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在中國歷史上是一位雄才大略、文武全才的皇帝。建文四年,朱棣正式上位,他上位治理國家期間,勵精圖治。在政治上,實行削藩政策,不僅加強中央集權還改革官制機構,設置內閣和東廠;在軍事上,朱棣先後五次親自徵戰蒙古,佔領安南,在東北設立奴兒幹都司,西北設置哈密衛,在西南還設置了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使司和貴州承宣布政使司。在朱棣的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史稱「永樂盛世」。他的五次徵戰蒙古被史學家稱為「五出漠北,三犁俘庭,功高漢武,業邁唐宗」。
明永樂八年,明成祖朱棣為了鞏固漠北蒙古的統治,曾經御駕親徵蒙古五次。永樂初年,由於蒙古貴族在意見上產生了較大的分歧,導致本國內部矛盾加大,人們互相殘殺,後蒙古一國分裂成韃靼、瓦刺和兀良哈三個部分。即使這樣,這三個部落還會經常互相攻打,所以當時明朝邊疆的地區,就常常遭受到戰爭的影響。當時朱棣繼承了明太祖友好對待蒙古的政策,是非常明智的。他一方面與蒙古國表達出友善的態度,不僅封分裂後的各個蒙古部落的酋長為王,還經常賞賜給他們金銀、糧食等物品,爭取採用和平共處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而在另一方面,朱棣面對蒙古國的侵擾,也不會選擇逃避,如果蒙古國繼續這樣的放肆,那麼朱棣就會給予他們沉痛的打擊。這就是一個大國的形象——不惹事,也不怕事。
蒙古部落不斷的挑釁和叛亂
在蒙古分裂成三個部落後,其中就屬韃靼的實力最強,自視為蒙古的正統,經常和周邊部落的瓦剌作戰,在獲得多次勝利後,韃靼也開始逐漸膨脹起來,甚至不把大明放在眼裡。後來,明朝接二連三地派出多位使者出使韃靼,但每一次韃靼都要羞辱明朝的使者,並且在回復大明時,態度也非常不友好。明朝作為一個大國,一開始是對蒙古採取懷柔政策,永樂七年,朱棣曾經在給韃靼的信中寫到:「朕主中國,可汗王朔漠,彼此可相安無事」。直到韃靼部落發生內亂,當時的阿魯臺就成為了大汗,在這以後,他對明朝更加不屑,在阿魯臺將明朝的使者殺害後,朱棣知道後馬上下令大軍出徵韃靼,遠徵蒙古,這也是明朝首次徵戰蒙古。
當時朱棣帶領五十萬軍隊歷經三個月到達蒙古,但是韃靼將主力部隊藏了起來,朱棣尋找多日都沒有找到,於是和本雅失裡部打了一場遭遇戰。正當朱棣打算班師回朝的時候,悄然遇見了阿魯臺,於是雙方展開大戰,阿魯臺敗退逃走,從此韃靼再也沒有崛起過。隨著韃靼被擊敗,瓦剌就成為了蒙古的霸主,也開始脫離明朝,和明朝為敵。朱棣此後又進行了四次親徵,但也只是削弱蒙古各部的實力,沒有完全消滅。
鞏固政權,促進經濟繁榮
明成祖十分重視經營北方,加之自己興起於北方地區,後在南京即位後,設行在六部,逐漸建立起北方新的政治和軍事中心。當時由於北方殘餘勢力韃靼、瓦剌,兀良哈部常年的侵擾內地嚴重的破壞了內地的農業生產擾亂和百姓生活。使得當時的民心動蕩,北方各殘餘勢力向各部野心極大窺視中原,這就直接影響到了中央政權統治地位。所以必須行之有效的解決邊患問題,這時的朱棣對內統一想法,必須通過嚴厲的軍事打擊來解決邊患問題。與此同時,大明朝爭取與蒙古族建立友好關係。韃靼、瓦剌各部先後接受明政府的封號。
朱棣自身勇武剛毅,好大喜功的性格
朱棣本就是從行伍中走出來的人,經歷過這麼多苦難,也造就了他的這種恢弘博大的性格。在近十年的時間裡,六次離開北平出徵邊疆,本作為一國之君的他,這些徵戰沙場的事情只要交給其麾下的大將去做就可以,但他還是金戈鐵 馬、親歷徵戰,這也就培養了他勇武剛毅的性格,有「欲威治萬方」的抱負。朱 棣的一生有過多次壯舉,除了這五次親自遠徵蒙古以外,朱棣曾派遣麾下宦官鄭和為正使,王景弘為副使,率水手、官兵共計27800餘人,乘「寶船」六十二艘,遠航西洋,先後七次出海遠航,經過三十多個國家擴展朝貢貿易、宣揚明朝國威等目的。這也是他好大喜功的表現。呂撫曾這樣評價朱棣:「上文武全才,寬嚴並濟,用兵應變,機智如神」。
結果和影響
一件事,不管做得好與壞,其給後世帶來的影響都是雙面的。從正面來看,朱棣這五次親徵蒙古,削弱了蒙古各部勢力,造成蒙古各部落都安順歸附與納貢的局面,並且鞏固了邊疆的地位及維護了邊疆的安寧。從反面來看,這幾次北伐蒙古給當時的人民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親人失散、溫飽也不能保證成了百姓們的噩夢。而且接連的戰爭導致蒙古的經濟幾乎崩潰,當時國庫空虛,財力大減。朱棣第一二次出徵都是五十萬兵力,第四次是三十萬,其餘兩次都是十萬,這就是所謂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連年用兵導致的國力枯竭,就連永樂年間的官員俸祿也直接減去一大半,更別說老百姓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