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康熙。
在康熙的諸多兒子當中,雍正的確很有才能,然而他的生母出身低微,並不能給他帶來特殊地位,根據嫡長子繼承制,雍正本沒有機會繼承王位,然而康熙兩廢太子,也創造了一個九子奪嫡的條件。
各位皇子為謀求儲君之位,各自結黨營私,主要的爭鬥還是集中在「四爺黨」、「八爺黨」,皇四子胤禛,跟年羹堯和隆科多交往密切,又在康熙帝面前表現得非常誠孝,深得康熙帝的信賴。
胤禛繼位後,年羹堯被賜死、隆科多也被圈禁致死,八爺黨也接二連三被肅清,只有皇十四子下場好一點,他被派去了守皇陵,三年後又遭到了圈禁,乾隆帝繼位後,他才恢復自由身。
皇十四子愛新覺羅·胤禵跟雍正是一母同胞,他常年都在外打仗,很少參與政事,康熙對皇十四子也更加偏愛,不過在九子奪嫡當中,十四皇子支持了八爺,這也成為了雍正發難的藉口。
在眾多皇子當中,四爺、八爺、十四爺是最有力的皇儲競爭人,一些史學家認為,康熙臨終前傳位給了十四皇子,而四皇子讓年羹堯、隆科多篡改了遺詔。
不過遺詔並非真憑實據,現存遼寧省檔案館就有一份康熙遺詔,這是康熙登基後寫的,不過這份遺詔並非康熙真跡,應該是有專人進行了代寫,所以年羹堯、隆科多篡改遺詔很難成立。
雍正繼位是一大謎團,就連去世也是一大謎團,在《清史稿》當中,關於雍正的死亡寫得非常簡單,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一日病,「仍照常辦事」,至二十三日時駕崩。
《清史稿》當中只記載了雍正去世的時間,並沒有記載病因,顯然有所避諱,正因為遮遮掩掩,以至於傳出了各種版本的死亡原因。
在民間最流行的說法是行刺說:
呂留良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學者,順治年間就頗有才學,但一直隱居不出,康熙時期清皇室想要邀請他出山,但他削髮為僧拒絕了,就在他死後49年,一位叫曾靜的湖南儒生非常崇拜他,他試圖反清復明,結果被欽定為「大逆」罪。
曾靜不僅自己被抓,就呂留良一家也受到了牽連,子孫、親戚、門生都遭到了株連,女子被發配邊疆,本來這件事理當結束了,當時在民間版本當中呂留良的孫女呂四娘逃脫了,此後她苦練武學,大成時,她便潛入宮中,將雍正的頭砍了下來,雍正下葬時,就用了一顆金頭替代。
這些說法多見民間傳說,在史學界主要有三種說法,一是服藥過度死亡,《清史稿》中說雍正非常痴迷道教,未繼位之前,就崇尚煉丹,他為此還寫了一首《燒丹》的詩:鉛砂和藥物,松柏繞雲壇。爐運陰陽火,功兼內外丹。
史學家們猜測雍正很有可能長期吞服丹藥導致中毒,暴斃而亡,而張廷玉的私人記載當中,也提到雍正七竅流血,令他「驚駭欲絕」。
吞服丹藥中毒一說非常有說服力,畢竟丹藥裡面含有大量毒性物質,長期吃丹藥容易在身體當中累積毒素,偶爾有一天突然暴斃也很正常。
第二種說法是活活累死,雍正繼位之後,殫精竭慮,後人收集了他在位13年批改過的摺子就有360卷,雍正很有可能是操勞過度導致猝死,長期操勞過度身體確實會出現各種各種各樣的問題,在現代也有一些人因為工作壓力太大,導致猝死。
第三種說法可見韓國公開的一則史料,韓國在被清朝徵服之後,為了表達對清朝的忠心在韓國立了一塊碑,此後韓國就成了清朝的附屬國,他們會經常上貢一些貢品。
在韓國的史料當中記載:「雍正晚年貪圖女色,病入膏肓,自腰以下不能運用者久矣」,韓國人認為雍正是長期亂服春藥導致猝死。
這跟第一種說法相差不大,這也從另外一方面說明雍正真的非常痴迷煉丹,他可能真的丹藥吃多了,導致猝死,乾隆登基後,就將宮中的道士都趕走了,就連乾隆都如此避諱這件事,史官們更加不敢去記載,雍正的死因也困擾了後世百年。
胡適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史書也是由人編寫的,難免會有失偏頗,《清朝全史》除了記錄清朝近300年的歷史外,還記錄了一些野史秘聞,你從未聽過的清朝歷史都收錄在其中,原價是98元,現在僅需48.8元,想要了解的不容錯過。