬆的幹茶被打溼浸潤,自然能馴服得待在蓋碗內。

蓋碗衝泡時,當注水完畢,直接合蓋倒出茶湯,能夠衝泡濃淡適中的茶湯,符合大部分人群的喝茶口味。

但是,換成大蓋碗泡茶後,情況則完全不同。

從茶水比例的搭配考慮,用大蓋碗泡茶時,投茶量需要及時調整換算。

不然,再按之前的投茶數量,茶葉少,注水量多。

茶水比例失衡,泡出來的茶湯滋味偏淡,衝泡不出理想的茶味。

不過,遇到一次一泡已經按泡包裝好的茶葉時,投茶量換算非常不方便。

比如,一次一泡8克的泡袋包裝的肉桂,水仙。

用180毫升的大蓋碗衝泡,換算下來要用到十多克茶,才能衝泡出相似的茶味濃度。

這樣算下來,一次就得打開兩包茶。

泡一回茶後,還會剩下小半包的茶葉,容易因不好密封和收納,導致跑氣和浪費。

一來一回,在用大蓋碗泡茶換算投茶量的過程中,繁瑣而又麻煩。

相比下,用標準容量的蓋碗衝泡,茶水比例搭配更加省心!

《3》

第二,大蓋碗泡茶不趁手。

市面上最常見的蓋碗,容量在100-110毫升上下,普適常見。

在福州,在武夷山,在福鼎,在廈門。

隨意走進路邊的一家茶葉店,都能看到這樣基礎款的白瓷蓋碗。

平實,輕巧,普遍,親切,普及率高,實用性強。

而相比下,180毫升左右的大蓋碗,泡茶並不實用。

因為當蓋碗的容量越大時,意味著蓋碗的器型得從兩個方面發展。

要麼是縱向發展,蓋碗的器型高,腹深長。

這樣「細長細高型」的蓋碗,在倒出茶湯時,不容易瀝乾。

要麼是橫向發展,碗口的直徑大,對手指略短的朋友並不友好,拿起這樣的蓋碗時很不趁手。

何況是,不論蓋碗器型的高矮胖瘦。

容量越大的蓋碗,注水後整個的份量會變重。

對手腕勁不夠大的女性朋友來說,在拿起大蓋碗倒出茶湯時。

容易因手酸,拿不穩蓋碗,從而不小心失手將蓋碗摔碎,或者燙到手,導致整個茶席一片狼藉。

相比下,標準容量100-110毫升的蓋碗更實用。

趁手,輕巧,不易在泡茶過程中燙痛燙傷手。

最後在整個茶席的風格搭配布置看,標準器型的白瓷蓋碗,更為百搭。

而大蓋碗的造型,普遍更憨厚,敦實,不夠細緻。

綜合看,不論是看外在,還是看內在,標準器型的蓋碗普遍更實用!

《4》

第三,大蓋碗不聚香。

老曹說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而喝好茶時,未嘗其味,先聞其香。

嫋嫋茶香分外撩人,動人心弦,是喝茶體驗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不論是白茶、紅茶,還是巖茶、普洱,好茶都不離不開香氣。

泡茶時用對措施,將美妙的茶香盡善盡美的發揮。

用沸水泡,不悶泡,用適合的茶具衝泡……

唯有如此,才能展現出一款好茶的真風採。

回到正題上,不推薦大蓋碗泡茶的原因,還和茶香有關聯。

而標準容量蓋碗相比,180毫升的大蓋碗著實是太大了。

將「標準碗」和「大蓋碗」放在一起,拍一張合照,兩者的體型相差甚遠。

一者是嬌小玲瓏,一者是龐然大物。

用這樣的大蓋碗泡茶,影響投茶搭配不說,還非常的不聚香。

180毫升的大蓋碗,容量大,肚量大,碗口也大。

碗口大,對於茶香的聚集而言,非常不利。

注水衝泡,倒出茶湯時,被熱水激發出來的芳香分子,早早順著偌大的開口,悄悄出逃。

等出湯完畢再揭蓋聞香,蓋上保留的茶香有限,聞起來自然沒有這麼香。

茶香宜聚不宜散,放在大空間內,不利於香氣的留存。

除了大蓋碗泡茶影響聚香外,連茶杯的選擇也是如此。

過去的功夫茶席上,要搭配細高窄口的聞香杯。

現如今,聞香杯和品茗杯的功能,往往是二合一。

市面上主流的茶杯器型,呈細高,窄口狀,方便喝茶聞香,感受湯水內飄出來的香氣。

而敞口的,像碗口那樣的茶杯,雖利於茶湯散熱,但並不聚香。

從喝茶聞香的體驗看,大杯大碗不利品茶聞香。

而大蓋碗泡茶,則展現不出一款好茶的絕佳香氣風採。

可見,泡好茶,喝好茶,選對適合的器物很關鍵!

《5》

第四,大蓋碗費茶,不實用

完整的喝完一泡茶,講究慢品。

自古來,喝茶的人數不宜多。

陳繼儒在《巖棲幽事》裡寫到,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

從容的慢品一泡茶,一人獨酌或兩三好友分享,狀態更佳。

此時,用標準容量的蓋碗衝泡,恰巧剛好。

泡出來的茶湯,既不會太多,也不會太少。

分茶入杯,剛好可供慢慢品嘗。

當喝茶人數多,環境嘈雜,反倒影響完整的品茶。

所以在一次性要招待七八位人喝茶時,為了照顧周全,不建議用蓋碗手忙腳亂的衝泡。

選擇煮一壺茶,自助式的分茶。

在面對「大部隊」式的客人時,泡茶更從容輕鬆。

如此一來,選擇大蓋碗泡茶,以求一次性泡出更多茶湯,意義就不是很大。

相反當日常只有一兩人喝茶時,選大蓋碗泡茶有些費茶。

投茶量少,茶味淡,滋味欠佳。

而換算到適合的投茶量,每次能泡出滿滿一個公道杯的茶湯。

當喝茶人數不多時,泡上一兩衝茶,已足夠喝上許久。

而剩餘在蓋碗內的葉底,還有很大的茶味釋放空間,可供五、六等多次衝泡。

然而,泡出來的茶湯喝不完。

這樣看來,選大蓋碗泡茶略顯費茶,實用性不強。

《6》

大蓋碗,它的模樣略敦。

和精巧的標準蓋碗比,模樣略微遜色。

何況在實用性看,標準器型和容量的白瓷蓋碗,搭配拼配。

不論是任何茶,它都能像一面客觀公正的鏡子那樣,展現出它的原本面目。

一隻蓋碗,是茶桌上的必備工具。

但在蓋碗的挑選上,大有學問。

至少,容量偏大,像年代劇那般的復古大蓋碗,在功夫茶席上並不實用!

容積達180毫升左右的大蓋碗,它適合直接喝茶。

像過去的年代劇裡,老爺託起蓋碗,用蓋子將水面輕輕「刮」幾下,直接喝入一口茶後。

再悠悠的道一句,送客,慢走~

現如今,在主流的功夫茶桌上,蓋碗的功能以「泡茶」為主。

泡好茶,自然是選標準容量蓋碗為宜!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讚。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相關焦點

  • 蓋碗,紫砂壺,瓷壺,玻璃杯,不同的衝泡用具,泡茶有什麼區別?
    而魯迅也寫過,「喝好茶,是要用蓋碗的,於是用蓋碗。果然,泡了之後,色味而清甘,微香而小苦。」可見,蓋碗泡茶的魅力非凡。本身白瓷這一材質,質地緊密,細膩光潔,能客觀的反映出好茶本身的香氣滋味。再加上,蓋碗的器型本身,也很有特點。市面上常見的蓋碗,由蓋、碗、託組成,稱為三才碗。
  • 玻璃杯、蓋碗還是紫砂壺?
    如果茶葉較粗糙,那麼可以事先洗一下茶,起到潤茶的目的,有利於將茶葉泡開。用玻璃杯泡綠茶是非常方便的,不用準備很多茶具,只要一個品相不錯的玻璃杯就行。接下來說一說玻璃杯的衝泡流程,先準備開水與玻璃杯,然後投茶注水。一般一個普通的玻璃杯是200到250毫升,如果用的是250毫升的玻璃杯,那麼我們可以投5克幹茶。
  • 泡茶時用克秤,是老古板?不,這樣會讓紅茶、巖茶和白茶好喝百倍
    結果沒想到是因為克秤的原因。 克秤有問題,投茶量也就不準確,茶水比例失衡,自然是泡不出好茶的滋味。 茶與水的比例控制得當,那麼就不容易因為茶水比例不均衡而導致茶湯滋味變差。 很多時候,有的人對於投茶量不太在意,認為這是多此一舉。 其實不然。 克秤在喝茶時,可以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 送你這四字口訣,方便又好用!
    泡茶,不是刻舟求劍,不可盲目套用,而是要靈活應對。為保證白茶能泡得好喝,村姑陳送列位茶友四個字,掌握這些,靈活應對,您手中的白茶,將物超所值。《2》器——茶器茶器的選擇,是衝泡的第一步,也是關鍵性的一步。衝泡茶具是否用對,將直接影響茶葉的口感。市面上現有的茶器,琳琅滿目。
  • 沸水是「照妖鏡」,綠茶、紅茶、白茶、巖茶品質好不好,一泡便知
    用沸水泡茶,品質堪憂的老白茶,負面表現壓根無處可藏。 往白了說,沸水泡茶可以「揚長揭短」。 既發揚好茶的優勢,又揭開劣質茶的真面目。 泡好一杯白茶,自然離不開沸水衝泡!
  • 茶具中的精靈之三才蓋碗,茶具套裝
    「喝好茶,是要用蓋碗的。可見喝茶用蓋碗不僅是時尚,更是一種韻味,一種歷史。 蓋碗是一種飲茶常用的器具,特別是在古代,蓋碗是文人官商的時尚用具,是待客之道必備,常常看到電視節目中會有來給大人上茶,當僕人端到客人面前的就是三才蓋碗。顯得十分的上檔次,大家可以看看下面這四款茶具是紳士虎的手繪三才蓋碗,可謂匠心獨具。
  • 易開得:總嫌泡茶不夠香醇?可能這1點做錯了
    想要泡出一杯濃醇的綠茶,茶葉自身好壞分外重要。嫩度一般嫩度好的茶葉,符合外形要求(「光、扁、平、直」)。但是不能僅從茸毛多少來判別嫩度,因各種茶的具體要求不一樣,如極好的獅峰龍井是體表無茸毛的。無色結晶體;能溶於水,和咖啡因同屬茶葉中的兩大重要機能性成分,兒茶素可以通過血液循環進入全身,加強新陳代謝,增強脂肪的氧化和能量消耗從而達到抑制肥胖的作用。研究顯示,茶葉中的多酚類物質主要是兒茶素,兒茶素分為單體兒茶素和酯型兒茶素,其中酯型兒茶素約佔70%,是影響茶葉苦澀味的主要成分。中國人歷來好品茶,泡茶似乎人人都會,但並非個個都能泡出好茶。好茶還需好水泡。
  • 「茶滋於水,水籍於器」,茶具選不對茶湯就要毀?
    「茶滋於水,水籍於器」,有了好茶、好水,還需佳器。泡茶杯子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茶葉需要不同的茶具,好的搭配能讓茶葉的香氣、滋味發揮得好。那麼茶和器如何「搭檔」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下不同的茶應選用不同的茶具的搭配方案吧。
  • 還分不清什麼是洗茶、醒茶、潤茶,三分鐘幫你搞定!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丨作者:村姑陳《1》在剛入門學習泡茶時,很多人都會受到一種觀念的影響,所有的茶在正式衝泡之前,需要洗一洗、用玻璃杯喝綠茶前,洗一洗。蓋碗衝泡烏龍茶、紅茶、白茶,也要洗一洗。以後發酵著稱的黑茶,衝泡前更要洗一洗,甚至還要洗兩遍。
  • 三種錯誤的紅茶衝泡方式,會讓好茶失去原有滋味,茶友們及時糾正
    在生活茶藝的基礎上,通過各種茶葉衝泡技藝的形象演示,藝術化的展示泡茶,飲茶過程。再加入舞蹈、古箏、書畫等等要素,組成琴棋書畫詩酒茶。自己從來都不排斥茶藝表演。畢竟在那般精心營造的優雅環境氛圍下,能得到很好的享受。但也要看適用場景,不推崇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效仿。茶藝最本質的目的,應該是如何把茶泡得好喝,泡得出彩。
  • 別讓好茶繼續受罪了
    在生活茶藝的基礎上,通過各種茶葉衝泡技藝的形象演示,藝術化的展示泡茶,飲茶過程。再加入舞蹈、古箏、書畫等等要素,組成琴棋書畫詩酒茶。自己從來都不排斥茶藝表演。畢竟在那般精心營造的優雅環境氛圍下,能得到很好的享受。但也要看適用場景,不推崇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效仿。茶藝最本質的目的,應該是如何把茶泡得好喝,泡得出彩。
  • 磁吸沏茶筆,精緻現代泡茶生活
    專利磁吸濾網設計,無倒鉤無轉軸,去除易卡茶渣、茶垢的縫隙,讓茶葉的填充與清理變得更加快速俐落。濾網上帶有凸點卡扣設計,旋轉時能感受滑順清晰的定位感,將內外濾網緊密契合。並配有專屬茶罐設計,將茶罐與茶則合而為一,匹配濾網口徑,茶則式開口方便輕鬆對位和把握茶量。茶則管易攜帶,不佔空間,能重複填裝沏茶筆 5-8 次。
  • 為什麼泡白茶不建議用紫砂壺,別讓意氣用事,毀了一杯好滋味
    相信不少人會脫口而出,當然是蓋碗啦!誠然,蓋碗作為最為通用的主泡器,選擇蓋碗衝泡白茶有著不少的天然好處。不過,有些茶友可並不「買帳」,最典型的看法就是,茶葉用什麼衝泡,真有那麼重要嗎?不就是簡簡單單一口茶嗎?至於為了用什麼來泡茶而勞神嗎?其實,這就是講究與不講究的區別了。
  • 所有你想問的茶葉問題,答案都這裡!
    如果茶葉數量不多,也可用紙包好後,再用兩層聚乙烯食品袋包裝密封好,放在餅乾箱裡蓋緊箱蓋。 為了避免茶葉吸收異味,切忌將茶葉與有嚴重異味的物質放在一起,諸如樟腦丸、香皂、香水、香菸等都不宜與茶葉混放。
  • 新年首聊——「壺小聚香」,這個說法從何而來?
    見到大多數玩紫砂壺的壺友,除了有特殊用途以外,都偏愛小壺,不僅因為小壺看起來更文雅,圈內更流傳一種「壺小聚香」的說法,這個說法是真的嗎?起源於哪裡? 明代紫砂壺名家時大彬做紫砂壺,最早是從模仿供春壺開始的,當時做的紫砂壺壺體比較大。後來,時大彬結識了著名的隱士陳繼儒,陳繼儒是品味不俗的文人雅士,他對時大彬的制壺技藝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五行竟都具有--茶葉的金木水火土屬性
    任何事物都是由陰陽五行構成,因地制宜、因時而異,隨著對五行學說的發展、概括和總結,認為萬物皆有金木水火土的形式和形態,茶葉也不例外。一、茶葉之金屬性普洱茶在製作程序中,有殺青這一步驟,通用鐵鍋進行炒制。
  • 藥香,老白茶裡最常見的茶香,那什麼樣的白茶,才能具有藥香呢?
    二來,白茶裡的藥香,更不是濃重苦澀的款型。藥,分很多種。白茶裡的藥香,屬於甘香怡人的類型。不濃重,不張揚,不刺鼻,喝茶品茶時多多嗅聞,甚至可以達到理氣安神的功效!《3》到底什麼樣的白茶,才能具有藥香?答案是品質好的白茶,再加上一定時間的妥當陳化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