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為何流行「認乾親」文化?「幹」字又作何理解,這點要知道
中國人的禮儀交往中,在民間有一種較為特殊的習俗:流行「認乾親」的風俗文化。
所謂的「認乾親」就是除了親生父母親之外,又因種種原因而起,為自己的子女認了義父或義母。
「認乾親」的說法和叫法,在南方北方有些區別。
比如,北方將此風俗稱作「認乾爹」或「認乾娘」。而到了南方,將「幹」字換成了「寄」,稱為「認寄父」或「認寄母」。
那麼,北方人所稱的「認乾親」文化中,「幹」字又做何理?為什麼這個習俗在民間能夠流傳至今呢?
結合中國的傳統文化《易經》和傳統習俗,「源易緣」今天就來談一談這個話題:
一、為何古人要「認乾親」
在人情社會中,關係錯綜繁亂,但沒有哪種關係,能夠超越「親生骨肉」的關係了。
父子、父女之間,一旦有了血緣關係,一輩子就會相依相偎,即使有些矛盾,也會說:「打斷骨頭連著筋」。
在儒家學說重視的「倫常」關係中,分別有五種,即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也就是說人們所說的「五倫」。
這些關係,基本概括了人與人之間全部的關係。而父子(女)的關係則排在了「五倫」之首。
既然中國人特別重視親情間的關係,又為何多此一舉為自己的親生骨肉,相認「乾親」呢?
「源易緣」認為,應有3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寄託了對子女們的愛護。
有些家庭,子女較少,而有的家庭則人丁興旺,認乾親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多一層保護;
二是為了消災解難的祝福。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蘇軾在《洗兒戲作》詩中,深情希望自己的孩子無災無難。
古人認為,認乾親可以讓孩子消災去禍,趨吉避兇。雖然這個說法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因為出發點是好的,寄託了父母的希望和濃濃的人情味,也就逐漸被人們接受。
三是可進一步加深雙方家庭的感情。
在民間,「認乾親」有一定的講究和說法,但總體來說,雙方的家庭關係是不錯的。
因為有感情的基礎存在,為了進一步加深雙方家庭的感情,加上出於對子女們的愛和祝福,為了「好上加好」,這個習俗,也就逐漸的被人們所接受。
二、「乾親」中的「幹」字該怎樣理解?
漢字「幹」中,詞義較多。
沒有血緣關係或婚姻關係而結成的親戚,就稱為「乾親」。
「源易緣」認為,古人之所以將「認乾親」稱之為「幹」字,與傳統文化大有關係。
中國的傳統《周易》文化,講到了「天幹地支」文化。其中,「幹」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天幹。而「支」,從子鼠起到亥豬,一共有12個。
天幹地支的有機結合,就組成了60花甲子。每一位出生的男女,無論怎麼變化,都離不開10天幹。
古人在為自己的子女「認乾親」,除了禮儀上的講究外,還特別注重雙方的屬相,以及到底「認乾爹」好,還是「認乾娘」好,都會找些精懂《易經》命理的人來諮詢,再去「認乾親」。
自然中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幹支之間,生克制化合、刑衝合害破,禍福遂生。
古人「認乾親」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為子女們尋找一位能夠幫助,且五行磁場較有利於子女的「乾爹」或「乾娘」。
「認乾親」既可以讓孩子們沾「乾爹」、「乾娘」的福氣,還能幫助孩子健康平安地成長,可謂一舉多得,難怪很多人都有乾親。
就此話題,您有哪些看法或高見,歡迎留言互動。
參考資料:《周易》、《中國禮儀大全》、《中華傳統民俗五千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