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周總理在江門新會田間點讚了這位農民水稻專家!

2021-01-12 網易

  今天

  2021年1月8日

  是周恩來總理逝世45周年紀念日

  山河無恙,盛世如願

  我們永遠懷念您!

  

  (1898~1976)

  2018年3月5日,在紀念周恩來同志誕辰120周年的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地說——

  「周恩來,

  這是一個光榮的名字、

  不朽的名字。

  每當我們提起這個名字

  就感到很溫暖、很自豪。」

  他是不忘初心、堅守信仰的傑出楷模。

  他是對黨忠誠、維護大局的傑出楷模。

  他是熱愛人民、勤政為民的傑出楷模。

  他是自我革命、永遠奮鬥的傑出楷模。

  他是勇於擔當、鞠躬盡瘁的傑出楷模。

  他是嚴於律己、清正廉潔的傑出楷模。

  1958年7月1日-7日,

  周總理深入我市新會等地

  進行了7天時間的調研。

  時至今日,

  江門的人民群眾仍然忘不去,

  周恩來總理在江門大地上

  留下的音容笑貌與足跡。

  2019年,

  央視《國家記憶》欄目

  推出一期節目《周恩來總理在新會》,

  重現了那些

  僑鄉人民熟悉而懷念的記憶……

  《國家記憶——周恩來總理在新會》 視頻來源:央視網

  一個地方進行了長達7天的調研,

  這在周恩來總理的一生中是很特別的。

  是什麼原因讓他關注江門新會,

  在這裡又留下了怎樣的動人故事?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重溫周恩來總理

  在江門7天的足跡~

  7月1日

  1958年7月1日下午

  在廣東省新會縣縣委會

  一輛吉普車悄然停在了門口

  一行六七人下了車

  其中一個頭戴草帽,

  穿著普通的白色短袖上衣,灰布長褲

  這就是周恩來總理。

  

  「來到中共新會縣委會,剛坐下,總理就講,『我是來新會學習的,來工作的,我是一個普通勞動者,和大家一樣,要到鄉裡去,縣裡去,要和群眾在一起,向群眾學習。』」原中共廣東省新會縣委工作人員葉發瓊說。

  ——《國家記憶——周恩來總理在新會》

  那麼,

  日理萬機的周總理

  為什麼會在百忙之中

  選擇到江門新會來呢?

  

  1958年5月,新會縣委第一書記黨向民赴北京參加黨的八大二次會議,在會上作了《縣的商業工作要成為農業生產的後勤部》的發言,熱情洋溢地向中央匯報了新會在農業、工業、商業等領域的工作成績,得到中央領導的好評和重視。

  毛澤東指示:廣東新會縣商業工作搞得好,可到那裡開一次現場會。

  6月8日至18日,全國財政貿易工作現場會議在新會召開。6月19日,《人民日報》報導了新會農民周漢華用水稻與高粱雜交,培育出水稻優良品種的消息,引起周總理的關注。於是,便有了這次新會視察。

  

  △1958年6月19日,《人民日報》報導了新會農民周漢華用水稻與高粱雜交,培育出水稻優良品種的消息。

  新會縣委安排周總理一行住新建的招待所,周總理婉言拒絕了。他對黨向民說:「我是共產黨員,縣委會有地方,還是住在縣委會吧!這裡很好嘛!與同志們住在一起,工作方便。」於是,15平方米的面積、一張木桌,一把椅子、兩張舊沙發、以及一張臨時架起的硬板床,就成了總理的辦公室兼臥室。在新會期間,周總理白天外出調查研究,晚上,就在這裡批閱文作,常伏案至深夜。

  7月2日

  早上8時10分,周總理來到新會北郊的圭峰農場,當時的圭峰農場是縣委響應黨中央的號召組織了350多名機關幹部下放勞動,一邊建設圭峰山一邊學習文化知識的地方。周總理頂著南國的烈日,上高山,下溝壑,步行兩個多小時,察看了荔枝園、菠蘿山、養豬場、職工宿舍等。

  

  上午10時30分,周總理來到食堂與學員交談。周總理問得最多的是工人的生活、勞動工作情況,一天吃多少頓飯,有沒有吃上豬肉。

  

  周總理走進圭峰農場食堂,詢問了工人的生活、勞動、工資的情況。

  這時,有同志提起一件大事:「我們單位還沒有正式名稱,請周總理命名吧。」周總理想了想,高興地答應了。很快,便有人拿來了筆墨紙硯。

  周總理提起筆,問大家怎麼寫好,一位負責同志告訴他:「有人說叫圭峰農場,有人說叫勞動大學。」

  周總理說:「還是叫勞動大學好,辦一所延安抗大式的勞動大學。」又問大家,「是寫圭峰勞動大學還是寫新會勞動大學?」大家說:「新會,新會!」

  於是,周總理寫下了「新會勞動大學」幾個大字。大家意猶未盡,又請周總理為「勞動大學」籤名題詞,於是他又揮筆寫下了「工農結合、城鄉結合、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結合」的題詞,並署上了姓名。

  

  

  周總理為新會勞動大學題名和題詞。

  周總理視察完勞動大學已是中午1時多了,在縣委會食堂匆匆吃了午飯,來不及休息,周總理馬上又出發往大澤五和第二農業合作社視察

  這裡還有個小插曲:當時正在新會縣檢查工作的省、地領導要求與周總理一齊下鄉,新會縣委為此安排了二輛吉普車。周總理不同意,要求輕車簡從,只開一輛車。他說:「人可以再少一點嘛。」結果只安排總理的2名隨行人員和縣委主要領導以及3名記者陪同,7個人擠著坐滿了一輛吉普車。

  吉普車不夠坐怎麼辦呢?周總理讓工作人員搬來一張小板凳,放在兩排縱向座位之間,自己笑呵呵地坐了上去。大家要讓座,總理不答應,就這樣人民的總理在擁擠的吉普車上坐著小板凳,一路顛簸直往五和二社奔馳而去。

  從縣城到五和二社,會經過五和農場。農場黨支部書記陳述、場長李龍、副場長陳炳源、五和二社社主任鍾丁財在場門口迎接,由於當天天氣太熱了,屋裡沒有風扇,所以請周總理在門口的大樹下聽匯報。周總理說:「樹蔭下很好啊!」周總理就這樣「接地氣」地聽取群眾匯報,與群眾親切交流。

  聽完匯報剛準備離開,就遇上了從潮州來的知青陳如鑾,她是縣農業局技術員,剛噴完農藥回來。周總理就笑哈哈地說:「你是潮州來的?我也到過潮州,不過,已有三十年了,現在我還會幾句潮州話。」說著,拿著玻璃杯,斟了茶,雙手捧給陳如鑾,並用潮州話說:「摘爹,摘爹(喝茶的意思)。」 周總理的這般平易近人,讓陳如鑾的熱淚奪眶而出。周總理還詢問了她到新會的時間、生活和工作情況,勉勵她好好學習,把生產搞好。

  隨後,周總理來到五和二社社委會,社員們幾乎個個都打著赤腳,卷著褲腿,沒有刻意準備也來不及收拾,大家就這麼自發地前來對總理表示熱烈歡迎。

  

  周總理到大澤區五和二社視察時,受到社員熱烈歡迎。

  在社委會,周總理和30多名幹部和普通農民坐在一起舉行了座談會,詳細了解合作社的土地面積、糧食產量、收益分配、社員家庭副業等情況,並聽取了五和二社主任鍾丁財和農民育種專家周漢華的工作匯報。座談會上,周總理要求,糧食產量一定要實事求是,他還囑咐幹部:「要給婦女產假、安排勞動要照顧婦女同志的生理特點。」

  

  周總理與五和二社幹部、群眾座談。

  隨後,周總理前往網山察看經濟作物的生長情況。原本荒山禿嶺的網山,1958年被開發成20多級梯田,成為新會縣「荒山變果園」的典型之一。梯田上種滿了菠蘿、花生、蕃薯,中間種著新會特產大紅柑,果實纍纍。周總理非常讚賞新會人民群眾的創新精神。

  周總理說:「你們發展山區經濟很好,是模範合作社!新會山地多,前途大有可為。我們要把山區建設成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大澤五和村的幹部向周總理匯報荒山變果園的情況。

  從網山下來已是傍晚6點多鐘了,

  天黑路難走,

  於是同行的幹部便問總理:

  「還去不去農民育種專家周漢華家?」

  總理堅決地說:

  「去,天多黑也要去!」

  

  周總理在周漢華試驗田察看雜交水稻生長情況。

  周漢華是「新會水稻之父」,當年僅僅23歲的他用水稻與高粱進行遠緣雜交,培育出5個水稻優良新品種,震動了國內農科界,受到共青團中央的表彰和獎勵。1958年6月19日《人民日報》報導了周漢華成功培育出「新粘」、「幸福粘」、「矮子粘」、「華選十六號」、「馬山理達」等5個水稻新品種。這些新品種都具有早熟、穗大粒多、抗病力強和不易倒伏的優點,產量比一般水稻高出一至二倍,所以周總理對周漢華十分關注。調查水稻育種情況,看望23歲的青年農民育種專家周漢華,是周總理視察新會之前就已經安排好的重要內容。

  

  來到周漢華所在的螺山村,趁著天還未黑齊,周總理讓周漢華帶他去看試驗田。在稻田中,周漢華向總理匯報了用水稻和高粱進行遠緣雜交5個水稻優良品種實驗成果。周總理邊聽邊問邊看,稱讚水稻雜交很有前途。他詳細了解每個試驗品種的名稱、特性和培育過程。在試驗田上,周總理看到一株雜交稻特別長,把它拿了起來仔細看,驚嘆道:「啊,這麼長!」周漢華說:「它比普通稻長一倍多。」周總理表示讚許,接著又察看了周漢華培育試驗的海島棉和劍麻。這時天色越來越暗了,但周總理還是要堅持看完柑、桔、橙等試驗果園後才動身回村,回到村裡已是夜色蒼茫。

  

  周總理在察看周漢華培育的柑桔生長情況。

  周總理走進周漢華的家,和周漢華的父母、妻子一一握手。當他了解到小閣樓上有很多水稻標本的時候,還親自爬著木梯登上閣樓,察看周漢華搞的水稻雜交標本。周總理關心農業生產情況,希望能夠解決人民溫飽問題。看完標本後,周總理意猶未盡,又來到周漢華家門前的曬穀場上繼續與他促膝談心,左鄰右舍的村民也圍坐在四周傾聽總理的談話。

  

  周總理在周漢華家的閣樓上,察看牆上掛滿的各種水稻雜交標本。

  

  周總理與周漢華促膝夜談,詳細了解水稻與高梁雜交培育優良品種的情況,前面放的空氣電池燈是總理贈送給他的。

  大家注意周總理的座椅了嗎?

  這裡有個十分溫馨的小故事。據周漢華的兒子周錦輝回憶說:「父親搬出一個有靠背的竹椅,請總理坐。總理卻坐在一張四腳板凳上,讓位給我父親周漢華坐。父親只好坐在一把有靠背的竹椅上,一左一右,兩人促膝談心。左鄰右含的村民打著赤腳,也圍坐在周圍。」

  當周總理了解到周漢華因經濟困難,缺乏水稻試驗的必要工具和儀器時,他馬上請秘書把帶來的一盞空氣電池燈拿來,對周漢華說:「我把這盞空氣電池燈送給你。這盞燈可以用8個月。」並親自教他如何使用。這次交談一直持續到晚上9時多,在工作人員幾番催促之下,周總理才依依不捨地與周漢華及眾鄉親告別,乘車返回新會縣城。農民們哪裡知道,此刻,周總理還沒吃晚飯。

  7月3日

  7月3日上午,周總理一行乘車到江門,轉乘電船沿西江到新會棠下周郡農業合作社(今屬蓬江)視察

  一路上,周總理親切地與當地幹部、群眾握手問好。一些當地幹部由於不會說普通話,有些緊張,周總理察覺到這一點,他說:「你們如果覺得普通話拗口,就說廣東話吧,我聽得懂。」

  

  周總理在周郡社視察一座與水電站連在一起的糧食綜合加工廠。

  隨後,周總理登上西江防洪大堤,大家聽到總理來周郡視察的消息都非常興奮,都衝到碼頭上,希望一睹總理的風採。但是有一群人卻在往後退,原來他們是挑糞的工人,他們知道自己身上有一股異味,都不敢靠得太前。周總理知道了,主動地走到這班挑糞工人的身邊,和他們一一握手問好,他用行動告訴我們職業是不分貴賤。

  途經周郡小學時,周總理信步走進四年級的課室,上課老師認出了是周總理,剛準備停下,周總理卻示意他繼續講課,自己走過去坐在最後一排的空位上,拿起一位小學生的課本翻閱。下課後,周恩來與老師親切地握手,並用粵語說:「老師講得唔錯(不錯)。」老師激動地大聲說:「同學們,他就是我們敬愛的總理——周伯伯!」

  

  周總理在周郡小學四年級的課室翻閱課本,認真聽老師講課。

  從碼頭到周郡社委會,周總理頂著驕陽,還參觀了幼兒園、育蠶房、供銷社分銷店等,直到中午1時多才來到社委會。為了表達周郡人民對總理的敬意,社委會準備了兩桌有地方特色的飯菜,有魚和鵝。

  周總理看到飯桌上有魚和鵝,用略帶責備的口吻問:

  「你們為什麼不煮些番薯、芋頭給我吃,群眾一年能吃上這樣的菜多少次?」

  工作人員答道:「這是我們貧下中農對總理的一點心意,飯菜不算太好,群眾每年能吃上三四次。」

  周總理半認真半開玩笑的說:「這樣吃法浪不浪費?怕不怕群眾寫大字報?你們不怕,我是怕的!」

  接著轉過頭,對省裡來的同志說:「這兩桌飯菜由省委付錢好不好?」

  吃飯期間,周總理視察周郡的消息一下子傳遍全社,群眾紛紛前來,都想見見共和國的總理。這令保衛的人員很為難。可是周總理高興地說:「不要緊,我們相信群眾,讓大家進來吧!」霎時,100多名群眾都爭先恐後地進來了,周總理談笑風生地與社員們展開了座談。座談會開得非常熱烈,一直開到下午5時多。

  

  周總理與周郡社幹部、群眾一百多人座談,同大家一起討論發展農業生產。

  7月4日

  7月4日上午,周總理乘銀湖號汽船,從新會縣城出發,經過3個多小時航行,抵達古井崖門的官衝碼頭。

  周總理不怕炎熱,爬山坡到官衝鄉視察,並與當地長烽農業社幹部、群眾座談,詳細了解當地農業生產、造林綠化、農田基建、群眾生活等情況。當社幹部匯報每戶社員年收入404元時,總理說少了一點,並鼓勵大家積極搞好生產,努力增加社員收入。

  

  周總理爬山坡到官衝鄉視察。

  隨後,周總理來到清代興建的崖門古炮臺,總理坐在炮臺城牆上察看珠江八大出海口之一海防要塞的險要地貌,還站在古炮臺城牆門口摸著舊鐵炮說:「宋朝雖然滅亡了,但犧牲的20多萬軍民,他們堅貞不屈的中華民族氣節,是非常值得後代歌頌」。

  

  周總理站在崖門炮臺城牆門口察看。

  周總理登上崖山,他認真觀看了殘存的碑石,看完《慈元廟碑》,又看《全節廟碑》,看完之後,他又向在場幹部群眾講述了宋元大海戰這場歷史戰事。他在這裡憑弔,撫今追昔,思緒澎湃,並發表了一段著名的講話,其要點有三:

  一是高度肯定民族氣節;

  二是從軍事角度總結了宋軍的不足;

  三是指出南宋主要亡於腐敗。

  周總理一生重視民族氣節,在評判歷史事件和人物時,也是將民族氣節放在重要位置的。

  7月5日

  在此期間,

  周恩來總理還前往

  臺山縣、開平縣視察。

  7月5日,周恩來總理到臺山視察。上午10時左右,總理一行到臺山縣委會議室與臺山縣領導班子召開座談會。總理問得很詳細,包括土地、華僑的家庭情況等。午飯後,周總理又召集華僑、歸僑、僑眷開座談會,與30多位歸僑、僑眷、各界民主人士代表座談,聽取他們的意見,並向他們講述了國內外的形勢。

  之後,周總理由開平縣委書記李振卿接到開平縣。在縣委大院裡的公安局小禮堂,總理給大家作了簡短講話,鼓勵大家要敢於破除迷信,自力更生;要努力縮小三大差別,並逐步消滅三大差別,積極搞好社會主義建設。晚飯後,總理離開開平,返回新會會城。

  7月6日

  7月6日早上8時,周總理來到了新會葵藝廠視察。周總理在葵藝廠參觀了各類葵類工藝產品和葵類綜合利用成品,又深入到焙扇車間、剪扇車間察看。每經過工人身旁,不管工人們是滿身炭灰,還是滿手油汙,他總是親切地與他們握手,詢問工人學習、工作、生活等情況。

  

  周總理在新會葵藝廠觀看工人在葵扇上烙畫。

  在火畫扇車間,周總理來到老師傅趙源身旁,看到趙源以嫻熟的手法,用燒熱的鐵筆在半透明的葵扇扇面上流暢地烙畫出精緻生動、古樸獨特的火烙畫。周總理深情地說:「火畫葵扇是我國優秀的傳統工藝,你們要為社會主義創新。」

  接著,周總理來到青年工人趙文達身邊。這時燒鐵筆的炭火熊熊,加上天氣悶熱,一國總理正站在自己身邊,趙文達緊張得滿頭大汗,周總理見狀,順手拿起一把葵扇為趙文達扇涼,並認真地看著趙文達畫好兩把扇子才離開。

  

  周總理視察完葵藝廠後已是中午11時多了,他顧不上吃飯,又來到會城鎮西隅路參觀廢物利用展覽。工作人員介紹說,新會回收利用廢品的主要經驗是實行「三變」:即收購廢品,變無用為有用;擴大加工,變一用為多用;勤儉節約,變破舊為嶄新。

  周總理聽了興奮地說:「『三變』的經驗很好,這說明新會縣委和新會人民懂得辯證法,把無用的物質變為有用的物質。這是新會的一種獨創精神搞出來的。」

  周總理所說的廢物利用就是我們今天所提倡的環保、綠色生活、綠色家園的概念。

  

  周總理參觀新會縣廢物利用展覽會。

  從廢物利用展覽會出來已是中午12時多了,周總理毫無倦意,又走到會城鎮環城中路參觀新會糧食工作展覽會。在展覽會上,周總理觀看了農民因地制宜的簡易糧食加工場。在糧食管理展臺前,有一幅糧食局幹部畫的諷刺漫畫。畫上畫著一名統計人員爬著梯子填報表的畫面。旁邊還配有一首粵語順口溜:「官僚主義大到死,此表長度四尺幾,擺在桌面拖到底,寫得頭來漏了尾,計起數來怒火起,你話浪費不浪費?」周總理邊看邊念,念完後開懷地哈哈大笑說:「詩很好!要以革命的精神革掉報表重疊的命。」周總理堅持要從實際出發,堅決反對脫離實際、虛報浮誇。

  

  周總理稱讚農民因地制宜的簡易糧食加工場。

  回到縣委會,已是下午1時多了。簡單吃了午飯,周總理利用午休時間,接見新會的老歸僑代表。他親自走到門口迎接陳謀灼等歸僑,一一與他們握手,接著舉行了座談會。

  周總理高度讚揚說:「華僑是有愛國心的,這是華僑的傳統。」「新會的僑務工作是做得好的。」

  他取下手上戴的手錶,自豪地告訴歸僑代表:「這是我們國產的手錶,我過去戴了幾十年手錶,都是外國的,我第一次戴上我國生產的這塊手錶,就沒有換過。雖然暫時比不上外國的好,但畢竟是自己的,還很準。」

  

  周總理在縣委會議室接見老歸僑。

  下午4點左右,周總理前往新會農具機械廠視察。

  當年這家工廠的幹部以敢想敢幹的精神成功研製出廣東省第一臺手扶拖拉機,引起了總理的關注。周總理先深入車間,來到鑄鐵工場參觀,認真查看農具產品,與農械廠的知青親切交談,了解其工作生活的情況,鼓勵他們走工農相結合的道路。

  

  周總理察看新會縣農業機械廠試製成功的手扶拖拉機。

  接著,他又參觀了陳列在廠內的新會生產的各種機械農具,詢問各種農具的生產情況、性能、用途和使用方法等。對農具機械廠剛試產成功的廣東省第一臺手扶拖拉機,周總理十分重視。他來到工廠旁邊的一塊水稻田邊,仔細觀看手扶拖拉操作演示,邊看邊問拖拉機的性能、馬力、耗油量和每小時耕多少畝地等細節情況。對於農民能搞出機械化的農具,周總理十分讚賞、並勉勵他們不斷革新創造,努力生產更多更好的農業機械,支援農業生產。

  

  周總理在新會縣農具廠親自試驗產品的性能。

  晚上,經過連續6天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的周總理,在縣委會二樓會議室聽取新會縣委、江門市委負責人的工作匯報,直至晚上11時多。總理回到簡陋的臨時宿舍,一直處理國家大事到次日凌晨2時多。

  周總理以政治家和國家管理者對新生事物的敏感,他把新會的經驗上升到理論的高度,

  揮筆寫下了「全國商業部門在黨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光輝照耀下,應該向新會學習,抓緊廢物利用這一環節,實行收購廢物,變無用為有用,擴大加工,變一用為多用,勤儉節約,變破舊為嶄新,把工農商學兵聯成一片,密切協作。為全面地發展生產服務,以便更好地實現勤儉建國,改造社會的任務。」的題詞。

  這副題詞是在周總理逝世後的第二年,也就是1977年經中共中央批准在《人民日報》發表。

  7月7日

  7月7日上午8點,周總理在新會縣人民禮堂向2000多名幹部群眾作了一場影響深遠的報告。當時整個禮堂爆滿了,兩邊的過道、後面的座位,滿滿的都是人,場外還有不少群眾循聲而至。

  報告一開始,周總理首先聲明:「我不是來檢查工作,是來學習的。要多多的到下面來,接觸實際,接觸群眾,這對我們做領導工作的人來說,非常必要。」一句開場白便拉近了與群眾間的距離。

  周總理在新會人民禮堂作報告原聲資料(節選)

  

  周總理走進新會人民禮堂時,全場起立熱烈鼓掌歡迎。

  在周總理看來,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勞動者,都需要辛勤勞動,不能搞特殊化。而且,對於實際情況的掌握,首先要依靠從群眾中得出。這也正是他來新會調研的宗旨所在。周總理的報告分五個部分,大量運用了他此次在新會調查、研究、了解到的事實和數據來論證他的觀點,使大家聽得親切、明白。他對新會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所取得的成就、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多次稱讚新會是「模範縣」「上遊縣」」一類縣」。但同時,他也勉勵新會幹部群眾「不要自滿、還要前進」。

  

  周總理在新會人民禮堂向兩千多名基層幹部作形勢報告。

  值得一提的是,在報告期間,不時響起熱烈的掌聲,引來了周圍許多事先並不知道周總理在此舉行講座的群眾。他們爭先恐後地想要擠進會場,一睹周總理的風採。但工作人員考慮到會場容量有限,也不想打斷周總理的演講,不得不關上了會場的大門。

  周總理看到這一情景,回頭笑著對時任新會縣委書記黨向民說:「為什麼把我同人民群眾隔開來啊?」

  於是,會場的門全部打開了,門外的群眾興高採烈地走了進來。周總理微笑著,頻頻向群眾揮手致意。直到上午11點多,這場已經持續了三個多小時的報告才在工作人員的再三提示和催促之下結束了。

  

  周總理在新會人民禮堂作報告,聞訊而來的男女老少夾道歡送。

  最後,周總理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緩緩地步出會場,與等候在外面群眾見面。他特地不坐車,而是步行穿過歡迎的人群,向他們揮手致意。在一片歡騰聲中,結束了到江門新會7天6夜的視察行程。

  1958年,周總理到江門新會視察的一幕幕,

  無不彰顯著周總理心繫群眾,

  為人民服務的無私追求和高尚品質。

  向人民的好總理——周恩來

  致敬!

  來源:綜合江門日報(記者/殷浩軒)、央視網《國家記憶》、周恩來視察新會圖片展、江門日報新會微視、江門日報臺山微視、江門日報開平微視、最美大澤

  運營:恩平市融媒體中心(恩平廣播電視臺)

  版權聲明:恩平發布原創內容,如需轉載請與本公眾號聯繫,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江門的道路,「上新」了!
    上午10點一個簡單的試通車儀式後首批車輛從五邑路輔道駛入主道往新會方向駛去......中電建路橋集團江門設施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主任楊開放表示:「五邑路擴建工程跨越江海、新會主城區,連通中山一條城市主幹道。江門市對這條路的定位是城市快速路,正式通車後全線將不設紅綠燈。」
  • 這一季,讓你沉醉在色彩繽紛的冬日江門
    繡紅色的杉樹將新會石澗公園的景色裝扮得光彩奪目。彭偉宗攝近日,記者來新會石澗公園,往裡走500米左右,下到湖邊的親水棧道,這裡便是觀賞落羽杉的最佳景點。彭偉宗攝這一冬日美景發到朋友圈後,得了朋友們紛紛點讚。鄧女士說,每每在石澗公園散步時,看到這一抹落羽杉紅,感覺很溫暖,紅葉也顯得別具特色。
  • 江門70個「花樣校訓」大盤點
    從中小學到各大中專院校,江門的學校校訓都有哪些特點呢?它們和時代、和江門的結合緊密嗎?記者收集了70個學校的校訓,希望從中找到規律,解讀其中的深刻涵義。這從一個側面表明,由於升學壓力的存在,江門各學校對學生的第一要求仍然是勤學,「勤奮」乃成功的第一要素嘛,學生更不能例外。  再來看看「德」字,使用頻率也不低,有 15次之多,出現頻率排第二。江門各學校對品德教育的重視程度並不低,只是許多學校對「德」的推動程度不盡相同。  並列第三的詞彙,是「創新」和「愛」,各出現12次。
  • 家門口竟藏有這麼多「網紅打卡地」,江門人你最心水哪一個?
    06新會大鰲鎮紅衛島江門新會大鰲紅衛島不大,環境卻非常優美,島上每戶人家的後花園,都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不同種類的花卉和蔬果點綴著小島,一派水鄉田園氣息。當然,最引人注目的還是西江邊的那棵古木棉,粗壯的枝幹滿是歷史的氣息,枝頭盛開的花朵,如一團團在燃燒的火苗,昭示出她滿滿的生命力。
  •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疫情和洪災,害苦了農民!
    導讀: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疫情和洪災,害苦了農民! 今年春節以來,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對企業帶來的衝擊很不小,還是一些做小本生意的實體經濟,有人說:今年太難了!今年的7月份左右又一次洪水泛濫,造成了不少農戶絕產絕收,那我國的糧食安全會有影響嗎?
  • 新會藏著一個極具韻味的古村落……
    2018年開始,新會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美麗鄉村建設為主抓手,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努力實現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有效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區人大常委會十分重視鄉村振興(新農村、美麗鄉村)建設,多次聽取區政府的專題報告。
  • 夢見水稻田和水是什麼意思 夢見水稻
    夢見水稻田和水夢見水稻夢見水稻是什麼意思夢見水稻,吉兆,生活不愁吃喝。夢見水稻,刺激的事情將在旅途發生。鐵定要出遊的朋友,多準備一點現金和工具,估計對你沒有壞處。不過更重要的,還是承擔風浪的心理準備和緊急應對能力。
  • 77歲的農技專家趙亞夫:「為鄉村振興,我還要再幹幾年」
    這位著名的農技專家2001年從鎮江市農科所退休後,選擇了茅山老區最貧困的一個村——句容市天王鎮戴莊村,不拿一分錢報酬,指導村集體辦合作社、種有機農產品,仍像退休前那樣,帶著農民幹,幫著農民富。眨眼間,17年過去了。
  • 袁隆平團隊在文昌鹽鹼地成功試種兩季海水稻 畝產有望達到800斤
    海南海水稻萬畝研發示範基地項目在文昌市鋪前鎮隆豐村開闢了試驗田。近日,500畝海水稻收割,雖然因颱風受災,產量仍然不錯。「等海水稻試種達到成熟條件後,將向農民推廣種植,帶動群眾致富。」海南海水稻萬畝研發示範基地項目有關負責人蔡先生對前景充滿信心。
  • 2018中國(江門)「市長杯」工業設計大賽獲獎名單公布
    丨這是一場全民參與的盛會賽區賽、專項賽及冠名賽的多賽聯動制;設立3+1賽區制,即設立新會、鶴山、恩平等分賽區,及一個綜合賽區;設立家具、空間、文創三個專項賽;設立「海信杯」家電冠名專項賽……「市長杯」工業設計大賽是江門最具活力、分布最廣、形式最豐富的設計界盛事,每年都能吸引數千名設計師、上千家企業參與。
  • 2019江門樓市年度數據出爐,滿滿乾貨!
    2019 年江門,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人才引進新政、交通利好以及較寬鬆的樓市政策下,江門市城市建設不斷加強,與大灣區各城聯繫更加緊密。未來在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的不斷推進下,江門樓市值得期待。
  • 6點30分,江門站通車了!
    就在剛剛,江門站首趟列車進站,房姐全程直擊。,發現也有許多市民買了第一趟車票來江門站打卡,見證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 公交站場位於江門南側,線路將分兩階段開通26條公交線路,覆蓋蓬江、江海、新會三區主城區、新會區個鎮以及臺山、鶴山部分鄉鎮。
  • 圖解 一眼看「透」江門站 匠心獨運築精品
    旅客集散廣場 鐵路站房前方至江門大道之間地面布置旅客集散廣場,搭配景觀綠化工程。廣場南北兩側均有步梯、自動扶梯、立體電梯與其他層相連。值得一提的是,未來江門城市軌道交通一號線出口就設在旅客集散廣場臨近江門大道處。
  • 出大力就是農民的懶惰表現,你怎麼評價某經濟專家這樣說農民?
    王福重這位比較著名的經濟學專家,最近卻爆出了污衊農民的不當言語,關鍵是污衊的幾億農民引起了社會的關注,並且群起而攻之。的確他否認了農民推動歷史的作用,這是不應該的。對於這樣的一個經濟學專家不應該說出這樣的話,因為他搞的是一個經濟學的理論,並且他也是出身農民,只是知識面高了以後,然後造成了偏離了農民的方向。對於王福重這位經濟學專家曾經寫過十幾本書,於是名字享譽國內外,因此頭銜非常的多,不但是專家,而且是教授,和你是博士生導師,所以他是一個非常厲害的角色。
  • 上世紀70年代,我在上海機場5次近距離看周總理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眼睛,每次看到都是雙目炯炯有神,閃爍著深邃、睿智、慈祥的光芒,有著攝人魂魄的魅力,即使後來他在病中,那雙眼睛也不失昔日的光彩。 在頭幾次我看到的周總理,身體健康,面色紅潤,精神飽滿,神採奕奕,身上透著英俊優雅瀟灑的風度。可是73年我在雨中見到他那次,看到他老人家比以往明顯的蒼老、憔悴、瘦削,臉龐與鼻翼有了老人斑,但他仍然精神矍鑠,具有動人的風度。
  • 「雜交水稻之父」,除了袁隆平之外,其實還有一個人……
    朱英國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先驅和我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先生長期從事雜交水稻和植物遺傳研究,為我國糧食安全、雜交水稻種質創新、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人才培養做出了巨大貢獻。 從大別山深處走來,作為農民的兒子,朱英國對農村、農業、農民滿懷深情,為著夢想一輩子堅守「農門」,不知疲倦地奔波田間地頭,沐浴風雨,追逐水稻育種的春天,讓夢想的種子萌芽、拔節、抽穗揚花,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才永遠告別他所鍾愛的雜交水稻事業。
  • 周總理翻譯:因懂的多被啟用
    其實,聽周總理講話才是我們臺下四百多師生代表的目的。我們高喊「歡迎周總理講話!」他實在推辭不過,就講了五分鐘。那五分鐘演講的內容我終身不忘。周總理說,「百家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我們不僅要在中國貫徹,而且將來在世界上與各國的交流,我們也要貫徹。有些錯誤的意見也可以發表。有些國家攻擊中國沒有言論自由、信仰自由,完全是說謊,今天烏努先生不就講得很好嘛!
  • 辛苦種地一年,野豬一夜毀完,農民只能自認倒黴?
    原標題:農民辛苦一年,野豬一夜毀完:如何在保護野生動物和保護農民利益中找到平衡?首發:1月6日《新華每日電訊》調查·觀察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李雄鷹「打也不敢打,防也防不住」「眼看著莊稼被糟蹋」「很多人都不敢種地了」……隨著國家對野生動物保護力度的加大,一些野生動物數量明顯增加。
  • 哭……農民辛苦一年,野豬一夜毀完!
    陝西省丹鳳縣蔡川鎮上莊坪村村民留言,當地野豬橫行,每晚下山毀壞莊稼,秋收時期原本迎來豐收,地裡的莊稼卻遭到野豬肆虐,農民只能拿上被子睡在地裡。一頭野豬出現在陝西省佛坪縣三官廟村的玉米田裡(資料圖片)。新華社發(馬亦生攝)廣東省韶關市近些年野豬數量明顯增加。2018年,韶關部分地區的野豬開始危害村民的莊稼,且越來越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