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馬倥傯的明成祖,為何要五次率軍親徵蒙古?主要在於這幾大原因

2021-01-15 虔瓏說

明成祖朱棣在中國歷史上是一位雄才大略、文武全才的皇帝。建文四年,朱棣正式上位,他上位治理國家期間,勵精圖治。在政治上,實行削藩政策,不僅加強中央集權還改革官制機構,設置內閣和東廠;在軍事上,朱棣先後五次親自徵戰蒙古,佔領安南,在東北設立奴兒幹都司,西北設置哈密衛,在西南還設置了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使司和貴州承宣布政使司。在朱棣的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史稱「永樂盛世」。他的五次徵戰蒙古被史學家稱為「五出漠北,三犁俘庭,功高漢武,業邁唐宗」。

朱棣

明永樂八年,明成祖朱棣為了鞏固漠北蒙古的統治,曾經御駕親徵蒙古五次。永樂初年,由於蒙古貴族在意見上產生了較大的分歧,導致本國內部矛盾加大,人們互相殘殺,後蒙古一國分裂成韃靼、瓦刺和兀良哈三個部分。即使這樣,這三個部落還會經常互相攻打,所以當時明朝邊疆的地區,就常常遭受到戰爭的影響。當時朱棣繼承了明太祖友好對待蒙古的政策,是非常明智的。他一方面與蒙古國表達出友善的態度,不僅封分裂後的各個蒙古部落的酋長為王,還經常賞賜給他們金銀、糧食等物品,爭取採用和平共處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而在另一方面,朱棣面對蒙古國的侵擾,也不會選擇逃避,如果蒙古國繼續這樣的放肆,那麼朱棣就會給予他們沉痛的打擊。這就是一個大國的形象——不惹事,也不怕事。

明朝邊疆

蒙古部落不斷的挑釁和叛亂

在蒙古分裂成三個部落後,其中就屬韃靼的實力最強,自視為蒙古的正統,經常和周邊部落的瓦剌作戰,在獲得多次勝利後,韃靼也開始逐漸膨脹起來,甚至不把大明放在眼裡。後來,明朝接二連三地派出多位使者出使韃靼,但每一次韃靼都要羞辱明朝的使者,並且在回復大明時,態度也非常不友好。明朝作為一個大國,一開始是對蒙古採取懷柔政策,永樂七年,朱棣曾經在給韃靼的信中寫到:「朕主中國,可汗王朔漠,彼此可相安無事」。直到韃靼部落發生內亂,當時的阿魯臺就成為了大汗,在這以後,他對明朝更加不屑,在阿魯臺將明朝的使者殺害後,朱棣知道後馬上下令大軍出徵韃靼,遠徵蒙古,這也是明朝首次徵戰蒙古。

古代蒙古騎兵

當時朱棣帶領五十萬軍隊歷經三個月到達蒙古,但是韃靼將主力部隊藏了起來,朱棣尋找多日都沒有找到,於是和本雅失裡部打了一場遭遇戰。正當朱棣打算班師回朝的時候,悄然遇見了阿魯臺,於是雙方展開大戰,阿魯臺敗退逃走,從此韃靼再也沒有崛起過。隨著韃靼被擊敗,瓦剌就成為了蒙古的霸主,也開始脫離明朝,和明朝為敵。朱棣此後又進行了四次親徵,但也只是削弱蒙古各部的實力,沒有完全消滅。

鞏固政權,促進經濟繁榮

明成祖十分重視經營北方,加之自己興起於北方地區,後在南京即位後,設行在六部,逐漸建立起北方新的政治和軍事中心。當時由於北方殘餘勢力韃靼、瓦剌,兀良哈部常年的侵擾內地嚴重的破壞了內地的農業生產擾亂和百姓生活。使得當時的民心動蕩,北方各殘餘勢力向各部野心極大窺視中原,這就直接影響到了中央政權統治地位。所以必須行之有效的解決邊患問題,這時的朱棣對內統一想法,必須通過嚴厲的軍事打擊來解決邊患問題。與此同時,大明朝爭取與蒙古族建立友好關係。韃靼、瓦剌各部先後接受明政府的封號。

明成祖北徵圖

朱棣自身勇武剛毅,好大喜功的性格

朱棣本就是從行伍中走出來的人,經歷過這麼多苦難,也造就了他的這種恢弘博大的性格。在近十年的時間裡,六次離開北平出徵邊疆,本作為一國之君的他,這些徵戰沙場的事情只要交給其麾下的大將去做就可以,但他還是金戈鐵 馬、親歷徵戰,這也就培養了他勇武剛毅的性格,有「欲威治萬方」的抱負。朱 棣的一生有過多次壯舉,除了這五次親自遠徵蒙古以外,朱棣曾派遣麾下宦官鄭和為正使,王景弘為副使,率水手、官兵共計27800餘人,乘「寶船」六十二艘,遠航西洋,先後七次出海遠航,經過三十多個國家擴展朝貢貿易、宣揚明朝國威等目的。這也是他好大喜功的表現。呂撫曾這樣評價朱棣:「上文武全才,寬嚴並濟,用兵應變,機智如神」。

鄭和

結果和影響

一件事,不管做得好與壞,其給後世帶來的影響都是雙面的。從正面來看,朱棣這五次親徵蒙古,削弱了蒙古各部勢力,造成蒙古各部落都安順歸附與納貢的局面,並且鞏固了邊疆的地位及維護了邊疆的安寧。從反面來看,這幾次北伐蒙古給當時的人民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親人失散、溫飽也不能保證成了百姓們的噩夢。而且接連的戰爭導致蒙古的經濟幾乎崩潰,當時國庫空虛,財力大減。朱棣第一二次出徵都是五十萬兵力,第四次是三十萬,其餘兩次都是十萬,這就是所謂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連年用兵導致的國力枯竭,就連永樂年間的官員俸祿也直接減去一大半,更別說老百姓的日子。

相關焦點

  • 明成祖朱棣,五次御駕親徵的幕後故事
    為何朱棣選擇親自動手,殺個五進五出呢?從朱棣經歷看。朱棣出生於至正二十年(1360年4月17日),7年後朱元璋稱帝,才給他正式取名朱棣,接受了嚴格的軍事訓練,深受倚重被封為燕王。在朱元璋時期,「屢帥諸將出徵」,又受令節制沿邊軍馬,燕王的威名就此流傳。從朱棣的經歷來看,作為名義上的統帥,雖然沒有太大的權力,但是每次有了軍事行動都會隨軍出徵,這對朱棣的性格的形成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 周建屏:戎馬倥傯30年
    原標題:周建屏:戎馬倥傯30年  周建屏(1892-1938),原名宗堯,曾用名周子炎,江西金溪人。1908年,周建屏開始軍旅生涯,參加了辛亥革命、護國倒袁、反張勳復闢等。   1926年,周建屏進入黃埔軍校學習,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北伐,在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任營長。
  • 朱棣五徵蒙古三次無功而返,最後死於徵途,這樣勞師遠徵值得嗎?
    之後遷都北京、修永樂大典、派遣鄭和下西洋、佔領安南、在東北設置奴兒幹都司、西北設置哈密衛,之後更是五次親徵蒙古。他在位時明朝國力達到鼎盛,被人稱為永樂盛世,但是他的一些做法也飽受後人詬病。就像他五次親徵蒙古,不少人認為除了前兩次有所收穫外,後三次都沒有多少成效還勞民傷財,並沒有多大意義,真的是這樣嗎?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地處邊城的北京為何會被朱棣立為都城
    當年朱元璋在率軍擊潰了陳友諒和張士誠兩大勁敵後,便揮師北上,直抵元大都(北京),元順帝見明軍來勢洶洶,便放棄了抵抗,帶領家眷隻身逃亡,而北京也被朱元璋收入囊中。在朱元璋一統天下之後,便開始琢磨定都的事宜。當時一共有三個選擇,一個是前元首都北京,一個是六朝古都金陵(南京),還有一個便是朱元璋的老家鳳陽,最終朱元璋權衡利弊,決定定都繁華的南京。
  • 「蒙古四狗」,這真的不是罵人的意思
    但這四位在鐵木真的心中遠不及一位漢人,這位漢人又是誰呢?狗,在過去的蒙古族裡不是貶義詞,當然不是罵人的說法,而是「猛將」的意思。蒙古四狗(或獒),便是鐵木真時期最為出名的四位猛將,這四位分別是速不臺、者勒蔑、哲別、忽必來。徵戰範圍最廣的猛將——速不臺速不臺以質子身份效力於鐵木真,先為百戶長。
  • 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謊言
    二是指明朝的皇帝,經常帶著軍隊御駕親徵。這兩件事,算不算「天子守國門」呢?明成祖朱棣把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當然有想防範蒙古人反攻倒算的目的。畢竟那時候蒙古人被攆回漠北以後,一直不甘心。逮到機會就南下騷擾,甚至攻城拔寨。不過,這個並不是朱棣想遷都的根本原因。朱棣的根本原因是南京是朱允炆的地盤,奪了朱允炆皇位的朱棣,晚上連覺都睡不著。
  • 蒙古南下明軍束手無策,「庚戌之變」比「土木堡之變」還要恥辱
    說到「土木堡之變」,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明英宗朱祁鎮親徵瓦剌卻在土木堡遭遇慘敗,就連他自己也被瓦剌俘虜,堪稱大明建國以來的一大恥辱。但說到「庚戌之變」恐怕很少有人能夠想得起來,然而在我看來,「庚戌之變」明朝遭受的恥辱,甚至要遠甚於「土木堡之變」。
  • 雖然都有蒙古包,但也有很多差異
    那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何會分為內外的呢? 要說起內外蒙古的劃分因何而起,就不得不提元朝。在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起了大蒙古國,六十多年後他的孫子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後幾乎徵戰下了整個歐亞大陸。
  • 清朝徹底收服蒙古的基礎是什麼,是滿蒙聯姻,還是其他什麼原因
    明朝除了將蒙古朵顏三衛納入羈糜統治外,長時間的是挑起蒙漢對立甚至跟隨明朝的朵顏三衛一度被認為是蒙奸!清朝初期實際上是比明朝好不了多少,在努爾哈赤統一大部分女真改為滿州和統治遼東漢人後,對於蒙古只是根據姻親關係節制科爾沁部等幾個小部落。
  • 辛亥革命爆發後,此人為何不像元順帝一樣逃到北方?其實原因簡單
    元朝和清朝,大家都知道,屬於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統治中國的政權,然而讓人感到疑惑不解的是,這兩個政權在滅亡的時候,末代皇帝的選擇卻是大為不同的。據史料記載,朱元璋率領的明軍即將攻陷大都的時候,元朝末代皇帝元順帝居然選擇了逃跑,並且回到了北方的蒙古草原中。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沒割一次地,為何還是丟了領土
    翻開宏偉而又厚重的史書,有繁榮昌盛的大唐,有如詩如畫的大宋,更有端莊肅蕭的大明。明朝是在元朝之後又一以漢民族為主體,建立的長達三百年之久的大統一王朝,不遜於唐朝,明朝給周邊國家的影響直到今天還有所保留,如朱熹的理學,明代的服飾等等。而明朝發家於南方應天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把首都遷到了今天的北京,當時人稱順天府。
  • 最後一次襄陽大戰,郭靖為何不殺蒙古大汗?有一個原因讓他很無奈
    ,很難有人殺死的,還有人會問「為何他不像楊過一樣擊殺蒙古大汗來達到讓蒙古退兵」的效果呢?咱們就分析分析這事。 一、郭靖與楊過的武功對比 郭靖和楊過在《神鵰》書末的第三次華山論劍時都被推舉成了新一代五絕之一,而兩人的武功也理所應當是在同一水平線上的,至於孰高孰低,純粹只是個人喜好而已。
  • 明成祖朱棣起兵奪權:竟是被劉伯溫預測出來了的?
    燒餅歌對於預言採取了一問一答的形式,其中成功的預測到靖難之役,明成祖奪得天下的是以下這幾句。面對朱元璋對於明朝氣運的提問,劉基回答道「我朝大明一統世界,南方終滅北方終,嫡裔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日防西。」朱元璋又問道:「朕今都城竹堅守密,何防之有?」劉基回答道:「臣見都城雖鞏固,防守嚴密,似覺無虞,只恐燕子飛來。」
  • 西夏被蒙古吊打,作為宗主的金國為何選擇見死不救?
    (圖)蒙古騎兵放眼四周,金國作為蒙古曾經的宗主國,雖然頹勢已現,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而且金國還守著重要的關口,一時半會不能攻取。而且在蒙古的南部,還有個西夏,此時的西夏是金國的附庸國。如果蒙古貿然進攻金國,西夏一定會在金國的命令下幫助金國,如果西夏襲擊蒙古的側後,那蒙古大軍的處境會非常尷尬。所以首先從金國下手並非上策。
  • 李姓家族又出上聯:「李唐,李靖,李連杰」,各大皇姓紛紛表示不服
    李姓家族上聯:「李唐、李靖、李連杰」,趙宋、朱明兩大家族回應最近,看很多人在網上炒作姓氏對聯,各大姓氏更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大都圍繞古今名人,妙對連出。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姓氏非常之多。同樣作為皇家姓氏的趙姓家族,他們給出的下聯為「趙宋,趙雲,趙文卓」,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大宋王朝,宋朝也是我國歷史上經濟最為繁華的朝代。趙雲作為三國名將,單騎救主,忠肝義膽,被後世贊為有大臣局量的儒將,甚至被認為是三國時期的完美人物,其「常勝將軍」的形象被廣為流傳,可以和李靖相提並論。
  • 歷史最剛烈的朝代,就算皇帝被俘虜也要剛到底
    有能力沒能力的皇帝都躍躍欲試,一腔雞血,嗷嗷叫著親徵。 就有這麼個坑貨皇帝,在宦官慫恿下,雞血打滿決定親徵北伐,結果沒折騰幾下就被俘虜了,國之大恥辱,瓦剌老大也先想著天降大禮奇貨可居啊,就算不能挾天子以令諸侯,好歹換點金銀財寶回家,也算沒有白來一趟不是。沒想到帶著這哥們一路來到宣府、大同,守將們硬是無視皇帝堅閉城門不出,真是尷尬,也是真剛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