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巧合,蟒蛇投胎」
說到曾國藩,都知道他重謀略,嚴治軍,明刑法,重農事,崇節儉,對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統治秩序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就是這樣一位備受後世推崇的清廷重臣,小時候是人們眼中的怪胎。
為什麼說是怪胎?嘉慶十六年(1811年)農曆十一月十一日的夜半時分,據說曾國藩年近七十的曾祖父曾竟希某天晚上夢到了一個離奇的事情:有一隻龐大的怪物從天空中蜿蜒而下,頭俯在房梁之上,尾巴盤在柱子上,身上滿是可怖的鱗甲,讓人心生恐懼,這個怪物就是蟒蛇,曾竟希瞬間被夢境嚇醒。醒來後一會兒,就被告知添了一個曾孫,這個曾孫就是小曾國藩。
曾竟希驚訝地對家人講出了他做的那個夢,家人認為太神奇了,便將其講給了別人,慢慢地被人們互相傳開了之後,人們都認為曾國藩就是蟒蛇投胎。據湘鄉縣荷葉塘一帶的人世代口耳相傳,後來成年後的曾國藩長得和蟒蛇也特別像,他的眼睛呈三角形,感覺總是要睡著的樣子,但是卻充滿了光澤,中等身材,走路卻很重,言語遲緩不急不躁。可能這就是後來能叱吒官場的一部分原因吧。
「睚眥必報,性格陰險」
曾國藩的性格跟蛇特別近似,他很小的時候就會把各種仇恨記在心裡,等待時機必會進行報復。
曾國藩九歲的時候隨父親曾竹亭至桂花塘一位姓歐陽的人家中讀書。一天,他與主家小孩發生口角,主人疼愛自家孩子,就不分青紅皂白將曾國藩罵了一頓,在那裡當私塾先生的父親也不停地向家主賠禮道歉。曾國藩把這件事情暗自記在心裡,到放學時候,偷偷打破了家主金魚缸底,水流幹,魚死了,才解了心頭之恨。
道光十年,曾國藩已經十九歲了,他與十歲的弟弟曾國潢在衡陽唐氏家塾讀書,跟著汪覺庵學習。弟弟國潢聰明伶俐,有問必答,老師非常喜歡他,就總是誇獎他,而曾國藩喜歡沉默,不好言語。而且塾師總是對他的詩文用「也好」敷衍了事。有一天,曾國藩因為背書不順暢,塾師訓斥他說:「你這個蠢貨真是天生一副戳牛屁股的相!要是將來有出息,我就是給你背傘的人!」誰知曾國藩牢記心裡。道光十八年,高中進士的他還鄉拜謝汪覺庵時候,故意拿了一把傘去,進門便放在汪家的客廳角落,後來當他告辭回家,走到門口時突然回頭對送行的汪覺庵說:「我忘了帶傘。」汪覺庵連忙用雙手把他攔住說:「曾大人在此等候,我去幫你拿便是。」等取回傘時,曾國藩不冷不熱地說:「謝謝老師,您今天終於有機會做給我背傘的人了!」汪覺庵猛然想起自己過去所說的話,特別尷尬,只好作了個長揖。
「科舉不順,屢敗屢試」
清代的科舉考試繼承了明朝的科舉制度,一直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明令廢止科舉制度的時候,在這二百餘年之間,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
曾國藩的父親曾竹亭天生比較愚鈍,到四十三歲,經過了十七次考試才中了舉人,入了縣學。所以把希望全部寄托在曾國藩身上,五歲的時候給他取學名叫子城,「城」是「成」的諧音,就是渴望自己兒子早日成龍。八歲起就跟在父親身邊,無論出門還是睡覺,從早到晚給他講書,耳提面命,如果他不懂就一遍一遍的再次講給他聽,很有耐心。父親曾竹亭時常對兒子說:「我雖然愚鈍,但是對你這樣愚鈍的人進行訓告也不會煩的。」這樣的家庭期望和教育對曾國藩而言走上學而優則仕的道路是理所應當了。
道光十四年,參加甲午鄉試的他考了第三十六名舉人,家裡人都很高興。第二年第一次參加會試的他卻名落孫山。並且所帶盤纏在去往京城的路上已所剩無幾,準備落魄回家的他正好趕上皇太后的六十大壽,增加會試恩科一次是通常的慣例,所以來年還有一次中第的機會,在徵得父親的同意後,在京城暫居一年,漸漸開闊了自己的眼界,但是道光十六年的恩科會試又一次與等第無緣。他雖然很失望,但是想到自己只有二十六歲,將來還有機會,也就格外坦然了。
回家路上他在書肆中看見一部《二十三史》,實在愛不釋手,便借了一百兩銀子,當了隨身帶的現在用不上的衣物,毅然買下了這部書。到家以後父親問清緣由不但沒有責備兒子,反而鼓勵他說:「你借錢買書是件好事,我會幫你還清欠款,但是你要細心研讀,那一百兩銀子也就沒有白費。」曾國藩牢牢記住了父親的話,從此清晨起床,半夜休息,埋頭苦讀,幾乎一年都沒有出過家門。這個在他進入翰林院以後都成為了每日習慣。
兩年後,即道光十八年,又是三年大比的日子,家裡因為償還借款無力供曾國藩赴京,辛虧親戚幫助借得銀兩,才能順利到達京城,這次在中試的貢士中排第三十八名,同年四月,殿試三甲第四十二名。依據慣例,列三甲著不能進入翰林院的,曾國藩感到非常羞愧,本打算回家,被同伴再三勸阻才留下來參加朝考,最後入選為翰林院庶吉士。他也是在這次中試之後將自己名字改為國藩。並且從此由遠居山村,出身貧寒的田舍郎一躍進入天子堂。從此這樣一位國家的屏障和藩籬開始了他的開掛之路。
您對曾國藩還有什麼不同的見解,請在評論區說出您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