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魏書》:「是歲,用棗祗、韓浩等議,始興屯田,乃募民屯田許下,得谷百萬斛。於是州郡例置田官。」
始
眾所周知,在中國古代時期曾出現過一個影響深遠的制度,那便是始於西漢盛於魏晉的屯田制。屯田制的內容很簡單,那便是以軍隊戍邊屯田,這些軍隊在和平年代能夠承擔農民的角色,一方面保衛邊境,另一方面開墾農田。一旦邊境戰爭爆發,他們便可以迅速進入戰爭狀態,保衛邊疆的和平。這一制度讓駐紮在邊境的士兵,無論是戰爭時期還是和平年代都有事可做,充分調動了士兵的積極性,為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充分貢獻。
古代的屯田制
在《漢書·趙充國辛慶忌傳》當中,趙充國曾對漢武帝說過這樣一句話:「屯田於邊防,戍衛與墾耕並顧」,正是這句充滿新意的言論,使得屯田制登上了中國歷史的舞臺,不僅解決了國家的糧食問題,還增添了大量的人口。屯田制雖說在曹魏末年被最終廢止,但以此為基礎的改良版屯田制卻在歷史上多次出現,比如說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生產建設兵團制度。
生產建設兵團的目的很簡單,那便是鞏固邊防、發展經濟以及安置人員,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邊疆被重新解放的年代,這一制度的出現是有著重大意義的。和平時期搞生產,戰爭時期能打仗,建設兵團這一概念自從被提出以後便被各地效仿,除了邊疆以外,我國內陸地區也同樣出現了大量的建設兵團,它們雖說現如今全部都被廢除,但卻為了國家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生產建設兵團
1949年,駐紮在新疆地區的陶峙嶽對國內環境進行了細緻的分析,認為全國統一之勢已經無法阻擋,究竟是進行最後的抵抗?還是毅然決然地選擇和平解放,陶峙嶽再苦苦思考了一夜以後,率領新疆全體軍民向我方投誠,解放軍不費一兵一卒,便解放了新疆,讓這一廣袤的土地,避免了戰火的侵擾。
在上個世紀50年代,中國雖說非常落後,但也是有一些相對而言較為發達的地區,眼下的工作重心,不是將這些地區發展得更好,而是趕快讓那些落後的地區跟上大部隊的腳步。政府為了推動較為落後的新疆的發展,將王震派到了新疆,讓他專門負責新疆的發展問題。
來到新疆以後,看著這片尚未開發的土地,王震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那便是改編駐紮在新疆的二十二師,讓他們脫下身上的武器和裝備,向當地的普通農民一樣進行務農勞作,這便是著名的軍墾政策。
王震在新疆實行了軍墾以後,僅僅花費了一年時間,便讓整個新疆地區實現了糧食的自產自足,生產建設兵團的提出,讓中國各省紛紛效仿,極大程度上促進了中國的經濟發展,並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駐紮在新疆的建設兵團,建造了14座兵團城市,實現了前無古人的奇蹟。
兵團的歷史意義
等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各省的建設兵團大多都完成了自己的任務,它們在中央的命令下紛紛撤銷,退出了中國的歷史舞臺,但卻唯獨有一個留了下來,那便是中國唯一現存的兵團,總人數達300萬,駐紮在新疆的生產建設兵團。
其實新疆的建設兵團也曾撤銷過一段時間,但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伴隨著王震的強烈建議下,新疆建設兵團又重新活了過來。在此之後,新疆建設兵團的內部又進行了一定量的改革,使得他們的管理體制變得更加特別,擁有更加高度的自主權,並擁有一套非常完整的文衛體系。
終
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新疆建設兵團為了發展新疆而成立,現如今新疆已經被他們建設的豐富多彩,他們也仍然在發揮著自己的獨特作用。或許正是因為這種制度的創新性,以及隨著時間的發展而不斷改革的生命力,才讓他們在新疆駐守了多年而沒有被裁撤。希望在未來的歲月中,他們能夠完成更多的奇蹟,讓美麗的新疆變得越來越好。
參考資料:《漢書·趙充國辛慶忌傳》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